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收敛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任晓松 梁宇琪 +2 位作者 赵敏 高彩虹 薛晓达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4-735,共12页
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中国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厘清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格局与影响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构建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 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中国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厘清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格局与影响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构建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收敛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收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提升,从勉强协调阶段逐渐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的省份数量占比由10%升至20%。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协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北京市和江苏省始终保持在中级协调阶段。②2012−2022年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收敛趋势,以5.7%的年均速度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并呈现空间溢出特征。③建筑业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密度、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污染治理投资额是影响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显示,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逐渐增强,区域差异趋于缩小,各影响因素表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建议统筹制定多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政策,充分发挥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收敛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周霞 王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1,共6页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趋缓,东北地区甚至在研究期末出现下降现象;全国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梯度分布特征,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逐步由“北强南弱”演变为“南强北弱”;各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演进特征差异明显;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分别是南北方地区和四大地区视角下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显著,东北与东部地区间的经济韧性差异快速扩大,仅次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除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全国及其他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指标体系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消费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邸俊燕 孙红湘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5-128,共4页
本文选取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深入探讨了数字消费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3-2022年我国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现象。数字消费水平的提升加速了区域经济... 本文选取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深入探讨了数字消费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3-2022年我国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现象。数字消费水平的提升加速了区域经济收敛速度,缩小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的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数字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区域经济收敛加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消费 区域经济收敛 异质性分析 经济增长收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傅亚平 王振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6,共13页
基于2007-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科技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以及收敛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空间演变、区域差异以及收敛特征。结... 基于2007-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科技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以及收敛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空间演变、区域差异以及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我国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态势,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还有一定提升空间;(2)空间格局上,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特征;(3)空间差异上,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区域内耦合协调度差异逐年减小,区域间差异也逐年减小,且区域间差异是导致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来源;(4)从莫兰指数看,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其中,东部省份呈现“高-高”集聚特征,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显著σ收敛趋势与绝对β收敛趋势。其中,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全国、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生态文明建设 耦合协调 Dagum基尼系数 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程广斌 孙雪英 刘晨曦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11,共7页
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新质生产力,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揭示其动态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各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均呈波动上... 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新质生产力,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揭示其动态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各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南方>北方”的特征。总体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型演变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全国和中部、西部地区以及北方地区均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显示,除南方地区不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以外,其他地区均显著收敛,其中,在三大地区分类标准下,收敛速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动态演变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测度、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剑波 张宽元 韩君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本文在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静态效益与动态指数分别呈现“马鞍型”和“钟型”分布,地区间存在较大空间差异,... 本文在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静态效益与动态指数分别呈现“马鞍型”和“钟型”分布,地区间存在较大空间差异,且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最主要的来源。从收敛特征来看,全国及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表现出不同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但均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检验显示静态效益具有三个不同的收敛俱乐部,动态指数则接受整体收敛假设。