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水配制活性碱/聚二元复合驱体系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怀军 杨德华 +2 位作者 潘红 于娣 张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0-154,共5页
在碱/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现场试验过程中,碱与配制用污水或地层水出现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地面管线大量结垢及驱油体系性能大幅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大港羊三木油田三断块馆Ⅱ上油组油藏为依托,开展了污水配制碱/聚二元复合驱体系评价... 在碱/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现场试验过程中,碱与配制用污水或地层水出现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地面管线大量结垢及驱油体系性能大幅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大港羊三木油田三断块馆Ⅱ上油组油藏为依托,开展了污水配制碱/聚二元复合驱体系评价实验研究。选用污水匹配的活性碱(多元复合碱)及碳酸钠进行对比试验,在羊三木油田污水条件下,活性碱与污水的匹配性较好,比碳酸钠溶液的油水界面张力低2个数量级,达到10-3mN/m,抗钙镁能力达到500mg/L,并且与原油的乳化性强;二元复合驱体系对五种聚合物与碱进行了配伍性实验,其中污水聚合物HTPW-111与碱的匹配性好。研究表明,污水配制的活性碱/聚二元复合驱体系保持了聚合物驱的增黏性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善的碱/聚二元复合驱 污水 超低界面张力 碱/合物的增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藏化学驱能耗分配原理的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研究Ⅰ: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渗流阻力调控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冯茹森 李爱辉 +3 位作者 章洋阳 豆亚娟 舒政 许成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7,共15页
针对驱油剂的深部流度控制能力与近井地带注入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应满足低黏度配制/输送、近井地带低吸附量长期稳定注入和低浓度产出液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渗流过程中能够在储层深部不同位置建立多级渗流阻力峰值... 针对驱油剂的深部流度控制能力与近井地带注入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理想流度控制型驱油剂应满足低黏度配制/输送、近井地带低吸附量长期稳定注入和低浓度产出液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渗流过程中能够在储层深部不同位置建立多级渗流阻力峰值,并且前缘后驱替相渗流阻力应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基于固/液界面吸附作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设计了在渗流过程中具备动态改变体系组成和微观溶液结构,从而改变其渗流阻力特征的疏水缔合聚合物/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相较于HP-1(1500 mg/L),表观黏度相近、组成不同的二元体系HP-1(1500 mg/L)/SDSB(150 mg/L)和HP-1(1500 mg/L)/SDSB(200 mg/L),在段塞注入及其后续水驱过程中可以在多孔介质的中、后部构建数值更高、空间分布更优的动态渗流阻力,说明二元体系具备运移增黏特征和延迟突破特征,其前缘的流度控制能力更强,并且渗流阻力在储层的空间分布更合理,从而延长了段塞整体突破时间,有利于提高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在相对稠油、强非均质性和水驱含水率为80%的渤海某油田油藏条件下,采用基本相同剂量、相近成本的化学剂工业产品进行的驱油实验表明:二元体系后续水驱突破之前驱油剂段塞渗流阻力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关键因素,二元体系(AP-P4(1400 mg/L)/ZX-27(300 mg/L),黏度为6.4 mPa·s)比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1750 mg/L,黏度为62.9 mPa·s)多提高10%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分配 /表二元复合 水溶性疏水缔合合物 流度控制 界面吸附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羧基甜菜碱二元复合体系驱替水驱后残余油的机理 被引量:8
3
作者 夏惠芬 王刚 +2 位作者 鞠野 刘仁强 诸葛祥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7-361,共5页
实验研究在30℃下进行。实验聚表二元复合体系为1.0 g/L HPAM、2.0 g/L羧基甜菜碱在矿化度3.7 g/L的模拟大庆油田采出水中的溶液,与模拟大庆油(黏度10 mPa.s)间的界面张力为5.8×10-3mN/m,1-1000 s-1范围的表观黏度与1.0 g/L HPAM... 实验研究在30℃下进行。实验聚表二元复合体系为1.0 g/L HPAM、2.0 g/L羧基甜菜碱在矿化度3.7 g/L的模拟大庆油田采出水中的溶液,与模拟大庆油(黏度10 mPa.s)间的界面张力为5.8×10-3mN/m,1-1000 s-1范围的表观黏度与1.0 g/L HPAM溶液十分接近。在玻璃刻蚀大庆油藏仿真均质微观模型上,水驱20 PV的采收率为55.795%,注入20 PV二元体系使采收率增加39.724%;在二元复合体系驱替过程中,注入、采出口之间主流区域内的水驱后残余油在二元复合体系作用下发生变形,伸长并形成油丝,主要以油丝的形式被驱出;过渡区和边角区的残余油则主要以W/O乳状液的形式被驱出。W/O乳状液中的乳化水滴通过圈闭、Y型孔道挤压及水滴变形、断裂这3种方式形成并汇集为比较连续的W/O乳状液流,二元复合体系以W/O乳状液的形式由主流区扩展到两侧的过渡区,再进入边角区,启动死油区的残余油,从而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驱油效率。图5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 羧基甜菜 微观均质模型 化学 油机理 残余油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粘度稳定剂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孙琳 蒲万芬 杨怀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29,共3页
