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炎 何仁 +1 位作者 廖旭晖 徐年尧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为了开发应用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分析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参数与汽车悬架参数的耦合特性机理。首先分析了液压式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的工作原理;其次,研究了减速带的动态模型激励函数,并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换能器模型,并从换能器的作用... 为了开发应用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分析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参数与汽车悬架参数的耦合特性机理。首先分析了液压式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的工作原理;其次,研究了减速带的动态模型激励函数,并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换能器模型,并从换能器的作用机理入手,通过复模态理论分析车辆—换能器的振动模型动力学特性;最后,依据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与汽车悬架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采用不同参数的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对汽车运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回收能量潜能大小的角度分析了汽车悬架参数对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运动特性的影响。为振动能量回收减速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速带 振动能量回收 复模态理论 耦合动力学模型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并联电感同步开关控制的振动能量回收方法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曹军义 任晓龙 +1 位作者 周生喜 曹秉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6-60,共5页
针对振动能量回收使用的并联电感同步开关(SSHI)控制方法研究中未考虑的控制损耗、储能负载和激励环境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电流监控、比较器、单片机和双向电子开关的低功耗回收控制电路。单片机通过比较器产生的中断信号控制双向开... 针对振动能量回收使用的并联电感同步开关(SSHI)控制方法研究中未考虑的控制损耗、储能负载和激励环境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电流监控、比较器、单片机和双向电子开关的低功耗回收控制电路。单片机通过比较器产生的中断信号控制双向开关适时闭合,成功实现了并联SSHI回收控制电路的功能。以储能装置为负载时,分析了整流电压、振子电容、激励幅值和频率对并联SSHI回收电路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整流电压值较高、振子电容较大、激励频率较高、激励力较小时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回收效率,为并联SSHI控制方法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能量回收 并联SSHI 低功耗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能量回收的自供电MR阻尼器集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汪志昊 陈政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8-94,共7页
为使磁流变(MR)阻尼器摆脱对外部电源的依赖,基于振动能量回收技术构建了由旋转式永磁直流电机与只需较小能量供给的MR阻尼器集成的自供电MR阻尼器减振系统,测试了能量回收电机的电学性能与自供电MR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并定性分析了自供... 为使磁流变(MR)阻尼器摆脱对外部电源的依赖,基于振动能量回收技术构建了由旋转式永磁直流电机与只需较小能量供给的MR阻尼器集成的自供电MR阻尼器减振系统,测试了能量回收电机的电学性能与自供电MR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并定性分析了自供电MR阻尼器被动控制的减振机理。结果表明:自供电MR阻尼器可行性强,性能优越,且兼具速度反馈与离复位控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控制 振动能量回收 磁流变阻尼器 自供电 永磁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振动能量回收式液压减振系统研究
4
作者 丁志华 雷正保 雷沐羲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32,共3页
介绍了一种振动能量回收式液压减振系统,包括:4个减振器、1个蓄能器、1个储油罐和若干液压元件。减振器由氮气腔、活塞、活塞杆、减振器壳、伸张阀、压缩阀、进油管和出油管等组成;蓄能器设置了限压阀和回油管。油液在储液罐、减振器、... 介绍了一种振动能量回收式液压减振系统,包括:4个减振器、1个蓄能器、1个储油罐和若干液压元件。减振器由氮气腔、活塞、活塞杆、减振器壳、伸张阀、压缩阀、进油管和出油管等组成;蓄能器设置了限压阀和回油管。油液在储液罐、减振器、蓄能器和液压元件之间循环流动。来自储油罐的油液在悬架压缩时从压缩阀进入减振器,在悬架伸张时从伸张阀离开减振器,油液在流经压缩阀和伸张阀时产生磨擦热,从而消耗振动能量起到减振作用。增压后的油进入蓄能器并在需要时经由电磁单向阀进入液压元件,协同从储油罐经过加压后进入液压元件的油液促使液压元件完成其动作,从而将振动能量转化为液压元件的输出功率。液压元件完成动作后油液回到储油罐。该系统能回收部分振动能量,从而降低油耗;产生的高压油液可以用于制动系统、转向助力、液压离合操纵机构等;整个系统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该振动能量回收式液压减振系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CN102152778A),应用实例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2011 2 010107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汽车底盘 振动能量回收 液压减振系统 概念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振动能量回收悬架及其特性优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许广灿 徐俊 +2 位作者 李士盈 曹秉刚 惠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0-95,共6页
