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排盐暗管布设参数对农田水盐时空变化的影响
1
作者 纠赟 衡通 +2 位作者 马英杰 马亮 吴淼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2-1421,共10页
为探究排盐暗管布设参数对农田水盐动态及脱盐效果的影响,本研究设置排盐暗管间距20(W1)、30(W2)、40 m(W3)3水平,埋深1.2(D1)、1.5 m(D2)2水平,共6个试验小区,明沟排水(CK)作为对照,通过对2023年冬、春灌两次灌溉各小区土壤剖面水盐连... 为探究排盐暗管布设参数对农田水盐动态及脱盐效果的影响,本研究设置排盐暗管间距20(W1)、30(W2)、40 m(W3)3水平,埋深1.2(D1)、1.5 m(D2)2水平,共6个试验小区,明沟排水(CK)作为对照,通过对2023年冬、春灌两次灌溉各小区土壤剖面水盐连续监测,探讨排盐暗管不同布设参数下土壤剖面的水盐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冬春灌后暗管布设参数对土壤脱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冬、春灌淋洗后,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含盐量都呈现W1<W2<W3<CK和D2<D1<CK的趋势;各处理土壤剖面含水率自上而下逐渐提升,土壤剖面含盐量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土壤平均含盐量呈现灌水期降低明显、非灌水期间回升的特点;各暗管处理0~60 cm土壤脱盐率介于36.52%~64.61%之间,其中W1D2处理最高,相比CK高36.03个百分点;两次淋洗前后土壤含盐量都能够用盐分淋洗曲线较好地拟合,暗管埋深越大、间距越小,土壤淋洗效果越佳。研究表明,减少暗管间距和增加暗管埋深可有效降低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剖面积盐量,根据土壤的盐分淋洗效果,研究区合适暗管间距为20 m、埋深为1.5 m,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排盐暗管的合理布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盐暗管 土壤水分 土壤 暗管埋深 暗管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灌淋洗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分析
2
作者 董建华 杨阳 +4 位作者 李磐 敖畅 曾文治 刘义 黄介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2-1492,共11页
为探讨灌排协调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并提出适宜的暗管工程布局,本研究于2024年在新疆伽师县示范区通过春灌淋洗结合暗管布设(4种埋深:1.2、1.4、1.6 m和1.8 m;3种间距:20、30 m和40 m)分析排水排盐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分布规律及土壤... 为探讨灌排协调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并提出适宜的暗管工程布局,本研究于2024年在新疆伽师县示范区通过春灌淋洗结合暗管布设(4种埋深:1.2、1.4、1.6 m和1.8 m;3种间距:20、30 m和40 m)分析排水排盐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分布规律及土壤脱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春灌淋洗期间各小区暗管排水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矿化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暗管间距与暗管排水排盐量呈负相关关系。同时,排水矿化度与暗管埋深呈正相关,与暗管间距呈负相关。春灌前0~40 cm深度平均土壤含水率为0.30 cm^(3)·cm^(-3),160 cm以下土壤含水率接近饱和,为0.44 cm^(3)·cm^(-3)。春灌淋洗结束后,0~40 cm平均含盐量变化范围为4.33~12.12 g·kg^(-1),40~200 cm平均含盐量变化范围为2.51~8.49 g·kg^(-1),说明土壤剖面含水率整体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上升的趋势,土壤剖面含盐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少。春灌后1.2、1.4、1.6 m和1.8 m暗管埋深的平均脱盐率分别为29.06%、31.97%、34.45%和36.20%,20、30 m和40 m暗管间距的平均脱盐率分别为36.46%、33.13%和29.17%,说明土壤脱盐率随着暗管埋深增大而增大,随暗管间距的增大而减小。综合考虑淋洗后土壤脱盐率和暗管布设成本等因素,研究推荐在该地区以及类似地区布设1.8 m埋深、30 m间距暗管较为合适。研究表明,春灌淋洗结合暗管技术可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从而有效治理土壤盐碱化问题,推动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灌 暗管 运移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管排水排盐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3
作者 于淑会 刘金铜 +2 位作者 李志祥 刘慧涛 谭莉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64-1672,共9页
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与高效利用降水或灌溉水资源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从而影响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和土壤特性,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本文在对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自身发展及其应用的关键条件总结概述的基础上,对其改良盐... 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是通过控制地下水位与高效利用降水或灌溉水资源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从而影响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和土壤特性,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本文在对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自身发展及其应用的关键条件总结概述的基础上,对其改良盐碱地机理与农田生态系统响应两方面的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暗管排水排盐技术改良盐碱地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暗管埋设对"四水"转化规律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下水埋深控制或灌溉制度变化、控制性排水和定水位排水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暗管埋设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模型模拟等方面。农田生态系统对暗管埋设排水的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为主的土壤特性响应、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农田生态系统土地与种植结构和服务功能的改变等方面。本文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 碱地改良 运移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近滨海区暗管排水排盐技术适宜性及潜在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谭莉梅 刘金铜 +2 位作者 刘慧涛 刘宏娟 于淑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73-1679,共7页
