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影像特征及病理学特征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BCS)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BCS成功保留乳房...目的:研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影像特征及病理学特征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BCS)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BCS成功保留乳房422例和术中改行乳房全切术(mastectomy)211例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收集两组病例的术前DBT影像及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BCS手术结果相关的特征,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20)、结构扭曲(P<0.001)、乳腺构成类型(极致密型,P=0.001)和分子分型(Her2过表达型,P=0.001)在保留乳房组及乳房全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构扭曲(P<0.001)、乳腺构成类型(极致密型,P=0.003)和分子分型(Her2过表达型,P<0.001)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构成类型、结构扭曲以及分子分型与BCS结果具有一定相关性,乳腺构成类型为极致密型、病变表现有结构扭曲以及分子分型为Her2过表达型的患者提示更大的改行乳房全切术可能性,可作为术前评估乳腺癌BCS结果的有效指标,从而制定准确的手术策略。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的出现对乳腺癌诊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收集201...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的出现对乳腺癌诊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且经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乳腺病变的22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B超、全屏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DBT和MRI检查。高年资影像医师双盲阅片,参照2013版BI-RADS分类标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利用Z检验比较DBT与其他检查方法的统计学差异。结果:30例患者因图像不符合诊断要求而排除,剩余197例患者共发现20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73例,恶性病灶132例。B超、FFDM、DBT、DBT+FFDM和MRI基于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0 8、0.859 2、0.9167、0.919 8和0.935 4;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BT的AUC高于B超和FFD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B超相比,Z=7.36,P=0.006 7;与FFDM相比,Z=4.89,P=0.027 1);DBT与MRI、DBT+FFDM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RI相比,Z=0.02,P=0.900 2;与DBT+FFDM相比,Z=0.69,P=0.404 8)。结论:DBT较B超、FFDM能显著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并与MRI诊断效能相当。DBT作为乳腺X摄影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于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 DS)分类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来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就...目的:研究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于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 DS)分类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来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832例,入选病人全部双体位拍摄并进行COMBO模式检查[包括DBT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 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分别对COMBO及FFDM检查进行BI-RA DS分类,并比较COMBO模式和FFDM检查模式在同一患者图像中腺体含量的判断、肿块特征的显示以及间接征象的显示;对832例进行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判断两种检查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对有病理结果的79例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本组乳腺疾病患者中,多量腺体者(包括c类及d类)占87.6%,少量腺体者(包括a类及b类)占11.7%。判断腺体含量时,COMBO模式可以观察到更细致的腺体分布状况;秩和检验结果显示:COMBO模式及FFDM检查模式对乳腺BI-RADS分类诊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MBO整体分类级别高于FFDM;诊断效能的比较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FFDM ROC曲线下面积是0.805,COMBO模式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COMBO模式最佳截点值的敏感度为82.9%,高于FFDM的敏感度(60%),二者的特异度相同,均为93.2%。结论:DBT在乳腺X线检查进行BI-RA DS分类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数字化断层融合(DBT)及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的异同。方法:回顾性搜集DBT引导乳腺病灶定位患者55例,FFDM引导定位患者65例。两种成像方式引导分别计算病灶中心三维坐标,通过乳腺定位针对病灶定位。当定位...目的:比较数字化断层融合(DBT)及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的异同。方法:回顾性搜集DBT引导乳腺病灶定位患者55例,FFDM引导定位患者65例。两种成像方式引导分别计算病灶中心三维坐标,通过乳腺定位针对病灶定位。当定位针针尖与病灶中心距离≤2 cm时认为定位满意。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方式定位满意率、定位时间、病灶穿刺时间及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DBT引导病灶定位满意率55/58,高于FFDM满意率67/73;定位时间对比上DBT要低于FFDM(609.14 s vs 760.25 s,P<0.05);DBT病灶穿刺时间294.09 s,低于FFDM 482.58 s(P<0.05);患者DBT引导比FFDM接受更少辐射剂量(9.13 vs 13.67 mGy,P<0.05)。两种成像方式对恶性病灶定位满意率均高于良性病灶(DBT:26/27 vs 29/31;FFDM:26/27 vs 41/46)。而恶性病灶定位时间、穿刺时间则低于良性病灶。结论:相比于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DBT能提供准确病灶深度信息,病灶定位满意率更高、定位时间及辐射剂量更少。