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油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和磨损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冯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89-993,共5页
采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3种含氟硅油在聚α烯烃(PAO)中的摩擦和磨损性能,采用光学显微镜测量了钢球和钢盘的磨斑尺寸,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了磨斑表面形貌和形成摩擦化学反应膜化合物的化学状态,探... 采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3种含氟硅油在聚α烯烃(PAO)中的摩擦和磨损性能,采用光学显微镜测量了钢球和钢盘的磨斑尺寸,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了磨斑表面形貌和形成摩擦化学反应膜化合物的化学状态,探讨了含氟硅油的摩擦化学机理。结果表明,不同链长和不同官能团的含氟硅油具有不同的减摩和抗磨性能,其中含氟硅油F-Si-G有最小的摩擦系数,仅为0.097,而含氟硅油F-Si-H有最小的磨斑宽度,为0.444mm。这是由于含氟硅油在摩擦副运动过程中发生化学分解,生成的含氟摩擦化学产物是改善摩擦副摩擦和磨损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硅油 摩擦和磨损 摩擦化学 SEM和XP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水条件下巴氏合金推力轴承摩擦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周新聪 尹宗奇 +5 位作者 黄健 欧阳武 闫子扬 王瑞璞 刘骁 陶辉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船舶在航行时,爆炸、触礁和搁浅等事故可能造成舱室破损导致润滑系统浸入海水。为探究浸水条件下巴氏合金推力轴承的摩擦学特性,以船用锡基巴氏合金(ZSnSb12Cu6Cd1)与42CrMo为研究对象,探究润滑系统在浸水条件下对巴氏合金的摩擦学性能... 船舶在航行时,爆炸、触礁和搁浅等事故可能造成舱室破损导致润滑系统浸入海水。为探究浸水条件下巴氏合金推力轴承的摩擦学特性,以船用锡基巴氏合金(ZSnSb12Cu6Cd1)与42CrMo为研究对象,探究润滑系统在浸水条件下对巴氏合金的摩擦学性能影响。首先,对浸水的润滑油进行乳化表征试验,通过流变仪进行测量,获得油水混合物的黏度-温度曲线。然后,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不同含水率的润滑油对巴氏合金摩擦因数与磨损体积的影响规律,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测巴氏合金磨损表面并探究其在不同浸水润滑条件下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船用柴油CD40浸水后乳化液的黏度随着水浸入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纯油润滑工况对比,浸水后巴氏合金推力轴承的摩擦因数和体积磨损量均增大,且在海水润滑条件下,巴氏合金推力轴承在机械剪切的作用下发生异常磨损,在相同推力条件下的摩擦因数和体积磨损量增大了7.61倍和505.6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轴承 巴氏合金 浸水环境 黏度-温度关系 摩擦和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改性聚酰亚胺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宋艳江 黄丽坚 +2 位作者 朱鹏 王晓东 黄培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62,共5页
采用不同硅烷偶联剂对玻璃纤维(GF)进行表面处理,制备了热塑性聚酰亚胺(TPI)复合材料,考察了纤维含量及粒径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EM分析了磨损机理。研究表明:经表面处理的GF填充TPI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均... 采用不同硅烷偶联剂对玻璃纤维(GF)进行表面处理,制备了热塑性聚酰亚胺(TPI)复合材料,考察了纤维含量及粒径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EM分析了磨损机理。研究表明:经表面处理的GF填充TPI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均有提高,以KH-550处理效果最好;随着GF含量的增大,KH550处理的TPI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逐渐增大,摩擦系数比纯TPI略有增大;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与摩擦系数随纤维粒径的减小而降低;SEM显示处理后的GF与基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界面,复合材料的磨损以粘着磨损与磨粒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玻璃纤维 硅烷偶联剂 力学性能 摩擦和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FE、石墨与玻璃纤维填充聚甲醛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陶克梅 向定汉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3-105,共3页
用聚四氟乙烯(PTFE)、玻璃纤维(GF)和石墨填充聚甲醛(POM),采用热模压成型制备出4种复合材料。在往复式滑动摩擦试验机上进行摩擦磨损实验。实验条件为正压力5.8 MPa,往复频率1 Hz,对摩面粗糙度Ra0.8μm。结果表明:经填充的POM复合材料... 用聚四氟乙烯(PTFE)、玻璃纤维(GF)和石墨填充聚甲醛(POM),采用热模压成型制备出4种复合材料。在往复式滑动摩擦试验机上进行摩擦磨损实验。实验条件为正压力5.8 MPa,往复频率1 Hz,对摩面粗糙度Ra0.8μm。结果表明:经填充的POM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比磨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POM+20%(质量分数)PTFE的摩擦因数最低,POM+20%PTFE+10%GF的耐磨性最好。扫描电镜分析表明POM材料的磨损机制以粘着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 PTFE 复合材料 摩擦和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材料对制动摩擦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齐士成 江盛玲 +1 位作者 员荣平 吕亚非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26,47,共5页