针对碱/聚二元复合驱在现场应用中暴露的粘度不稳定问题,通过热氧老化实验,在研究三种粘度稳定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复合驱不稳定因素,研制了GH-01复合型稳粘剂。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稳定剂都起到了一定粘度改善作用,其中GH-01效果尤为突... 针对碱/聚二元复合驱在现场应用中暴露的粘度不稳定问题,通过热氧老化实验,在研究三种粘度稳定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复合驱不稳定因素,研制了GH-01复合型稳粘剂。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稳定剂都起到了一定粘度改善作用,其中GH-01效果尤为突出,仅需10mg/L即能使老化四个月的二元体系(碱1.25%+聚合物0.15%)粘度达到26.8mPa.s,比原体系粘度提高了5.5倍,同时该稳粘剂合成简单,价格低廉,对解决聚驱和复合驱过程中的粘度不稳定问题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二元复合 粘度稳定性 GH-01复合型稳粘剂 二元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许文赟 潘彬 +3 位作者 李鑫 王颐同 邵彤 朱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体系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该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耐温性能较强,在115℃下老化后,体系的黏度保留率仍能达到90%以上,界面张力仍能达到10^(-3)mN/m数量级;体系具有良好的抗盐性能,当矿化度大于100000 mg/L时,体系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时间老化稳定性能,在储层温度和矿化度条件下老化60 d后的黏度保留率在85%以上,界面张力始终维持在10^(-3)mN/m范围内;驱油体系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强,放置120 min后乳状液的分水率小于20%,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能;驱油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吸附6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具有良好的抗吸附性能。另外,岩心水驱结束后注入0.5 PV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使采收率继续提高25%以上,驱油效果较好。A区块内5口采油井在实施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措施后,日产油量显著提高,含水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表二元复合 乳化性能 吸附性能 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新型二元复合驱性能
6
作者 吴澳回 田雨 +4 位作者 郑皓轩 张进 安锋涛 陈俊耀 师永民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17-2821,2825,共6页
为解决无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容易结垢造成储层堵塞问题,以N-牛脂基三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多胺类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DSS)、及DSS与不同有机碱形成... 为解决无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容易结垢造成储层堵塞问题,以N-牛脂基三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多胺类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DSS)、及DSS与不同有机碱形成的复配体系进行了各项性能对比,最终对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复配形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进行了驱油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为2.9×10^(-5)mol/L,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数量级,且2 h后的乳化析水率仅为56%。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与HPAM形成的驱油体系在水驱后可继续提高采收率19.50%,为实现碱表一体化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在三次采油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双子Gemini 二元复合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的性能对比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增宝 赵修太 +3 位作者 白英睿 赵敏 李永来 陈文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4-569,共6页
分别研究了含有有机碱、无机碱的碱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驱体系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耐温抗盐性能、乳化性能、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地层水结垢趋势、提高原油采收率及驱油特性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碱的二元复合驱油... 分别研究了含有有机碱、无机碱的碱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驱体系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耐温抗盐性能、乳化性能、表面活性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地层水结垢趋势、提高原油采收率及驱油特性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碱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相比,复合碱的驱油体系可以提高抗盐性能、原油乳化性能及原油采收率幅度;碱的种类影响驱油体系的耐温抗盐性能及乳化性能,含有有机碱的驱油体系的抗盐性能好,抗盐可达50000mg/L,含有无机碱的驱油体系抗温性能及对原油乳化能力好,抗温达90℃,原油脱水率最低(8.5%);碱的加入可降低石油磺酸盐在油砂表面的最大吸附量,降低量为25%数30%;复合有机碱及复合无机碱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均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采收率幅度超过18%,但与复合无机碱的驱油体系相比,复合有机碱的驱油体系可以有效减弱地层水的结垢趋势;复合有机碱与复合无机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微观驱油特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无机 表面活性剂 二元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马涛 邵红云 +3 位作者 王海波 蒋平 魏铁军 汤达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1期41-43,47,共4页
