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橘红挥发油对罗汉果斑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1
作者 詹鑫婕 陈乾平 +7 位作者 蒋妮 宋利沙 丘卓秋 黄琦 潘丽梅 冯世鑫 白丹宇 蒋水元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94-98,120,共6页
采用平板抑菌法结合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挥发油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抑制活性。通过显微观察病原菌菌丝体的形态及测定挥发油处理病原菌菌丝体后... 采用平板抑菌法结合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挥发油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抑制活性。通过显微观察病原菌菌丝体的形态及测定挥发油处理病原菌菌丝体后处理液的电导率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探究化橘红挥发油的抑菌机理。平板抑菌结果表明,化橘红挥发油稀释≤1 000倍对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100.0%,显著高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1 000倍的抑制率(88.7%)。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化橘红挥发油稀释1 000倍,45%戊唑·咪鲜胺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乳油对罗汉果斑枯病病斑扩展的抑制率均在80.0%以上,且均显著高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抑制率(70.68%)。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化橘红挥发油处理7 d的病原菌菌丝呈念珠状膨大并有断裂现象。菌丝体与化橘红挥发油共培养结果表明,混合液的电导率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随着化橘红挥发油处理浓度的加大、互作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浓度为2.0 g/L的化橘红挥发油与病原菌菌丝共培养48 h,培养液的电导率为279.208μS/cm,为各处理最大值;挥发油终质量分数0.2%、作用60 h后,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90.6μg/mL,为各处理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 化橘红(Citri grandis Exocarpium) 挥发油 抑制作用及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汉果斑枯病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1
2
作者 蒋妮 宋利沙 +4 位作者 陈乾平 冯世鑫 张占江 蒋水元 黄夕洋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4期78-81,共4页
为掌握罗汉果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通过室内毒力试验测定了13种混配杀菌剂的... 为掌握罗汉果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通过室内毒力试验测定了13种混配杀菌剂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 50),选择毒力较强的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OA培养基为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为最适碳、氮源;病原菌在5~35℃内均可生长,28℃为最适生长温度,气温超过30℃时菌丝生长速率下降;病原菌生长最适pH值为7.0~8.0;全光照有利于罗汉果斑枯病菌菌丝的生长。13种供试药剂中,45%戊唑·咪鲜胺、30%甲霜·霉灵、10%苯醚·甲环唑、60%吡萘·嘧菌酯、40%氟嘧菌酯·丙硫菌唑为毒性较强的前5种混配杀菌剂,田间防效分别为86.20%、76.58%、80.63%、80.44%、84.95%。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及碳、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病原菌对高温敏感,喜弱碱性、有光照的环境条件;田间防效>80%的4种混配杀菌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斑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禄考不同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谱与斑枯病菌侵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庆轩 高必达 +2 位作者 程晖 吕国忠 白金铠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41-43,共3页
采用不连续垂直平板电泳法,分析了福禄考不同品种接种桔梗石竹斑枯菌(Septoria divaricatac)后经3、10、30日的病情发展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酶谱的变化,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随侵染后病情发展而增强,同工酶带也相应增加,不同品种间酶... 采用不连续垂直平板电泳法,分析了福禄考不同品种接种桔梗石竹斑枯菌(Septoria divaricatac)后经3、10、30日的病情发展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酶谱的变化,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随侵染后病情发展而增强,同工酶带也相应增加,不同品种间酶的活性及酶谱带存在明显差异,显示出不同品种侵染发病后的病生理变化与抗病性密切相关。宿根福禄考是优良观赏花卉,世界各国均有栽培。它能露地越冬,花期长,花色艳丽,颇受花卉园艺工作者及广大花卉爱好者的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禄考 浸染 过氧化物酶 斑枯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草坪草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及其Cytb序列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健 杨静雅 +2 位作者 李婕 杨高文 任海彦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0,共8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SHAM)对草坪草夏季斑枯病菌Magnaporthe poae菌丝生长及其对嘧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采自北京地区的114株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扩增并分析了夏季斑枯病菌细胞色素b基因(C...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SHAM)对草坪草夏季斑枯病菌Magnaporthe poae菌丝生长及其对嘧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采自北京地区的114株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扩增并分析了夏季斑枯病菌细胞色素b基因(Cytb)部分序列,以期探寻该病原菌对嘧菌酯敏感性下降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SHAM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显著(F=20.812,P〈0.000 1);添加SHAM(40μg/mL)与否,嘧菌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_(50))无显著差异(F=0.041 0,P=0.842 3)。