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因地制宜创新政策措施、优化治理路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量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绩效 测度 区域差异 时空分异 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宁朝山 李可馨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 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2015—2022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东部沿海发展水平最高,西北地区发展水平最低;(2)各经济区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变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子群间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3)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东北、西南、西北地区的β系数为负,但未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不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经济区 新质生产力 空间分异 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演变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5,共12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并结合空间效应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整体呈多极分布状态,空间态势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级递减,空间集聚程度中等且呈现出微弱发散趋势,分布重心趋于南移;(2)数字经济细分行业集聚与发散趋势并存,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主要表现为向川渝、贵州等西南省份迁移,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则进一步向东南沿海集聚;(3)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不存在明显σ收敛,但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欠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经济开放度、数字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收敛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能够放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 收敛特征 时空格局 空间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空间收敛性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星 郭忠元 +2 位作者 赵美冉 李桂君 王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90-3805,共16页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β收敛模型检验了269个城市、东、中、西部和23个省(自治区)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均值都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时序特征;空间上各时期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格局,晋冀鲁豫四省为低值集聚区,东南沿海为高值集聚区;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具备相对稳定性。(2)效率值存在极化特征和梯度特征,研究期内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效率值的内部绝对差异均有扩大趋势,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省内差异水平提高。(3)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情况下,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均存在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特征,收敛幅度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269个城市的收敛幅度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而各省(自治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趋势,但收敛周期差异较大。此外,研究发现条件β收敛的周期短于绝对β收敛,理论上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将率先收敛至自身的稳态均衡水平。上述发现为系统清晰地了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提供了支撑,可为缩减效率的不平衡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格局 β收敛 动态演变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东华 陈海谦 谭梦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双循环”的主要动能。在科学界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从新科学技术、新劳动者、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要素供给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双循环”的主要动能。在科学界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从新科学技术、新劳动者、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要素供给等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分析2012—2022年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比较分析不同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和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形成了从高到低依次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的空间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低水平俱乐部”现象,各区域均呈现多极化趋势;区域间差异较明显,但呈缩小趋势;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存在σ收敛,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存在绝对β收敛,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存在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在空间效应和收敛速度上存在差异。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为依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禀赋特征和战略定位因地制宜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注重缩小区域差距,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 区域差异 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评价、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研究
11
作者 郝俊华 罗越月 +1 位作者 王源 杨海丽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9-113,共5页
本文选取2013-2021年我国21个省份脱贫地区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评价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一是东部和东北脱贫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均存在地区差异,且总体离散程度呈现扩大趋势,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呈现内部发展差距缩小趋势... 本文选取2013-2021年我国21个省份脱贫地区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评价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一是东部和东北脱贫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均存在地区差异,且总体离散程度呈现扩大趋势,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呈现内部发展差距缩小趋势,但也同时存在两级或多级化发展趋势;二是全国及其四大区域均不存在β收敛趋势。基于此,文章提出提升脱贫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地区 农产品 流通现代化 收敛 农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收敛交叉映射算法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热舒适度的时空响应因果分析
12
作者 唐立娜 梁枫迪 +6 位作者 颜金珊 何秋琴 王宁 杨晨 张雨辰 郑欣雨 王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619-5636,共18页
城市化不仅导致城市区域气温上升,还会改变城市内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度和身心健康。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与温度之间的关联分析,对热舒适度这一更为综合的指标的因果关系探讨尚显不足。同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 城市化不仅导致城市区域气温上升,还会改变城市内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度和身心健康。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与温度之间的关联分析,对热舒适度这一更为综合的指标的因果关系探讨尚显不足。同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呈现复杂的时空异质性,使得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上进行系统分析具有较大挑战。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方法通过重构多个空间单元的时间序列识别非线性因果关系,而地理收敛交叉映射方法结合地理邻接特征,能进一步提高空间因果推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合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和地理收敛交叉映射算法,系统分析了2005至2022年间福建省不同规模建成区以及2022年不同区域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与热舒适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扩张与热舒适度在中小和中等级别建成区呈显著正向因果关系(P值分别为0.037和0.015),且其负面影响更为突出;在大规模建成区,裸地通常会加剧热负荷,而农田的影响因区域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森林覆盖对改善热舒适度的作用最强,草地、灌木和水体对热舒适度的调节作用较弱,其效果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有时甚至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建议根据建成区的规模,合理增加森林、草地和灌木覆盖,并优化水体配置,以提升城市热舒适度。这一成果为基于热舒适优化的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热舒适度 收敛交叉映射算法 因果分析 城市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固定时间收敛多幂次趋近律
13
作者 蒲明 廖建春 +3 位作者 但志宏 张松 张葛祥 刘鹏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7-978,共12页
针对现有文献中最新幂次滑模趋近律自适应性弱、全论域收敛速度慢、初始点处存在奇异性等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兼顾固定时间收敛和有限时间收敛的新型多幂次滑模趋近律.该趋近律在现有幂次趋近律基础上引入变底函数,结合了幂次函数和指数... 针对现有文献中最新幂次滑模趋近律自适应性弱、全论域收敛速度慢、初始点处存在奇异性等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兼顾固定时间收敛和有限时间收敛的新型多幂次滑模趋近律.该趋近律在现有幂次趋近律基础上引入变底函数,结合了幂次函数和指数函数的组合函数,提升了滑模在不同趋近阶段自适应能力及收敛速度,且满足无抖振约束.理论证明了本文趋近律在除原点外的状态空间每一点处均快于现有文献中的新型幂次趋近律,并进一步推导了与初始误差无关的固定收敛时间上界和稳态误差的解析式.最后,仿真结果表明在大扰动和大初始误差条件下,本文方案相对现有3种趋近律总误差分别减小了约74.7%,59.9%以及54.1%.状态反馈信号存在30 dB噪声干扰的情况下,本文方案相对3种趋近律总误差分别减小了约73.4%,57.8%以及51.7%.仿真均验证了本文提出趋近律的优越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幂次趋近律 滑模控制 固定时间 收敛速度 稳态误差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14
