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灌浆期耐热害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朱昌兰 肖应辉 +3 位作者 王春明 江玲 翟虎渠 万建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利用由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以粒重感热指数[(适温粒重-高温粒重)/适温粒重×100]为评价指标,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方法,对水稻灌浆期耐热性的主效、上位性数量... 利用由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以粒重感热指数[(适温粒重-高温粒重)/适温粒重×100]为评价指标,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的QTL定位方法,对水稻灌浆期耐热性的主效、上位性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及其与环境的互作进行分析。共检测到3个灌浆期耐热性主效QTL,分别位于第1、4和7染色体上,LOD值为8.16、11.08和12.86,贡献率8.94%、17.25%和13.50%。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标记C1100-R1783之间的QTL,没有显著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表明在不同环境和遗传背景中的表达较为稳定,在水稻耐热性育种中可能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其耐热性等位基因来自亲本Kasalath,高温热害时可减少粒重损失3.31%。位于第1染色体标记R1613-C970之间的QTL和第7染色体标记C1226-R1440之间的QTL,耐热性等位基因来自亲本Nipponbare,分别可减少粒重损失2.38%和2.92%。这两个QTL均具有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第7染色体上的QTL还和其他基因位点有互作。检测到8对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QTL,分布于第1、2、3、5、7、8、10和12染色体上。没有检测到上位性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L定位 灌浆期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互作 水稻 粒重 上位性 染色体 加性 遗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汕优63”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建雄 余四斌 +1 位作者 徐才国 谈移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92-898,共7页
本文选用优良杂交组合珍汕 97/明恢 63的 F2 稻蔸群体为材料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 )的表现分别在两年内进行了考查。通过对 537个 RFL P标记和 54对 SSR标记的筛选 ,共找到了 151( 133个 RFL P,18个 SSR... 本文选用优良杂交组合珍汕 97/明恢 63的 F2 稻蔸群体为材料 ,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 )的表现分别在两年内进行了考查。通过对 537个 RFL P标记和 54对 SSR标记的筛选 ,共找到了 151( 133个 RFL P,18个 SSR)个多型性标记 ,用这些多型性标记构建了该群体的饱和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进行了 QTL定位 ,在两年内共检测到 36个 QTL s,其中 8个 QTL s在两年内都被检测到 ,其余 2 8个 QTL s分别在一年内检测到。通过对这些 QTL s的定位、效应大小及作用方向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蔸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s)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候选基因法检测家畜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宁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266-270,共5页
对候选基因法的研究过程作了详细介绍,并讨论了其优缺点,指出候选基因法是检测家畜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主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 候选基因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家畜基因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学者发现大豆蛋白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4
《种业导刊》 2012年第12期38-38,共1页
国际学术期刊《理论与应用遗传学》日前在线发表了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卢为国关于大豆蛋白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卢为国在以《大豆中控制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为题的研究论文中,报道了两个大豆水溶性蛋白的QTL位点,根据... 国际学术期刊《理论与应用遗传学》日前在线发表了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卢为国关于大豆蛋白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卢为国在以《大豆中控制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为题的研究论文中,报道了两个大豆水溶性蛋白的QTL位点,根据目前的文献检索结果,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理论与应用遗传学》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国际学术期刊 水溶性蛋白 学者 河南省农科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储存条件下水稻种子耐储藏性状QTL的定位
5
作者 陈文凤 黄浩 +9 位作者 丁晓雯 林晋军 姚威 陈倩茹 黄希来 刘雄伦 吴俊 陈哲红 程计华 刘金灵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5,共6页
为了筛选出新的水稻耐储藏种质,以在自然条件下储存4年的由粳稻‘魔王谷’(MWG)和籼稻‘CO39’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为材料,对群体种子发芽表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种子耐储藏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出新的水稻耐储藏种质,以在自然条件下储存4年的由粳稻‘魔王谷’(MWG)和籼稻‘CO39’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为材料,对群体种子发芽表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种子耐储藏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101份重组自交系中,67%的株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为0,其余株系3个发芽性状指标分别为0~82.67%、0~46.00%和0~6.48;鉴定到1个发芽率达82.67%的高耐储株系;QTL分析定位到3个控制发芽性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QTL,分别为qGR7、q GP7和qGI7,其中qGR7位于SSR标记RM6344与RM5720区间18.43c M的区域,qGP7和qGI7均位于标记RM5672与RM8261区间35.74 cM的区域,3个QTL的LOD值为2.52~2.56,表型贡献率为12.02%~12.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储藏性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其交互作用 被引量:24
