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生活”的互构: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牧区“文字下乡”实践的历史考察
1
作者 达万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0,共8页
自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论述开启审视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关系的研究视角,相关研究惯于采用“国家-社会”分析范式聚焦农村社会。基于“制度-生活”分析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牧区以帐房小学为教育空间的“文字下乡”进行历史考察。... 自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论述开启审视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关系的研究视角,相关研究惯于采用“国家-社会”分析范式聚焦农村社会。基于“制度-生活”分析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牧区以帐房小学为教育空间的“文字下乡”进行历史考察。面对青海牧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异质性、社会环境封闭性和牧民群众文化教育滞后性,帐房小学的运作进程依靠国家意志和群众力量的交织联合,形成了实现教育普及推广的本土秩序,并倚赖于作为行动者的牧区教师怀持的国家信念和社会信仰所体现出的主观性精神及其行动策略。青海牧区“文字下乡”实践的历史考察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建设和民族地区治理历程的逻辑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教育普及 帐房小学 青海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字下乡与柔性动员:中国共产党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晓晴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进程,加剧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势力的双重围困而获取政权和民族独立的难度。在综合力量不足的条件约束下,中国共产党探索... 陕甘宁边区乡村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进程,加剧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势力的双重围困而获取政权和民族独立的难度。在综合力量不足的条件约束下,中国共产党探索实施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方针,将乡村教育与政府工作、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牢牢掌握领导权和引导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自主性作用,形成了以文字下乡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教育。相对土地改革、民主选举、诉苦等组织动员方式,以文字下乡的柔性动员方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使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深入乡土社会,达到组织动员农民的目的。从社会动员的视角阐释“民办公助”教育政策,对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乡村、农民的关系,乃至对当前“教育扶贫”工作都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民办公助 文字下乡 柔性动员 乡村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字”何以“上移”?——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学观察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128,共7页
百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经历了"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复杂历程,表面上看二者相互对立,但细致观察则不难发现二者实质上是逻辑一致的,即都是"发展主义"的现代性逻辑和"国家主义"的政治逻辑之于... 百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经历了"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复杂历程,表面上看二者相互对立,但细致观察则不难发现二者实质上是逻辑一致的,即都是"发展主义"的现代性逻辑和"国家主义"的政治逻辑之于乡村教育在不同阶段中的控制策略和操作手法。要理解中国乡村教育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根本原因,需要回归到百年来中国村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多层次因素中来考量其发生的可能性,从地方教育发展的现实困难出发来分析其发生的必然性,进而在后"文字上移"的时代语境下,破题在理论层面中摇摆于"城镇化"与"乡土性"之间的中国乡村教育,进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教育 文字下乡 文字上移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本书阅读与互文性学习策略——以《乡土中国》的语言关联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琳 宋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39,共4页
“整本书阅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内容为《乡土中国》。《乡土中国》分为14+1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 “整本书阅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内容为《乡土中国》。《乡土中国》分为14+1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后记。作者费孝通在《后记》中说,这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 《乡土中国》 乡村社会学 男女有别 分期连载 礼治秩序 文字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字读物与明清识字问题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温海波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3,共8页
明清杂字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汇编而成,主要满足乡民基本读写需要,是讨论民众识字的直接材料。对杂字涉及的识字史,可从两个维度解读:其一,透过成规模数量的杂字,系统处理书籍史信息,重构杂字的生产流传与认读使用,审视明清文字下乡的历... 明清杂字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汇编而成,主要满足乡民基本读写需要,是讨论民众识字的直接材料。对杂字涉及的识字史,可从两个维度解读:其一,透过成规模数量的杂字,系统处理书籍史信息,重构杂字的生产流传与认读使用,审视明清文字下乡的历史进程。其二,从日常生活的实态,将杂字与民众书写实践产生的民间文献关联,建立语料库对民众日常认读和实际生产的文类进行计量语言学分析,此方法直接有效回应了学界对传统中国民众识字基准的长期争论,也为日后识字率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字 文字下乡 民众识字 书籍史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