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3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船舶主机排烟管路系统减振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晓涛 程凭杰 +3 位作者 刘媛 刘赟 黄志武 崔雷雷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1-235,共5页
船舶主机排烟管路在运行时,因受到主机结构振动和排出废气脉动压力的影响,会发生相应振动问题。为降低排烟管路振动和噪声传递到船体结构和附近舱室,需对其进行减振设计。对船舶主机排烟管路系统减振设计的原理、布置过程、注意事项等... 船舶主机排烟管路在运行时,因受到主机结构振动和排出废气脉动压力的影响,会发生相应振动问题。为降低排烟管路振动和噪声传递到船体结构和附近舱室,需对其进行减振设计。对船舶主机排烟管路系统减振设计的原理、布置过程、注意事项等进行探究,对减振元件的选型进行有限元仿真校核,并在实船上进行隔振效果的测试验证。实船结果表明:在10~10000 Hz频段范围内,排烟管路减振装置有较好的隔振效果,隔振效果达到15 dB以上。该研究可为船舶排烟管路减振设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排烟管 振动传递率 减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发电机组排烟管系低振动设计及试验
2
作者 朱强强 蔡晓涛 +2 位作者 吕佩瑶 李瑞尧 黄志武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59,共5页
为降低排烟管系振动和噪声传递到船体结构和附近舱室,需对其进行低振动设计,在考虑减振的基础上,考虑排烟管系的自振频率,选择合适减振元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排烟管系的模态,并在实船上进行隔振效果的测试验证。实船结果表明,在10... 为降低排烟管系振动和噪声传递到船体结构和附近舱室,需对其进行低振动设计,在考虑减振的基础上,考虑排烟管系的自振频率,选择合适减振元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排烟管系的模态,并在实船上进行隔振效果的测试验证。实船结果表明,在10~10 kHz频段范围内,排烟管系减振装置有较好的隔振效果,隔振效果达到15 dB以上;并有效避免了整个系统共振的发生而导致设备破坏和产生严重的振动噪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烟管 隔振效果 低振动设计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北方乡村排烟管道工程节能环保改造分析
3
作者 常付华 李联鹏 李明睿 《村委主任》 2024年第3期157-160,共4页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调研我国北方乡村近年来的排烟途径、排烟影响等基本情况,对北方乡村排烟管道工程节能环保改造建设的必要性、节能环保改造面临的问...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调研我国北方乡村近年来的排烟途径、排烟影响等基本情况,对北方乡村排烟管道工程节能环保改造建设的必要性、节能环保改造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排烟管道工程节能环保改造对策,进而为改善北方乡村的排烟基本情况,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定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排烟管道工程 节能环保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和FE-SAFE的柴油机排烟管振动下的疲劳寿命 被引量:12
4
作者 易太连 吴杰长 +1 位作者 刁爱民 欧阳光耀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80,共5页
运用有限元法和疲劳分析FE-SAFE软件对某型柴油机排烟管由于振动引起的疲劳断裂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柴油机强载度不断的提高,对柴油机部分零部件的疲劳设计略显不足;当出现较大的振动时,不能忽略非主要零部件的疲劳强度... 运用有限元法和疲劳分析FE-SAFE软件对某型柴油机排烟管由于振动引起的疲劳断裂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柴油机强载度不断的提高,对柴油机部分零部件的疲劳设计略显不足;当出现较大的振动时,不能忽略非主要零部件的疲劳强度设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排烟管 振动 有限元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载柴油机排烟管动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及改进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杰长 吴雄学 易太连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4,共5页