6
作者 曹卫东 贾继增 金继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利用小麦W7984和Opata85作亲本 ,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 (RIL)群体。对该群体的 1 1 4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探讨小麦地上部磷素利用效率 (SPUE)和全株磷素利用效率 (WPUE) ;并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 利用小麦W7984和Opata85作亲本 ,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 (RIL)群体。对该群体的 1 1 4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探讨小麦地上部磷素利用效率 (SPUE)和全株磷素利用效率 (WPUE) ;并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个染色体组的 91 8个RFLP标记 ,研究 2种供磷情况下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基因间互作。结果表明 ,正常供磷 ,有 2个与SPUE有关的QTL ,分别位于染色体 1B和 5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6 55 %和 1 1 61 % ;与WPUE有关的QTL有位于染色体 2B、5A和 7A上的 3个 ;SPUE和WPUE还分别受一对互作位点的影响。在磷胁迫下 ,有 3个QTL与SPUE有关 ,分别位于染色体 2D、3B和6D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 4 2 %、7 73%和 6 58% ;与WPUE相关的 2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 2D、7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 8 0 1 %和 1 0 73 % ;SPUE受上位效应的影响。 7A染色体对于小麦的磷素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位于该染色体上的片段Xfba354 Xfba69在 2种供磷情况下都显著影响WPUE ,同时此片段在正常供磷下还与其它基因互作而影响WPUE。此外 ,5A染色体在正常供磷、2D染色体在低磷胁迫下分别对磷素利用效率 (PUE)有较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素利用效率 RFLP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姜树坤 张喜娟 +3 位作者 王嘉宇 刘进 张凤鸣 徐正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9-272,共4页
利用Nipponbare(粳)/Kasalath(籼)//Nipponbare(粳)的98个BC1F5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对应的包含245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日本筑波和中国沈阳对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粒长、粒宽和粒厚)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 利用Nipponbare(粳)/Kasalath(籼)//Nipponbare(粳)的98个BC1F5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对应的包含245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日本筑波和中国沈阳对水稻粒形相关性状(粒长、粒宽和粒厚)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控制粒形相关性状的QTL,包括在日本筑波检测到的13个QTL和在中国沈阳检测到的9个QTL。它们分布在第1,2,3,5,6,9,10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有6个QTL在2个环境下被同时检测到,分别是控制粒长的qSL3-1和qSL12;控制粒宽的qSW5;控制粒厚的qST3、qST5和qST6-1。这些QTL为粒形相关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相对稳定遗传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其余的在特定环境下表达的QTL也反映了粒形相关性状遗传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长 粒宽 粒厚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重组自交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上位性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12
8
作者 汪保华 武耀廷 +3 位作者 黄乃泰 郭旺珍 朱协飞 张天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55-1762,共8页
棉花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是以复杂的方式遗传,遗传力较低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经典数量遗传学指出,上位性是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湘杂棉2号F8和F9世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调查了3个环境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并构建了... 棉花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是以复杂的方式遗传,遗传力较低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经典数量遗传学指出,上位性是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湘杂棉2号F8和F9世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调查了3个环境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并构建了遗传连锁图。旨在定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上位性QTL并分析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所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均检测到上位性QTL,共检测到16对加性互作QTL(AA),涉及的位点中仅4个有单位点效应,这反映了上位性的复杂性及其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重要贡献。共检测到17对QTL加性和环境互作(AE),以及14对上位性QTL与环境的互作,表明环境因素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性状起重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上位性效应作为湘杂棉2号的遗传基础起着重要作用。对各性状在不同环境的优良基因型进行了预测。综合优良家系(GSL)和特定环境下的优良家系(SL)的性状表现高于两亲本,表明湘杂棉2号重组自交系各性状都有提高的潜力。由于QTL加性和环境互作以及上位性QTL与环境互作的影响,预测的优良家系基因型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同,表明应针对特定环境开展棉花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上位性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优良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麦16籽粒灌浆速率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小麦15K SNP芯片法) 被引量:7
