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资本理论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 被引量:4
1
作者 郑义寅 丁昶玮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3,共5页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潮流,凸显出文化资本重构在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变革中的核心地位。在文化资本重构与改革变革的援接中,不仅彰显出激活中国成人教育文化记忆的极其重要性,更表襮出以文化资本重构解决变革诸多难题的...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潮流,凸显出文化资本重构在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变革中的核心地位。在文化资本重构与改革变革的援接中,不仅彰显出激活中国成人教育文化记忆的极其重要性,更表襮出以文化资本重构解决变革诸多难题的极端紧迫切性。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化资本理论出发,着力解读成人教育文化资本重构的文化理论和文化价值、文化能量与文化修养、多元文化与多极文化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诠释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社会诉求、现实困惑与未来趋势,从而开创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理论 中国成人教育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价值取向探析——基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29,共6页
布迪厄建立在文化资本理论上的教育公平观基本上属于平等的教育公平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审视我国当前教育公平政策的价值取向不难看出,我国当前教育公平政策的主流价值取向表现为坚持平等的价值诉求,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因家庭文化资... 布迪厄建立在文化资本理论上的教育公平观基本上属于平等的教育公平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审视我国当前教育公平政策的价值取向不难看出,我国当前教育公平政策的主流价值取向表现为坚持平等的价值诉求,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因家庭文化资本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进行积极的干预。然而,我国教育公平政策在坚持平等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承认文化资本的积累性特征,积极推进平等为主兼顾自由的教育公平政策,并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体现出不同政策取向的优先性,似乎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教育公平政策的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理论 教育公平 教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的文化资本理论解读
3
作者 韩月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15-17,共3页
少数民族学生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不是智力或经济的单一因素决定,更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关于阶层文化、家庭文化和个体(由于文化)选择学业上的自我淘汰的渐变过程对于分析少数民族高等教... 少数民族学生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不是智力或经济的单一因素决定,更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关于阶层文化、家庭文化和个体(由于文化)选择学业上的自我淘汰的渐变过程对于分析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问题具有独特的视角。中国的特殊国情对于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机会问题既可以有潜隐的文化建构的影响,也可以通过经济支持和政策扶助来促使有益文化资本积累的行动以减少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高等教育机会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塑 被引量:1
4
作者 易杨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21期46-50,共5页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教师文化资本积累过程就是教师权威的形成过程,教师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文化资本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占据一定的权威地位。然而,随时代变迁,受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工资待遇等结构性制度因素和教师身心素质、教师学历水...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教师文化资本积累过程就是教师权威的形成过程,教师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文化资本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占据一定的权威地位。然而,随时代变迁,受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工资待遇等结构性制度因素和教师身心素质、教师学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结构与当下中小学教育场域不相匹配,导致中小学教师权威逐渐消解。基于此认识,重塑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关键在于从宏观层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从微观层面凸出教师人文素养,改善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使之适应时代更迭下中小学教育的要求和标准的变化,满足国家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权威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理论 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文化资本阐释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囡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6-69,共4页
文化资本理论观点认为,学生起点文化资本差异主要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而为其提供了不同的文化培育,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倾向,导致不同的学业成就。学校作为文化资本制度化的主要场所,充当了分类器的作用,通过语言、知识和证书等手段... 文化资本理论观点认为,学生起点文化资本差异主要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而为其提供了不同的文化培育,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倾向,导致不同的学业成就。学校作为文化资本制度化的主要场所,充当了分类器的作用,通过语言、知识和证书等手段,使那些与学校传送的文化资本切合度高的学生最有可能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同时,由于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也会坚持用制度设定的文化资本予以评价学生,这更加剧了起点文化资本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取得较高学业成就这一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本理论 学业成就 学生 阐释 制度化 学习倾向 文化培育 社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层文化资本”再审视 被引量:27
6
作者 程猛 吕雨欣 杨扬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2-59,共8页
无论是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抑或是拉鲁关于不同阶层教养方式的论述,都倾向于认为社会底层的文化实践与公共教育机构扞格不入。伯恩斯坦和拉鲁对不同阶层语言编码、教养方式的区分以及作为理论补丁的剩余性观念为... 无论是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抑或是拉鲁关于不同阶层教养方式的论述,都倾向于认为社会底层的文化实践与公共教育机构扞格不入。伯恩斯坦和拉鲁对不同阶层语言编码、教养方式的区分以及作为理论补丁的剩余性观念为我们思索文化资本是否也有阶层之别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底层文化资本,即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是一套底层子弟通往高学业成就的独特性情系统,也是布迪厄所言的惯习或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这证实文化资本并非均质化的存在。在特定制度情境下,底层文化资本可以大放异彩。但不容忽视的是,极端苦修必然伴随极端的片面发展,底层文化资本的暗面有待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理论 惯习 文化缺陷论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者与失败者: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结构和挑战
7
作者 王磊 李雪云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73-80,共8页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一直是德国经济繁荣的支柱,其双元制模式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与工业需求。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一体系面临着结构性调整与人才供需不匹配等挑战。通过追溯德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演进,结合布...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一直是德国经济繁荣的支柱,其双元制模式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与工业需求。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一体系面临着结构性调整与人才供需不匹配等挑战。通过追溯德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演进,结合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以及梅斯伯格的空间社会学分析方法,对德国联邦统计局2001年至2021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现象及成因分析,研究发现:出生率下降、学术化倾向及传统双元制职业教育机会减少导致生源萎缩与企业学徒岗位空缺;区域经济差异加剧劳动力空间分布失衡,未来需通过制度调整与劳动力市场重构应对人口变化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德国联邦 人口变化 文化资本理论 空间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的价值引导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茂 吕明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26-127,共2页
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厘清“圈层化”背后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诉求、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交往方式的逻辑关系,有效解决“圈层化”带来的群体固化、范围局限、价值观缺失等问题,... 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圈层化”现象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运用文化资本理论厘清“圈层化”背后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诉求、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交往方式的逻辑关系,有效解决“圈层化”带来的群体固化、范围局限、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培育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圈层化” 文化资本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红色文化推进农村精准扶贫 被引量:9
9
作者 成婧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62-63,共2页
兼顾思想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红色文化建设,是有效促进革命老区农村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法.红色文化通过对社会观念、管理模式和分配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形成社会制度的创新,有力引领扶贫工作.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文化资本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位平民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章静 《社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39,共3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分子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因而研究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研究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 平民知识分子 独立性 成长历程 社会地位 文化资本理论 生存资源 家庭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师范生“考编”:性别与户籍的差异性分析——基于浙江省S师范大学微观数据的实证调研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亚晶 邵泽斌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81,共6页
对S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师范生连续8届就业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考察性别、户籍等个体先赋性因素与师范生“考编”的关联.以卡方检验等分析发现:女性拥有的获得教职的文化资本远多于男性,师范生就业的“女性优势”凸显;户籍差异对男性师范生... 对S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师范生连续8届就业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考察性别、户籍等个体先赋性因素与师范生“考编”的关联.以卡方检验等分析发现:女性拥有的获得教职的文化资本远多于男性,师范生就业的“女性优势”凸显;户籍差异对男性师范生“考编”影响不再明显,师范生就业中的“城市优势”出现性别分化.要破除上述先赋性因素的区隔与禁锢,应创设条件去除中小学教师的“女性化”标签,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应优化教师准入制度,关注学科优势与学科教学能力测评;应在社会整体层面激活“底层文化资本”,帮助优秀学子获得更多先赋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师范生 考编 性别与户籍 文化资本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