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秋 虞记华 +3 位作者 李卫平 凌运其 王剑雄 胥方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25±5)Hz组(n=20)及(35±5)Hz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5±5)Hz组额外接受振动频率为(25±5)Hz的WBV,(35±5)Hz组接受(35±5)Hz的WBV,3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对3组患儿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to Up and Go Test,TUG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及足印分析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01);其中(35±5)Hz组BBS评分(F=12.502)、TUGT(F=8.211)、GMFM-88的D区、E区评分(F=12.802、8.505)、跨步长(F=12.279)、步宽(F=13.582)及1 min步行距离(F=12.619)均优于(25±5)Hz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25±5)Hz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WBV可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躯干控制、改善其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且(35±5)Hz的WBV疗效优于(25±5)Hz的W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频率 全身振动疗法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粗大运动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振动疗法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坠积性肺炎的效果 被引量:10
2
作者 罗海燕 李平东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8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物理振动疗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计数器将61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翻身拍背胸壁振动、呼吸功能训练等... 目的探讨物理振动疗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计数器将61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翻身拍背胸壁振动、呼吸功能训练等综合性振动护理方法。结果干预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为4%,对照组发生率为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振动疗法可明显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护理 坠积性肺炎 振动疗法 髋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振动疗法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633-636,共4页
关键词 机械振动疗法 康复治疗 分类 周期性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振动疗法在喉癌术后止痛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亚仙 夏虹 薛贵芬 《护理研究》 2005年第7期1167-1168,共2页
[目的]观察声振动疗法在喉癌术后病人止痛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7例喉癌术后男性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45例,给予声振动疗法;B组42例,给予喉癌术后常规护理。分别记录术后当天、第3天、第5天的疼痛变化情况。[结果]A组于术... [目的]观察声振动疗法在喉癌术后病人止痛护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7例喉癌术后男性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45例,给予声振动疗法;B组42例,给予喉癌术后常规护理。分别记录术后当天、第3天、第5天的疼痛变化情况。[结果]A组于术后当天、第3天、第5天的止痛有效率分别是53.3%、77.8%和97.8%,B组分别是26.2%、33.3%和71.4%。A组止痛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05)。[结论]声振动疗法在喉癌术后病人止痛护理方面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护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癌 振动疗法 镇痛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振动疗法在上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康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机械振动疗法在上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55例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采用一种带式局部机械振动的治疗方法,用VAS评估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52例患者局部疼痛明显减轻,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目的探讨机械振动疗法在上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55例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采用一种带式局部机械振动的治疗方法,用VAS评估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52例患者局部疼痛明显减轻,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带式局部机械振动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可以促使其自然快速松解,进而达到有效缓解疼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振动疗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振动疗法在喉癌术后止痛护理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亚仙 夏虹 薛贵芬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0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声振动疗法用于喉癌术后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将87例喉癌术后男性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止痛护理,观察组术后第2天开始行声振动疗法,1次/d,30~60min/次。比较两组术后第3、5、7天的疼痛... 目的探讨声振动疗法用于喉癌术后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将87例喉癌术后男性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止痛护理,观察组术后第2天开始行声振动疗法,1次/d,30~60min/次。比较两组术后第3、5、7天的疼痛护理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53.3%、77.8%和95.6%,对照组为26.2%、33.3%和71.4%,两组比较,均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声振动疗法止痛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止痛护理方法,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疗法 术后止痛 理中 对照组 观察组 止痛效果 术后患者 男性患者 喉癌术后 疼痛护理 不良反应 护理方法 效果显著 有效率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疗法介导Piezo1促骨质疏松大鼠H型血管生成
7
作者 廖家如 杨晓强 +9 位作者 侯文渊 田佳庆 林锟 张俊娇 韩龙飞 陆舜 杨帆 何敏聪 陈冠林 魏秋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5年第8期1093-1098,共6页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疗法对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Piezo1表达和H型血管形成的影响,探讨全身振动疗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分为空白组、激素组、WBVT组、Yoda1组、WBVT+GxMTs4组。经治疗后,通过Mic...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疗法对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Piezo1表达和H型血管形成的影响,探讨全身振动疗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分为空白组、激素组、WBVT组、Yoda1组、WBVT+GxMTs4组。经治疗后,通过Micro-CT分析骨组织形态变化和骨量变化;HE染色观察骨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iezo1表达,成骨相关蛋白BMP2、RUNX2表达,成血管相关蛋白HIF-1α、VEGFA表达;免疫荧光检测H型血管相关蛋白EMCN、CD31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激素组的骨密度下降,骨小梁间隔增大、不连续,胫骨中Piezo1、BMP2、RUNX2、HIF-1α、VEGFA、EMCN、CD31表达下降;与激素组比,WBVT组与Yoda1组的骨密度上升,骨小梁间隔减小、较连续,胫骨中Piezo1、BMP2、RUNX2、HIF-1α、VEGFA、EMCN、CD31表达上升;与WBVT组比,WBVT+GxMTs4组的骨密度下降,骨小梁间隔增大、不连续,胫骨中Piezo1、BMP2、RUNX2、HIF-1α、VEGFA、EMCN、CD31表达下降。结论全身振动疗法在调节骨骼代谢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具备抗骨质疏松潜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Piezo1信号通路促进H型血管形成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疗法 激素性骨质疏松 Piezo1 H型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改善睡眠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孔晶 刘伟 +3 位作者 韩标 刘国玲 高福云 魏育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07-1109,共3页