针对某强载柴油主机排烟管多次发生断裂故障的现象,对不被充分关注的排烟管动力学特性和疲劳断裂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热-应力直接耦合场有限元方法,完成了排烟管稳态热负荷下振动模态、振动应力分布及其危险截面疲劳安全系数的计算,确... 针对某强载柴油主机排烟管多次发生断裂故障的现象,对不被充分关注的排烟管动力学特性和疲劳断裂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热-应力直接耦合场有限元方法,完成了排烟管稳态热负荷下振动模态、振动应力分布及其危险截面疲劳安全系数的计算,确定了薄弱环节。从改变约束条件和改进工艺的角度提出并校核了改进方案,改进试用后,未再发生疲劳断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烟管 有限元 疲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棒土-CeO_2对舰船高温排烟管表面复合镀层组织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沈雁 王红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6-161,共6页
目的提高舰船高温排烟管表面的抗氧化性能。方法采用电沉积和化学镀技术,在舰船高温排烟管用16Mn表面制备纳米复合镀层。通过抗高温氧化性试验,研究凹凸棒土、稀土氧化物CeO_2对复合镀层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 目的提高舰船高温排烟管表面的抗氧化性能。方法采用电沉积和化学镀技术,在舰船高温排烟管用16Mn表面制备纳米复合镀层。通过抗高温氧化性试验,研究凹凸棒土、稀土氧化物CeO_2对复合镀层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复合镀层的微观形貌、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当镀液中纳米凹凸棒土颗粒的质量浓度小于1.5 g/L时,随凹凸棒土浓度的增加,复合镀层晶粒细化,镀层致密,且随着镀液中纳米CeO_2颗粒浓度的增加,镀层表面平整、致密;当镀液中凹凸棒土的质量浓度为0.5 g/L时,氧化增重最小,复合镀层的抗氧化性最好;复合镀层的氧化增重随镀液中的CeO_2浓度先降低后增加,当镀液中CeO_2的质量浓度为1.5 g/L时,复合镀层的抗氧化性最好。结论镀液中添加凹凸棒土和纳米CeO_2对复合镀层氧化物形貌和抗氧化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镀层 舰船高温排烟管 凹凸棒土 稀土氧化物 组织结构 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船高温排烟管表面复合镀层氧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沈雁 王红星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7-120,共4页
为了制备具有优异抗氧化性能的复合镀层,试验采用双脉冲电源,在舰船高温排烟管试样表面沉积Ni-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采用抗氧化性能测试,研究工艺参数对复合镀层的抗氧化性的影响。试验得出复合镀层的抗氧化性随镀液中纳米Al_2O_3浓度... 为了制备具有优异抗氧化性能的复合镀层,试验采用双脉冲电源,在舰船高温排烟管试样表面沉积Ni-Al_2O_3纳米复合镀层,采用抗氧化性能测试,研究工艺参数对复合镀层的抗氧化性的影响。试验得出复合镀层的抗氧化性随镀液中纳米Al_2O_3浓度增加而增加,凹凸棒土的添加可以提高抗氧化性,随CeO_2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随占空比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镀层 舰船高温排烟管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船柴油发电机组排烟管温度监测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新梅 费国标 金勇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3-75,共3页
传统发电机组温度监测方法,仅能对柴油发电机机械部分温度进行计算监测,无法对其排烟管温度进行相应的温度监测。为了避免柴油发电机组排烟管温度过高导致的发电机组异常以及存在的火灾隐患问题,结合发电机组温度监测算法与柴油机排烟... 传统发电机组温度监测方法,仅能对柴油发电机机械部分温度进行计算监测,无法对其排烟管温度进行相应的温度监测。为了避免柴油发电机组排烟管温度过高导致的发电机组异常以及存在的火灾隐患问题,结合发电机组温度监测算法与柴油机排烟管结构特点,提出舰船柴油发电机组排烟管温度监测方法。首先,对舰船柴油机发电机组排烟管相关参量进行系统性计算,获得烟量与温度之间的关联数据;然后,对柴油机发电过程中转子温度进行计算,得到热源基础数据。最后,通过柴油机组发电过程中转子产生热量与烟量之间的转换关系,计算得到精准的排烟管温度数据。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表明,提出的温度监测方法,具有稳定、精准监测柴油发电机排烟管温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船 柴油发电机组 排烟管 温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如何降低机舱排烟管路热应力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庆雷 许新启 周刚 《船海工程》 2012年第3期10-12,共3页
考虑船舶机舱排烟管路上,部分设备对管路的热应力限制比较高,为降低管路设备的热应力,结合案例讨论通过优化排烟管路布置、优化膨胀节设计的方法,降低作用在设备上的管路热应力,达到保护设备的目的。
关键词 机舱排烟管路布置 膨胀节 排烟管路热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排烟管冒火星防治对策
10
作者 孙传祥 徐长征 +2 位作者 王进东 扈仕勇 路洪杰 《农业知识》 2002年第24期48-48,共1页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对柴油机排烟中带火星的原因和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 1.
