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后有损伤结构的耗能减震加固设计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波 李洪泉 欧进萍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1995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利用国内外结构被动控制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震后有损伤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抗震修复策略,即采用耗能减震装置进行结构的抗震修复和加固,并在文献[1]所提震后有损伤结构恢复力骨架曲线建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修复前、后结构恢复... 本文利用国内外结构被动控制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震后有损伤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抗震修复策略,即采用耗能减震装置进行结构的抗震修复和加固,并在文献[1]所提震后有损伤结构恢复力骨架曲线建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修复前、后结构恢复力的变化,给出了震后有损伤结构抗震加固设计的具体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结构 抗震 加固 减震 地震 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结构的曲率模态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功宇 郑华文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2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基于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得到的结构位移模态分析数据 ,针对具有不同损伤状况的悬臂梁进行了结构曲率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曲率模态分析技术不仅能准确诊断悬臂梁损伤位置 ,而且可以判断悬臂梁的损伤程度。仿真结果表明 ,本文... 基于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得到的结构位移模态分析数据 ,针对具有不同损伤状况的悬臂梁进行了结构曲率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曲率模态分析技术不仅能准确诊断悬臂梁损伤位置 ,而且可以判断悬臂梁的损伤程度。仿真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曲率模态幅值突变系数与结构损伤程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结构 曲率模态分析 结构损伤诊断 有限元法 突变系数 悬臂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部位损伤结构概率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与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谢里阳 马园园 +2 位作者 刘建中 吴宁祥 陈勃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0-873,共4页
结构疲劳失效是一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现象,多部位损伤结构疲劳失效更是如此。含有多个薄弱环节(通常是可能发生损伤的高应力部位)的结构相当于多个只含有单一损伤部位的单元串联构成的系统。应用精确的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用各损伤部... 结构疲劳失效是一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现象,多部位损伤结构疲劳失效更是如此。含有多个薄弱环节(通常是可能发生损伤的高应力部位)的结构相当于多个只含有单一损伤部位的单元串联构成的系统。应用精确的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用各损伤部位疲劳寿命的次序统计量和极值统计量表示结构寿命分布,建立了多部位损伤结构的概率寿命预测模型。这样建立的模型自然地反映了不同损伤部位之间的失效相关性。试验结果及算例均显示,多部位损伤结构的疲劳寿命明显低于按其中一个损伤部位(即便是最薄弱部位)计算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部位损伤结构 概率寿命 失效相关性 应力分布 条件寿命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然灾害下海洋平台损伤结构体系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金伟良 何勇 宋剑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554-1558,共5页
为了评估偶然灾害作用下海洋平台的安全性,提出损伤平台的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考虑结构-桩-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运用非线性逐步倒塌分析方法,建立偶然灾害作用后的海洋平台损伤结构在极端环境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结合蒙特卡罗... 为了评估偶然灾害作用下海洋平台的安全性,提出损伤平台的体系可靠性评估方法.考虑结构-桩-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运用非线性逐步倒塌分析方法,建立偶然灾害作用后的海洋平台损伤结构在极端环境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结合蒙特卡罗法,进行了体系可靠性评估.该方法应用于BZ28-1南平台的体系可靠性评估中.结果表明,受爆炸作用后的平台损伤结构的体系可靠度与原结构较为接近,爆炸对平台的整体性能影响较小;而火灾作用后的结构体系可靠度远小于原结构,是造成海洋平台结构整体破坏的主要原因;海洋平台以3.0×10-3的结构失效概率为大修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平台 非线性倒塌分析 偶然灾害作用 损伤结构 体系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结构的实验曲率模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易登军 韩晓林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4年第3期234-237,共4页