作者 胡绪华 张祖冲 李新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基于2012—2022年中国11个主要城市群的数据,采取Dagum分解方法、核密度非参数分析方法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空间收敛。结果表明:(1)从空间差异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基于2012—2022年中国11个主要城市群的数据,采取Dagum分解方法、核密度非参数分析方法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空间收敛。结果表明:(1)从空间差异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总体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组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但处于不断下降趋势,而超变密度的贡献整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2)从分布动态来看,城市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集聚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多数城市群极化现象不明显。(3)从空间收敛来看,城市群总体和其中的10个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仅呼包鄂榆城市群存在σ收敛;β收敛表现则相反,仅呼包鄂榆城市群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其余全部存在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水平 空间差异 分布动态 收敛分析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时空演进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15
作者 李季刚 张哲 汤努尔·哈力克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2-56,共5页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15—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其次,运用Dagum基尼...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15—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其次,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再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时空动态演进特征;最后,通过Moran’s I以及空间收敛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全国及四大地区、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四大地区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则表现出“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的层级差异;第二,全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差异呈现持续收敛特征;第三,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特征,东部和中部地区多形成“高高”集聚的空间格局,而西部与东北地区则普遍表现为“低低”集聚的分布特征,并且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区域差异 时空演进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财政纵向失衡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空间收敛特征
16
作者 王东 苏凯博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1-146,共6页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进程中,财政纵向失衡作为财政收支结构的核心问题,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均衡与高质量发展。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马尔可夫链与空间收敛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纵向失...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进程中,财政纵向失衡作为财政收支结构的核心问题,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均衡与高质量发展。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马尔可夫链与空间收敛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纵向失衡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财政纵向失衡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格局,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的财政纵向失衡水平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即保持现有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在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下,财政纵向失衡中低水平区域可能会受到邻近区域的影响,从而发生状态的跃迁。东北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特征,但当考虑其他经济影响因素时,仅东北综合经济区表现出条件β收敛,全国及其他地区均表现出发散特征,中国财政纵向失衡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纵向失衡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时空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17
作者 程广斌 张鸿帅 孙雪英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88,共6页
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揭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水平表现出小幅波动趋势,但基本趋于平稳发... 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揭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水平表现出小幅波动趋势,但基本趋于平稳发展状态;全国整体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为波动递增的演进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基本为平稳发展态势,中部地区波动递减,西部地区波动递增;三大地区间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分析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均呈现“中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分布动态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低值收敛到高水平协调——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发展
18
作者 李庆 谢伟伟 +1 位作者 李润宽 张格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63,共7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当前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正处于水资源从节约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能源消耗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当前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正处于水资源从节约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能源消耗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碳减排三者的绿色协调发展,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黄河流域2003—2022年86个地级市的水生产率、产业结构和能源碳排放水平(即水产碳)的绿色协调关系进行量化测度和分析,并通过β收敛模型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关系的收敛趋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城市的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处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状态;②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收敛特征,整体上呈现低值收敛趋势,这种趋势不利于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打破现状。建议在中上游地区结合产业发展重点提升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消耗脱钩;在中下游地区结合产业发展重点降低能源排放水平,实现产业发展与能源排放脱钩;在全流域一方面以水为基,统筹流域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增效,精准有效地补齐绿色协调发展短板,提升流域整体的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重点突破,打破低效水平上的绿色协调收敛趋势,引导流域整体绿色协调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进入先分化后协调的发展轨道,促使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关系从低水平收敛向高水平协调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绿色协调 时空特征 Β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时空演化及收敛特征
19
作者 沈红丽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9-64,共6页
文章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空间收敛等方法分析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动态演化及收敛性特征... 文章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空间收敛等方法分析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动态演化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共同富裕水平稳步上升,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共同富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不同等级间的类型转移状况比较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在空间滞后条件下共同富裕水平依然存在“等级锁定”现象。全国及四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现σ收敛和β收敛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水平 区域差异 时空演化 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收敛性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范式与产业政策探析
20
作者 曾宪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52,共11页
相较于其他机器及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对人的脑力劳动以至于“人”本身的替代。限于就业劳动力总量所形成的有效需求数量,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具有动态收敛特征,它决定了人工智能可能存在静态市场边界、其市场化进程及发... 相较于其他机器及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对人的脑力劳动以至于“人”本身的替代。限于就业劳动力总量所形成的有效需求数量,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具有动态收敛特征,它决定了人工智能可能存在静态市场边界、其市场化进程及发展速度可能会低于人们的预期,进而导致其产业发展范式与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上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从产业政策角度看,政策引导的重点应放在加快技术进步,而不能将放在快速引导产业规模扩张上,只需要保持产业发展保持适度领先即可。在政策建议方面,应准确定位人工智能、处理好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动态收敛 替代效应 鲍莫尔成本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