采用组合摩擦材料研究的组合筛选原材料方法,研究原材料对制动摩擦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提出用原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谱及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2种磨损机制的竞争关系(V机制)解释制动摩擦材料的磨损性能。根据摩擦磨损性能谱,基于原材料在... 采用组合摩擦材料研究的组合筛选原材料方法,研究原材料对制动摩擦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提出用原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谱及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2种磨损机制的竞争关系(V机制)解释制动摩擦材料的磨损性能。根据摩擦磨损性能谱,基于原材料在制动摩擦材料中的作用和对磨损性能的贡献,可把原材料分为润滑区、过渡区和磨料区,处在润滑区的固体润滑剂的耐磨性最好,处在磨料区的陶瓷磨料的耐磨性次之,处在过渡区的纤维和填料的耐磨性最差;有机合成、天然纤维和树脂基体在高温的摩擦化学反应导致热磨损。根据V机制,通过对摩擦断裂表面形态观察,可判断原材料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摩擦材料 摩擦和磨损 摩擦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摩擦磨损特性的激光表面造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姚燕生 袁根福 +1 位作者 钱德才 梁华琪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3,27,共4页
通过球墨铸铁材料圆环端面的激光造型,对比光滑表面、点圆和网格造型图案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影响,发现同样分布率的网格造型图案有较好的抗磨损特性和承载性能。通过比较不同激光加工参数和网格几何参数的激光造型表面的形貌和摩擦磨损... 通过球墨铸铁材料圆环端面的激光造型,对比光滑表面、点圆和网格造型图案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影响,发现同样分布率的网格造型图案有较好的抗磨损特性和承载性能。通过比较不同激光加工参数和网格几何参数的激光造型表面的形貌和摩擦磨损特性,找到激光造型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表面造型 网格造型 参数优化 摩擦和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硅碳衍生碳涂层在真空中的摩擦与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福燕 孟军虎 +2 位作者 王廷梅 王齐华 吕晋军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4-689,共6页
采用高温氯化法(800℃,5%Cl2+Ar)制备了钛硅碳衍生碳涂层(CDC@Ti_3SiC_2).通过真空浸渍处理,将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LP106)浸渍到多孔层状结构的CDC@Ti_3SiC_2涂层中,得到固-液复合润滑涂层(CDC@Ti_3SiC_2-LP106).以Si_... 采用高温氯化法(800℃,5%Cl2+Ar)制备了钛硅碳衍生碳涂层(CDC@Ti_3SiC_2).通过真空浸渍处理,将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LP106)浸渍到多孔层状结构的CDC@Ti_3SiC_2涂层中,得到固-液复合润滑涂层(CDC@Ti_3SiC_2-LP106).以Si_3N_4球为摩擦配副,分别考察了Ti_3SiC_2、CDC@Ti_3SiC_2和CDC@Ti_3SiC_2-LP106涂层在两种真空模式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这两种真空模式分别为固定真空度(10–4Pa)和改变真空度(由105Pa逐渐减小至10–4Pa).随着真空度的增大,CDC@Ti_3SiC_2涂层的摩擦系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相比较而言,CDC@Ti_3SiC_2-LP106涂层的摩擦系数低且对真空度变化不敏感.在两种真空模式下,CDC@Ti_3SiC_2和CDC@Ti_3SiC_2-LP106涂层均显著减小了Ti_3SiC_2的摩擦系数,但其抗磨损性能并没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物衍生碳 真空浸渍 固-液复合润滑 TI3SIC2 摩擦和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复合材料摩擦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雷毅 彭旭东 +1 位作者 张雁翔 郭建良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27-730,共4页
 综述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HMWPE)及其改性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规律的研究进展。传统方法改性对UHMWPE摩擦学性能的改善程度有限 ,而纳米粒子由于自身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复合材料 摩擦和磨损 纳米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SiC_2/Cu摩擦副的载流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0
9
作者 曾俊菱 海万秀 +5 位作者 姚瑞清 阳雪衡 宋波涛 王海忠 孟军虎 吕晋军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本文中考察了Ti3SiC2/Cu摩擦副在干摩擦和微量离子液体润滑条件下的载流摩擦学特性.在干摩擦条件下,Ti3SiC2/Cu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值为0.6~0.75.当滑动速度从0.11增至0.33 m/s时,接触电阻降低小,在Ti3SiC2栓磨损表面有Cu的转移膜形成.当... 本文中考察了Ti3SiC2/Cu摩擦副在干摩擦和微量离子液体润滑条件下的载流摩擦学特性.在干摩擦条件下,Ti3SiC2/Cu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值为0.6~0.75.当滑动速度从0.11增至0.33 m/s时,接触电阻降低小,在Ti3SiC2栓磨损表面有Cu的转移膜形成.当滑动速度为0.44和0.56 m/s时,栓/盘接触不稳定并且产生电火花,表明在机械磨损和电磨损共同作用下Ti3SiC2栓发生了严重磨损.在微量离子液体润滑条件下,Ti3SiC2/Cu摩擦副处于边界润滑状态,随着滑动速度的提高,摩擦系数由0.08增至0.2.当滑动速度高于0.33 m/s时,产生长约数厘米、平均直径53μm的弯曲缠绕的铜丝,这是相对较硬的Ti3SiC2对Cu盘犁削作用的结果.铜丝将离子液体'扫离'了摩擦表面,并且对摩擦学性能和电性能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SIC2 离子液体 摩擦和磨损 电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在金刚石基体表面的纳米摩擦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哲伟 吉喆 +2 位作者 陈苏琳 张执南 沈彬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7-163,共7页
