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疗愈写作:抵御创伤的文学实践
1
作者 葛红兵 李枭银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3,共8页
中国文学研究对创伤理论的场外征用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意味,与此同时,创伤理论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缺失”和“实践缺失”。对此,疗愈写作携创意写作关注个体、祛魅创作的学科意识,作为一种指向个体的实践回应即时出场。20世纪以来,... 中国文学研究对创伤理论的场外征用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意味,与此同时,创伤理论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缺失”和“实践缺失”。对此,疗愈写作携创意写作关注个体、祛魅创作的学科意识,作为一种指向个体的实践回应即时出场。20世纪以来,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心理学说的诞生、西方频发的系列战争以及心理咨询中写作治疗的发展,为疗愈写作的登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实践雏形和专业化的应用情境。对疗愈写作进行本质性的追问后发现,它与传统的文学四要素存在着极大不同。新的四要素“作者”“疗愈师”“世界”以及“文本/作品”构成疗愈写作在作者主体身份、“作者—疗愈师”的主体间性、受疗内容、情境与文本二者的特殊性和公开化四个方面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愈写作 创伤 创意写作 文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行渐远?——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国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8-144,161,共8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关系的前身后世的初步回顾,进行某种批判性反思。作者认为,文学理论曾经作为与文学批评融为一体的某种文学阐释的共同体,在新时期之初盛极一时,并与文学实践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但自从文...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关系的前身后世的初步回顾,进行某种批判性反思。作者认为,文学理论曾经作为与文学批评融为一体的某种文学阐释的共同体,在新时期之初盛极一时,并与文学实践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但自从文学理论迈向其学科自主性之途后,与文学实践开始逐渐分道扬镳。作者指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与此同时又对与某种大文学相对应的未来文学理论做出了展望,并期待未来的文学理论可以变成一种新型人文学科,成为人文素养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实践 文学批评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解构:论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茂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9-122,共4页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策略是: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其文学实...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策略是: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其文学实践是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质疑和解构西方思想中文化—自然和男人—女人的二元对立,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诗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父权制中心文化 批评策略 文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元范畴“象”的理论推进与文学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心强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88,共4页
魏晋南北朝是"象"范畴实现从哲学范畴向美学和文论范畴转化的重要时期。陆机将玄学思潮中的言象意引入文艺学领域,从构思角度阐发三者之关联,触及到形象思维问题;而刘勰则鲜明提出"意象"观并与"物象"相区... 魏晋南北朝是"象"范畴实现从哲学范畴向美学和文论范畴转化的重要时期。陆机将玄学思潮中的言象意引入文艺学领域,从构思角度阐发三者之关联,触及到形象思维问题;而刘勰则鲜明提出"意象"观并与"物象"相区别,赋予"象"审美化品味,其"隐秀"说为"象"做出全新的界说;钟嵘以"滋味"、"直寻"论诗,要求诗人构象"即目会心",并娴熟地以"意象"从事批评。此阶段山水、田园诗中的"兴感"以及创作中情与景的结合,均是对"象"的文学实践,这为批评家进行理论总结,提出范畴术语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理论推进 文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洛文学实践的不对应现象与七月诗派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可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9,共9页
罗洛文学实践的不对应现象,表现在罗洛的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在文学鉴赏、文学批评中也表现出理论上的极大不同。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罗洛深受七月诗派理论的影响和我们的文学批评对该派理论的反思不够。