根据实验筛选了适合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最佳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并在70℃下对该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为1 200mg/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 500mg/L形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0.002 17mN/m,粘度可... 根据实验筛选了适合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最佳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并在70℃下对该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为1 200mg/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 500mg/L形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0.002 17mN/m,粘度可达到16.8mPa·s;该体系具有一定的耐温性和耐盐性,适合在70℃、矿化度5 000~15 000mg/L的油藏使用;物模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注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可提高采收率3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油体系 表面活性剂 合物 界面张力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碱超低界面张力下二元复合体系对水驱残余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者琴 夏惠芬 +1 位作者 王刚 李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27,150,共3页
通过可视化微观模型驱油实验,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和黏弹性对水驱后采收率的影响,为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元复合体系与油间界面张力的降低,聚合物质量... 通过可视化微观模型驱油实验,分析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和黏弹性对水驱后采收率的影响,为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元复合体系与油间界面张力的降低,聚合物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最终采收率和采收率的提高值逐渐增大;二元复合体系与油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10-3mN/m数量级)时采收率提高幅度最大;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可以提高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 超低界面张力 黏弹性 采收率 微观 残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表二元复合驱提高普通稠油水驱后残余油采收率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廖凯丽 葛际江 +3 位作者 浮历沛 裴海华 蒋平 张贵才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19-1525,共7页
采用椰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型烷醇酰胺(6501)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组成二元复合驱体系,利用旋转滴法测定了该二元复合驱体系的耐温、抗盐、抗二价离子等性能,通过人造岩心物模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分别评价了该体系的驱油效果。实验... 采用椰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型烷醇酰胺(6501)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组成二元复合驱体系,利用旋转滴法测定了该二元复合驱体系的耐温、抗盐、抗二价离子等性能,通过人造岩心物模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分别评价了该体系的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0.1%(w)HPAM+0.3%(w)6501二元复合驱体系在40~80℃、矿化度1 000~13 000 mg/L、Ca^(2+)含量50~350 mg/L范围内的油水界面张力在10^(-3)~10^(-2) m N/m间保持稳定;人造岩心物模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结果均显示,水驱后注入聚合物驱或二元复合驱时,二元复合驱体系较单独的聚合物驱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二元复合 烷醇酰胺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微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聚/表二元复合驱渗流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丛苏男 杨烨 +1 位作者 高岩 和雅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10292-10294,10336,共4页
聚/表二元复合驱驱替液中加入了比较高浓度的聚合物,相比于水驱,二元复合驱驱替液的黏度较高。因而二元复合驱驱替液在地层渗流时,必须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通过研究大港油田的二元复合驱配方在不同渗透率的岩心中渗流规律,研究二... 聚/表二元复合驱驱替液中加入了比较高浓度的聚合物,相比于水驱,二元复合驱驱替液的黏度较高。因而二元复合驱驱替液在地层渗流时,必须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通过研究大港油田的二元复合驱配方在不同渗透率的岩心中渗流规律,研究二元复合驱驱替液的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二元复合驱驱替液渗流在低速段表现为非线性流,随着压力梯度增加,转变为线性流。二元复合驱驱替液在岩心中的渗流存在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二元复合驱驱替液的启动压力梯度与岩心的渗透率和自身的黏度有关。驱替液黏度越高,岩心渗透率越低,其启动压力梯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 非线性流 启动压力梯度 黏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二元复合驱注入体系优化研究
12
作者 曹锦鸿 高明 +2 位作者 刘皖露 刘朝霞 桑国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52-4958,共7页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经过几十年的水驱开发,面临剩余油高度分散、采油速度低等问题,选取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低张力表面活性剂PS-30及强乳化表面活性剂OP-10组合形成不同的二元复合体系,利用长砂管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经过几十年的水驱开发,面临剩余油高度分散、采油速度低等问题,选取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低张力表面活性剂PS-30及强乳化表面活性剂OP-10组合形成不同的二元复合体系,利用长砂管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不同驱替方式及不同注入量下复合驱体系在砾岩油藏的应用界限及提高采收率极限。实验结果表明:二元复合驱能够有效驱替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显著提高砾岩油藏采收率。聚合物浓度为1000 mg/L,相对分子质量为7×10^(6)的聚合物在渗透率3×10^(-2)μm^(2)时复合驱采收率为66.31%,较水驱提高21.85个百分点。强乳化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好于低张力复合体系。复合体系注入量越高,提高采收率越大,但提高采收率幅度并非线性变化,复合体系注入量达到3.5 PV以后,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值逐渐趋于稳定,在注入10 PV后,复合驱体系最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40.3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二元复合 砾岩油藏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稳粘剂对碱/聚二元体系驱油性质的影响
