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东野光亮 赵文武 +1 位作者 张银辉 刘洪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5-170,共6页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种要素 ,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动态发展 ,把握系统要素的结构层次和互动效应是进行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应用解释结...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种要素 ,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动态发展 ,把握系统要素的结构层次和互动效应是进行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 (ISM法 ) ,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在构建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布尔运算和可达矩阵的分解 ,得出相应的结构矩阵和递阶结构模型图 ,并初步探讨了该结构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该结构模型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土地利用系统各要素的空间递阶关系 ,为划分研究对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土地利用系统 结构模型 矩阵 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齐伟 张凤荣 东野光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43,共4页
借鉴国内外研究基础,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设计的结构和原则,并且以农用土地为侧重点,系统提出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以整个区域农用土地为对象,以土地质量指标为主体,构建了5个方面的评价... 借鉴国内外研究基础,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设计的结构和原则,并且以农用土地为侧重点,系统提出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以整个区域农用土地为对象,以土地质量指标为主体,构建了5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即土地质量维持或提高、土地资源的供应与当前及未来需求目标的平衡、非再生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非生产功能得到兼顾、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支持。并分别建议了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评价指标 土地质量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非农化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基于农地非农化调控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秀芝 陈会广 陈利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38-41,95,共5页
农地非农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保护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农地非农化调控机制,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而,基于农地非农化调控的要求,从农地非农... 农地非农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保护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农地非农化调控机制,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而,基于农地非农化调控的要求,从农地非农化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来探讨农地非农化的调控机制问题及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调控机制 持续土地利用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 被引量:4
4
作者 朱红波 刘海容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10期61-63,共3页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的一种计划和安排;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必然选择,它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原则是...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的一种计划和安排;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必然选择,它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原则是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持续土地利用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土地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尹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8-81,共4页
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性进行分析 ,提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持续土地利用 内涵 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文武 张银辉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农业开发区 土地利用 持续土地利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土地利用与土地制度改革 被引量:3
7
作者 於忠祥 方兴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01年第4期15-17,共3页
阐述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的 5大目标及土地制度对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分析了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实行农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下的两种土地使用制对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影响 。
关键词 土地制度 持续土地利用 农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利根 郭立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9-171,共3页
阐明了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存在于“人 地”关系与“人 人”关系之中 ,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的重要补充措施之一 ,任何土地利用行为都要讲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伦理追求三者整体效益的提高 ,促进土地资源... 阐明了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存在于“人 地”关系与“人 人”关系之中 ,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的重要补充措施之一 ,任何土地利用行为都要讲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伦理追求三者整体效益的提高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伦理观可视为土地利用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结合 ,其实现有赖于生态理念贯穿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伦理 生态伦理 经济伦理 社会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调控的集约化农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理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付永虎 刘俊青 +2 位作者 魏范青 宗婷 姚莹莹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5期123-130,共8页
物质流分析通过定量解析集约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物质的迁移与转化路径,测度物质使用的环境影响,为高集约化农区环境风险控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探讨立足于高投入产出条件下,如何减少过... 物质流分析通过定量解析集约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物质的迁移与转化路径,测度物质使用的环境影响,为高集约化农区环境风险控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探讨立足于高投入产出条件下,如何减少过量投入及降低环境风险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模式。从土地利用系统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物质流调控理论,详细阐释理论框架、研究内容与评价准则、设计模式及其图式。通过物质流调控来创造集约农业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沿着“热点”投入行为管控、区域关键环境问题阻控及系统间物质循环效率提升的研究思路,构建“三位一体”的高集约化农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可更加精准地预测各种设计的环境后果及社会经济效应。研究成果可为指导农业发展方式向减量投入、低环境风险的可持续农业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持续土地利用模式 物质流调控 设计理论 高集约化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研究
10
作者 王宪民 《河南农业》 2025年第4期94-96,共3页
土地资源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不仅供应着粮食、水源、能源等生活所需的物资,还肩负着维持生态系统的重任。然而,随着人口膨胀与经济活动的加剧,土地资源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这些均对生态体系构... 土地资源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不仅供应着粮食、水源、能源等生活所需的物资,还肩负着维持生态系统的重任。然而,随着人口膨胀与经济活动的加剧,土地资源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这些均对生态体系构成重大威胁,并对人类的持续繁荣构成严峻挑战。因此,探讨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生态维护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体系 生态维护 生态保护 土地退化 人口膨胀 土壤污染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乡村振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新 张果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3期184-191,195,共9页
