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融文风论——兼论孔融能领建安文风之先的原因 被引量:2
1
作者 熊礼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00-105,共6页
建安文风有两大趋向,一是由通脱走向清峻,一是由通脱走向华靡。孔融为后一趋向的先导者。孔融文风的通脱、华靡,显现为气势雄迈、文辞典丽。其文风的形成,首先在于他是一位壮节名士,具有崇尚遒丽之美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其次在... 建安文风有两大趋向,一是由通脱走向清峻,一是由通脱走向华靡。孔融为后一趋向的先导者。孔融文风的通脱、华靡,显现为气势雄迈、文辞典丽。其文风的形成,首先在于他是一位壮节名士,具有崇尚遒丽之美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其次在于他对汉末新变文风的承传,其中包括对汉末烈性名士文风的承传,对汉末人物品评艺术的吸纳,对以班固、蔡邕为代表的东汉儒家散文艺术传统有选择的继承。孔融文风能领建安文风之先,重要原因是它符合汉魏以降散文由质朴转向华靡的大趋势,符合建安时期的社会审美心态和众多文士为诗为赋为文抗音吐怀、梗概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融 通脱 华靡 领建安文风之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文风论
2
作者 仇幼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64-67,共4页
文风是文章的作风。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全面地阐明了他对文章的认识,当然也反映了他对文风问题的认识。一、文风论思想贯穿着《文心雕龙》全书《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分四大部分:总论,文体论,写作论,鉴赏批评论。虽然每一部... 文风是文章的作风。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全面地阐明了他对文章的认识,当然也反映了他对文风问题的认识。一、文风论思想贯穿着《文心雕龙》全书《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分四大部分:总论,文体论,写作论,鉴赏批评论。虽然每一部分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是都贯穿着文风论。总论部分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主要论述文章的产生和文章写作、批评的准则。这是属于认识文章的总的原则,也可看作认识文风问题的总的原则。刘勰的《文心雕龙》不是毫无背景的纯学术著作,而是有感于当时形式主义文风流弊的发愤之作。本书第一篇《原道》所论述的文章‘本乎道”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风论 不良文风 内容与形式 文章内容 文章写作 优良文风 宗经 认识 形式主义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儒家文风论略
3
作者 刘周堂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3期24-28,共5页
本文在对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贾谊、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人的文风具体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前期儒家文风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平实,说理透彻精辟,喜欢引经据典,最爱援古证今,重视文采而不专意追求,好用譬喻比况而... 本文在对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贾谊、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人的文风具体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前期儒家文风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平实,说理透彻精辟,喜欢引经据典,最爱援古证今,重视文采而不专意追求,好用譬喻比况而不使用寓言,一副浑厚纯正之象。它既不像道家那样飘渺,也不像法家那样峻峭。虽然其中有些变异,但仍不离儒家本色。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前期儒家形成此种文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期 儒家 文风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科举教科书:《钦定四书文》的编选与文风宗尚
4
作者 宋豪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乾隆元年,方苞奉敕编选《钦定四书文》,这是清代一部官修的科举教科书。乾隆下旨编选此书有着以儒家正统思想管束士子、涵养国家“气运”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以及作为考官阅卷衡文、应试士子写作八股文具体而明确的范... 乾隆元年,方苞奉敕编选《钦定四书文》,这是清代一部官修的科举教科书。乾隆下旨编选此书有着以儒家正统思想管束士子、涵养国家“气运”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以及作为考官阅卷衡文、应试士子写作八股文具体而明确的范本和颁行该书作为“举业指南”的实用目的。方苞将明代时文划分为四个时期,概括各期特点,并指出自己的选文原则。他认为好的时文需要具备“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三个要素,为士人提供了“制科之标准”。“清真古雅”契合清廷所倡导的“清真雅正”的文风宗尚。《钦定四书文》的颁行促进了清初时文的兴盛和文风宗尚的取向,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就清代科举实情而论,该书的颁行虽并未切实起到振起士风、引领文风的理想效果,然仍不失为对有清一代科举产生极大影响的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钦定四书文》 科举教科书 “清真雅正” 文风宗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士风与文风——论《故都的秋》的民族审美心理 被引量:2
5
作者 郑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1,共4页
