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4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地方高校转型研究
1
作者 董超俊 赵雨旸 李亚东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9,I0003,共9页
高质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以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为重点;作为一种新的质量观,以人民至上、整体协同和追求卓越为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观,以提质增效、系统跃升和转型变轨为特征。地方高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遵循三大逻辑理路:... 高质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以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为重点;作为一种新的质量观,以人民至上、整体协同和追求卓越为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观,以提质增效、系统跃升和转型变轨为特征。地方高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遵循三大逻辑理路:遵循大学发展逻辑,融入社会发展大系统,探索中国特色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坚持“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成为地方发展的共同体,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探索地方高校分类特色发展之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在办学定位、发展策略、动力机制、范式转型四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在办学定位上坚守“地方性”生长基因和“应用型”类型特征;在发展策略上以高质量为追求,注重需求导向,与地方深度融合;在动力机制上把政策牵引力和需求拉动力内化为自我革新内驱力;范式转型是从规模扩张高增长范式转向创新驱动高质量范式。地方高校向高质量发展范式转型的实施路径为:基于核心价值转移的本体论,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升级;基于分类特色发展的认识论,由“经院型模式”向“应用型模式”转变;基于“三位一体”的方法论,从“地方中的高校”向“地方的高校”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应用型高校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创新 被引量:1
2
作者 常亮 赵显嵩 杨春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与宝贵经验,指出有组织科研将引发高校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治理结构的网络化育成,是推动和实现高校有组织科研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以治理创新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 科技创新 高校有组织科研 新型举国体制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四重要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海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学总结,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的生动实践,是对高质量发展内驱动力的深刻把握,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球竞争新态势的有力应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大体系要同频共振、同心聚力、同向而行,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汇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视域下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意旨、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志勇 何赵颖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0,共7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劳动者,实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视域下推进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质劳动者,实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视域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尚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高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滞后;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该文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驱动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良好政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 体制机制 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格局与演化--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分析
5
作者 张学敏 迪丽呼玛尔·艾孜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84,共12页
人才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高级形式,是推动经济进步的内生动力,具有更为显著的时效性、稀缺性和异质性特征。采用C-D生产函数优化构建人才贡献率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区、市)2000—2020年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 人才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高级形式,是推动经济进步的内生动力,具有更为显著的时效性、稀缺性和异质性特征。采用C-D生产函数优化构建人才贡献率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区、市)2000—2020年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人才贡献率进行时空演化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出较小的波动及阶段性下降趋势,整体效率偏低且值域范围仅在0.09和0.28之间;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均值(0.478)>中部均值(0.238)>西部均值(0.158)的梯形分布格局,而增长率却是“中部>东部>西部”的反常态局势。传统β收敛模型和空间β收敛模型均显示全国收敛态势明显,且这种空间效应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国家应施行地区间差异管理政策,以强带弱地加强省际人才互动,提质增效地优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进而加速提升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协助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形成东中西部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空间联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资本 人才贡献率 空间收敛性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体系整体设计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的视角
6
作者 顾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共10页
当今社会的科技创新正沿着领域内部的高度分化、领域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整体的系统集成三个“增长极”快速发展。加强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建设的一体化设计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部署,建立更为完善、更适应现代... 当今社会的科技创新正沿着领域内部的高度分化、领域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整体的系统集成三个“增长极”快速发展。加强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建设的一体化设计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部署,建立更为完善、更适应现代性和具有创新力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辩证的学科意识和先进的学科理念及跨学科学习能力,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教育基点和创生高等教育高点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一体化设计必须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导向、坚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生产规律、关注学生学科学习的横向融通和纵向衔接。当前要重点解决一体化设计中基础教育跨学科课程优化、高等教育交叉学科发展深化、大中小学学科体系效能强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跨学科 交叉学科 一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逻辑、现实挑战与行动路径
7
作者 赵鹏 王飞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4,共7页
目前,涉农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存在多维障碍,面临教育供给与农业产业需求脱节、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效能不足、涉农领域人才吸引与评价机制僵化等突出问题。鉴于此,涉农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树... 目前,涉农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存在多维障碍,面临教育供给与农业产业需求脱节、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效能不足、涉农领域人才吸引与评价机制僵化等突出问题。鉴于此,涉农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树牢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构建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提质增效,加快实现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高素质涉农人才队伍,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卓越智慧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教育科技人才 一体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
8
作者 李璐 高书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共13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模型,揭示三大城市群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领航优势与跨区域协同的互补特性,提出构建“优质引领示范区”“创新驱动试验区”“筑巢引凤磁力区”“数智赋能先行区”四区建设图景,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案。建议通过设立国家级工作专班、建立跨区域多部门协作委员会、健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完善宏观统筹体系,优化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战略性校际合作、科研激励评价等微观运行机制,协同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多维统筹和“看不见的手”的激活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区域协同发展 CHANEST模型 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价值意蕴、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6
9
作者 阙明坤 沈阳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33,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一体部署、统筹安排,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主张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重视发展教育、提高科学技术、培养各类人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科技观、人才观进行了不断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一体部署、统筹安排,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主张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重视发展教育、提高科学技术、培养各类人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科技观、人才观进行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系在历史演变中日趋明晰,教育是科技、人才的先导,科技是教育、人才的驱动,人才是教育、科技的关键,三者最终共同指向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不是要素之间、子系统内部的单向互动,而是强调系统运行、协同创新。建议系统谋划,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全面领导;重点突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破除壁垒,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协同合作,提升科技教育人才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科技 人才 三位一体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赋能高等教育新质人才培养的逻辑、挑战与进路 被引量:27
10