9
作者 胡文静 朱冬梅 +2 位作者 别同德 陆成彬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5-920,共6页
为给选育籽粒灌浆快、粒重高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材料与技术支撑,以扬麦16、镇麦168、扬麦20和扬麦22为亲本构建获得的158个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5K SNP芯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应用完... 为给选育籽粒灌浆快、粒重高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材料与技术支撑,以扬麦16、镇麦168、扬麦20和扬麦22为亲本构建获得的158个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5K SNP芯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应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QTL,其中检测到5个与灌浆速率相关的新的QTL,分别位于3AL、4DL(2)、6AL和7AL上,可解释3.4%~9.3%的表型变异;检测到3个与千粒重相关的QTL,分别位于4AL(2)和4DS上,可解释3.9%~9.2%的表型变异;首次检测到3个与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相关的QTL,分别位于3AL和4DL(2)上,可解释2.7%~7.5%的表型变异。扬麦16提供与灌浆速率和千粒重相关QTL的增效基因,累加了定位到的全部籽粒灌浆快和粒重高的位点;扬麦22提供与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相关QTL的增效基因。扬麦16和扬麦22可用作选育早熟、大粒小麦新品种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四交重组自交系 灌浆速率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15K SNP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倍体小麦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定位与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严俊 张玲玲 +4 位作者 王兴梅 薛文韬 杨荣志 T.Fahima 程剑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利用来自以色列Gitit的野生二粒小麦(编号:G18-16)与来自欧洲的四倍体栽培小麦Langdon(Ld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6代152个家系,种植于黔中,进行了主穗重、主穗籽粒重、千粒重、籽粒长、宽和厚等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分析,共检... 利用来自以色列Gitit的野生二粒小麦(编号:G18-16)与来自欧洲的四倍体栽培小麦Langdon(Ld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6代152个家系,种植于黔中,进行了主穗重、主穗籽粒重、千粒重、籽粒长、宽和厚等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LOD值为2.1~4.4,贡献率为7.4~39.4%。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分别为:1B染色体上有两个与主穗重有关;5A和7B上各有一个与主穗籽粒重有关;1A和4B上各有一个与千粒重有关;2A、3A、4B和5A上共有五个与籽粒长有关;5A和7A上三个与籽粒宽有关;5A上两个与籽粒厚有关。获得的QTL可用于分子辅助育种改良现代栽培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二粒小麦 主穗重 主穗籽粒重 千粒重 籽粒长、宽、厚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籼粳交RIL群体对水稻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丹 刘进 +2 位作者 王嘉宇 毛艇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7-732,共6页
以籼稻七山占(Qishanzhan)和粳稻秋光(Akihikari)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穗长、穗重、颖花数等11个穗部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分析。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4个控制穗部性状... 以籼稻七山占(Qishanzhan)和粳稻秋光(Akihikari)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穗长、穗重、颖花数等11个穗部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分析。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4个控制穗部性状的QTL,包括2个穗长 QTL,1 个穗重QTL,2 个一次枝梗数QTL,2 个二次枝梗数QTL,2 个颖花数QTL,3 个结实率QTL,1 个千粒重QTL 和1 个着粒密度 QTL,它们分布于第1,3,4,5,6,7,11,12号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控制穗部性状的QTL多分布在第1号染色体上,数量占总数的 40%以上,表明1号染色体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将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控制穗部性状的单个QTL的贡献率在8.06%-58.62%之间,其中有6个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七山占,8个来源于秋光,这些结果将为水稻穗部性状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群体 穗部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粒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9
12
作者 严俊 张玲玲 +5 位作者 万兵 苟君波 王运长 许昌敏 Tzion Fahima 程剑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7-153,共7页