采用热化学气相沉积法(Thermal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TCVD)和机械剥离法分别制备了单层和少层石墨烯并转移至MPCVD制备的多晶金刚石基体表面,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大气环境下石墨烯在金刚石基体上的纳米摩擦和磨损性能.研究结... 采用热化学气相沉积法(Thermal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TCVD)和机械剥离法分别制备了单层和少层石墨烯并转移至MPCVD制备的多晶金刚石基体表面,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大气环境下石墨烯在金刚石基体上的纳米摩擦和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单层和少层石墨烯在金刚石基体上具有良好的减摩作用,摩擦系数分别为0.03和0.014.然而,由于石墨烯和金刚石表面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较弱,其摩擦力会略高于SiO2/Si基体表面石墨烯的摩擦力.随扫描速度升高,金刚石表面的单层与少层石墨烯的摩擦力的变化可以分为自然对数正比上升,基本保持不变以及黏性阻尼增加三个阶段.在磨损试验中,TCVD法制备和转移石墨烯的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和污染物降低了单层石墨烯的耐磨性能,而机械剥离的少层石墨烯因为无缺陷的石墨烯晶体结构在金刚石基体上展现了优异的耐磨特性.本研究可为以金刚石为基体的石墨烯固体润滑剂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金刚石基体 纳米摩擦和磨损 A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润滑表面工程”专题序言
11
作者 张斌 高凯雄 王永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I0005-I0005,I0004,共2页
零摩擦和零磨损是摩擦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追求的终极目标。超润滑特指摩擦系数低于0.01的状态,将极大地降低材料的摩擦和磨损,能有效保障设备的高可靠和长寿命运行,对节能降耗意义重大。目前,超润滑的研究已经从纳米走向毫米量级、从理... 零摩擦和零磨损是摩擦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追求的终极目标。超润滑特指摩擦系数低于0.01的状态,将极大地降低材料的摩擦和磨损,能有效保障设备的高可靠和长寿命运行,对节能降耗意义重大。目前,超润滑的研究已经从纳米走向毫米量级、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二维片层材料,到非晶碳、二硫化钼等,从水基超润滑到油基超润滑,从生物体液超润滑到机械设备运动副超润滑,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将其推向实践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工程 生物体液 机械设备 二硫化钼 磨损 摩擦系数 非晶碳 摩擦和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气门导管密封结构的设计、计算和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屈盛官 夏伟 +3 位作者 陶志奇 张志强 黄荣华 成晓北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8,共5页
针对柴油机气门导管的磨损和漏油问题,设计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气门导管密封结构,从理论上对这三种结构所遵循的流体动力特性分别加以分析和计算,并对这些结构的漏油量进行了部件试验和整机试验。结果表明这三种结构的实际漏油量和理论计... 针对柴油机气门导管的磨损和漏油问题,设计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气门导管密封结构,从理论上对这三种结构所遵循的流体动力特性分别加以分析和计算,并对这些结构的漏油量进行了部件试验和整机试验。结果表明这三种结构的实际漏油量和理论计算的漏油量相当,因此对气门导管的流体特性分析计算方法是合理的,能为结构设计提供指导;气门导管只加工凹槽而不安装密封圈的结构既起密封作用又起润滑作用,它不仅能减少进入进、排气道的机油量,而且还减轻了气门副的磨损,是简单而实用的新型密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气门导管 密封结构 摩擦和磨损 流体动力润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具表面混合型微结构的形状和密度对润滑状态影响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健 郝秀清 +2 位作者 孙鹏程 陈馨雯 李亮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15,共10页
为研究变密度、变形状或变形状变密度混合型微结构对刀具润滑状态的影响,建立具有混合微结构的刀具和切屑界面的润滑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计算油膜上壁面压力、承载力及入口质量流速参数,分析微结构的参数及排布对刀具润滑状态的影响。... 为研究变密度、变形状或变形状变密度混合型微结构对刀具润滑状态的影响,建立具有混合微结构的刀具和切屑界面的润滑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计算油膜上壁面压力、承载力及入口质量流速参数,分析微结构的参数及排布对刀具润滑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密度微结构根据重度磨损区、中度磨损区、轻度磨损区设置不同面积率,变形状微结构根据形状特点设置形状及排布,2种混合型微结构均可提高承载能力和增加润滑油入口质量流速;变形状变密度混合型微结构结合了变密度微结构和变形状微结构的优势,能更好地发挥微结构改善刀-屑界面润滑油膜分布、持续补充润滑剂的能力,从而可获得最佳的综合润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微结构 承载力 油膜润滑 摩擦和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