关键词 柴油机排烟 排烟管 控制措施 燃尽 喷油定时 油头 进气量 增压器 油滴 燃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排烟管对侧向排烟效率提升效果分析
11
作者 黄奕龙 张少刚 +1 位作者 史燕莉 刘家豪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6-461,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隧道火灾侧向排烟效率,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FDS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等尺寸建模,将火源热释放速率设置为10,20,50 MW,排烟速率设置为4,6,8,10 m/s,宽高比设置为1∶2、1∶1、2∶1、3∶1,共计48组工况,在... 为了进一步提高隧道火灾侧向排烟效率,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FDS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等尺寸建模,将火源热释放速率设置为10,20,50 MW,排烟速率设置为4,6,8,10 m/s,宽高比设置为1∶2、1∶1、2∶1、3∶1,共计48组工况,在各个侧向排烟口处加装“分布式排烟管”,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分布式排烟管宽高比、火源热释放速率等因素对侧向排烟效率的影响,并探究加装分布式排烟管对侧向排烟效率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1)排烟速率相等的条件下,当排烟管宽高比较小,宽高比由1∶2增大至2∶1时,其竖向拦截热烟气的范围减小,排烟效率逐渐减小,此时主要由吸收的热烟气量主导排烟效率;而当集气管的宽高比较大,宽高比由2∶1增大至3∶1时,集气管变得更加扁平,排烟效率逐渐增大,此时主要由所吸收热烟气的浓度主导排烟效率。因此,侧向排烟效率随着排烟集气管宽高比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集气管宽高比为2∶1时取得最小值。(2)排烟速率、排烟管宽高比相同条件下,随着火源热释放速率增大,燃烧产生的烟气总量增加,而分布式排烟集气管对热烟气的吸收却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排出的热烟气总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而燃烧产生的热烟气总量却增大了,因此排烟效率随着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增加而减小;同时,在排烟速率相同、排烟管宽高比不同的条件下,由于在火源热释放速率较小时侧向排烟口排放的热烟气尚未达到饱和,因此排烟效率有较明显的差异,随着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增加,此时侧向排烟口的排烟量达到饱和,即此时的排烟量与火源产生的总热烟气趋于相同,因此排烟效率随着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增大而趋于一致,此时排烟管的宽高比不再是影响排烟效率的主要因素,应考虑增加分布式排烟管的数量以提升排烟效果。(3)通过对比传统侧向排烟的排烟效率,加装“分布式排烟管”后,侧向排烟效率最高能提升4.3倍(火源热释放速率为10 MW、排烟速率为8 m/s、排烟集气装置的宽高比为1∶2),最低也能够提升了0.5倍。根据幂函数拟合得到排烟管宽高比与侧向排烟效率提升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排烟效率的提升率随着侧向排烟口宽高比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后收敛于某一极限值。数据表明,当宽高比大于2∶1时,提升率已经非常接近极限值;而宽高比为2∶1时,虽有最大提升率,但会影响隧道净空高度。综合经济性与实用性等因素以及本研究成果,集气管的宽高比设置为1∶1是较佳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排烟管 宽高比 排烟效率 CO质量流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除煤炉排烟管中煤焦油的方法
12
作者 夏振林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48-48,共1页
农村养蚕户每年都因加温的炉子中排烟管(白铁皮做的)被煤焦油腐蚀而损失很大(一副排烟管的价格一般在45元以上)。很多单位火炉中的排烟管也因煤焦油腐蚀只有三四年的寿命。腐蚀原因是煤焦油是煤燃烧后的副产品,它随着热气流进入排烟管,... 农村养蚕户每年都因加温的炉子中排烟管(白铁皮做的)被煤焦油腐蚀而损失很大(一副排烟管的价格一般在45元以上)。很多单位火炉中的排烟管也因煤焦油腐蚀只有三四年的寿命。腐蚀原因是煤焦油是煤燃烧后的副产品,它随着热气流进入排烟管,遇冷凝结在排烟管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烟管 热气流 养蚕户 煤燃烧 腐蚀原因 甲基吡啶 硫酸溶液 吡啶碱 四年 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烟管道顶部接风管对带上盖车辆基地排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翁德耀 郑翔 +4 位作者 黄先健 谢宝超 王强华 郑思宇 赵家明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1,共5页