目的:探讨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改善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164例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存在睡眠障碍者,同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身心状况进行评估,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除进行睡眠健康宣教外再给予音乐体感振... 目的:探讨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改善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164例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存在睡眠障碍者,同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身心状况进行评估,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除进行睡眠健康宣教外再给予音乐体感振动治疗,对照组则按照睡眠健康宣教,进行自我调节。治疗结束后进行睡眠质量及身心症状测评。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睡眠障碍因子、睡眠质量因子和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安眠药物服用因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治疗前两组在SCL-90各因子分上与国内常模比较,除人际关系障碍因子外其他因子均高于国内常模。治疗后治疗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人际关系、恐怖和精神病性这三个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变化。结论: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状况及身心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振动音乐疗法 睡眠障碍 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振动音乐放松疗法改善亚健康状态身心症状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伟 孔晶 +4 位作者 韩标 靳耀英 刘国玲 高福云 魏育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探讨体感振动音乐放松疗法对亚健康状态心身症状的干预疗效。方法:用亚健康状态简易症状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680例在职职工进行筛选,将符合亚健康状态的162例随机抽取一半分为干预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进行临... 目的:探讨体感振动音乐放松疗法对亚健康状态心身症状的干预疗效。方法:用亚健康状态简易症状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680例在职职工进行筛选,将符合亚健康状态的162例随机抽取一半分为干预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通过自学《简易健康指导手册》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组加做体感振动音乐放松疗法。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后填写简易症状量表和SCL-90进行疗效评估。结果:①以量表总分减分率≥30%作为疗效的评判标准,干预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67.9%和5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比较治疗后各量表因子分,干预组的疲劳感觉、疼痛感觉、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和敌对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体感振动音乐放松疗法可同时缓解和改善身心两方面症状,应用简便,无损伤性,易被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振动音乐疗法 干预 亚健康状态 心身症状 疼痛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改善脑损伤儿童行为问题的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慧 李泽萍 沈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改善脑损伤儿童行为问题的疗效。方法 20例6~8岁经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量表)(PSQ)评定存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脑损伤儿童,给予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PSQ各因子评分。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脑... 目的探讨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改善脑损伤儿童行为问题的疗效。方法 20例6~8岁经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量表)(PSQ)评定存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脑损伤儿童,给予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PSQ各因子评分。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脑损伤男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焦虑、多动-冲动问题较为突出,女童的心身问题、焦虑方面问题突出,存在性别差异。治疗后,脑损伤儿童的学习问题、焦虑、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因子分降低(P〈0.05)。结论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可部分改善脑损伤儿童的行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儿童 体感振动音乐疗法 行为问题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振动颗粒康复仪按摩强度的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曲云霞 王梦迪 +3 位作者 侯书军 李慨 白小帆 王世阳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5,共5页
振动颗粒康复仪中,颗粒的运动特性影响康复效果,颗粒运动特性与康复仪的激振频率及颗粒层深度有关,为探究这些参数对按摩强度的影响,利用EDEM软件对康复仪按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颗粒流对肢体模型的法向冲击按摩和... 振动颗粒康复仪中,颗粒的运动特性影响康复效果,颗粒运动特性与康复仪的激振频率及颗粒层深度有关,为探究这些参数对按摩强度的影响,利用EDEM软件对康复仪按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颗粒流对肢体模型的法向冲击按摩和切向摩擦按摩强度逐渐增大;随着颗粒层由浅到深,颗粒流对肢体的冲击按摩和摩擦按摩强度逐渐增大。募集志愿者参与试验并对康复仪按摩强度进行主观评价,得出结论与仿真一致。根据康复仪激振频率及颗粒层深度对颗粒流按摩特性的影响,为截肢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疗法 按摩强度 强度试验 颗粒流 激振频率 颗粒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下肢体位振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涂美 王剑雄 +7 位作者 张驰 汪丽 陈汝艳 梁斌 王彬川 虞记华 万腾刚 谢羽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1,192,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体位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迈步振动组、后伸振动组、屈膝运动振动组,每组18例。三种振动治...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体位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迈步振动组、后伸振动组、屈膝运动振动组,每组18例。三种振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不同体位下的振动治疗,2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6周。在基线、振动训练6周、随访12周时评估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膝屈伸肌等速肌力峰力矩。结果:共66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各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双侧伸膝及屈膝肌峰力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振动治疗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患侧伸膝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屈膝运动振动组6周时患侧伸膝肌峰力矩显著高于迈步组及后伸组(P<0.05)。四组健侧伸膝肌、双侧屈膝肌峰力矩在6周与12周差异不具备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膝关节伸肌肌力与下肢整体运动功能,且屈膝运动振动治疗在提高患侧伸肌力量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全身振动疗法 体位 Fugl-Meyer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疗法在正畸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文鹏 龚蓓文 +2 位作者 李聃 曾剑玉 仇玲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603-612,共10页
