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 1
-
-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李隆
李伟绮
-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
-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51-1456,共6页
-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3)资助
-
文摘
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优势明显,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玉米种植行距在0~80 cm区间改变时对体系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增大,产量先增后降,且玉米种植行距与体系混合产量和间作玉米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产量峰值出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为40 cm时,间作玉米产量达10 118 kg.hm 2。玉米行距变化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间作体系产量主要受间作玉米产量影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明显改变了玉米的产量性状,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行距为60 cm时,穗粒数最大,达549粒。种间相对竞争力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的增大玉米相对于豌豆在产量形成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玉米行距0~60 cm之间,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相对竞争力均〈0,表明竞争力玉米强于豌豆,而当玉米行距为80 cm时,种间竞争力为0.14,表明此时豌豆竞争力强于玉米。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种植行距从而提高间作玉米产量有利于提高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整体产量。
-
关键词
改变玉米行距
豌豆/玉米间作体系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
竞争力
种间互作
土地当量比
-
Keywords
Maize row spacing change
Pea/maize intercropping system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
Aggressive dominance
Intercropped system interaction
Land equivalent ratio
-
分类号
S344.2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