提出了一种提高带上盖车辆基地机械排烟效果的方法,即设置顶部接风管。采用CFD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对顶部接风管的排烟效果进行研究。设置了4种开孔方式、3种顶部接风管开孔个数以及不同排烟量,通过测量带上盖车辆基地烟气层高度、盖... 提出了一种提高带上盖车辆基地机械排烟效果的方法,即设置顶部接风管。采用CFD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对顶部接风管的排烟效果进行研究。设置了4种开孔方式、3种顶部接风管开孔个数以及不同排烟量,通过测量带上盖车辆基地烟气层高度、盖板下方温度、能见度、CO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开孔方式排烟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顶部接风管四周侧部开孔、顶部开孔、侧部开孔、底部开孔;顶部接风管开孔个数减少对排烟效果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大排烟口风速;设置顶部接风管会提升带上盖车辆基地的机械排烟量,能明显提升其排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上盖车辆基地 顶部接风管 排烟 排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站台火灾轨顶风道及专用排烟管协同排烟方案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宇圣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23-1228,共6页
通过实测及模拟的方法,对地铁站台火灾时,轨顶排热风道和端部专用排烟风管2种协同排烟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轨顶风道协同排烟方案有效可行,在8A编组车站的研究中侧排烟量占总排烟量的50%以上,屏蔽门漏风量接近20 m3/s,该... 通过实测及模拟的方法,对地铁站台火灾时,轨顶排热风道和端部专用排烟风管2种协同排烟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轨顶风道协同排烟方案有效可行,在8A编组车站的研究中侧排烟量占总排烟量的50%以上,屏蔽门漏风量接近20 m3/s,该方案能提供更大的楼梯处向下风速。而专用排烟管协同排烟方案因未开启隧道风机,在楼梯开口面积较大的不利情况下,楼梯处风速存在无法达标的风险,故推荐在车站条件较差时优先采用轨顶风道协同排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台 协同排烟 轨顶风道 排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领先 中国唯一——聚焦希力普无排烟管环保型柴油发电机组
15
《经济前沿》 2007年第1期I0004-I0004,共1页
深圳市希力普柴油发电机有限公司,在振兴民族工业的呐喊声中于2001年4月横空出世。公司诞生后,总经理巫刚针对柴油发电机制造业相对成熟的国内外市场和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了希力普集设计、制造、组装、销售、代理、委托代理于一体的... 深圳市希力普柴油发电机有限公司,在振兴民族工业的呐喊声中于2001年4月横空出世。公司诞生后,总经理巫刚针对柴油发电机制造业相对成熟的国内外市场和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了希力普集设计、制造、组装、销售、代理、委托代理于一体的多元化长远化发展目标和落实目标的短期计划,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并率领希力普人走出了一条具有希力普特色的品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发电机组 环保型 电机制造业 世界 排烟 聚焦 中国 委托代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排烟制式下列车越站对地铁站台排烟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甘甜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为研究地铁车站协同排烟系统在列车越站时能否有效控制烟气扩散,以武汉某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基于车站排热风机协同站台大系统风机的排烟方案,首先通过现场试验测试有无列车越站运行时站台各通道口的风速,分析列车越站工况下流场的变化特... 为研究地铁车站协同排烟系统在列车越站时能否有效控制烟气扩散,以武汉某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基于车站排热风机协同站台大系统风机的排烟方案,首先通过现场试验测试有无列车越站运行时站台各通道口的风速,分析列车越站工况下流场的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测试结果对车站全尺寸的数值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并计算站台行李火灾工况下站台内能见度、CO体积分数、温度等指标,分析列车越站工况下站台烟气的控制效果。