关键词 罗洛 文学实践 不对应现象 七月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实践中寻找重建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5
6
作者 方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21,共7页
关键词 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文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起点 逻辑 美学方法论 物理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风文学实践的整体倾向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文波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112-114,共3页
胡风的文学实践活动从整体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基本方面。除此之外,胡风还具有非常突出的启蒙主义的文学精神,受鲁迅影响极大。同时,胡风作为杰出的文艺家,与其他的不少著名文化人比较,... 胡风的文学实践活动从整体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基本方面。除此之外,胡风还具有非常突出的启蒙主义的文学精神,受鲁迅影响极大。同时,胡风作为杰出的文艺家,与其他的不少著名文化人比较,具有相当开阔的世界文学视野。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胡风文学(以及文艺)实践活动的整体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 文学实践 为人生 启蒙主义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奥威尔——以文学观念、文学实践和政治意识为视角的比较
8
作者 严靖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3-47,共15页
在鲁迅与外国作家的类比描述中,伏尔泰、高尔基、尼采……都曾出现过,却鲜有人提及奥威尔。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的华志坚教授(Jeffrey Wasserstrom)撰文称鲁迅为“中国的奥威尔”,是第一次将二人进行类比的最直截... 在鲁迅与外国作家的类比描述中,伏尔泰、高尔基、尼采……都曾出现过,却鲜有人提及奥威尔。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的华志坚教授(Jeffrey Wasserstrom)撰文称鲁迅为“中国的奥威尔”,是第一次将二人进行类比的最直截文本,不过其论述略显笼统和浅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威尔 文学观念 鲁迅 政治意识 文学实践 美国加州大学 2009年 外国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现代——以鲁迅1920年代中期的文学实践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拉利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90,共10页
中国文学和社会的现代化重构在五四后进人多元互动的“有机的共同体”阶段,对此,鲁迅多样化的文学实践依然具有典型性。鲁迅1920年代写小说和杂文的同时,校勘《嵇康集》并且翻译厨川白村的作品,其文学世界建构在虚构/议论、现代/... 中国文学和社会的现代化重构在五四后进人多元互动的“有机的共同体”阶段,对此,鲁迅多样化的文学实践依然具有典型性。鲁迅1920年代写小说和杂文的同时,校勘《嵇康集》并且翻译厨川白村的作品,其文学世界建构在虚构/议论、现代/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实践 现代化 鲁迅 中期 《嵇康集》 多元互动 中国文学 厨川白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现代”──施蛰存及《现代》杂志的文学实践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欧梵 沈玮 朱妍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1-52,共12页
关键词 施蛰存 戴望舒 《现代》杂志 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 文学实践 现代主义 历史小说 主人公 波德莱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试论王绩的佛学思想及其文学实践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海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79-83,共5页
“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试论王绩的佛学思想及其文学实践张海沙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是由隋入唐的著名诗人。在初唐诗坛尚笼罩着梁陈余习、盛行绮靡与雕琢之风之时,王绩却明确地提出诗歌创作旨在“会意”的主张,并且形成... “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试论王绩的佛学思想及其文学实践张海沙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是由隋入唐的著名诗人。在初唐诗坛尚笼罩着梁陈余习、盛行绮靡与雕琢之风之时,王绩却明确地提出诗歌创作旨在“会意”的主张,并且形成自己平淡疏野的诗风,创造出悠远的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诗人 诗歌 文学主张 王绩 佛学思想 文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浙东学派“诗史”观的理论创新与文学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礼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3-161,共9页