针对汽车悬架振动能量耗散、悬架阻尼特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滚珠丝杠式振动能量回收悬架,实现了悬架振动能量回收。通过局部优化方法得到了变阻尼系数的悬架阻尼特性,提升了悬架性能。建立了馈能悬架的理论及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 针对汽车悬架振动能量耗散、悬架阻尼特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滚珠丝杠式振动能量回收悬架,实现了悬架振动能量回收。通过局部优化方法得到了变阻尼系数的悬架阻尼特性,提升了悬架性能。建立了馈能悬架的理论及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路面随机高程激励,在不同路面等级下平均馈能功率为40~200 W。搭建了馈能悬架振动实验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电机拖动,在不同振动速度下瞬时馈能功率达到120 W。构造了悬架性能目标函数,通过控制负载阻值,用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变阻尼系数的悬架特性。滚珠丝杠式馈能悬架不仅可以实现悬架振动能量的回收,而且可以控制负载阻值来优化悬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能量回收 被动悬架 馈能悬架 振动实验台 电动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能源汽车的悬架振动能量回收在线控制方法 被引量:16
6
作者 郜浩楠 徐俊 +2 位作者 蒲晓晖 李士盈 梅雪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6,共8页
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悬架中阻尼器阻尼调节复杂、能耗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的电磁阻尼器阻尼系数在线控制方法,同时实现振动能量的回收。该方法使用由直流电机和滚珠丝杠机构组成的电磁阻尼器,首先设计了基于高频DC-DC变换器的阻尼调... 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悬架中阻尼器阻尼调节复杂、能耗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的电磁阻尼器阻尼系数在线控制方法,同时实现振动能量的回收。该方法使用由直流电机和滚珠丝杠机构组成的电磁阻尼器,首先设计了基于高频DC-DC变换器的阻尼调节电路,通过调节驱动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的脉宽调制(PWM)信号占空比,其输出电压可基于输入电压进行调节;然后在阻尼器工作过程中计算目标电磁转矩,求出达到该参考转矩需要的电枢电流。另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不断采集实际电枢电流,并将该实际电流送至PI控制器进行PI闭环调节,输出驱动PWM信号的占空比;最后由PWM控制器以1 kHz的调节频率驱动DC-DC变换器,实现目标转矩的跟随和能量回收。基于实车的相关参数搭建了1/4悬架系统实验台架,实验结果表明,该电磁悬架系统可回收约184 W的振动能量,响应速度可达10 Hz,验证了阻尼系数调节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电磁悬架阻尼器 在线控制 振动能量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液流换能器的振动能量回收原理与实验研究
7
作者 袁四美 廖昌荣 +2 位作者 赵丹侠 刘琼 韩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3-218,共6页
针对自供电磁流变阻尼调节系统的能量供给问题,提出基于脉冲液流换能器的振动能量回收方法,通过振动能-液流能-机械能-电能的变换,实现振动能量回收。建立了基于齿轮马达、飞轮和永磁发动机的脉冲液流换能器分析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 针对自供电磁流变阻尼调节系统的能量供给问题,提出基于脉冲液流换能器的振动能量回收方法,通过振动能-液流能-机械能-电能的变换,实现振动能量回收。建立了基于齿轮马达、飞轮和永磁发动机的脉冲液流换能器分析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正弦振动下换能器的电压输出特性、功率转换特性和转换效率进行仿真。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设计制作了基于脉冲液流换能器的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利用J95-I减振器测试台上对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实验测试,比较了正弦激励条件下换能器的理论电压特性与实测电压特性、理论转换效率与实验转换效率。实验研究表明,脉冲液流换能器是能够实现振动能量的转换,在带30Ω负载情况下,效率可以达到46.85%,平均输出功率可以达到37.4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液流换能器 振动能量回收 能量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致伸缩式振动能量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忠波 柏果 +2 位作者 薛光明 荣策 郑佳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4-150,共7页