本文在分析河北省近滨海区暗管排水排盐技术适宜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其在该区域实施的约束条件,运用GIS、RS等信息技术和相关数据,估算了暗管排水排盐技术适宜的应用面积;据此结果,结合实施区盐碱荒地与耕地资源现状,确定了暗管排水排盐... 本文在分析河北省近滨海区暗管排水排盐技术适宜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其在该区域实施的约束条件,运用GIS、RS等信息技术和相关数据,估算了暗管排水排盐技术适宜的应用面积;据此结果,结合实施区盐碱荒地与耕地资源现状,确定了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实施后区域耕地面积潜在增量;根据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实施后原有耕地、毛沟平整新增耕地和荒地转化耕地的耕地增产试验数据,按夏玉米-冬小麦、谷子-冬小麦和单季棉花3种种植制度分类估算了河北省近滨海区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实施后的耕地增产潜力。结果显示:河北省近滨海区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实施的适宜面积为3.90×105 hm2;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实施后,由毛沟平整和荒地转化而来的耕地面积潜在增量为5.14×104 hm2和1.76×104 hm2,两者之和占原有耕地面积3.21×105 hm2的21.5%;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实施后,如按当地目前夏玉米-冬小麦、谷子-冬小麦和单季棉花3种种植制度的播种面积比例推算,全部耕地的增产潜力分别为4.82×108 kg、1.29×108 kg和3.67×108 kg。暗管排水排盐技术的实施可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提升,本文以河北省海兴县为例计算得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潜在提升值为3.90×109元·a-1,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潜在增加值为4.06×104元·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滨海区 暗管 耕地增加 增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盐浅层暗管在设施黄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5
作者 樊继刚 樊平声 +1 位作者 王蓉 刘涛 《农业科技通讯》 2017年第4期127-129,共3页
排盐浅层暗管在黄瓜上的应用试验表明,我区设施黄瓜生产中,铺设排盐浅层暗管结合喷灌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全盐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较常规对照可以增产300 kg/亩以上,增产率20%以上。
关键词 设施黄瓜 浅层暗管 石灰氮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滨海盐碱区暗管埋设下土壤水盐变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慧涛 谭莉梅 +2 位作者 于淑会 徐丽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93-1699,共7页
为探索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在河北滨海盐碱地治理的适用性,考虑排水方式、暗管埋设关键参数(深度与间距)因素水平下,在河北省南大港农场布置并开展5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分别为1个明沟排水处理(对照,CK)和4个暗管排水处理(T1、T2、T3、T4... 为探索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在河北滨海盐碱地治理的适用性,考虑排水方式、暗管埋设关键参数(深度与间距)因素水平下,在河北省南大港农场布置并开展5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分别为1个明沟排水处理(对照,CK)和4个暗管排水处理(T1、T2、T3、T4,埋深/间距分别为1.0 m/20 m、1.2 m/30 m、1.4 m/40 m、1.6 m/50 m);对照处理设CK1、CK2两个重复。通过周年试验与观测,分析了暗管埋设条件下潜水埋深控制、耕层土壤含盐量变化、暗管最优埋设参数、盐分离子组分变化等。结果表明:(1)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具有增强降水淋洗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抑制返盐的能力,适合潜水埋深较浅的河北滨海盐碱区应用;(2)与明沟排水对照处理比较,在降水相对集中的雨季,暗管排水有更好地缓解涝渍灾害作用,减少70%的涝渍危害;(3)暗管排水可以显著降低土壤耕层(0~20 cm)含盐量,平均降低1.1‰,棉花种植与出苗盐分耐受关键期可平均降低土壤含盐量1.8‰;(4)从地下水埋深的平均下降速率、平均回升速率、暗管铺设经济成本综合考虑,T2处理(即1.2 m埋深,30 m间距)为河北滨海盐碱区最优铺设方案;(5)各盐分离子随土壤水运动迁移速率存在差异,其中以Cl-迁移速率最快,Ca2+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滨海碱区 碱地治理 暗管技术 潜水埋深 土壤含 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排技术对设施连作土壤改良及切花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凯凯 赵爽 +4 位作者 陈慧杰 赵佳淼 江泾 陈发棣 房伟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9-144,共6页
针对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条件下的土壤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理化性状变劣、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生产性能降低这一现象,采用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在稻草还田(800 kg/hm^2)配套措施条件下,研究了暗管不同埋管间距(2、4、6... 针对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条件下的土壤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理化性状变劣、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生产性能降低这一现象,采用暗管排水排盐技术,在稻草还田(800 kg/hm^2)配套措施条件下,研究了暗管不同埋管间距(2、4、6 m)对设施连作表层土(0~15 cm)有机质、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盐分含量以及切花菊‘神马’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暗排技术能明显增强切花菊的根系活力,对切花菊主要品质(株高、茎粗、花径、舌状花数及生物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其中4 m的埋管间距处理效果最佳;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埋管间距4 m处理显著高于埋管间距2 m和6 m处理;暗排技术对于土壤的降渍排盐作用明显,可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的含水量、电导率、全盐量以及主要盐分离子含量(Ca^2+和SO4^2–),并且随着埋管间距的减小,降渍排盐的效果越明显。综合比较分析各相关试验结果,结合暗管埋设初期成本投入的考虑,4 m的埋管间距处理能最有效地改良设施连作土壤及提高切花菊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技术 埋管间距 切花菊品质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