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大规模使用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对于致密型乳腺患者,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减低。本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背景与目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大规模使用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对于致密型乳腺患者,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减低。本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术前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1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FFDM、DB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选取每种检查均可测量最大径的肿块纳入本研究。由3名高年资放射诊断科医师分别测量可见肿块最大径,利用方差分析比较DBT、超声、FFDM及MRI与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检查与大体标本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配对t检验评价DBT术前评估肿块大小的能力。结果:136例患者共发现140枚肿块,排除26例患者选择先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最后纳入研究的为114枚肿块。DBT及MRI测得肿瘤最大径与病理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FDM和超声与病理测量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FFDM相比:t=3.30,P=0.013 4;与超声相比:t=2.58,P=0.021 5)。DBT(r=0.81)、MRI测量值(r=0.84)与病理测量值的相关性显著高于超声(r=0.68)和FFDM组(r=0.69)。结论:DBT术前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能力显著优于超声和FFDM,与MRI相似;DBT作为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在乳腺癌术前分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近几年推出的一项用于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技术,可较好地显示乳腺病灶,对乳腺病变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多集中于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研究,而有...背景与目的: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近几年推出的一项用于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技术,可较好地显示乳腺病灶,对乳腺病变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多集中于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研究,而有关大、小角度曝光辐射剂量有何差异的研究报道较少。对DBT中采用大、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了解DBT检查时运用不同曝光角度在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方法:2016年7月—2016年9月,收集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共209例,100例入组DBT-HR模式行常规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DBT的大角度摄影、109例入组DBT-ST模式行常规FFDM和DBT的小角度摄影。分别比较两种曝光角度的辐射剂量差异,并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DBT检查时采用HR模式的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 gland dose,AGD)均值2.76 mGy较ST模式的AGD均值1.37 mGy高出5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检查下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比较时,HR模式的AG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模式的AG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b、c、d三种腺体类型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0.16%、51.20%和45.19%,并可见c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大,d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年龄阶段患者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年龄段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2.17%、50.53%、45.56%、51.54%和49.04%,并可见≤4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大,51~6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头尾(cranio-caudal,CC)位和内外侧斜(medial-lateral oblique,MLO)位不同压迫厚度的断层辐射剂量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不同压迫厚度的AGD值在CC位分别增加了37.07%、47.94%、53.09%、50.06%和49.79%;在MLO位分别增加了35.15%、46.24%、53.26%、49.14%和48.04%;且2种体位均显示压迫厚度40~4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大,压迫厚度≤2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检查时采用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是有差异的,且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均有差异,但仍在规定的辐射剂量值范围内,所以DBT检查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临床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融合断层(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59例来院做乳腺X线检查的患者,分别采用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DBT摄影,并独立诊断,以病理诊...目的探讨数字乳腺融合断层(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59例来院做乳腺X线检查的患者,分别采用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DBT摄影,并独立诊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FFDM、FFDM结合DBT诊断乳腺癌的能力。结果 759例患者中,正常和良性病变555例,恶性病变204例。FFDM与FFDM结合DBT检查诊断乳腺疾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94,P<0.000 1),两者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82,P<0.000 1)。