振动能量回收技术是缓解能源压力的重要途径,在机电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借助磁致伸缩材料的优秀性能,磁致伸缩式振动能量回收技术受到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综述了磁致伸缩材料应用于振动能量回收的重要信息,以及悬臂梁式、棒式两种... 振动能量回收技术是缓解能源压力的重要途径,在机电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借助磁致伸缩材料的优秀性能,磁致伸缩式振动能量回收技术受到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综述了磁致伸缩材料应用于振动能量回收的重要信息,以及悬臂梁式、棒式两种典型的结构形式,同时总结了这两种结构形式各自的工作特点;重点总结了磁致伸缩式振动能量回收的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及能量采集电路的研究现状,并分析该技术面临的困难,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能量回收 磁致伸缩材料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回收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政清 汪志昊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9-14,20,共7页
为了解决土木工程结构振动的主动和半主动控制技术对外界电源过分依赖的问题,系统回顾了基于能量回收与利用的各种结构振动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供电磁流变阻尼器减振系统,实现了振动控制的自供电与传感;指出了该系统的应... 为了解决土木工程结构振动的主动和半主动控制技术对外界电源过分依赖的问题,系统回顾了基于能量回收与利用的各种结构振动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供电磁流变阻尼器减振系统,实现了振动控制的自供电与传感;指出了该系统的应用前景、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既可以作为具有自适应特征的被动控制装置,也可以设计为半主动控制系统,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和其他结构控制系统组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控制 主动控制 半主动控制 振动能量回收 磁流变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拖拉机复合式振动馈能系统设计及试验
10
作者 王旭东 王琪 +2 位作者 王威 陈雨 崔永杰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0-235,共6页
为了回收和利用电动拖拉机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基于浮动电池组提出了一种压电-机械电磁复合式振动馈能装置;然后,根据装置的电压输出特性构建了包含整流滤波、LM317稳压、超级电容储能和Boost升压模块的电能提取电路,以满足蓄电... 为了回收和利用电动拖拉机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基于浮动电池组提出了一种压电-机械电磁复合式振动馈能装置;然后,根据装置的电压输出特性构建了包含整流滤波、LM317稳压、超级电容储能和Boost升压模块的电能提取电路,以满足蓄电池充电需求;最后,进行了复合式振动馈能系统的实车试验。结果表明:电动拖拉机车速为4 km/h时,馈能装置的最大输出电压为34.80 V,平均输出功率为0.57 W;经过等效计算,由复合式馈能系统回收的电能可使电动拖拉机的续航时间延长0.784 7 h。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电动拖拉机的电能补给和工作时间延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拖拉机 振动能量回收 复合式振动馈能装置 电能提取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直线电机悬架馈能潜力与能量回收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寇发荣 杜曼 +2 位作者 马建 陈晨 方涛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1-948,共8页
为了预测悬架馈能潜力及实现振动能量回收,针对电磁直线电机悬架结构,建立了1/4馈能悬架数学模型,并利用台架试验加以验证。以馈能功率均方根值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包括行驶工况及悬架参数在内的馈能潜力影响因素,获得了各因素对悬架馈能... 为了预测悬架馈能潜力及实现振动能量回收,针对电磁直线电机悬架结构,建立了1/4馈能悬架数学模型,并利用台架试验加以验证。以馈能功率均方根值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包括行驶工况及悬架参数在内的馈能潜力影响因素,获得了各因素对悬架馈能潜力的影响显著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能量回收电路及升降压控制规则,运用MATLAB/Simulink对悬架能量回收性能进行仿真,并与无升降压控制规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升降压控制规则使能量回收效率提高了24.1%,所设计的能量回收电路及升降压控制规则能够有效地提高悬架振动能量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直线电机悬架 馈能潜力 升降压控制规则 振动能量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材料的汽车能量回收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恩惠 赵洪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52-55,共4页
针对新能源汽车行驶过程中多余能量回收问题,基于压电材料正压电效应,提出一种新型的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方式,通过安装在液压减震器内的压电材料与活塞结合,将汽车行驶时振动所浪费的能量进行回收并再利用。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流固... 针对新能源汽车行驶过程中多余能量回收问题,基于压电材料正压电效应,提出一种新型的回收汽车振动能量的方式,通过安装在液压减震器内的压电材料与活塞结合,将汽车行驶时振动所浪费的能量进行回收并再利用。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得到与压电材料粘贴的基板的合理应力值,并得出振动时基板固定端产生的最大应力为81.099 MPa;同时通过对压电材料和基板的应力分析,得到如何选择压电材料与基板的安装位置和减震液,使压电片振动效果最好,从而使能量回收率效果最好。且不附加传统压电发电装置的质量块,减少了车载附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压电材料 振动能量回收 流固耦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臂梁能量回收装置压电片位置与尺寸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卫海霞 王宏涛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5-240,245,共7页
