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全颌曲面断层片研究牙周炎骨密度的改变 被引量:3
1
作者 冯齐平 潘晓岗 +1 位作者 刘晓峰 钱玉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应用PMI指数评价颌骨的骨密度,检测牙周炎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改变。方法:选择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全颌曲面断层片30例,相应年龄和性别分布的无牙周炎的全颌曲面断层片30例作为对照,采用PMI指数测量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并进行分析... 目的:应用PMI指数评价颌骨的骨密度,检测牙周炎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改变。方法:选择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全颌曲面断层片30例,相应年龄和性别分布的无牙周炎的全颌曲面断层片30例作为对照,采用PMI指数测量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并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sPMI值为0.2750±0.034,iPMI值为0.5273±0.096,牙周炎患者sPMI值为0.2233±0.024,iPMI值为0.3673±0.069,2组的PMI指数具有显著差异,且与年龄相关。结论: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低。PMI指数反映了下颌骨皮质骨量的变化,间接反映颌骨的骨密度,为检测颌骨骨密度的改变提供简便、直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断层 骨密度 PMI 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牙列全颌曲面断层片投照体位错误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冯婧 王晓筠 +4 位作者 陈力 闫弘静 王博 宋子琦 李志民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57-1260,共4页
目的:探讨提高全颌曲面断层片拍摄质量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就诊患者所拍摄的曲面断层图像资料498例,根据其口内牙列类型分为无牙牙合组、混合牙列组、恒牙列组,评价全颌曲面断层摄影中常见的错误投照体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混合... 目的:探讨提高全颌曲面断层片拍摄质量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就诊患者所拍摄的曲面断层图像资料498例,根据其口内牙列类型分为无牙牙合组、混合牙列组、恒牙列组,评价全颌曲面断层摄影中常见的错误投照体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混合牙列组每张曲面断层图像其平均投照体位错误类型数目较无牙组与恒牙列组更多,无牙牙合组患者的图像中"颏部位置较高"、"舌体没有紧贴上腭"和"颈部向前倾斜"错误类型发生频率较高,混合牙列期的儿童在拍摄曲面断层片时易发生头部的位置靠后和移动。结论:对不同牙列类型的患者进行正确投照定位是防止曲面断层图像出现错误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断层 图像质量 体位错误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面断层摄影术观察牙生长发育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邓镕静 石四箴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0-121,共2页
曲面断层摄影术(orthopantomograph)又称全景摄影术,它是用窄缝及圆弧轨道体层摄影原理在一张胶片上获得上下牙弓的总影像.全景片可用于观察骨和牙的病变,确定牙的形态大小以及牙长轴与颌骨的角度关系[1].由于其放射剂量低、操作时间短... 曲面断层摄影术(orthopantomograph)又称全景摄影术,它是用窄缝及圆弧轨道体层摄影原理在一张胶片上获得上下牙弓的总影像.全景片可用于观察骨和牙的病变,确定牙的形态大小以及牙长轴与颌骨的角度关系[1].由于其放射剂量低、操作时间短、病人易于合作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断层摄影 观察 临床应用评价 体层摄影 牙弓 操作时间 长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Ⅰ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吕晶晶 赵玺 +2 位作者 米丛波 董红宾 张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39-1442,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的差异,为不同骨面型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面部基本对称安氏I类患者88例,其中均角患者32例(男性1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1.0岁)作为正常对照,高角患者27例(男性1...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的差异,为不同骨面型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面部基本对称安氏I类患者88例,其中均角患者32例(男性1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1.0岁)作为正常对照,高角患者27例(男性1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22.5岁)、低角患者29例(男性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1.0岁)作为两实验组,88例患者均拍摄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片,采用曲面体层下颌指数(PMI)为测量指标分析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s PMI值为0.280±0.035,i PMI值为0.348±0.052;高角组患者s PMI值为0.248±0.033,i PMI值为0.313±0.044;低角组患者s PMI值为0.285±0.038,i PMI值为0.361±0.061。3组的PMI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角组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低,低角组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高。PMI指数反映了下颌骨皮质骨量的变化,间接反映了下颌骨的骨密度,为检测下领骨骨密度提供了简便、直观的方法。同时,下颌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可能提示全身骨密度情况,可以使其得到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片 骨密度 曲面体层下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玺 米丛波 +2 位作者 居曼江.买买提 李江波 韩蕊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方法选择中度慢性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25.6岁),另选择无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3.5岁)作为正常对照,40例患者均拍摄...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方法选择中度慢性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25.6岁),另选择无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3.5岁)作为正常对照,40例患者均拍摄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片,采用曲面体层下颌指数(PMI)为测量指标分析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sPMI值为0.301±0.126,iPMI值为0.364±0.091;牙周炎患者sPMI值为0.246±0.046,iPMI值为0.318±0.075。两组的PMI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低。PMI指数反映了下颌骨皮质骨量的变化,间接反映了下颌骨的骨密度,为检测下颌骨骨密度提供了简便、直观的方法。同时,下颌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可能提示全身骨密度情况,但仍需后期结合腰椎、前臂远端1/3的骨密度测定等骨质疏松诊断方法,使其得到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牙周炎 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片 骨密度 曲面体层下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第三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何玉宏 席兰兰 +1 位作者 毕迎春 潘继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130-1133,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正畸治疗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畸保持2年后萌出间隙变化量虽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增大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更加直立,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断层 第一磨牙 拔牙矫治 萌出间隙 第三磨牙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对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晓筠 李志民 +1 位作者 段涛 李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162,共1页