为探讨基于振动模态分析的结构无损检测技术 ,把曲率模态应用于单向板这样的承弯结构 ,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指标的变化是结构损伤程度和位置的函数。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单向板破坏实验 ,证明了利用该指标对判断承弯结构的损伤效果显著。... 为探讨基于振动模态分析的结构无损检测技术 ,把曲率模态应用于单向板这样的承弯结构 ,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指标的变化是结构损伤程度和位置的函数。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单向板破坏实验 ,证明了利用该指标对判断承弯结构的损伤效果显著。该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使利用振动诊断技术对大型结构进行无损检测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结构 实验 曲率模态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位置损伤结构疲劳寿命的试验研究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晋芳 赵群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44,共3页
多位置损伤(Multiple Site Damage,MSD)是老龄飞机在服役期间的一种重要损伤形式,其典型结构表现为含孔边裂纹的有限板结构。文章对典型MSD结构进行了疲劳试验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其裂纹扩展和疲劳寿命的情况,得到一系列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多位置损伤(Multiple Site Damage,MSD)是老龄飞机在服役期间的一种重要损伤形式,其典型结构表现为含孔边裂纹的有限板结构。文章对典型MSD结构进行了疲劳试验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其裂纹扩展和疲劳寿命的情况,得到一系列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多位置损伤会使结构剩余强度明显降低、裂纹扩展寿命显著缩短,对飞机结构的安全性形成极大威胁,认识MSD的裂纹扩展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位置损伤结构 裂纹扩展 疲劳寿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例损伤结构的两阶段损伤识别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建华 张陵 孙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46-151,共6页
为了提高结构的多损伤识别效率,提出一种先利用归一化条件下的模态应变能变化进行结构损伤定位,然后再利用改进的频率变化法进行损伤定量的两阶段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损伤前后的单元模态应变能进行归一化处理,提出基于归一化条... 为了提高结构的多损伤识别效率,提出一种先利用归一化条件下的模态应变能变化进行结构损伤定位,然后再利用改进的频率变化法进行损伤定量的两阶段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损伤前后的单元模态应变能进行归一化处理,提出基于归一化条件下的模态应变能变化率的损伤定位指标并对结构进行准确的损伤定位识别;其次,在确定损伤位置的基础上,建立了只跟损伤单元数目相关的基于比例损伤模型的损伤定量方程,并用最小二乘技术进行损伤程度的求解。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以一个单跨6节平面桁架结构为例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但可以准确地识别出结构的损伤位置和程度,而且对测量噪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损伤识别 归一化模态应变能 比例损伤模型 最小二乘技术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小损伤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建模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闫云聚 韩莉 +1 位作者 余龙 姜节胜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1-434,共4页
在遗传算法或神经网络方法识别结构损伤位置和程度时,都是基于少量的在线测量的损伤结构振动响应数据和大量的模型仿真数据来实现的,因而建立高效和精确的损伤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以便仿真获得损伤结构的大量动力学响应数据是十分重... 在遗传算法或神经网络方法识别结构损伤位置和程度时,都是基于少量的在线测量的损伤结构振动响应数据和大量的模型仿真数据来实现的,因而建立高效和精确的损伤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以便仿真获得损伤结构的大量动力学响应数据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前提工作。本文针对ANSYS结构分析软件在建立结构小损伤有限元动力学模型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结构损伤处直接网格划分的计算结果误差和网格节省问题,以结构损伤振动检测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提出了建立含小损伤结构的ANSYS动力学建模技术,研究了结构局部小损伤及其位置与所在处单元刚度矩阵变化的数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损伤检测 单元刚度矩阵 有限元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子领域适应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健飞 曹雨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1-260,共10页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结构损伤识别模型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子领域适应卷积神经网络(deep subdomain adapta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DSACNN)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以实际结... 针对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结构损伤识别模型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子领域适应卷积神经网络(deep subdomain adapta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DSACNN)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以实际结构为目标域,以有限元模型为源域,根据损伤类别将源域和目标域划分成一系列子领域。在CNN中嵌入子领域适应模块,构建DSACNN模型,通过最小化源域上的损伤分类误差和领域之间的局部最大均值差异,对齐两个领域对应子领域的特征、建立特征与损伤类别之间的映射,从而将源域上的损伤识别能力迁移到目标域之上。模型的训练无需已知目标域样本的损伤标签,采用预训练全局领域适应提高其伪标签的准确率。试验结果表明:与全局领域适应模型相比,基于预训练全局领域适应的DSACNN模型在模拟目标域上准确率最大提高幅度达到21.8%,在实测目标域上提高了9.6%,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损伤识别 子领域适应 局部最大均值差异 卷积神经网络(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返渗流与干湿循环诱发土壤结构损伤的协同效应分析