野生二粒小麦是现代栽培小麦的祖先种,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来自以色列Gitit的野生二粒小麦G18-16与来自欧洲的硬粒小麦栽培品种Langdo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6代152个家系,进行了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穗长... 野生二粒小麦是现代栽培小麦的祖先种,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来自以色列Gitit的野生二粒小麦G18-16与来自欧洲的硬粒小麦栽培品种Langdon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6代152个家系,进行了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穗长、芒长等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分析,发现全部家系在5个性状上表现出宽广的遗传差异。14个穗部性状加性QTL被定位,LOD值为1.9~13.4,贡献率为7.3%~54.2%。控制抽穗期的QTL共3个,定位在3A(2个)和7B上;在2A(2个)和5A上共找到3个控制穗粒数的QTL;在5B上找到2个控制单株有效穗数的QTL;控制穗长的3个QTL分布在5A(2个)和7A上;在4B,5A和7A上共找到3个控制芒长的QTL。获得的QTL可用于今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改良现代栽培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二粒小麦 硬粒小麦 重组自交系 穗部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遗传及QTLs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志霞 李晓方 +1 位作者 谢新华 毛兴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9期91-95,共5页
稻米品质性状最重要以及研究较多的是蒸煮食味品质,通过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与糊化温度,还有稻米香味及蒸煮后的米粒延伸性等主要理化指标方面的进展研究,综述了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以及利用分子标记对这些数量性状... 稻米品质性状最重要以及研究较多的是蒸煮食味品质,通过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与糊化温度,还有稻米香味及蒸煮后的米粒延伸性等主要理化指标方面的进展研究,综述了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以及利用分子标记对这些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s)进行定位的研究进展,对加速稻米品质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蒸煮食味品质 性状遗传 分子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动态QTL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威 白建江 +4 位作者 张才辉 杨瑞芳 方军 朴钟泽 石英尧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为探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动态及遗传机制,以籼稻品种Dasanbye、粳稻品种TR22183及其杂交衍生的166个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对控制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主要性状基因位点(QTL)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4个... 为探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动态及遗传机制,以籼稻品种Dasanbye、粳稻品种TR22183及其杂交衍生的166个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对控制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主要性状基因位点(QTL)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4个生育时期检测到10个非条件QTL和6个条件QTL,分布在除第1、4、5、6、9号染色体以外的7条染色体上,但没有1个性状能在分析的4个时期都被检测到;氮素吸收总量在最高分蘖期检测到2个非条件QTL,联合变异解释率为15.61%;氮素含量分别在抽穗后15 d和成熟期检测到2个非条件QTLs,变异解释率分别为10.50%、7.93%;干物质产量只在抽穗后15 d检测到1个非条件QTL,变异解释率为6.58%;氮素干物质生理利用效率分别在抽穗后15 d和成熟期检测到5个非条件QTLs,联合变异解释率分别为26.87%、14.73%;控制最高分蘖期至抽穗期后15 d氮素吸收总量的条件QTL有1个;控制抽穗期后25 d至成熟期氮素含量的条件QTL有1个,氮素吸收总量的条件QTLs有2个,氮素干物质生理利用效率的条件QTLs有2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粳稻沈农265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喜娟 姜树坤 +5 位作者 徐正进 孟英 唐傲 孙兵 董文军 王彤彤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利用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176个F2 3家系群体构建包含90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并对穗长、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结实率、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等7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5个控制产量性状的QTL,分布在... 利用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176个F2 3家系群体构建包含90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并对穗长、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结实率、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等7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5个控制产量性状的QTL,分布在第3、4、6、8、9以及第12染色体上。包括3个控制穗长的QTL;3个控制每穗颖花数的QTL;1个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TL;2个控制着粒密度的QTL;2个控制结实率的QTL;3个控制千粒重的QTL以及1个控制有效穗数的QTL。其中,主效QTL有4个,分别是qPL9,qSPP4-1,qSD9和qRG12。这些QTL将为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元件",同时为阐明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分子机制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产量 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粒形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智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6期15-18,共4页