测试结果表明:1)无列车运行工况下,楼扶梯口处向下风速为1.8~3.5 m/s;2)列车以40 km/h越站运行时,楼扶梯口处向下风速经历下降—升高—下降3阶段变化,并低至约0.5 m/s;3)列车越站显著影响楼扶梯口处的风速,且向下气流速度变化时间与列车运行的时间密切相关。烟气模拟结果表明:1)无列车运行工况下,站台内烟气控制效果良好;2)列车以40 km/h越站运行时,协同排烟系统整体表现良好,能够有效控制烟气扩散,仅有近火源处L5楼扶梯口局部位置(约占站台面积的10%)CO体积分数、能见度和温度等指标不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台 站台火灾 列车越站 协同排烟系统 数值模拟 楼扶梯口处向下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风对竖井排烟特长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扩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利 刘兵 +3 位作者 曹志 陈佳佳 张恒 张志强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3,共9页
为探明隧道内自然风对火灾烟气扩散特性的影响,为隧道火灾的通风与排烟系统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对云山特长公路隧道洞内自然风进行现场监测,得到洞内自然风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竖井排烟作用下三维火灾动力学模型,对同向及反... 为探明隧道内自然风对火灾烟气扩散特性的影响,为隧道火灾的通风与排烟系统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对云山特长公路隧道洞内自然风进行现场监测,得到洞内自然风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竖井排烟作用下三维火灾动力学模型,对同向及反向自然风影响下隧道温度场及烟气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隧道所处环境的温度能够维持隧道内外相对较大且稳定的热位差,有利于形成自然风,最大自然风速可达5.0 m/s以上。2)在纵向风速3.0 m/s时,同向自然风会扩大隧道温升范围,火源与排烟口之间隧道下部区域温度较低。3)反向自然风会抑制高温场的扩散,且火源与排烟口之间温度随自然风速的增大而升高。4)当隧道内同向自然风速不超过2.5 m/s时火源与排烟口之间烟气质量分数最大,隧道上部空间烟气质量分数大于下部空间。5)当同向自然风速大于3.5 m/s时,下游烟气层结构被破坏,烟气在纵断面内均匀分布。6)反向自然风有利于限制烟气向排烟口下游蔓延,随着自然风的增大,排烟口下游烟气蔓延长度逐渐减小且趋于恒定。7)隧道内同向及反向自然风均会使排烟效率降低,相比无自然风条件,4.0 m/s的同向及反向自然风使竖井排烟效率分别降低22.43%、21.55%,同向自然风对竖井排烟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反向自然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长公路隧道 自然风 隧道火灾 竖井排烟 烟气蔓延 现场测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排烟系统设计及全尺寸火灾实验验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秀军 钟茂华 +2 位作者 潘荣亮 岳顺禹 成亮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全长6845m,双向八车道,最宽断面达到双向十二车道,是世界上最宽断面公路沉管隧道及国内首例海底互通隧道。以往,沉管隧道排烟系统主要采用侧向集中排烟技术进行排烟。由于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超宽断面及多节点的特...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全长6845m,双向八车道,最宽断面达到双向十二车道,是世界上最宽断面公路沉管隧道及国内首例海底互通隧道。以往,沉管隧道排烟系统主要采用侧向集中排烟技术进行排烟。由于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超宽断面及多节点的特点,采用传统侧向集中排烟技术的排烟效率下降,不能满足火灾工况下人员疏散安全性要求。为保证人员疏散安全性,首次设计完成了横向排烟道+侧壁排烟口的新型排烟系统。首先依据相关规范和美国防火协会(NFPA502)等相关标准,设计了隧道火灾设计当量、排烟量等相关技术参数。然后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CFD)等手段设计完成了排烟系统的射流风机、横向排烟道、排烟风机功率、轴流排烟风机房等。最后设计完成了不同火灾场景下的排烟控制策略。以往隧道火灾实验验证主要采用小尺寸模型实验或者长度较短的全尺寸隧道开展静态实验,由于受尺寸效应及实验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真实场景下的通风排烟实验验证。该文针对排烟系统,在深中海底沉管隧道现场3个不同位置,首次采用全尺寸火灾实验,对14个工况进行了静态及全要素实验验证。通过现场火灾实验,对不同工况下的速度场、温度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新型排烟系统满足排烟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断面 沉管隧道 新型排烟系统 全尺寸火灾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边界层分离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效率研究