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FFDM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67.6%,特异度96.2%,Youden指数0.638,阳性预测值86.8%,阴性预测值89%;FFDM结合DBT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80.9%,特异度97.1%,Youden指数0.78,阳性预测值91.2%,阴性预测值93.3%。FFDM诊断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99,FFDM结合DBT诊断乳腺癌的AUC值为0.969。FFDM结合DBT和FFDM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26,P<0.001)。DBT的辐射剂量高于FFD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位:Z=-27.005,P<0.000 1;MLO位:Z=-27.514,P<0.000 1)。结论 FFDM结合DBT诊断乳腺癌的能力高于FFDM,然而辐射剂量也高于FFDM,所以DBT不适于乳腺普查,更适用于对可疑病灶的鉴别诊断。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影像特征及病理学特征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BCS)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BCS成功保留乳房422例和术中改行乳房全切术(mastectomy)211例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收集两组病例的术前DBT影像及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BCS手术结果相关的特征,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20)、结构扭曲(P<0.001)、乳腺构成类型(极致密型,P=0.001)和分子分型(Her2过表达型,P=0.001)在保留乳房组及乳房全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构扭曲(P<0.001)、乳腺构成类型(极致密型,P=0.003)和分子分型(Her2过表达型,P<0.001)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构成类型、结构扭曲以及分子分型与BCS结果具有一定相关性,乳腺构成类型为极致密型、病变表现有结构扭曲以及分子分型为Her2过表达型的患者提示更大的改行乳房全切术可能性,可作为术前评估乳腺癌BCS结果的有效指标,从而制定准确的手术策略。
文摘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的出现对乳腺癌诊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且经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乳腺病变的22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B超、全屏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DBT和MRI检查。高年资影像医师双盲阅片,参照2013版BI-RADS分类标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利用Z检验比较DBT与其他检查方法的统计学差异。结果:30例患者因图像不符合诊断要求而排除,剩余197例患者共发现20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73例,恶性病灶132例。B超、FFDM、DBT、DBT+FFDM和MRI基于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0 8、0.859 2、0.9167、0.919 8和0.935 4;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BT的AUC高于B超和FFD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B超相比,Z=7.36,P=0.006 7;与FFDM相比,Z=4.89,P=0.027 1);DBT与MRI、DBT+FFDM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RI相比,Z=0.02,P=0.900 2;与DBT+FFDM相比,Z=0.69,P=0.404 8)。结论:DBT较B超、FFDM能显著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并与MRI诊断效能相当。DBT作为乳腺X摄影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文摘目的:研究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于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 DS)分类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来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832例,入选病人全部双体位拍摄并进行COMBO模式检查[包括DBT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 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分别对COMBO及FFDM检查进行BI-RA DS分类,并比较COMBO模式和FFDM检查模式在同一患者图像中腺体含量的判断、肿块特征的显示以及间接征象的显示;对832例进行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判断两种检查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对有病理结果的79例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本组乳腺疾病患者中,多量腺体者(包括c类及d类)占87.6%,少量腺体者(包括a类及b类)占11.7%。判断腺体含量时,COMBO模式可以观察到更细致的腺体分布状况;秩和检验结果显示:COMBO模式及FFDM检查模式对乳腺BI-RADS分类诊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MBO整体分类级别高于FFDM;诊断效能的比较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FFDM ROC曲线下面积是0.805,COMBO模式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COMBO模式最佳截点值的敏感度为82.9%,高于FFDM的敏感度(60%),二者的特异度相同,均为93.2%。结论:DBT在乳腺X线检查进行BI-RA DS分类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文摘目的:比较数字化断层融合(DBT)及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的异同。方法:回顾性搜集DBT引导乳腺病灶定位患者55例,FFDM引导定位患者65例。两种成像方式引导分别计算病灶中心三维坐标,通过乳腺定位针对病灶定位。当定位针针尖与病灶中心距离≤2 cm时认为定位满意。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方式定位满意率、定位时间、病灶穿刺时间及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DBT引导病灶定位满意率55/58,高于FFDM满意率67/73;定位时间对比上DBT要低于FFDM(609.14 s vs 760.25 s,P<0.05);DBT病灶穿刺时间294.09 s,低于FFDM 482.58 s(P<0.05);患者DBT引导比FFDM接受更少辐射剂量(9.13 vs 13.67 mGy,P<0.05)。两种成像方式对恶性病灶定位满意率均高于良性病灶(DBT:26/27 vs 29/31;FFDM:26/27 vs 41/46)。而恶性病灶定位时间、穿刺时间则低于良性病灶。结论:相比于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DBT能提供准确病灶深度信息,病灶定位满意率更高、定位时间及辐射剂量更少。
