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工况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试验与仿真! 被引量:7
1
作者 涂鸣 李刚炎 胡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设计了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建立了ORC热力学仿真模型预测系统回收性能,并对某款柴油发动机在有、无ORC作用下分别进行试验,对比了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将模型应用...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设计了柴油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建立了ORC热力学仿真模型预测系统回收性能,并对某款柴油发动机在有、无ORC作用下分别进行试验,对比了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将模型应用于不同工况下,观察不同工质流量对ORC净功率及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ORC净功率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工况下最大热效率均为12.1%,且对应的工质流量选择区间随着转速的提高而扩大,此区间的确定可为ORC试验时工质流量范围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有机朗肯循环 热力学模型 排气余热回收系统 试验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汽油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性能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杰 王天友 +3 位作者 张亚军 王鹏飞 彭志军 舒歌群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3,共5页
对采用朗肯循环的小型车用汽油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发动机排气能量分析发现,在主要运行工况内,通过排气带走的能量占所消耗燃料能量的25%~40%,排气温度为500~750,℃,具有较高的回收潜力.分析了工质流量及蒸发压力对系... 对采用朗肯循环的小型车用汽油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发动机排气能量分析发现,在主要运行工况内,通过排气带走的能量占所消耗燃料能量的25%~40%,排气温度为500~750,℃,具有较高的回收潜力.分析了工质流量及蒸发压力对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汽油机排气余热回收系统所允许工质流量较小,蒸发压力变化范围较窄.换热器效率主要受工质流量的影响,而朗肯循环的效率则主要取决于蒸发压力.在发动机负荷较低时,选择较小的蒸发压力可以拓宽工质流量范围,保证系统稳定运行;而在高负荷时,选择较高的蒸发压力可以提高系统效率.基于所选用的螺旋管式蒸发器在Matlab中建立了系统模型,根据模拟结果预测,采用朗肯循环回收排气能量,能将该汽油机热效率提高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用汽油机 排气余热回收 朗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穿流干燥排气余热直接回收与干燥介质参数的研究
3
作者 谢秀英 李杰 +1 位作者 白崇仁 苏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4-90,共7页
研究了不同风温和风速下,排气余热直接回收对干燥过程及能耗的影响;建立了排气余热直接回收利用的理论分析模型,探讨了环境条件对排气余热直接回收利用的影响。
关键词 热风干燥 排气余热回收 介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排气余热能的气动-内燃复合循环理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焕祥 李道飞 +3 位作者 王雷 叶锦 樊之鹏 俞小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1-1056,共6页
为了提高内燃机能源利用率,提出一种回收排气余热能的气动-内燃复合循环方法,采用内燃机排气和压缩空气混合气作为气动循环工质,建立复合循环工作过程数学模型,分析其主要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燃机排气压力的增大... 为了提高内燃机能源利用率,提出一种回收排气余热能的气动-内燃复合循环方法,采用内燃机排气和压缩空气混合气作为气动循环工质,建立复合循环工作过程数学模型,分析其主要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内燃机排气压力的增大、压缩空气占比的减小、气动发动机转速和行程/缸径比的减小均能提高内燃机排气利用率和复合循环效率.复合循环可通过调节气动循环转速或压缩空气占混合工质的比例来实现气动循环工质流量与混合工质流量的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排气余热回收 复合循环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余热回收筒式温差发电器的结构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舒歌群 刘祎 +3 位作者 田华 贾琦 赵明如 姜娜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81-1186,共6页
针对一款适用于大功率车用柴油机的筒式温差发电装置提出优化方案,该方案基于对热端集热器、温差发电模块及柴油机的仿真模拟的综合评价,包括Fluent对于温差发电器冷热端温度场、内部流场和背压的仿真,Matlab对于温差发电器发电计算,以... 针对一款适用于大功率车用柴油机的筒式温差发电装置提出优化方案,该方案基于对热端集热器、温差发电模块及柴油机的仿真模拟的综合评价,包括Fluent对于温差发电器冷热端温度场、内部流场和背压的仿真,Matlab对于温差发电器发电计算,以及GT-Power对于背压引起的柴油机功率损失计算.针对原结构中存在换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加装不同尺寸导流装置来强化换热,可使整体性能大幅提升.本研究中,当采用60,mm导流装置时,系统净输出功率取得最大,达到651.1,W,较原系统436.5,W提高了4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气余热回收 温差发电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余热能的气动/内燃复合循环效率 被引量:4
6
作者 徐焕祥 李道飞 +3 位作者 王雷 叶锦 樊之鹏 俞小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9-652,703,共5页
为了回收内燃机排气余热能,提出气动/内燃复合循环.该复合循环利用内燃机排气过程提前开启,以提高排气压力,保证内燃机排气和压缩空气顺利混合.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复合循环p-V图,分析复合循环工作过程和循环效率,对循环效率进行初步计算... 为了回收内燃机排气余热能,提出气动/内燃复合循环.该复合循环利用内燃机排气过程提前开启,以提高排气压力,保证内燃机排气和压缩空气顺利混合.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复合循环p-V图,分析复合循环工作过程和循环效率,对循环效率进行初步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排气提前角的增大,复合循环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和第二定律效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内燃循环转速的增加,复合循环最佳排气提前角呈现减小趋势,而复合循环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和第二定律效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气余热回收 复合循环 排气提前角 循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窄点温差法的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热物性与循环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鹏飞 王天友 +1 位作者 张亚军 张杰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35,共6页
对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车用汽油机余热能回收利用系统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所采用的蒸发器在MATLAB中建立了循环系统模型,采用变窄点温差的方法,计算分析了28种工质在不同蒸发压力下热物性与循环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工质的窄点温差随... 对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车用汽油机余热能回收利用系统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所采用的蒸发器在MATLAB中建立了循环系统模型,采用变窄点温差的方法,计算分析了28种工质在不同蒸发压力下热物性与循环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工质的窄点温差随工质蒸发压力变化而变化,在蒸发压力从0.5MPa升至2.5MPa过程中,窄点温差变化均接近30℃,需要在变窄点温差的基础上比较工质热物性与循环性能的关系;临界温度越高的工质其循环效率相对越低;在不同的蒸发压力下,均存在蒸发温度与临界温度之比的最优区间,在此区间内的工质循环效率最高,且该区间随压力的升高而右移;在所给定的入口条件下,湿工质的循环功率最高,等熵工质其次,干工质输出功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汽油机 排气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窄点温差 临界温度 工质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