研究了悬臂梁式压电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压电片贴片位置和尺寸优化问题。首先分析推导出了应变方程、开路电压方程和压电能量方程,然后提出了运用开路电压和压电能量方程得到压电片的最优贴片位置和最优尺寸的优化方法,最后运用提出的优化... 研究了悬臂梁式压电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压电片贴片位置和尺寸优化问题。首先分析推导出了应变方程、开路电压方程和压电能量方程,然后提出了运用开路电压和压电能量方程得到压电片的最优贴片位置和最优尺寸的优化方法,最后运用提出的优化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一、二阶模态下压电片最优贴片位置及最优尺寸,并运用abaqus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结果基本吻合,一、二阶模态下压电片最优位置分别为梁的根部和中部,最优尺寸均约为梁长的一半。说明提出的压电片位置和尺寸优化方法是正确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能量回收 压电悬臂梁 压电片 位置和尺寸优化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能量发电的自适应机械同步开关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瑶 万小丹 刘伟群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41-746,833,共7页
为了解决无线传感器的供电困难以及常用标准电路和同步开关电路有限的能量提取效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自适应机械同步开关,并将其运用于并联同步开关电感电路。根据自适应机械同步开关的工作原理建立了仿真模型,采用噪声激励对自适应机... 为了解决无线传感器的供电困难以及常用标准电路和同步开关电路有限的能量提取效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自适应机械同步开关,并将其运用于并联同步开关电感电路。根据自适应机械同步开关的工作原理建立了仿真模型,采用噪声激励对自适应机械同步开关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振动实验台对结构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优化的自适应机械同步开关电路能够很好地适应噪声环境,采集到的负载平均功率大约为标准电路的3倍。该自适应机械同步开关能够自动检测悬臂梁幅值,且控制开关在位移峰值附近闭合,为振动能量发电装置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能量回收 能量提取电路 自适应机械开关 噪声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振动能量主缸助力式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研究
15
作者 李滟泽 丁志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44,247,共3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振动能量回收式液压减振系统,研究了一种振动能量主缸助力式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油液在储液罐、减振器、蓄能器和制动液压元件之间循环流动。所述的振动能量助力式汽车液压制动系统能回收部分汽车的振动能量转化为液压能用... 介绍了一种新型振动能量回收式液压减振系统,研究了一种振动能量主缸助力式汽车液压制动系统,油液在储液罐、减振器、蓄能器和制动液压元件之间循环流动。所述的振动能量助力式汽车液压制动系统能回收部分汽车的振动能量转化为液压能用于汽车助力制动,减小制动踏板力,降低驾驶疲劳度,缩短制动滞后时间,提高汽车制动安全性能。所述振动能量回收式液压减振系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CN102152778A),振动能量助力式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2011 2 010108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汽车底盘 振动能量回收 液压制动系统 概念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回馈式车辆主动悬架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4
16
作者 喻凡 曹民 郑雪春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0,共4页
通过对车辆被动悬架减振器的阻尼功耗的估算,及其与一个最优主动悬架能量需求的比较,分析了主动悬架设计中回收振动能量的潜力。在振动能量回收可行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馈能式电动主动悬架设计方案,并介绍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 通过对车辆被动悬架减振器的阻尼功耗的估算,及其与一个最优主动悬架能量需求的比较,分析了主动悬架设计中回收振动能量的潜力。在振动能量回收可行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馈能式电动主动悬架设计方案,并介绍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的研究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新结构及控制方法可为车辆振动的主动控制和能量回收提供新途径,也为未来电动车悬架系统的电动化提供了必要的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主动悬架 振动能量回收 可行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供电MR阻尼器复合减振系统对斜拉索振动控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汪志昊 寇琛 +1 位作者 许艳伟 郜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14,共6页