埋伏牙会造成恒牙移位及牙列紊乱,严重影响面部美观和咀嚼功能,准确确定其位置、形状、萌出方向及与邻牙关系,对决定手术进路、脱位或牵引方向和预后等均有重要意义。传统根尖片、曲面断层片定位的方法有变形、放大、重叠的缺点,对颌... 埋伏牙会造成恒牙移位及牙列紊乱,严重影响面部美观和咀嚼功能,准确确定其位置、形状、萌出方向及与邻牙关系,对决定手术进路、脱位或牵引方向和预后等均有重要意义。传统根尖片、曲面断层片定位的方法有变形、放大、重叠的缺点,对颌骨内埋伏牙的诊断和治疗不能提供准确依据,无法满足I临床定位诊断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伏牙定位 骨内埋伏牙 临床应用 螺旋CT 定位诊断 曲面断层 咀嚼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温小萌 马文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7,共4页
接受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的第三磨牙处于发育阶段,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备受正畸医生和患者家长的关注。与第三磨牙萌出有关的牙颌因素较多,包括磨牙后间隙、第三磨牙倾斜角、拔除第二磨牙、拔除前磨牙、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第三磨... 接受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的第三磨牙处于发育阶段,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备受正畸医生和患者家长的关注。与第三磨牙萌出有关的牙颌因素较多,包括磨牙后间隙、第三磨牙倾斜角、拔除第二磨牙、拔除前磨牙、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第三磨牙牙龄、第一二磨牙倾斜角、第三磨牙牙冠宽度和性别等。本研究总结分析其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预测第三磨牙萌出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磨牙 萌出 因素 口牙位曲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颌骨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曾永红 丁加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965-967,共3页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颌骨骨折线的优缺点。方法 :对 2 1例不同类型的颌骨骨折进行口腔曲面断层片、CT和三维CT成像检查骨折线显示情况进行对比 ,并与手术中骨折线对照。结果 :对下颌骨体部、角部骨折三种影像学方法...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颌骨骨折线的优缺点。方法 :对 2 1例不同类型的颌骨骨折进行口腔曲面断层片、CT和三维CT成像检查骨折线显示情况进行对比 ,并与手术中骨折线对照。结果 :对下颌骨体部、角部骨折三种影像学方法显示无明显差异 ,对下颌骨升支、髁状突骨折的显示口腔曲面断层片和三维CT准确 ,而CT则显示较差 ;对上颌骨骨折 ,口腔曲面断层片显示较差 ,三维CT显示最准确直观。结论 :3种影像学方法对上下颌骨骨折的显示因不同部位而有差异 ,各有优缺点 ,临床应根据检诊情况选择影像学方法或相互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骨折 诊断 口腔曲面断层 CT检查 三维CT成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提升后植骨区垂直高度的变化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剑锐 李德华 +3 位作者 马威 孙斌 刘宝林 姜慧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09-211,共3页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窦植骨提升后不同时期植入骨的吸收量,评价不同上颌窦提升方法对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对上颌窦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的病例测量植骨区的垂直高度,计算移植骨的吸收量。结果:在3个不同时间点,...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窦植骨提升后不同时期植入骨的吸收量,评价不同上颌窦提升方法对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对上颌窦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的病例测量植骨区的垂直高度,计算移植骨的吸收量。结果:在3个不同时间点,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均小于开窗法(P<0.05),两种方法提升半年、1年、一年半时骨吸收的均值分别为:(0.56±0.25)mm、(0.62±0.26)mm、(0.65±0.17)mm和(0.72±0.24)mm、(0.94±0.33)mm、(0.97±0.44)mm;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在半年、1年、一年半3个时期内无明显差别(P>0.05);开窗法的骨吸收量在1年时和半年时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而一年半时要高于半年时(P<0.05)。结论:两种上颌窦提升术都有确切临床疗效,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小于开窗法;冲顶法的骨吸收在半年时趋于稳定,开窗法在一年半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提升 牙种植 植骨 骨吸收 数字化曲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岁儿童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尖牙的发育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袁珊珊 王虎 +3 位作者 李果 吴万红 任家银 赵书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8-370,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11岁儿童第三磨牙(M3)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3发育情况与其相应第二磨牙(M2)、尖牙(C)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资料库中随机抽取2010年6—8月期间拍摄的11岁儿童全颌曲面断层片共399张,分别观察M3、M2... 目的调查分析11岁儿童第三磨牙(M3)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3发育情况与其相应第二磨牙(M2)、尖牙(C)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资料库中随机抽取2010年6—8月期间拍摄的11岁儿童全颌曲面断层片共399张,分别观察M3、M2、C的发育情况并进行发育分期,然后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在11岁儿童中,M3处于发育C期的比例为45.5%,M2处于F期的比例为30.8%,C处于G期的比例为36.1%。女性M3较男性发育早;下颌M3较上颌发育早;左右侧M3发育无明显差异。M3与M2、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7、0.132。结论 M3与M2、C发育总体趋势具有一致性,临床上可通过M2、C的发育状况来了解M3发育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磨牙 第二磨牙 尖牙 发育 曲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发育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计林 陈扬熙 +1 位作者 刘月华 黄桂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研究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生长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 188例下颌第一恒磨牙无近中移动及近中倾斜的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 76例 ,女性 112例。