13
作者 徐卫东 孙琳 +2 位作者 蒲万芬 赵金洲 辛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1-153,共3页
针对大港羊三木油田污水配注碱/聚二元复合驱过程中出现的体系粘度严重损失现象,研制了GH稳粘剂。为了考察该稳粘剂对碱/聚二元复合驱的最终驱油效果是否有利,就其对二元体系驱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逐一分析。利用热氧老化实验、界面张力... 针对大港羊三木油田污水配注碱/聚二元复合驱过程中出现的体系粘度严重损失现象,研制了GH稳粘剂。为了考察该稳粘剂对碱/聚二元复合驱的最终驱油效果是否有利,就其对二元体系驱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逐一分析。利用热氧老化实验、界面张力仪和流变仪测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在添加GH稳粘剂与不添加该稳粘剂时碱/聚二元体系的长期热氧稳定性、界面张力、流变性、粘弹性以及微观形态。结果表明,GH稳粘剂能在不破坏碱/聚二元体系假塑性流变特征以及超低界面张力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其微观结构的稳定性,使得二元体系的长期热氧稳定性大幅度改善,同时粘弹性增强。GH稳粘剂有助于提高碱/聚二元体系的稳定性,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良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碱/二元复合 粘度 稳定性 油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9-3油田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义刚 卢琼 +2 位作者 王江红 王成胜 吴文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70,73,共4页
随着锦州9-3油田的不断开发,含水率上升很快,为了在平台有效期内开采更多的原油,针对该油田的油藏条件,进行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低质量分数的OS表面活性剂及二元复合体系均可使油水界面张力稳定... 随着锦州9-3油田的不断开发,含水率上升很快,为了在平台有效期内开采更多的原油,针对该油田的油藏条件,进行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低质量分数的OS表面活性剂及二元复合体系均可使油水界面张力稳定地保持超低水平(10^(-3)mN/m),与二元复合体系配伍性好、粘度保持率高(大于90%)、耐高矿化度。质量分数为0.10%的OS表面活性剂与质量分数为0.12%的3640C聚合物构成了二元复合体系,运用该体系比单独使用质量分数为0.12%的3640C聚合物驱油可提高采收率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合物二元复合体系 超低界面张力 二元复合 甜菜型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提高波及效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阳 刘慧卿 +5 位作者 庞占喜 陈庆元 林士尧 张兆祥 陈一鹤 刘继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1-253,共3页
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稠油油藏中应用广泛,而波及效率是影响采收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之前在研究提高采收率时能定量描述波及效率的却很少。文中基于普通稠油油藏,根据贝克莱 ̄列维尔特驱油理论(B ̄L理论)以及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 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稠油油藏中应用广泛,而波及效率是影响采收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之前在研究提高采收率时能定量描述波及效率的却很少。文中基于普通稠油油藏,根据贝克莱 ̄列维尔特驱油理论(B ̄L理论)以及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推导出一维条件下提高波及效率的理论公式,利用一维物理模拟实验,探究波及效率的3个影响因素,即流度比、非均质性、界面张力。结果表明:聚合物黏度越大,流度比越小,提高波及效率越好;非均质性显著影响二元复合驱波及效率;界面张力对二元复合驱的波及效率几乎无影响,但是由于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影响很大,其数量级应在10-6N/m。在物模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一种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波及体积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拟合程度较高,与实际现场预测对比,该模型虽存在误差,但能起到一定的预测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表二元复合 波及效率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胺-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油体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增宝 白英睿 +1 位作者 赵修太 唐金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0-574,共5页
以油水界面张力作为性能评价指标,优选了有机碱乙醇胺(MEA)与表面活性石油磺酸盐(SLPS)的最佳复配体系:0.30%MEA+0.30%SLPS,对优选的MEA/SLPS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活性、抗盐性能、耐温性能、乳化性能及驱油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常用... 以油水界面张力作为性能评价指标,优选了有机碱乙醇胺(MEA)与表面活性石油磺酸盐(SLPS)的最佳复配体系:0.30%MEA+0.30%SLPS,对优选的MEA/SLPS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活性、抗盐性能、耐温性能、乳化性能及驱油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常用的无机碱/表面活性剂(NaOH/SLPS)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机碱MEA与无机碱NaOH和表面活性剂SLPS的复配体系相比,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相差不大,均可达到10-3m N/m以下,但有机碱与表面活性剂的二元复配体系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最低;与NaOH/SLPS体系相比,MEA/SLPS体系的抗盐性能、乳化性能及驱油性能都更加突出,耐盐可达30000 mg/L,提高采收率可达13.2%,但耐温性能略差,仅为70℃。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有机碱可替代无机强碱作为今后油田化学驱油用碱,并会取的更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石油石油磺酸盐 有机 无机 二元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碱二元复合体系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鄂金太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34,共3页