19
作者 朱代强 徐湃 +2 位作者 蒋树屏 刘奕显 刘灿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7-828,共12页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在隧道火灾排烟系统设计中备受青睐,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烟气沿“隧道-排烟口-排烟道”流动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边界层分离,造成有效排烟空间减小,影响排烟效率。为揭示边界层分离影响下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排烟效...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在隧道火灾排烟系统设计中备受青睐,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烟气沿“隧道-排烟口-排烟道”流动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边界层分离,造成有效排烟空间减小,影响排烟效率。为揭示边界层分离影响下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排烟效率,以某3车道沉管隧道为例,开展不同火源热释放速率下1∶10缩尺模型试验和FDS数值模拟。通过观测分析排烟口及排烟道内3个边界层分离区域,提出考虑边界层分离区体积的有效排烟空间量化方法,量化排烟风量、排烟口宽高比、排烟口布设高度影响下有效排烟空间和排烟效率大小。从单组排烟口与排烟系统2个角度,分析排烟口、排烟道有效排烟空间与排烟效率的关系,得到排烟口与排烟策略的优化设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排烟口内有效排烟空间与排烟效率受排烟口参数和排烟策略的影响强于排烟道内,且受排烟口参数的影响强于排烟策略;排烟效率不仅与有效排烟空间相关,还与排烟速率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排烟口内边界层分离及排烟速率对排烟效率的影响;火源热释放速率50 MW时,排烟口宽高比2∶1、排烟口布设高度5.75 m、排烟风量360 m~3/s为侧向集中排烟系统优化设计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充分挖掘侧向集中排烟潜能提供参考,为实现隧道火灾高效排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 边界层分离 有效排烟空间 排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隧道中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火灾重点排烟效果对比分析
20
作者 施勇 王亮 +1 位作者 亢燕铭 钟珂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7-1316,共10页
为探究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2种车型火灾后的隧道内疏散环境差异,依托上海市某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电动汽车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和烟气,系统分析并对比在现有排烟系统作用下,2种车型火灾后的隧道内能见度、温度及烟气分布等关键环境... 为探究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2种车型火灾后的隧道内疏散环境差异,依托上海市某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电动汽车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和烟气,系统分析并对比在现有排烟系统作用下,2种车型火灾后的隧道内能见度、温度及烟气分布等关键环境参数,量化电动汽车相对于燃油汽车火灾环境的恶化率。研究结果表明:1)电动汽车火灾显著恶化了隧道疏散环境,其发生火灾时的隧道内能见度危险范围长度和安全时间的相对恶化率分别为58.3%和51.8%。2)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火灾高温危害强度关系存在临界时刻,在此时刻之前,电动汽车对应的环境温度较低;在此之后,电动汽车火灾温度显著升高,高温危害加剧,使得温度安全疏散时间比燃油汽车至少缩短25%,因此应当在火灾前期迅速开展其他灭火救援措施。3)电动汽车火灾时烟层高度低于2 m的范围,比燃油汽车高31.6%,烟气纵向蔓延长度增加30.8%,烟气危害更广泛、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隧道 隧道火灾 电动汽车 燃油汽车 排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