最小年龄 11岁 ,最大年龄 18岁。由同一技师按照同一头位拍摄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 ,... 目的 :研究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生长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 188例下颌第一恒磨牙无近中移动及近中倾斜的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 76例 ,女性 112例。最小年龄 11岁 ,最大年龄 18岁。由同一技师按照同一头位拍摄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 ,在X线片上沿牙合平面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表面切线到升支前缘之间的距离 ,用SPSS/PC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可用间隙性别组差异有显著性 ,女性大于男性。 (2 )可用间隙生长量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 ,14岁以上女性患者均值大于 14岁以下患者 ,差值为 1.12mm。 16岁以上男性患者均值大于 16岁以下患者 ,差值为 1.91mm。 (3 )可用间隙生长量在牙合发育阶段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在安氏错牙合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牙弓 可用间隙 生长发育 曲面断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ET和NO改变与局部骨吸收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世璋 宋子元 王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0-43,共4页
目的 为了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 E T 和 N O 的改变与局部颌骨的吸收及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20例正常人及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颌骨 X 线曲面断层片图象等方法对各牙龈组织中... 目的 为了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 E T 和 N O 的改变与局部颌骨的吸收及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20例正常人及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颌骨 X 线曲面断层片图象等方法对各牙龈组织中免疫活性物质内皮素( E T)和一氧化氮( N O)及相应颌骨 X 线曲面断层片的检测结果进行定量的图象分析。结果 显示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 E T 含量明显升高,颌骨密度减低,牙槽骨水平吸收显著。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慢性牙周炎时牙龈组织中 E T 和 N 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组织 内皮素(ET) 患者 慢性牙周炎 改变 局部 骨吸收 骨质疏松 曲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情况初探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颖 朱双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9-792,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方法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的情况,评价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拔除第一磨牙矫治、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3组病例(上颌各20例、下颌各30例),对全颌曲面断层片中测得矫治前后第三...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方法矫治后第三磨牙萌出的情况,评价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拔除第一磨牙矫治、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3组病例(上颌各20例、下颌各30例),对全颌曲面断层片中测得矫治前后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及其与牙冠近远中径的比值变化量在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2)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在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改变量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常规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改善其萌出角度;下颌拔除第一磨牙矫治较常规矫治能明显增加第三磨牙萌出间隙,而对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3组间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断层 第三磨牙 萌出角度 萌出间隙 拔牙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发育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启祥 沈韵 +3 位作者 徐远志 徐琛媛 唐小山 王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39,共5页
目的通过数字化曲面断层片影像对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的发育状况进行研究,为口腔基础、临床应用和牙齿法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改良的Demirjian分类法对1 440名上海地区青少年所拍摄的数字化曲面断层片中第三磨牙进行分析... 目的通过数字化曲面断层片影像对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的发育状况进行研究,为口腔基础、临床应用和牙齿法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改良的Demirjian分类法对1 440名上海地区青少年所拍摄的数字化曲面断层片中第三磨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部位之间的分布差异,总结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的发育状况。结果上海地区青少年在5岁时第三磨牙开始发育。女性第三磨牙18和28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上海地区青少年第三磨牙出现频率及牙冠发育完成时间与中国其他地区人口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磨牙 上海地区 DEMIRJIAN法 数字化曲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1例
16
作者 郑葆春 寿柏泉 孟昭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2年第2期175-175,共1页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i syn-drome)是一种很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我科1983年收治1例以“多发性颌骨囊肿”为主要表现的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并经8年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27岁,因颌骨多处出现肿痛、牙龈溢脓1...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i syn-drome)是一种很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我科1983年收治1例以“多发性颌骨囊肿”为主要表现的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并经8年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27岁,因颌骨多处出现肿痛、牙龈溢脓13年,间断反复发作,曾9次行“颌骨囊肿摘除术”,于1983年5月23日入院。查体:前额及颧骨突出,眼眶眶距宽约4cm,左胸上部皮肤可见一0.5×0.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胞 骨囊肿摘除术 胸上 小高 头颅后前位 BASAL 下领骨 混合痣 肋骨分叉 曲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