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学教学偏见与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叶蓓蓓 扈琨 孙艳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0,共4页
高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偏见与中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发散思维与物理环境相关程度不显著;与师生关系、数学课后辅导、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的相似性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与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相关系数... 高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偏见与中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发散思维与物理环境相关程度不显著;与师生关系、数学课后辅导、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的相似性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与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相关系数非常显著.应从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完善教师规范两方面防止数学教师产生教学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偏见 数学教学偏见 数学发散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学偏见及其消减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继存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6,共7页
教学偏见寓于教学先见,出没于教学理解之中,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虽然有利于教师削减教学偏见,但不能完全规避教学理解上的偏差和歪曲,教师还应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广泛接纳他者的参与,开展积极的教学对话,通过教学的视界融合... 教学偏见寓于教学先见,出没于教学理解之中,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虽然有利于教师削减教学偏见,但不能完全规避教学理解上的偏差和歪曲,教师还应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广泛接纳他者的参与,开展积极的教学对话,通过教学的视界融合提升教学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先见 教学偏见 教学反思 教学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疗“教学偏见”
3
作者 汪安颖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共4页
在石鸥先生看来,"教学偏见"是一种教学疾病。教师身上或轻或重都会存在这种病症,它表现在课堂交流、教学评价、家庭背景、长相外貌、座位安排上,会对学生和教师造成消极后果,通过分析其内源性和外源性致病因素,提出了诊治与... 在石鸥先生看来,"教学偏见"是一种教学疾病。教师身上或轻或重都会存在这种病症,它表现在课堂交流、教学评价、家庭背景、长相外貌、座位安排上,会对学生和教师造成消极后果,通过分析其内源性和外源性致病因素,提出了诊治与预防的手段,希冀帮助广大教师克服"教学偏见",还教学以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偏见 病因 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学理解的困境及其消除
4
作者 吴华荣 曹二磊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0-25,共6页
教学理解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拥有较高层次的教学理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理解以教学先见为基础,以教学思考为条件,以教学实践为路径,是一个无限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差... 教学理解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拥有较高层次的教学理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理解以教学先见为基础,以教学思考为条件,以教学实践为路径,是一个无限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差异性和生活性等特征。教学惯习的规约、教学偏见的纠缠以及教学生活的封闭已然成为了教师教学理解动态生成的困境。教师只有开启自己的教学思考之旅,正视自己的教学偏见,扩展教学思考,积极开展教学对话,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理解的层次和水平,进而提升教学的水平、层次及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教学理解 教学偏见 教学生活 教学思考 教学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疾病的类型及症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增田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教学疾病 类型 症状 教学专制 中小学 教学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疾病范畴论 被引量:5
6
作者 阿依尼萨 张增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教学疾病 教学专制 课堂提问 教学偏见 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负向关注行为及其成因的叙事分析
7
作者 于龙 《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19期29-32,共4页
以三个典型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获取叙事资料,展开叙事分析,以探讨教师关注行为的“负向化”及其成因与后果。研究发现,教师关注行为“负向化”的成因主要是:不断累积、强化的负面评定与处罚,简单粗暴的惩戒行为的累加,以及教学言... 以三个典型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获取叙事资料,展开叙事分析,以探讨教师关注行为的“负向化”及其成因与后果。研究发现,教师关注行为“负向化”的成因主要是:不断累积、强化的负面评定与处罚,简单粗暴的惩戒行为的累加,以及教学言行中的成见与偏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行为一旦因关键事件的发生而被知觉为“负向”,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等负面后果。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铭记: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促成积极、良性学习行为的发生与转化,而不是为惩戒而惩戒,更不是教师情绪的发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向关注 关键事件 教育惩戒 教学偏见 师生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