作者 于兆吉 房一宁 鲍卉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44,共11页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要求和发展目标,新质人才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新质人才是指满足人才新质态属性并且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动态性、循环性和市场资本性等...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要求和发展目标,新质人才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新质人才是指满足人才新质态属性并且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动态性、循环性和市场资本性等新质态属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强大的内生逻辑和外在能量,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体系,其中教育为基础,科技为驱动,人才为支撑,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数字化发展对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冲击,产业升级也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的优质输出。为应对现实挑战,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赋能高等教育新质人才培养,建议创立“教育元宇宙”数字化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连接科技的“桥船一体”人才培养模型,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与新质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共同构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科技 人才 三位一体 新质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障碍、路径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瑞林 金礼杰 王志文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7,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培育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性变量。以多维度统筹的视角,通过规律把握和障碍分析,系统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认为,遵循体育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 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培育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性变量。以多维度统筹的视角,通过规律把握和障碍分析,系统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认为,遵循体育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上的要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带来的先进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转型升级,有力赋能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但在实践中,体育高等教育体系滞后于培育新质劳动者的现实需要,体育科技创新难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型体育人才活力激发不足。对此,围绕管理一体协同、政策一体设计、资源一体配置、载体一体贯通的战略思路,提出深化体育高等教育体系综合改革、体育科技体制改革、体育人才工作机制改革的实施策略,以提升国家体育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新质生产力 教育 科技 人才 体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理工科博士学位供给优化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
12
作者 方建锋 房欲飞 王克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5,共10页
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和基础工程,对教育强转化为科技强、人才强起着促进作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教育强国建设着力加强理工科博士的自主培养。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观之,当前我国... 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和基础工程,对教育强转化为科技强、人才强起着促进作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教育强国建设着力加强理工科博士的自主培养。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观之,当前我国理工科博士学位供给尚面临生产强度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基础学科占比较低影响了原创性科技突破、培养质量不高带来人才外流风险等挑战,与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尚有差距。建议以《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法律的发布为契机优化学位供给能力,顺应国际趋势将新增博士学位投放到理工科领域,加大基础学科学术学位供给力度,以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推动理工科博士培养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理工科 博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伟 邓小华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本体逻辑是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价值逻辑是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方法逻辑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在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治理理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本体逻辑是人力资源高质量供给,价值逻辑是科技和产业双向赋能,方法逻辑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在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治理理念、制度以及发展路径上面临现实困境。从实践路径看,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它们分别培育了人力资源赋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筑牢了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的新基石、夯实了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本科院校 高质量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内在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14
作者 李立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共9页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连接点,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连接点,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有效机制。优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结构与区域布局,加快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使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早日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博士生教育 科技创新 “双一流”建设高校 新型研究型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逻辑
15
作者 张玉倩 李天群 苏晨晨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88,共7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基于深刻政策背景、现实需求、历史经验的多维考量。教育科技...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基于深刻政策背景、现实需求、历史经验的多维考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逻辑在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全球挑战,新发展格局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视域下推动成果转化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教育作为基础支撑,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科技作为核心驱动,研用创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人才作为重要保障,通过创新知识促成成果转化;通过内在联系和协同效应,以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逻辑在于: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目标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水平实现系统效能;推动产学融合,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构建竞争优势;强化人才培养,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引领建设人才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新质生产力 教育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主题专栏(三):面向科技强国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实证和政策”征稿启事
16
作者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经济》编辑部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科技强国 科教兴国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着力点
17
作者 伊彤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列入了年度政府工作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三者进行一体统筹,是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列入了年度政府工作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三者进行一体统筹,是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基础性支撑 教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法律视野研讨会暨《重庆高教研究》第五届青年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18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6月7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法律视野研讨会暨《重庆高教研究》第五届青年学术沙龙在西北师范大学云衢楼文科实训楼103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暨学术沙龙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主题,由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重庆高... 6月7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法律视野研讨会暨《重庆高教研究》第五届青年学术沙龙在西北师范大学云衢楼文科实训楼103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暨学术沙龙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主题,由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重庆高教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兰州工商学院法学院协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法律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下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19
作者 赵心慧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76,共15页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五维一体的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了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2010—2020年...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五维一体的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了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2010—2020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递增态势,其中,产业创新成为占比最大的要素,而体制机制创新是降幅最大的要素;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和结构均显著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制分析表明,高等教育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劳动力流动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异质性分析发现,与中西部地区相比,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因此,需要强化创新驱动战略顶层设计;以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通过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布局、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引导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 人力资本 教育科技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视角下西部高等教育布局优化分析
20
作者 李立国 田浩然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4,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既不是西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内循环”的问题,更不是西部如何赶超东部的问题,实质上是通过优化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助推全局意义上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促进全局创新发展的问...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既不是西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内循环”的问题,更不是西部如何赶超东部的问题,实质上是通过优化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助推全局意义上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促进全局创新发展的问题。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视角审视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事业,可以破除将西部高等教育天然置于“被动受援”地位而形成的认知性锁定。西部高等教育需要通过优化布局,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提升对经济社会和创新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根据少子化、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先升后降等的人口形势变化,合理调节布局规模,建立适应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将西部的人口压力及生育潜力转化为人才红利;面向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高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类型和层次等布局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为西部人才自主培养及续留创造条件,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动能。西部内部不同地区需要在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办学条件及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完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构建与大国国情、战略全局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不断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力度,差异化地实现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西部高等教育 区域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