清代浙东学派虽以史学著称但也十分重视文学,其文学有着鲜明的史学意识和特征,"诗史"观的理论和创作即是这种史学意识的集中体现。浙东学派"诗史"理论除了强调"以诗补史"观念外,还非常重视诗歌抒写"... 清代浙东学派虽以史学著称但也十分重视文学,其文学有着鲜明的史学意识和特征,"诗史"观的理论和创作即是这种史学意识的集中体现。浙东学派"诗史"理论除了强调"以诗补史"观念外,还非常重视诗歌抒写"心史"的文学功能,对"诗史"内涵也有更为广泛的时空拓展,同时还强化了"诗史"作者的主体担当和文化责任。浙东学派的"诗史"观念是其文学实践基础总结出来的诗学理论,其"诗史"创作成就也非常突出,有"以诗作史"和"以诗纪地"两种诗史类型。"以诗作史"既重视时事叙录,也有历史重叙,主要表现为明清政权鼎革时期浙东文人的心史抒写、兴亡反思和文化认同。"以诗纪地"主要是起到一种以诗歌来书写地志的文化功能,重视浙东乡邦风物知识的记录和人物图谱的绘制,并由此宣扬乡邦文化传承的主体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浙东学派 诗史 理论创新 文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司马迁《史记》中的文学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友怀 《人文杂志》 1984年第1期85-87,共3页
司马迁写《史记》,其实录精神为后人所称道。所谓实录,当然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地秉笔直书。可是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看,《史记》已经突破了历史著作的界限,不失为一部价值很高的文学著作。司马迁的笔下,妙叙事物之状,活... 司马迁写《史记》,其实录精神为后人所称道。所谓实录,当然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地秉笔直书。可是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看,《史记》已经突破了历史著作的界限,不失为一部价值很高的文学著作。司马迁的笔下,妙叙事物之状,活写人物之容。兵起大泽忽见江海浩浩,歌哭垓下顿觉风雨凄凄。刘邦的诡譎刁诈,历历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韩信 文学实践 刘邦 艺术传达 形象描写 典型事例 刘章 实录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译介与实践:论李陆史对鲁迅文学的接受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75,共9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韩国文人实质性交流和文学作品的译介给殖民地下的韩国文人带来文化思考与文学实践上的影响。李陆史在文学实践中对鲁迅文学的接受提供了一个互文研究的案例,建立在译介与阅读基础上,实现了从“读者”到“作...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韩国文人实质性交流和文学作品的译介给殖民地下的韩国文人带来文化思考与文学实践上的影响。李陆史在文学实践中对鲁迅文学的接受提供了一个互文研究的案例,建立在译介与阅读基础上,实现了从“读者”到“作者”、从“他者文本”到“自我文本”的再生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陆史 鲁迅 接受 互文性 文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宗元的文学教育实践与文学教育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震 李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2-107,共6页
文学教育是指培育、养成文学现象与文学主体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实践活动。它对于文学主体的成长、文学现象的形成、文学风格潮流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教育家。作为一名文学教育的受教者,中唐时期良... 文学教育是指培育、养成文学现象与文学主体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实践活动。它对于文学主体的成长、文学现象的形成、文学风格潮流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教育家。作为一名文学教育的受教者,中唐时期良好的文学教育机制及其环境促进着他文学素养的养成与文学创作的成熟。作为一名施教者,柳宗元的文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培育着中唐文学创作者的成长,推动了中唐诗文创作的发展,对于中唐若干文学现象的形成演变有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文学教育实践 文学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资源借鉴--以一九八○年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成果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岩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5,共11页
《大陆新时期文学(一九七九一一九八九):理论与批评》、《滞重的跋涉一新时期文学批评透视》、《理性的追踪一新时期文学批评论纲》,是以八十年代文学批评史为主要考察对象的三本专著。它们处理时段的缩短,为我们更为集中讨论批评... 《大陆新时期文学(一九七九一一九八九):理论与批评》、《滞重的跋涉一新时期文学批评透视》、《理性的追踪一新时期文学批评论纲》,是以八十年代文学批评史为主要考察对象的三本专著。它们处理时段的缩短,为我们更为集中讨论批评史写作提供了便利。文学批评在文学界“拨乱反正”中的作用,文学批评为异端作品的辩护,破除“工具论”,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三个“崛起”与朦胧诗事件,四只小风筝与现代派问题的讨论,方法热与观念年,主体论与向内转,争议作品所引发的重大批评事件以及新生文学现象所引发的文学批评热潮,围绕真伪“现代派”所进行的讨论,重写文学史的实践和引发的争议,以及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政治事件与文学批评的互动等一系列问题都在上述专著中得到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实践 研究成果 新时期文学 资产阶级自由化 借鉴 资源 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曹禺的文学与政治实践——从曹禺的一篇书评谈起