10
作者 陈勇 夏雨 +2 位作者 闵泽鑫 夏振尧 王世梅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7,共11页
库水位周期涨落会促使消落带土壤经历往返渗流和干湿循环作用,潜蚀和干裂诱发的土壤结构损伤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关键诱因。为探究潜蚀和干裂的演化进程和协同效应,采用自主研制的模拟试验系统,针对不良级配土壤,分别完成多周期的往返... 库水位周期涨落会促使消落带土壤经历往返渗流和干湿循环作用,潜蚀和干裂诱发的土壤结构损伤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关键诱因。为探究潜蚀和干裂的演化进程和协同效应,采用自主研制的模拟试验系统,针对不良级配土壤,分别完成多周期的往返渗流与干湿循环的单独作用及二者交替联合作用,监测土壤内细颗粒流失规律和表层裂隙发育进程。结果表明:往返渗流单独作用下壤中潜蚀通道发展呈现随机性和持续性,干湿循环单独作用下壤表裂隙发育具有记忆性和缓增性,壤中细颗粒流失率和壤表裂隙率均表现为随周期次数而增多并逐渐趋稳;二者交替联合作用下,壤中潜蚀会形成渗流孔洞,并破坏土壤连续性,同时增加表层细粒含量,进而导致裂隙发育加剧;壤表开裂也会加速细颗粒从土中剥离,并增大优势通道的扩展,从而提高随后试验周期的颗粒流失率;经历5个周期联合作用下的颗粒累积流失率比往返渗流单独作用高116.67%、壤表裂隙率比干湿循环单独作用高73.33%,对土壤结构损伤具有显著的协同加剧效应。研究成果对加深消落带土壤结构损伤机制的认知、揭示水土流失和岸线后退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往返渗流 干湿循环 颗粒流失率 裂隙率 结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多维特征构建图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11
作者 杨建辉 赵清瑄 蒲脯林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8-171,共14页
以数据为驱动的深度学习结构损伤识别(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SDI)效果受结构复杂程度、模型构建方法及数据规模等因素影响较大.本文引入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GCN)以整合结构节点间的属性特征... 以数据为驱动的深度学习结构损伤识别(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SDI)效果受结构复杂程度、模型构建方法及数据规模等因素影响较大.本文引入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GCN)以整合结构节点间的属性特征,从图的视角挖掘节点间的复杂属性关系,为SDI提供多维度学习信息.为此,设计了一种融合结构多维特征的图卷积神经网络模型(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integrating multi-dimensional features of structure,S-GCN),基于结构振动数据构造损伤特征矩阵,并通过衍生图网络,以图的节点和边表征结构节点的连接关系,构建边索引矩阵,将结构损伤状态、振动数据及节点属性等多维特征信息输入GCN进行结构损伤特征提取及预测识别,探索结构多维特征信息驱动下的GCN在损伤预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两个钢结构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S-GCN能够整合结构多维特征信息,对两个结构对象均实现了较高的损伤预测准确性,并展现出良好的噪声鲁棒性.进一步的对比分析显示,相较于三种非GCN模型,S-GCN能够高效地依托节点间关系快速更新节点特征并预测节点损伤状态,其损伤识别准确率、计算效率及网络各层演进过程均优于对比模型,验证了在结构损伤识别中融合结构空间特征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损伤识别 图卷积神经网络 结构多维特征融合 噪声鲁棒性 训练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数据集下导管架平台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12
作者 王维刚 田丰 路敬祎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7-534,623,共9页
针对导管架平台结构损伤识别中数据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条件生成对抗网络(one-dimensional con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简称1D-CGAN)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简称LSTM)网络结合的导管架平台结... 针对导管架平台结构损伤识别中数据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条件生成对抗网络(one-dimensional con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简称1D-CGAN)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简称LSTM)网络结合的导管架平台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将采集的一维损伤数据直接输入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on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简称CGAN),通过在判别器和生成器中添加标签信息构建1D-CGAN,利用标签信息控制其生成特定的新损伤样本,从而与完好状态样本组成平衡样本集。在此基础上,将划分的训练集输入到LSTM进行模型训练和损伤识别。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不平衡程度降低,所提出方法的识别准确率不断提高,当数据集达到平衡时,识别准确率能够达到92.5%;与其他方法相比,所提出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和精确率均有明显的提高。该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分类性能,为不平衡数据下海洋结构损伤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架平台 一维条件生成对抗网络 长短时记忆网络 不平衡问题 结构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CAE的无监督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13
作者 王梦倩 康帅 +1 位作者 李传飞 董正方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09-320,共12页