嘧菌酯对供试114株菌株的EC_(50)值范围为0.001 0~0.146 5μg/mL,平均值为(0.017 4±0.026 1)μg/mL。供试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频率不符合正态性分布(W=0.499 7,P〈0.05),表明群体中已出现对嘧菌酯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连续单峰频次分布为70.18%的菌株(W=0.970 8,P=0.064 0〉0.05)的平均EC_(50)值为(0.007 8±0.003 7)μg/m L,该值可作为夏季斑枯病菌对嘧菌酯的相对敏感性基线。比对分析获得夏季斑枯病菌Cytb的部分序列(8 639 bp),进一步扩增发现对嘧菌酯敏感性存在差异的12株菌株均在该序列上紧临143位密码子处插入了一段长1 956 bp的内含子,且在Cytb的129、137和143位密码子上未出现与抗性相关的点突变。上述结果可为草坪草夏季斑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同时可为深入探寻病原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QoIs)杀菌剂敏感性下降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夏季 夏季斑枯病菌 嘧菌酯 敏感性 抗性 细胞色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叶菊斑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节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光华 辛惠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92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斑枯病菌(Septoria steviae Ishiba,Yokoyama et. Tani)菌丝生长适温是20—25℃,适宜pH值是4—6。在不同培养基上以在PDA上生长最快,在寄主煎汁和菠菜煎汁培养基上单位面积菌落产孢量最大。光照对产...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斑枯病菌(Septoria steviae Ishiba,Yokoyama et. Tani)菌丝生长适温是20—25℃,适宜pH值是4—6。在不同培养基上以在PDA上生长最快,在寄主煎汁和菠菜煎汁培养基上单位面积菌落产孢量最大。光照对产孢有促进作用,微量元素硼在一定范围内有促进产孢的作用。分生孢子萌发适温是2C—25℃,适宜pH值4—5。孢子在RH>96%时可萌发,以在水中萌发为好。萌发需要通气条件。孢子在2%葡萄糖液中比在清水中萌发效果好。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5℃,10分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叶菊 斑枯病菌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草斑枯病病菌可溶性蛋白质谱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鄢洪海 夏淑春 +1 位作者 于莉 李玉 《特产研究》 1997年第4期23-24,共2页
本文对3个种5个菌株龙胆草斑枯病病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谱分析,结果表明:Septiora属的特征性谱带显著,共2—5条,不同种:S.microsporaS.gentianicola、S.gentiana和S.gentianicola之间区别显著,相对... 本文对3个种5个菌株龙胆草斑枯病病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谱分析,结果表明:Septiora属的特征性谱带显著,共2—5条,不同种:S.microsporaS.gentianicola、S.gentiana和S.gentianicola之间区别显著,相对前两种而言,S.gentianicola在几条谱带上都有明显区别,遗传背景有较大差异,与形态学鉴定一样,把它们纳入一个属让人感到很勉强。在种内病菌可溶性蛋白质谱较一致,细微差异主要来自环境因素,说明环境条件影响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草 斑枯病菌 可溶性蛋白质 电泳图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叶菊斑枯病感病生理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马汇泉 赵伟东 +2 位作者 郑雯 辛惠普 王福兴 《中国糖料》 2000年第2期7-9,共3页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 ,对甜叶菊斑枯病感病生理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斑枯病菌发生侵染时 ,在侵染点周围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剧增强 ;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 ;病斑出现时脯氨酸含量大量积累 ,其后又有所下降 ;随病害的加重 ,丙二醛的含量呈...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 ,对甜叶菊斑枯病感病生理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斑枯病菌发生侵染时 ,在侵染点周围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剧增强 ;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 ;病斑出现时脯氨酸含量大量积累 ,其后又有所下降 ;随病害的加重 ,丙二醛的含量呈直线上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叶菊 斑枯病菌 感病生理 病菌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草坪草病原菌毒力的作用测定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金林 庞民好 +3 位作者 刘颖超 边秀举 张利辉 赤国彤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58-61,共4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3种主要引起坪草病害的褐斑病菌、腐霉枯萎菌、夏季斑枯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烯唑醇、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值分别为0.078 3,5.968 4,7.181 2和11.386 8 mg/L,以烯唑醇对...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3种主要引起坪草病害的褐斑病菌、腐霉枯萎菌、夏季斑枯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烯唑醇、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值分别为0.078 3,5.968 4,7.181 2和11.386 8 mg/L,以烯唑醇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最高。烯唑醇、咪鲜胺、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对夏季斑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16 2,0.554 4,6.035 3,1 218.497 8 mg/L,以烯唑醇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其它3种杀菌剂。采用菌丝干重测定法测定了阿米西达、霜脲氰、霜克、咪鲜胺、代森锰锌对腐霉枯萎病菌的毒力,其EC50值依次为0.053 3,7.837 4,13.310 7,19.715 1,29.771 5 mg/L,以阿米西达的抑菌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病菌 腐霉病菌 夏季斑枯病菌 毒力测定 坪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