《故都的秋》蕴含着高雅纯洁的秋的世界、沉闷悲凉的现实世界,以及郁达夫对现实既抵抗又关怀的心灵世界。郁达夫以潇洒孤傲的士风欣赏秋的世界,用文以载道的方式寄寓苦闷,均是其抵抗现实世界的方式,也是其心灵世界的外化。通过多文本比... 《故都的秋》蕴含着高雅纯洁的秋的世界、沉闷悲凉的现实世界,以及郁达夫对现实既抵抗又关怀的心灵世界。郁达夫以潇洒孤傲的士风欣赏秋的世界,用文以载道的方式寄寓苦闷,均是其抵抗现实世界的方式,也是其心灵世界的外化。通过多文本比较可知,从士风和文风切入能够透过秋的世界直达现实世界和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士风和文风也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风 文风 《故都的秋》 民族审美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学学官“作新斯文”职责与北宋太学文风变革
6
作者 王朋飞 马自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3,共10页
北宋太学学官是太学制度和文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太学规模扩大、学规完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太学文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任命制诰中太学学官被朝廷委以“作新斯文”之责,他们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并肩负起了改造太学文风的... 北宋太学学官是太学制度和文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太学规模扩大、学规完善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太学文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任命制诰中太学学官被朝廷委以“作新斯文”之责,他们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并肩负起了改造太学文风的重任。这主要表现在庆历间石介等极力排抑西昆浮靡之风、引导太学文风走向“太学体”的险怪,以及熙宁后慕容彦逢、葛胜仲、曾几、陈与义等为振作卑弱文风所作的努力。太学学官“作新斯文”之举是北宋文风改革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太学学官 “作新斯文” 太学文风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话语的新闻文风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晓军 杨思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9-82,共4页
新闻文风属于社会风尚,而不是指个人风格,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从新闻文风所蕴涵的受众和文本的关系出发,中共确立的新闻文风具有明显的话语属性。作为话语的新闻文风,建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和传... 新闻文风属于社会风尚,而不是指个人风格,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从新闻文风所蕴涵的受众和文本的关系出发,中共确立的新闻文风具有明显的话语属性。作为话语的新闻文风,建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重要的着力点。以运动模式解决文风问题具有局限性,从话语的角度出发,新闻文风要回归对话的本质,才可能自然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新闻文风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视角中的“鸿都门学”——兼论汉末文风的转变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汉灵帝时期设立的鸿都门学 ,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而组建的颇有特殊性的政治集团 ,并非文学集团 ;从文学地位、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及其影响来看 ,鸿都门学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 ,更不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前奏。汉末文风的转变是由于在... 汉灵帝时期设立的鸿都门学 ,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而组建的颇有特殊性的政治集团 ,并非文学集团 ;从文学地位、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及其影响来看 ,鸿都门学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 ,更不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前奏。汉末文风的转变是由于在政治环境影响下文人心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道家思想的兴盛、经学的衰落等因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都门学 汉末文风 文风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京景物略》与竟陵文风 被引量:8
9
作者 吴承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3-76,共4页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是晚明时代与公安派同领风骚的文学流派,但人们对竟陵派的认识大多只是在其诗歌方面,其实,其散文也有相当鲜明的艺术特色。竟陵派散文在晚明文坛曾经影响甚大,海内“靡然从之”,晚明著名作家如王思任、祁...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是晚明时代与公安派同领风骚的文学流派,但人们对竟陵派的认识大多只是在其诗歌方面,其实,其散文也有相当鲜明的艺术特色。竟陵派散文在晚明文坛曾经影响甚大,海内“靡然从之”,晚明著名作家如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都受到竟陵派的影响,而刘侗与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则可说是得到竟陵派的“真传”,是竟陵派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刘侗字同人,号格庵,湖广麻城人。