为了提升斜拉索的减振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式电磁能量回收技术的自供电MR阻尼器复合减振系统。其主要由电磁调节式MR阻尼器、能量回收电机(永磁旋转式发电机)以及直线-旋转运动转化机构(滚珠丝杠)等组成,滚珠丝杠将拉索的往复直线... 为了提升斜拉索的减振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式电磁能量回收技术的自供电MR阻尼器复合减振系统。其主要由电磁调节式MR阻尼器、能量回收电机(永磁旋转式发电机)以及直线-旋转运动转化机构(滚珠丝杠)等组成,滚珠丝杠将拉索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式发电机转子的正反向转动,发电机回收的振动能量可为MR阻尼器的励磁线圈供电。除MR阻尼器直接耗能外,能量回收电机自身作为电磁阻尼器也参与耗能。模型斜拉索减振试验结果表明:当MR阻尼器与能量回收电机安装在斜拉索相同端时,MR阻尼与电磁阻尼产生耦合、干扰效应,斜拉索减振效果恶化;当MR阻尼器与能量回收电机分别安装在斜拉索不同端时,MR阻尼与电磁阻尼则产生耦合、协同增效作用,斜拉索减振效果将得到提升。MR阻尼器与能量回收电机位置与参数匹配合理的自供电MR阻尼器复合减振系统对斜拉索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可为斜拉索减振提供新技术与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索 结构振动控制 自供电MR阻尼器 振动能量回收 复合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机械整流装置的电磁减振器阻尼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圣平 李竞 +3 位作者 李林勇 樊小鹏 李华亮 高南沙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为了明确电磁减振器在不同工况下的阻尼特性,对具有机械整流装置的电磁减振器进行了理论建模与试验测试。首先,从理论角度建立了电磁减振器的动力学传动模型与机电耦合模型,分析其动力学和电力学特性;其次,从工程角度搭建了电磁减振器... 为了明确电磁减振器在不同工况下的阻尼特性,对具有机械整流装置的电磁减振器进行了理论建模与试验测试。首先,从理论角度建立了电磁减振器的动力学传动模型与机电耦合模型,分析其动力学和电力学特性;其次,从工程角度搭建了电磁减振器的测试台架,对其在不同工况下的阻尼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最后,将理论仿真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理论仿真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当负载电阻从5Ω增加到100Ω时,电磁减振器的等效阻尼系数从1208 N·s/m下降到496 N·s/m。此外,激励频率从05 Hz增加至2 Hz或激励幅值从20 mm增加至40 mm,均导致电磁减振器等效阻尼系数从874 N·s/m下降至660 N·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减振器 振动能量回收 机械整流装置 阻尼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供电MR阻尼器对斜拉索减振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汪志昊 陈政清 +1 位作者 赵洋 吴泽玉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7-303,共7页
为简化磁流变(MR)阻尼器斜拉索减振系统,同时提高可靠性,基于电磁式振动能量回收技术构建了具有自供电特性的MR阻尼器斜拉索减振系统。其主要由分别安装在拉索较低、较高位置的电流调节式MR阻尼器、旋转式永磁发电机构成,采用链条-链轮... 为简化磁流变(MR)阻尼器斜拉索减振系统,同时提高可靠性,基于电磁式振动能量回收技术构建了具有自供电特性的MR阻尼器斜拉索减振系统。其主要由分别安装在拉索较低、较高位置的电流调节式MR阻尼器、旋转式永磁发电机构成,采用链条-链轮机构进行斜拉索面内往复直线运动与电机转子旋转运动的转化,将电机回收的振动能量直接作为MR阻尼器的电源。模型斜拉索减振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外供电MR阻尼器最优被动控制,自供电MR阻尼器除斜拉索第1阶模态减振效果基本相当外,自供电MR阻尼器对斜拉索第2~4阶模态减振效果突出,相应的模态阻尼比分别提高了31.8%、37.4%与43.0%;随着斜拉索模态阶次的逐渐增大,自供电MR阻尼器的负刚度控制特性越加凸显,从而显著提高了自供电MR阻尼器对斜拉索高阶模态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索 振动控制 自供电MR阻尼器 振动能量回收 负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电磁馈能式动力吸振器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祝恒佳 田思远 +1 位作者 李双宝 张威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44-1654,共11页
考虑线圈质量、电感、电阻以及机械振动系统与电磁式能量回收装置之间耦合作用,建立装有簧上电磁馈能式动力吸振器(EMER-DVA)的四分之一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动力吸振原理及电磁馈能系统动刚度特性获得EMER-DVA参数匹配设计.对比分析传... 考虑线圈质量、电感、电阻以及机械振动系统与电磁式能量回收装置之间耦合作用,建立装有簧上电磁馈能式动力吸振器(EMER-DVA)的四分之一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动力吸振原理及电磁馈能系统动刚度特性获得EMER-DVA参数匹配设计.对比分析传统式动力吸振器(DVA)、EMER-DVA和无DVA车辆的车身振动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及输出功率的幅频特性,以及在正弦位移、随机位移激励工况下EMER-DVA和无DVA车辆的时域振动特性和振动能量回收性能.结果表明,EMER-DVA使车身振动加速度、悬架动挠度振动传递率在悬架固有频率处分别降低17.8%和8.7%.在C级随机不平路面、不同车速下,车身振动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均值降低3.2%、2.7%,输出功率、EMER-DVA挠度均值分别为0.98 W、11.8 mm;在D级随机不平路面下,相应参数分别为4.5%、3.1%、2.8 W、21.3 mm.可以看出,EMER-DVA在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同时可以有效回收振动能量.开展EMER-DVA台架振动试验,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较吻合,验证了本研究EMER-DVA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振动能量回收 多场耦合 车辆动力学 平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