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疗效与副作用的神经影像机制
1
作者 沈若冰 沈雯雯 高树贵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17-1832,共16页
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electro-convulsivetherapy,MECT)是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伴随的一过性记忆损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为探索MECT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MECT可广泛影... 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electro-convulsivetherapy,MECT)是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伴随的一过性记忆损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为探索MECT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MECT可广泛影响脑结构和功能,包括前额叶、海马、杏仁核等脑区灰质体积增加,以及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凸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和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CEN)的功能连接改变。其中,右侧海马体积增长、DMN核心节点(如后扣带回-内侧前额叶)连接正常化、背外侧前额叶(属于CEN)到右角回(属于DMN)的有效连接增强等,与抗抑郁疗效相关;而左侧海马及齿状回体积增长、DMN连接异常增强、左丘脑-楔前叶(属于DMN)功能连接减弱等,则与记忆损伤相关。海马可能是MECT双重效应的关键靶点,但现有证据尚不能确定其变化是否同时导致抑郁缓解和记忆损伤。临床观察显示,抑郁改善与记忆损伤程度往往不相关,提示不同海马亚区可能分别介导不同效应:右侧海马体积增加与情绪改善相关,左侧齿状回体积则与记忆功能受损相关。此外,前额叶增厚、纹状体铁沉积减少、DMN核心节点连接恢复和CEN-DMN的功能连接重建等改变与抗抑郁相关,DMN内连接异常增强及跨网络交互则可能干扰语义记忆。目前研究受限于样本量不足和方法学差异,难以定论MECT的双重机制。未来需结合大样本、多时间点随访、高场强MRI及多模态分析,深入探究海马结构-功能协同效应及网络耦合机制,以精准区分疗效与副作用靶点,优化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抑郁 改良电休克治疗 脑功能 认知损伤 记忆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改良电休克治疗首发抑郁症起效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凝 王学义 +1 位作者 李小倩 余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67-671,共5页
目的:探讨高频(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首发抑郁症的起效时间。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5例首发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33例,接受20Hz的rTMS左侧... 目的:探讨高频(20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首发抑郁症的起效时间。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5例首发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33例,接受20Hz的rTMS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刺激,每周5次,连续4周,共20次)和MECT组(32例,接受MECT治疗,每周3次,连续3周共8次)。两组均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20mg/d)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3、4、8周末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的变化和减分率。结果:治疗后第1、2、3、4周末,rTMS组HAMD减分率低于MECT组[(25.0±3.1,(34.4±7.7),(52.2±7.8),(69.1±8.3)vs(28.2±5.4),(38.8±5.1),(57.7±6.8),(75.4±8.6),均P〈0.05],治疗8周末,两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9±8.8)VS(85.0±7.5),P〉0.05]。治疗第1、2周末,rTMS组HAMD自杀分数高于MECT组[(1.5±0.5),(0.8±0.6)VS(1.1±0.45)(0.5±0.5),均P〈0.05]。结论:20Hz的rTMS或MEC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均能在1周后起效,但MEC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能在快速起效和降低急性期自杀风险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改良电休克治疗 艾司西酞普兰 首发抑郁症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脑结构影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丹 李鹏 +4 位作者 蒙华庆 曾金坤 史丹丹 陆林 罗庆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9-305,共7页
目的:分析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脑体积的变化,探讨MECT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根据DSM-IV诊断标准共纳入13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第3周末(完成8次MECT)使用汉密尔... 目的:分析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脑体积的变化,探讨MECT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根据DSM-IV诊断标准共纳入13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第3周末(完成8次MECT)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同时采用GE 3.0T磁共振获得影像学数据。采用基于体素的全脑形态学测量方法比较MECT治疗前后脑灰质和脑白质的改变。结果:HAMD评分的减分率为(61.8±20.4)%,其中4例〉75%,7例为50%~75%,1例为25%~50%,1例〈25%,有效率为84.6%。与M ECT治疗前相比,患者左侧颞上回、顶下小叶、枕中回、右侧颞中回以及小脑前叶的脑灰质体积增加(均P〈0.05)。同时左侧顶上小叶脑灰质体积减少(P〈0.05),左侧额叶和右侧楔前叶的脑白质体积降低(均P〈0.05)。结论:改良电休克治疗可能改变抑郁症患者前额叶、颞叶及顶叶等多个脑区的脑体积,提示神经可塑性作用可能参与了MECT发挥抗抑郁作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改良电休克治疗 磁共振成像 基于体素的全脑形态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电休克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吕钦谕 鲍晨曦 +6 位作者 任娟娟 张晨 程小燕 耿瑞杰 陆燕华 朱玉华 易正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57-1361,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双相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双相障碍患者43例(患者组)行MECT 6周,同时选取健康人群4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患者组在治疗前、治疗6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Young... 目的·探讨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双相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双相障碍患者43例(患者组)行MECT 6周,同时选取健康人群4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患者组在治疗前、治疗6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CGI-S)评估患者的疗效。并对2组外周血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检测,进行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结果·MECT治疗前双相障碍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血浆MDA、GSH-Px水平较高,而SOD水平较低,CAT活性则无差异;与抑郁状态相比,MDA水平在躁狂状态更高,且其水平与CGI-S评分呈正相关。MECT治疗后CGI-S评分显著下降,血浆MDA水平在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其余氧化应激指标无变化。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氧化应激损伤,不同疾病状态损伤程度不同;MECT改善疾病症状同时使血浆MDA水平下降,而对抗氧化指标则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氧化应激 改良电休克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电休克治疗在妊娠期精神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贾思 易正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38-1041,共4页
妊娠期精神疾病的治疗面临许多挑战。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安全、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妊娠期精神疾病的首要治疗手段。急性期患者,尤其是自杀观念患者获益更明显。文章主要探讨MECT在妊娠期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对孕妇和胎儿的... 妊娠期精神疾病的治疗面临许多挑战。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安全、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妊娠期精神疾病的首要治疗手段。急性期患者,尤其是自杀观念患者获益更明显。文章主要探讨MECT在妊娠期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对孕妇和胎儿的风险及处理原则等。通过在治疗前进行评估,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密切监测,能有效减少孕妇及胎儿的并发症,如阴道流血、胎心律失常、早产等。综合来看,MECT是治疗妊娠期精神疾病安全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电休克治疗 妊娠 胎儿 新生儿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下MECT联合抗抑郁药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伟 冀成君 +6 位作者 童永胜 杨可冰 王志仁 蔡海鹏 王鑫 尉拥军 谭云龙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81-886,共6页
目的:评估阈下MECT联合抗抑郁药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抑郁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0%电量组、40%电量组及80%电量组。3组给予不同电量... 目的:评估阈下MECT联合抗抑郁药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抑郁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0%电量组、40%电量组及80%电量组。3组给予不同电量MECT治疗8次,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条目去除自杀条目(HAMD-16)、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结果:3组HAMD-16评分(F=6.55)及SIOSS评分(F=4.29)时间×分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组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在MECT末次治疗后,HAMD-16评分差值20%电量组小于40%和80%电量组[(-2.3±1.5)vs.(-5.4±3.5),(-4.1±2.3),均P<0.001],SIOSS评分差值20%电量组也小于40%和80%电量组[(-2.8±2.2)vs.(-6.1±3.3),(-4.9±2.2),均P<0.01],而40%电量组与80%电量组的HAMD-16和SIOS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提示40%电量MECT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疗效较好,20%电量MECT疗效较差不建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电休克治疗 抑郁 自杀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