他曾因“文奇”而被礼部奏参,崇祯七年进士,曾选任吴县知县,赴任时逝于扬州。刘侗与谭元春有同乡之谊,关系密切。谭元春既是前辈,又是竟陵派首领,刘侗与之趣味相契,声气相通,便自然成为竟陵派中人了。于奕正虽非竟陵人,但与楚谭元春、刘侗同人友善,性喜山水,“每于霜清木老时,骑驴而往,穷岩绝岫,数百里间,无不周览。遇断碑,必披荆剔藓以识之。或攀枯萝,蹑危石,逾其绝顶,慨然赋诗,有超世之概。”于奕正长于京师,对帝京名胜和风土人情了解尤深。刘侗和于奕正原来计划撰写《南京景物略》作为《帝京景物略》的姐妹篇,可惜还没有完成,两人便先后辞世了。(参见周亮工《书影》第五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散文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 竟陵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数学教育学报》文风的建议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奠宙 《数学教育学报》 2002年第4期98-99,共2页
《数学教育学报》是中国数学教育最高学术水准刊物,因此,《学报》应在文风上做出榜样.为此,应做到:论文应以创新为第一要旨;研究性论文必须符合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上通数学,下达课堂;把“一般文章”和“研究论文”严格区别开来;把写... 《数学教育学报》是中国数学教育最高学术水准刊物,因此,《学报》应在文风上做出榜样.为此,应做到:论文应以创新为第一要旨;研究性论文必须符合国际上通用的学术规范;上通数学,下达课堂;把“一般文章”和“研究论文”严格区别开来;把写研究论文和写著作区别开来;注意引用文献;文章不需要用客气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育学报》 研究性论文 学术规范 文献 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公文文风的嬗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冒志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8-161,共4页
公文相对于文学散文而言,文风的改革更加艰难。宋代公文借助于改革科举考试,完成了对骈体文风的革新,散体文风占据主导地位。但宋代公文文风的矫枉过正,使得宋朝中后期的公文说理之风盛行,公文冗长,公文应用的效力被削弱。南宋后,以气... 公文相对于文学散文而言,文风的改革更加艰难。宋代公文借助于改革科举考试,完成了对骈体文风的革新,散体文风占据主导地位。但宋代公文文风的矫枉过正,使得宋朝中后期的公文说理之风盛行,公文冗长,公文应用的效力被削弱。南宋后,以气主文的现象明显。有宋一代,形成了公文特有的文风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风 演变 公文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世致用文 为时为事著——当前考场浮华文风探源 被引量:3
12
作者 管然荣 任海霞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2,共4页
郑板桥曾尖锐斥责某些时文的陋习——“扯东补西,拖张拽李,皆拾古人之唾余,不能贯串,以无真气故也”;曾犀利直陈个别艺术家不关心国事民瘼的弊病——“若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 郑板桥曾尖锐斥责某些时文的陋习——“扯东补西,拖张拽李,皆拾古人之唾余,不能贯串,以无真气故也”;曾犀利直陈个别艺术家不关心国事民瘼的弊病——“若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即使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也因其未见“民间痛痒”而大为不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文 经世 文风 浮华 考场 诗中有画 郑板桥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宗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107,共7页
在清初散文发展的流程中,转变明末文风、开清初散文风气的人物,王猷定当是较有成就的作家中最早的一个。他的散文,独抒己意,学古而不泥古,感情强烈,气势磅礴,描写细致,关注现实,具有开拓性和明显的历史特征。
关键词 清初 散文 王猷定 转变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魏晋文风的演进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展云 柳宏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4-97,共4页
魏晋文风的演进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融合有很大关系。汉晋时期,儒、佛、道思想的地域分布差异对文风影响较大。此期文化中心的东迁致使关中文化逐步衰微,而中原文化日益兴起,通脱不羁的中原文风由此兴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中... 魏晋文风的演进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融合有很大关系。汉晋时期,儒、佛、道思想的地域分布差异对文风影响较大。此期文化中心的东迁致使关中文化逐步衰微,而中原文化日益兴起,通脱不羁的中原文风由此兴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中原文化不断吸纳各地文化,魏晋文风也得以会通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魏晋文风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看待中西译论研究的差距——兼谈学术争鸣的学风和文风 被引量:8
15
作者 谢天振 《学术界》 2002年第3期140-144,共5页
本文就《中国译论研究和译学建设真的比西方严重落后吗 ?》一文提出商榷 ,指出不能不顾事实的吹捧一个学者的著作 ,把中外译界统统贬斥为“混乱和盲目”等等 ,应从实际出发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提醒我们应该正视国内外译学界的有关进展 ... 本文就《中国译论研究和译学建设真的比西方严重落后吗 ?》一文提出商榷 ,指出不能不顾事实的吹捧一个学者的著作 ,把中外译界统统贬斥为“混乱和盲目”等等 ,应从实际出发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提醒我们应该正视国内外译学界的有关进展 ,抓紧时间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译论研究 文风 正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7世纪早期英国文风变迁的文化动因 被引量:4