为了进一步扩展深度学习方法在基于振动信号的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和卷积自编码(convolutional auto-encoder,CAE)相结合的无监督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利用VMD对... 为了进一步扩展深度学习方法在基于振动信号的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和卷积自编码(convolutional auto-encoder,CAE)相结合的无监督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利用VMD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去除噪声和一些无关成分的影响,选取与结构自振特性相关的成分作为有效分量;然后通过叠加有效分量作为CAE模型的输入,进而重构信号,通过学习健康样本数据的特征,得到最大重构误差作为判断结构是否损坏的阈值。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IASC-ASCE SHM Benchmark结构试验数据和卡塔尔大学看台试验数据,并将结果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两个数据集上的识别结果都更加准确。即使当样本中含有噪声时,也能显著提高噪声样本的识别精度,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结构损伤识别 无监督 变分模态分解(VMD) 卷积自编码(C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碱性环境中泥炭土体结构性损伤试验研究
14
作者 雷舒羽 曹净 +2 位作者 刘海明 张兴文 张柠锐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5-2146,共12页
以水泥为主的碱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泥炭地基土中时,碱化效应所产生的地下碱性环境可能对泥炭土造成不良影响,这对评价其工程性能极为关键。通过模拟实际工程中碱化效应下典型的工程碱性环境,从环境碱性分析以及泥炭土试样的表观形貌、... 以水泥为主的碱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泥炭地基土中时,碱化效应所产生的地下碱性环境可能对泥炭土造成不良影响,这对评价其工程性能极为关键。通过模拟实际工程中碱化效应下典型的工程碱性环境,从环境碱性分析以及泥炭土试样的表观形貌、抗压强度、固相物质和微观结构等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Ca(OH)_(2)和水泥水化碱性环境中,泥炭土中腐殖酸的溶蚀是导致土体结构损伤的关键因素,伴随腐殖酸不同程度的溶蚀,试样表观明显劣化、强度显著降低、固相物质持续损失、内部孔隙明显增大并形成贯通性孔隙、骨架结构逐渐疏松架空,泥炭土体发生结构性损伤。此外,Ca(OH)_(2)碱性环境中Ca^(2+)浸入试样、水泥水化碱性环境中水化产物生成累积,这部分物质补充可适当补偿泥炭土体结构,但其结构补偿作用弱于碱性环境对泥炭土体的结构损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地下工程中改善并提高泥炭土体工程性能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H)_(2)碱性环境 水泥水化碱性环境 泥炭土 土体结构损伤 腐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WT-CNN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
15
作者 衡琰 张健飞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67,共10页
针对工程结构的损伤指标难以确定且含噪声时损伤检测准确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经验小波变换与卷积神经网络的自适应结构损伤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将结构的振动响应信号分解为具有不同固有频率的模态分量并从中提取出损伤特征,具有... 针对工程结构的损伤指标难以确定且含噪声时损伤检测准确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经验小波变换与卷积神经网络的自适应结构损伤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够将结构的振动响应信号分解为具有不同固有频率的模态分量并从中提取出损伤特征,具有较高的损伤检测精度且有利于在线实时检测。首先拾取结构振动响应的加速度时序数据并依据其幅频图进行经验小波变换,然后以模态分量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提取结构损伤特征用于不同损伤工况的检测。数值试验表明:在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单一卷积神经网络的损伤检测精度为80%~90%,而该文所提方法精度均达到100%,具有更强的抗噪性能。振动台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小波变换 卷积神经网络 结构损伤检测 固有频率 抗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沉陷作用下桃坪隧道结构损伤演化及治理对策
16
作者 陈霄汉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为探明不同采空沉陷作用下隧道结构损伤的演化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根据桃坪隧道周边采空区的类型和分布情况,通过IN-SAR技术对柱式和壁式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进行监测,分析不同类型采空沉陷的地表变形特征。建立隧道结构损伤评... 为探明不同采空沉陷作用下隧道结构损伤的演化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根据桃坪隧道周边采空区的类型和分布情况,通过IN-SAR技术对柱式和壁式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进行监测,分析不同类型采空沉陷的地表变形特征。建立隧道结构损伤评价指标量化表征隧道衬砌结构损伤和发展程度,分析不同类型采空沉陷作用下的地表变形特征与隧道结构损伤的演化规律的关系。通过分析,柱式采空区将在煤矿开采后数十年内产生持续不断的地表沉降位移并长期影响隧道结构安全,壁式采空区在采动后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地表沉降位移,在一定时间后采空沉陷作用明显降低,隧道结构损伤不再发展。因此,对于已产生病害的既有隧道,壁式采空区可在变形放缓后采取定向注浆等治理措施,并根据隧道结构损伤评价指标分级开展隧道整治工作。对于新建铁路工程,柱式采空区应坚持以绕避为主的设计理念,壁式采空区可以根据治理后的效果评价,以新建隧道方式通过壁式采空区,降低线路因绕避采空区增加的长度,节省工程建设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月铁路 桃坪隧道 采空沉陷 地表移动变形 结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截断总体最小二乘法与L_(1)正则化的结构损伤识别
17