17
作者 王贺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6期101-108,共8页
本文以曹禺的一篇书评为研究对象,发现曹禺“抵抗”思想的谱系,讨论其如何发生、怎样建构、生产出何种意义诸问题,进而探究这些问题与曹禺的文学实践的互动关系,以此为据,重建抗战时期曹禺的文学与政治实践的历史图景,也指出了“... 本文以曹禺的一篇书评为研究对象,发现曹禺“抵抗”思想的谱系,讨论其如何发生、怎样建构、生产出何种意义诸问题,进而探究这些问题与曹禺的文学实践的互动关系,以此为据,重建抗战时期曹禺的文学与政治实践的历史图景,也指出了“俄苏”及其书写之于中国抗战文化史、文学史的隐而不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抗战时期 抵抗思想 文学实践 俄苏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史实践中的原生态把握与主观性追求
18
作者 温潘亚 《东南学术》 2004年第4期156-162,共7页
真实的文学史依赖于文学史家们对文学史存留物的理解来复现,所以,文学史便获得了第二重存在,即文学史实践。后人对文学史的种种诠释与复现的努力,必然表达着文学史家们的种种理解,在这种种“理解”之中,便形成了对文学史的“主观性”追... 真实的文学史依赖于文学史家们对文学史存留物的理解来复现,所以,文学史便获得了第二重存在,即文学史实践。后人对文学史的种种诠释与复现的努力,必然表达着文学史家们的种种理解,在这种种“理解”之中,便形成了对文学史的“主观性”追求与原生态把握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史实践中所出现的对主观性过分张扬的倾向必然会丧失文学史的“史”的特性,同时也丧失文学史的“文学”性,从而陷入“主观性”的泥淖。如何走出“主观性”的迷雾,我认为关键是应坚持对文学史原生态的把握与追求。因为文学史实践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实践 原生态把握 主观性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批评与通往未来的文学方法——李敬泽的批评实践、文学方法和当代启示
19
作者 陈培浩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44,共7页
关于李敬泽的评论并不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锦绣文章。论说李敬泽时表达的焦虑一定激发了很多论说者表达的雄心和意志,平素文风机敏者益发追求角度刁钻、落英缤纷;就是平素不讲究文体者,也憋足了劲儿要拿出雾余水畔、月明华屋的绮丽文... 关于李敬泽的评论并不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锦绣文章。论说李敬泽时表达的焦虑一定激发了很多论说者表达的雄心和意志,平素文风机敏者益发追求角度刁钻、落英缤纷;就是平素不讲究文体者,也憋足了劲儿要拿出雾余水畔、月明华屋的绮丽文辞。论李敬泽,大体在文体、博学、文章新创上,都有道理和见地,但有一问题似乎较少被涉及,即李敬泽批评实践背后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方法。文学实践、文学观念和文学方法三者由浅入深,由表象而内核。很多人都意识到,李敬泽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的存在,但是,假如不能阐明李敬泽的文学方法,就无法真正理解李敬泽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为了阐明李敬泽的文学方法及其启示,有必要提出“元批评”这一概念。“元批评”这一说法,有两个相关概念:其一是叙事学上所谓的“元小说”,指一种暴露叙事痕迹,把写作行为本身纳入写作中的叙事技巧;其二是李敬泽提过的“元写作”:“我向往的是一种朝向元典的元写作,这是一种精神,不是文体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批评实践 李敬泽 文学观念 写作行为 叙事学 文学实践 叙事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研究视域下的文学创作实践探索——评《影视文学脚本创作》
20
作者 张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I0005-I0005,共1页
伴随着电影和电视艺术的产生与蓬勃发展,影视文学对公众的审美产生了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影视文学,不仅为影视作品的拍摄提供了重要的脚本,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令广大受众获得审美情趣的同时,营造了影视研究视域下进行文学... 伴随着电影和电视艺术的产生与蓬勃发展,影视文学对公众的审美产生了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影视文学,不仅为影视作品的拍摄提供了重要的脚本,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令广大受众获得审美情趣的同时,营造了影视研究视域下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探索的广阔空间。王国臣著的《影视文学脚本创作》一书正是基于“影视思维”,从题材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冲突悬念、结构呈现等七个主要方面对影视文学脚本创作展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文学 文学创作实践 影视思维 人物形象 视域下 影视作品 广阔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