16
作者 蒙雪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7-101,共5页
17世纪早期,英国文学艺术风格明显地表现出背离伊丽莎白时期的重文采、重语言的美学风格,转而重描述简洁、语言朴实、言简意赅的作品。促成英国文风转向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五个因素。一是质朴而通俗的英国民众语言的影响;二是清教文化的影... 17世纪早期,英国文学艺术风格明显地表现出背离伊丽莎白时期的重文采、重语言的美学风格,转而重描述简洁、语言朴实、言简意赅的作品。促成英国文风转向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五个因素。一是质朴而通俗的英国民众语言的影响;二是清教文化的影响;三是机智短诗的影响;四是塞内加文风的影响;五是莎士比亚、培根等一批时代巨人的影响。在这种种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17世纪早期的英国文风呈现出与伊丽莎白时期文风截然不同的风格,对英国文学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早期 英国文学 文风 变迁 文化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文风:话语的重建与社会行动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晓军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4期70-79,共10页
新闻文风本属行业话语,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突出了共性要求,具有明确的风格指向。新闻文风隐含着文本与受众的关系,在延安时期成为群众话语的子话语,完成了话语的跨越。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和技术因素影响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 新闻文风本属行业话语,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突出了共性要求,具有明确的风格指向。新闻文风隐含着文本与受众的关系,在延安时期成为群众话语的子话语,完成了话语的跨越。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和技术因素影响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执行,党的高层反复言说,重建这一话语,看重的正是对受众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改版创新、"三贴近"和"走转改"等社会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握话语权,引领社会的努力。新媒体时代的业态转型带来新的契机,党报、党台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当群众、受众、用户三者融为一体时,长久以来的不良文风问题可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究其实,文风问题属于新闻作品的形式范畴,强调文风的转变表面上是强调形式,目的在于转变内容。新闻作品言之有物,真正尊重新闻对象,热切回应新闻对象所关心的问题,才能最终构建优良文风话语。就现实而言,新型主流媒体在有效下载量和有效用户黏性方面任重道远,新闻文风话语的重建和社会行动具有召唤新闻内容突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文风 话语重建 社会行动 新型主流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派与明中期科举文风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5,共7页
嘉靖前期,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提出"文宗欧曾"的理论主张,形成了盛行一时的唐宋派。根据茅、唐等人的相关理论,唐宋派对前七子"文必秦汉"主张的反驳,主要是从指导八股文写作的角度立论的。唐宋派"文宗欧... 嘉靖前期,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提出"文宗欧曾"的理论主张,形成了盛行一时的唐宋派。根据茅、唐等人的相关理论,唐宋派对前七子"文必秦汉"主张的反驳,主要是从指导八股文写作的角度立论的。唐宋派"文宗欧曾"主张的提出,目的是矫正明代中期的科举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派 文宗欧曾 秦汉派 科举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敕修文章选本及其对文风建设的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孟伟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6期28-31,共4页
敕修书籍是清王朝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的重要手段。《古文渊鉴》、《钦定四书文》、《唐宋文醇》是三部敕修文章选本。本文研究了它们的编选情况,并论述了它们对于清代文风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清代 文章选本 文风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诜的平易文风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77-81,共5页
刘诜平易文风在元代庐陵作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他的平易文风表现为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平易的叙述代替情感直接的抒发、语言朴素行文纡徐三方面。他的文风和个人气质、文学主张及时代背景有关。他这种平易近欧的文风赢得了虞集、揭傒斯... 刘诜平易文风在元代庐陵作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他的平易文风表现为对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平易的叙述代替情感直接的抒发、语言朴素行文纡徐三方面。他的文风和个人气质、文学主张及时代背景有关。他这种平易近欧的文风赢得了虞集、揭傒斯、欧阳玄等盛世文派大家众口一词的推崇,这对于我们认识元代庐陵文风的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诜 文风 平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