为了促进水稻粒形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以籼稻二九南和粳稻龙稻5号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粒长、粒宽和粒厚3个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完备区间作图... 为了促进水稻粒形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以籼稻二九南和粳稻龙稻5号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粒长、粒宽和粒厚3个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共检测到7个控制粒形性状的QTL,包括3个粒宽QTL,4个粒厚QTL,它们分布于第2、3、5、11和12号染色体上,其中4个主效QTL包括1个控制粒宽的qGW5α和3个控制粒厚的qGT2α、qGT11α以及qGT12α,但未检测到控制粒长的QTL位点。进一步分析表明,3个控制粒宽性状的QTL能解释28.44%的表型贡献率,单个表型贡献率为6.61%~13.81%;而4个控制粒厚性状的QTL能解释17.53%的表型贡献率,单个表型贡献率为7.32%~1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群体 粒形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产仔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17
作者 程小强 刘洪坤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8年第4期3-5,共3页
母猪的产仔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性状指标,产仔数的提高将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通过常规的育种技术,猪的许多重要经济性状都在遗传上得到了很好的改良(如瘦肉率、背膘厚等)。
关键词 窝产仔数 染色体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定位 研究进展 产仔数性状 遗传标记 性状指标 候选基因 猪产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生理成熟后自然脱水速率QTL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33
18
作者 刘显君 王振华 +2 位作者 王霞 李庭锋 张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2,共6页
以吉846(脱水快,1.18%d-1)和掖3189(脱水慢,0.39%d-1)为亲本衍生出的232个重组自交系(F7)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具有101个SSR标记位点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941.7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9.22cM。通过1年2点试验(双城和哈尔滨,200... 以吉846(脱水快,1.18%d-1)和掖3189(脱水慢,0.39%d-1)为亲本衍生出的232个重组自交系(F7)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具有101个SSR标记位点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941.7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9.22cM。通过1年2点试验(双城和哈尔滨,2007年)评价了232个重组自交系籽粒生理成熟后的自然脱水速率。采用WinQTL2.5对该性状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初步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共检测出9个显著影响玉米籽粒生理成熟后自然脱水速率的QTL,分别位于第2、第3、第4、第5和第6染色体上,加性增效作用均来源于亲本吉846。其中在第2和第6染色体上的2个QTL(qKdr-2-1和qKdr-6-1)在2个环境下均稳定表达,分别位于SSR标记bnlg198~umc1516之间和phi126~phi077之间,其累积表型贡献率为15.49%。具有较快脱水速率的等位基因均来自吉846。所检测到的QTL将在分子辅助选育具有较快脱水速率的材料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重组自交系 脱水速率 SSR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苗期叶绿素含量的QTL及互作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曹卫东 贾继增 金继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3-478,共6页
由小麦近缘物种硬粒小麦和节节麦发展而来的W7984和现代栽培种Opata 85作亲本,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RIL)群体。对该群体的111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应氮素(N 4.0mmol/L)和低氮胁迫(N 0.4mmol/L)两种情况下进行培养,4周后测定叶片... 由小麦近缘物种硬粒小麦和节节麦发展而来的W7984和现代栽培种Opata 85作亲本,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RIL)群体。对该群体的111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应氮素(N 4.0mmol/L)和低氮胁迫(N 0.4mmol/L)两种情况下进行培养,4周后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个染色体组的918个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应用这些标记,研究了两种供氮情况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QTL(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及基因间互作。结果表明,在氮素正常供应情况下,有7个与叶绿素含量有关的QTL,变异解释率在4.30%~13.45%,亲本双方对于叶绿素含量的贡献基本一致;在氮素胁迫下,有9个QTL与叶绿素含量有关,变异解释率在4.04%~11.73%,亲本W7984.对于叶绿素含量的贡献占主导地位。表明小麦近缘物种在低氮胁迫下对于叶绿素含量有重要贡献;且低氮胁迫下,叶绿素含量还受基因间上位效应的影响。氮素正常供应时有1个位点(位于2B染色体上)、低氮胁迫下有2个位点(位于3A和3B染色体上)同时影响小麦干物质产量和叶绿素含量,而且此3个位点的效应都来自亲本W7984。这一发现表明,小麦干物质产量和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绿素 供氮水平 RFLP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L作图主要统计方法及主要作图群体 被引量:19
20
作者 林谦 毛孝强 +1 位作者 杨德 张雪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系统而简要的介绍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作图(QTL作图)及其主要方法、计算机软件及相应作图群体等。QTL作图的主要统计分析方法有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的单标记分析方法,基于两个侧连标记的区间作图法和复合区间作图法,以... 系统而简要的介绍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作图(QTL作图)及其主要方法、计算机软件及相应作图群体等。QTL作图的主要统计分析方法有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的单标记分析方法,基于两个侧连标记的区间作图法和复合区间作图法,以及近几年由KAO和ZENG利用Cockerham模型发展起来的多重区间作图法等。分别介绍了QTL作图的主要作图群体如回交,F2,DH,RIL等,并对这几种作图群体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L作图 统计方法 作图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