文摘背景与目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大规模使用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对于致密型乳腺患者,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减低。本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术前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1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FFDM、DB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选取每种检查均可测量最大径的肿块纳入本研究。由3名高年资放射诊断科医师分别测量可见肿块最大径,利用方差分析比较DBT、超声、FFDM及MRI与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检查与大体标本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配对t检验评价DBT术前评估肿块大小的能力。结果:136例患者共发现140枚肿块,排除26例患者选择先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最后纳入研究的为114枚肿块。DBT及MRI测得肿瘤最大径与病理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FDM和超声与病理测量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FFDM相比:t=3.30,P=0.013 4;与超声相比:t=2.58,P=0.021 5)。DBT(r=0.81)、MRI测量值(r=0.84)与病理测量值的相关性显著高于超声(r=0.68)和FFDM组(r=0.69)。结论:DBT术前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能力显著优于超声和FFDM,与MRI相似;DBT作为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在乳腺癌术前分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文摘背景与目的: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近几年推出的一项用于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技术,可较好地显示乳腺病灶,对乳腺病变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多集中于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研究,而有关大、小角度曝光辐射剂量有何差异的研究报道较少。对DBT中采用大、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了解DBT检查时运用不同曝光角度在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方法:2016年7月—2016年9月,收集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共209例,100例入组DBT-HR模式行常规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DBT的大角度摄影、109例入组DBT-ST模式行常规FFDM和DBT的小角度摄影。分别比较两种曝光角度的辐射剂量差异,并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DBT检查时采用HR模式的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 gland dose,AGD)均值2.76 mGy较ST模式的AGD均值1.37 mGy高出5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检查下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比较时,HR模式的AG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模式的AG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b、c、d三种腺体类型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0.16%、51.20%和45.19%,并可见c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大,d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年龄阶段患者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年龄段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2.17%、50.53%、45.56%、51.54%和49.04%,并可见≤4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大,51~6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头尾(cranio-caudal,CC)位和内外侧斜(medial-lateral oblique,MLO)位不同压迫厚度的断层辐射剂量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不同压迫厚度的AGD值在CC位分别增加了37.07%、47.94%、53.09%、50.06%和49.79%;在MLO位分别增加了35.15%、46.24%、53.26%、49.14%和48.04%;且2种体位均显示压迫厚度40~4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大,压迫厚度≤2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检查时采用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是有差异的,且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均有差异,但仍在规定的辐射剂量值范围内,所以DBT检查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临床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数字乳腺融合断层(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59例来院做乳腺X线检查的患者,分别采用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DBT摄影,并独立诊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FFDM、FFDM结合DBT诊断乳腺癌的能力。结果 759例患者中,正常和良性病变555例,恶性病变204例。FFDM与FFDM结合DBT检查诊断乳腺疾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94,P<0.000 1),两者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82,P<0.000 1)。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FFDM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67.6%,特异度96.2%,Youden指数0.638,阳性预测值86.8%,阴性预测值89%;FFDM结合DBT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80.9%,特异度97.1%,Youden指数0.78,阳性预测值91.2%,阴性预测值93.3%。FFDM诊断乳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99,FFDM结合DBT诊断乳腺癌的AUC值为0.969。FFDM结合DBT和FFDM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26,P<0.001)。DBT的辐射剂量高于FFD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位:Z=-27.005,P<0.000 1;MLO位:Z=-27.514,P<0.000 1)。结论 FFDM结合DBT诊断乳腺癌的能力高于FFDM,然而辐射剂量也高于FFDM,所以DBT不适于乳腺普查,更适用于对可疑病灶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