针对强碱或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结垢和采出液乳化问题,利用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组成无碱二元复合体系,通过室内仪器检测分析方法,对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乳化现象、抗盐性能、流变性和增油效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无碱二元复合... 针对强碱或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结垢和采出液乳化问题,利用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组成无碱二元复合体系,通过室内仪器检测分析方法,对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乳化现象、抗盐性能、流变性和增油效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无碱二元复合体系与大庆油田油水适应强,界面张力可达到10-3mN/m数量级,乳化液保存60d后,乳化层未发生明显变化;电镜扫描观察发现,乳化液滴半径主要分布为7~12μm,占61.8%;无碱表面活性剂抗盐性较好,当NaCl质量质量分数从1g/L增加到8g/L时,界面张力始终保持10-3mN/m数量级,同时,无碱二元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流变性能和增油效果,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体系 界面张力 乳化现象 抗盐性 流变性 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复合驱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赵长久 么世椿 +2 位作者 鹿守亮 杨振宇 伍晓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7-360,共4页
讨论了泡沫三元复合驱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根据二元(AS)和三元(ASP)复合体系/天然气泡沫综合指数(Fq)等值图,选择石油磺酸盐ORS 41(及国产品AOS)为发泡剂;ORS 41浓度为1~4g/L、NaOH浓度为6~12g/L的二元体系产生超低... 讨论了泡沫三元复合驱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根据二元(AS)和三元(ASP)复合体系/天然气泡沫综合指数(Fq)等值图,选择石油磺酸盐ORS 41(及国产品AOS)为发泡剂;ORS 41浓度为1~4g/L、NaOH浓度为6~12g/L的二元体系产生超低界面张力,与天然气形成的泡沫按Fq具有中等强度,加入≤1 2g/L聚合物可使泡沫稳定,性能改善。在3个岩心上泡沫三元复合体系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8 7%~39 4%。气液比越大,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但注入粘度越大。取气液比为1∶1。气液同时注入比交替注入的采收率高。在6个岩心上气液交替注入时,气液段塞越小,交替频率越大,采收率提高越多,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30%以上。先导试验方案规定前置AP段塞0 02PV,气液比1∶1交替注入主段塞0 55PV和副段塞0 3PV,后续P段塞0 2PV,注入流量0 4PV/a。先导试验区6注10采,在大庆油田北二区东部,1984~1994年曾进行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12 9%,试验开始时采出程度43 8%,综合含水97 2%。试验于1997 02 20开始,2002 04先期结束,注天然气仅0 19PV,气液比0 34∶1,中心井含水91 5%,全区采收率增加21 85%,2口中心井采收率增加22 58%。试验动态和数值模拟表明采收率增加应>25%。图3表2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复合 泡沫综合指数 超低界面张力 三元复合体系 交替注入 采收率 三元复合 石油磺酸盐 1994年 气液比 基本原理 研究结果 室内实验 二元体系 NaOH 性能改善 泡沫体系 试验方案 大庆油田 采出程度 注天然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芳基磺酸盐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磊 崔丹 +3 位作者 徐祯 陈思宇 邓占鑫 丁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9-284,共6页
采用烷基芳基磺酸盐(XWY)、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HLZT)和腰果酚磺丙基甜菜碱(XCBS)三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了一系列表面活性剂体系,考察了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性能,利用含量为0.30%(w)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与聚合物组成... 采用烷基芳基磺酸盐(XWY)、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HLZT)和腰果酚磺丙基甜菜碱(XCBS)三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了一系列表面活性剂体系,考察了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性能,利用含量为0.30%(w)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与聚合物组成的二元驱油体系在贝雷岩心上进行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XWY表面活性剂、HLZT表面活性剂与XCBS之间具有很好的配伍性和协同效应,在三次采油中将化学驱和生物表面活性剂驱结合,能显著降低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稳定性好,抗吸附性能符合二元驱表面活性剂的要求,注0.3 PV含量为0.30%(w)的复配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组成的二元驱油体系段塞,总采收率可达到63.9%,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芳基磺酸盐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腰果酚磺丙基甜菜 二元复合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