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作为一种二维成像方式,对于致密型乳腺构成分类患者,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较低。探讨数字乳腺体层合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背景与目的: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作为一种二维成像方式,对于致密型乳腺构成分类患者,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较低。探讨数字乳腺体层合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结合FFDM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高分辨率扫描(high-resolution,HR)模式(扫描角度为40°,DBT-HR)和标准扫描(standard,ST)模式(扫描角度为15°,DBT-ST)诊断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7月—9月经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有乳腺异常病变,且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75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行FFDM和DBT检查,随机进入DBT-HR组和DBT-ST组,对FFDM图像和DBT结合FFDM图像进行分析。参照2013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标准,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FFDM和DBT结合FFDM的诊断效能,根据不同的乳腺构成分类分别分析DBT-HR和DBT-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75例患者共检出181个病灶,良性病灶50个,恶性病灶131个,所有入组病例的FFDM和FFDM结合DBT的灵敏度为81.92%和91.15%,特异度为77.45%和87.25%,两种方法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8 vs 0.94,Z值=5.37,P<0.01)。随机分入DBT-HR组病灶86个而DBT-ST组病灶95个。DBT-HR组FFDM和DBT主要征象表现一致率为83.14%,仅DBT可见率为3.49%,DBT-ST组FFDM和DBT主要征象表现一致率为92.63%,仅DBT可见率为0.53%。致密型乳房在结合DBT后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均较非致密型乳房明显,尤其是HR组致密型乳房灵敏度(18.72%)和ST组的致密型乳房的特异度(14.28%)均有所提高。结论:FFDM结合DBT的诊断效能优于FFDM,且DBT-HR优于DBT-ST,尤其是对致密型乳房的诊断。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的出现对乳腺癌诊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收集201...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的出现对乳腺癌诊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且经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乳腺病变的22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B超、全屏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DBT和MRI检查。高年资影像医师双盲阅片,参照2013版BI-RADS分类标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利用Z检验比较DBT与其他检查方法的统计学差异。结果:30例患者因图像不符合诊断要求而排除,剩余197例患者共发现20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73例,恶性病灶132例。B超、FFDM、DBT、DBT+FFDM和MRI基于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0 8、0.859 2、0.9167、0.919 8和0.935 4;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BT的AUC高于B超和FFD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B超相比,Z=7.36,P=0.006 7;与FFDM相比,Z=4.89,P=0.027 1);DBT与MRI、DBT+FFDM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RI相比,Z=0.02,P=0.900 2;与DBT+FFDM相比,Z=0.69,P=0.404 8)。结论:DBT较B超、FFDM能显著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并与MRI诊断效能相当。DBT作为乳腺X摄影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大规模使用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对于致密型乳腺患者,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减低。本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背景与目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大规模使用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对于致密型乳腺患者,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减低。本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术前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1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FFDM、DB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选取每种检查均可测量最大径的肿块纳入本研究。由3名高年资放射诊断科医师分别测量可见肿块最大径,利用方差分析比较DBT、超声、FFDM及MRI与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检查与大体标本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配对t检验评价DBT术前评估肿块大小的能力。结果:136例患者共发现140枚肿块,排除26例患者选择先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最后纳入研究的为114枚肿块。DBT及MRI测得肿瘤最大径与病理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FDM和超声与病理测量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FFDM相比:t=3.30,P=0.013 4;与超声相比:t=2.58,P=0.021 5)。DBT(r=0.81)、MRI测量值(r=0.84)与病理测量值的相关性显著高于超声(r=0.68)和FFDM组(r=0.69)。结论:DBT术前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能力显著优于超声和FFDM,与MRI相似;DBT作为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在乳腺癌术前分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与目的: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作为一种二维成像方式,对于致密型乳腺构成分类患者,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较低。探讨数字乳腺体层合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结合FFDM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高分辨率扫描(high-resolution,HR)模式(扫描角度为40°,DBT-HR)和标准扫描(standard,ST)模式(扫描角度为15°,DBT-ST)诊断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7月—9月经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有乳腺异常病变,且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75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行FFDM和DBT检查,随机进入DBT-HR组和DBT-ST组,对FFDM图像和DBT结合FFDM图像进行分析。参照2013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标准,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FFDM和DBT结合FFDM的诊断效能,根据不同的乳腺构成分类分别分析DBT-HR和DBT-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75例患者共检出181个病灶,良性病灶50个,恶性病灶131个,所有入组病例的FFDM和FFDM结合DBT的灵敏度为81.92%和91.15%,特异度为77.45%和87.25%,两种方法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8 vs 0.94,Z值=5.37,P<0.01)。随机分入DBT-HR组病灶86个而DBT-ST组病灶95个。DBT-HR组FFDM和DBT主要征象表现一致率为83.14%,仅DBT可见率为3.49%,DBT-ST组FFDM和DBT主要征象表现一致率为92.63%,仅DBT可见率为0.53%。致密型乳房在结合DBT后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均较非致密型乳房明显,尤其是HR组致密型乳房灵敏度(18.72%)和ST组的致密型乳房的特异度(14.28%)均有所提高。结论:FFDM结合DBT的诊断效能优于FFDM,且DBT-HR优于DBT-ST,尤其是对致密型乳房的诊断。
文摘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的出现对乳腺癌诊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且经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乳腺病变的22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B超、全屏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DBT和MRI检查。高年资影像医师双盲阅片,参照2013版BI-RADS分类标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利用Z检验比较DBT与其他检查方法的统计学差异。结果:30例患者因图像不符合诊断要求而排除,剩余197例患者共发现20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73例,恶性病灶132例。B超、FFDM、DBT、DBT+FFDM和MRI基于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0 8、0.859 2、0.9167、0.919 8和0.935 4;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BT的AUC高于B超和FFD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B超相比,Z=7.36,P=0.006 7;与FFDM相比,Z=4.89,P=0.027 1);DBT与MRI、DBT+FFDM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RI相比,Z=0.02,P=0.900 2;与DBT+FFDM相比,Z=0.69,P=0.404 8)。结论:DBT较B超、FFDM能显著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并与MRI诊断效能相当。DBT作为乳腺X摄影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文摘背景与目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大规模使用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对于致密型乳腺患者,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减低。本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术前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1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FFDM、DB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选取每种检查均可测量最大径的肿块纳入本研究。由3名高年资放射诊断科医师分别测量可见肿块最大径,利用方差分析比较DBT、超声、FFDM及MRI与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种检查与大体标本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并应用配对t检验评价DBT术前评估肿块大小的能力。结果:136例患者共发现140枚肿块,排除26例患者选择先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最后纳入研究的为114枚肿块。DBT及MRI测得肿瘤最大径与病理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FDM和超声与病理测量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FFDM相比:t=3.30,P=0.013 4;与超声相比:t=2.58,P=0.021 5)。DBT(r=0.81)、MRI测量值(r=0.84)与病理测量值的相关性显著高于超声(r=0.68)和FFDM组(r=0.69)。结论:DBT术前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能力显著优于超声和FFDM,与MRI相似;DBT作为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在乳腺癌术前分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