机械疗法因其安全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机械疗法通常包括体外冲击波治疗、低强度脉冲超声和振动治疗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蛋白、细胞和组织,产生独特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步,利用机械疗法辅助正畸治疗... 机械疗法因其安全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机械疗法通常包括体外冲击波治疗、低强度脉冲超声和振动治疗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蛋白、细胞和组织,产生独特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步,利用机械疗法辅助正畸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机械疗法作为正畸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机制,为未来的临床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机械疗法 体外冲击波治疗 低强度脉冲超声 振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14
作者 王月丽 曾明 +5 位作者 姚云海 顾旭东 尹汉逵 林斯捷 柏京 傅建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治疗组1(振动组),治疗组2(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组)。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 目的:探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治疗组1(振动组),治疗组2(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组)。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患侧手最大握力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进行评定。结果:在训练后,治疗组1比对照组在FMA(44.38±15.29)、WMFT(43.88±14.50)、患侧手的最大握力(21.50±11.68)及MAS(1.00±1.02)有显著改善,此外治疗组2比另外两组在FMA(48.92±13.60)、WMFT(52.92±13.74)、相关手的最大握力(32.80±10.61)及MAS(0.62±0.65)有显著改善。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运用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比单独运用上肢功能训练或振动训练,在上肢功能、痉挛及最大握力的改善方面有更大的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疗法 任务导向性训练 偏瘫 运动恢复 上肢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振动方式对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谢羽婕 郭声敏 +5 位作者 虞记华 陈汝艳 李军 王剑雄 汪丽 胥方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40-944,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全身振动方式对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与住院治疗的早中期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全身振动方式对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于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与住院治疗的早中期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恒定的振动参数,试验组采用变化的振动参数。主要结局指标:采用主动关节位置觉测量法评估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次要结局指标:使用WOMAC骨性关节炎评分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分析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SPSS 23.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动30°与60°位置觉评分、WOMAC评分在基线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与随访3个月后,在主动30°与60°位置觉评分,WOMAC评分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在干预后与随访3个月后主动30°与60°位置重置评分及WOMAC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OMAC疼痛与僵硬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振动参数变化的全身振动疗法较恒定参数的振动疗法更能提高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全身振动疗法 本体感觉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不同物理治疗方法及其组合方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颖 仇玉兰 齐依依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10-713,共4页
目的:探讨振动、微波、低频电三种物理治疗手段在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150例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上述三种物理治疗方法的不同施治顺序进行组合治疗,用视觉类比法评估三种治... 目的:探讨振动、微波、低频电三种物理治疗手段在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150例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上述三种物理治疗方法的不同施治顺序进行组合治疗,用视觉类比法评估三种治疗顺序的第一个治疗手段在单次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并用统一的疗效标准来评估相应的疗效。结果:三个不同的治疗手段单次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单次治疗后,机械振动及低频电治疗组的患者局部疼痛明显减轻。不同治疗顺序组合施治后,痊愈率有组间差异。结论:单次局部机械振动治疗与低频电治疗背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均可以减轻局部疼痛,与微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合并应用可达到更有效缓解疼痛的目的。采用组合治疗时,合理安排治疗序列可提高一次治疗的痊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振动疗法 低频电治疗 微波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块化脊椎治疗仪的检测系统研究
17
作者 林盛 杨宇鑫 张龙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123-126,共4页
为了解决工作过程中的过热问题,设计了一种模块化脊椎治疗仪的机械结构,该结构由前段模块、中段模块和后段模块组成,分别用于检测肌肉僵硬度、施加脉冲力及检测预载荷力。建立脊椎治疗仪整体结构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弹簧刚度系数、重... 为了解决工作过程中的过热问题,设计了一种模块化脊椎治疗仪的机械结构,该结构由前段模块、中段模块和后段模块组成,分别用于检测肌肉僵硬度、施加脉冲力及检测预载荷力。建立脊椎治疗仪整体结构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弹簧刚度系数、重力、预载荷力等不同因素对脊椎治疗仪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脊椎治疗仪对深层肌肉的检测效果较好,且对使用环境的改变较为敏感。研制脊椎治疗仪的原理样机,初步验证了检测肌肉变形产生的力来判断肌肉僵硬度的可行性。对脊椎治疗仪的各部位在不同频率、不同工作时长下测温,结果表明更换模块可以满足脊椎治疗仪长时间工作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硬度检测 脊椎治疗仪 模块化设计 振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