作者 骆紫薇 蔡楚欣 +1 位作者 赖小李 刘焕林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17-223,共7页
模态参数因其易于获取且对结构损伤敏感等特点常被用于结构损伤识别。基于模态参数和有限元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能有效定位和量化结构损伤,但在测量噪声和模型误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识别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难以准确评估... 模态参数因其易于获取且对结构损伤敏感等特点常被用于结构损伤识别。基于模态参数和有限元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能有效定位和量化结构损伤,但在测量噪声和模型误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识别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难以准确评估结构的安全状态。针对此问题,基于截断总体最小二乘法与L_(1)正则化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了既有灵敏度方程中误差的来源;然后,通过截断总体最小二乘法构造了损伤折减系数改变量与模态参数改变量之间新的近似关系式;最后,结合结构损伤的稀疏性,引入L_(1)正则化对问题进行约束,以改善问题的不适定性并提高识别精度。数值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地识别结构的多种损伤工况,且误判较少,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和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损伤识别 一阶灵敏度分析 L_(1)正则化 截断总体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无人机机体结构损伤检测与维修方法的研究
18
作者 高登科 《河北农机》 2025年第16期16-18,共3页
为处理农用无人机高频作业过程中结构易损、维护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对无人机机体结构典型损伤的类型、演化机制以及力学响应进行了系统分析,探究了契合农田作业场景的多种损伤检测手段,涉及利用视觉识别的表层裂纹判定方法、声发射与超... 为处理农用无人机高频作业过程中结构易损、维护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对无人机机体结构典型损伤的类型、演化机制以及力学响应进行了系统分析,探究了契合农田作业场景的多种损伤检测手段,涉及利用视觉识别的表层裂纹判定方法、声发射与超声波融合检测策略以及结构振动与应变实时监测技术等。在维修层面,考虑到材料间的区别,本文搭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塑料及金属部件分层修复工艺的架构,且制定了针对质量检测与剩余寿命的评价办法,增强了维修平稳性与作业连贯度;倡导建立标准化、模块化检测——维修一体化系统,实现结构闭环式的安全、高效管理,以期为农用无人机的维护工程与相关从业者提供具有实操性、可推广性的技术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无人机 机体结构损伤检测 维修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标签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 被引量:2
19
作者 秦世强 苏晟 杨睿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准确识别结构多位置损伤一直是结构损伤识别的难题。为提升结构多位置损伤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标签分类(MLC)方法(CNN-MLC)进行结构损伤识别。该方法将结构多个位置损伤识别转换为多标签分类问题,每个损伤... 准确识别结构多位置损伤一直是结构损伤识别的难题。为提升结构多位置损伤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标签分类(MLC)方法(CNN-MLC)进行结构损伤识别。该方法将结构多个位置损伤识别转换为多标签分类问题,每个损伤位置均用一个对应的标签表示;利用CNN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深入挖掘不同损伤工况之间公共损伤位置的相关性,实现结构多位置损伤识别。通过四层框架结构和一座铁路连续梁桥多位置损伤识别验证了CNN-MLC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并将其识别结果与基于CNN的多类别分类(MCC)方法(CNN-MCC)和基于示例差异化算法(InsDif)的多标签分类方法(InsDif-MLC)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框架结构在两位置和三位置损伤工况下,CNN-MLC方法比CNN-MCC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2.50%和9.64%,比InsDif-MLC方法识别准确率提升17.50%和29.28%;对于铁路连续梁桥的两位置损伤和三位置损伤,CNN-MLC方法比CNN-MCC方法识别准确率提升1.63%和6.85%,比InsDif-MLC方法识别准确率提升4.18%和18.49%;随着损伤位置数量的增加,CNN-MLC方法的识别准确率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损伤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多位置损伤 多类别分类 多标签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式起重机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20
作者 张建华 葛贝德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3期133-135,共3页
塔式起重机是建筑领域非常重要的起重机械,一旦出现损伤极有可能产生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做好塔式起重机结构损伤诊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以塔式起重机结构损伤形式为切入点,分析当前结构损伤诊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域... 塔式起重机是建筑领域非常重要的起重机械,一旦出现损伤极有可能产生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做好塔式起重机结构损伤诊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以塔式起重机结构损伤形式为切入点,分析当前结构损伤诊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域自适应法的塔式起重机结构损伤模型,以此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的损伤诊断目的,及时发现损伤,消除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式起重机 结构损伤 诊断方法 域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