为全面推进川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乡村振兴水平、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与新思路,首先以川东北地区5个地级市(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巴中)为研究对象并构建指标体系,再综合利用熵权法、变异系数法... 为全面推进川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乡村振兴水平、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与新思路,首先以川东北地区5个地级市(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巴中)为研究对象并构建指标体系,再综合利用熵权法、变异系数法、综合指数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8—2021年川东北地区5个地级市的乡村振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情况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地理探测模型找出影响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收入差距指数是影响川东北地区乡村振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协调水平的主要因子。2)南充和达州乡村振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高,耦合协调性处于高级协调状态;其他3个地市乡村振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低,耦合协调性处于失调状态且与南充和达州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增强其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土地持续利用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50
12
作者 俞孔坚 袁弘 +2 位作者 李迪华 王思思 乔青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8,20,共7页
研究目的:重新审视北京市浅山区乃至山区土地利用传统规划思路,走出盲目保护的误区,提出规划新战略。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1)浅山区的资源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论从生态保护还是从开发利用的角度,浅山区对北京... 研究目的:重新审视北京市浅山区乃至山区土地利用传统规划思路,走出盲目保护的误区,提出规划新战略。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1)浅山区的资源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论从生态保护还是从开发利用的角度,浅山区对北京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2)北京市浅山区生态保护和开发间的矛盾是由不合理和不明确的空间保护战略导致的;(3)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浅山区面临巨大开发压力,其土地利用需从空间格局、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在总体规划和土地控制性规划两个层面加以明确。研究结论:北京市浅山区应实施"精明保护,高效利用"的土地利用战略,即基于"反规划"指导思想,通过构建浅山区景观安全格局,确立清晰的开发和保护边界,明确开发模式、功能定位和强度,从被动保护走向主动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土地监护和规划管理,实现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持续土地利用 “反规划” 生态安全 浅山区 山区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彭建 王仰麟 +2 位作者 刘松 吴健生 李卫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4-160,共7页
土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 ,而新兴的景观生态学其理论核心涉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考 ,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路的一次有益拓展。在分析景观、景... 土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 ,而新兴的景观生态学其理论核心涉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考 ,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路的一次有益拓展。在分析景观、景观生态学与土地的关系的基础上 ,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持续利用 景观生态学 土地 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孙彦伟 卢荣安 姜广辉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59,共4页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不够深入,使得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面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常常处于尴尬境地。新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涉及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探讨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不失为土地可...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不够深入,使得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面临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常常处于尴尬境地。新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涉及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探讨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不失为土地可持续利喟规划的新尝试。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不足及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方法,展望了该方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持续利用 土地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 区域 中国 借鉴 景观生态学 理论核心 研究内容 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的荒漠化防治与土地持续利用途径探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凤荣 宋乃平 +2 位作者 李超 徐艳 李保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2,共4页
农牧交错区是荒漠化潜在发生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荒漠化,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则使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以处于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讨论了该区荒漠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论证了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 农牧交错区是荒漠化潜在发生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荒漠化,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则使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以处于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讨论了该区荒漠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论证了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促使荒漠化逆转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荒漠化 土地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彭建 王仰麟 +1 位作者 吴健生 李卫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2年第5期37-45,共9页
土地持续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作者在归纳总结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持续利用的国外、国内研究进展,认为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现状相对国外研究进展而言,研究深度不足,尚... 土地持续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作者在归纳总结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持续利用的国外、国内研究进展,认为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现状相对国外研究进展而言,研究深度不足,尚有一定差距,并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三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持续利用 土地科学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艳中 李江风 +1 位作者 张祚 胡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4,共5页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这使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成为当务之急,而科学发展观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足迹模型是目前可持...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这使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成为当务之急,而科学发展观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足迹模型是目前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重要途径。该文分析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主要存在评价精度较低、研究内容不全、应用方法单一等不足,并从研究尺度、研究精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对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启示等角度,提出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应用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厉伟 但承龙 孙文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26-31,共6页
研究目的: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价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实现的程度。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可归结为耕地保护、用地结构优化和土地生态优化,可具体从粮食安全、城市体系合理性、... 研究目的: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价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实现的程度。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可归结为耕地保护、用地结构优化和土地生态优化,可具体从粮食安全、城市体系合理性、城镇用地规模合理性、城镇内部用地合理性以及土地生态系统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结论:上述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实现程度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评价 指标体系 土地持续利用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鄢然 雷国平 +1 位作者 孙丽娜 徐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4-158,共5页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哈尔滨市市域为研究区,从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法计算2001—200...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哈尔滨市市域为研究区,从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法计算2001—2008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结果表明:2001—2008年哈尔滨市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变化态势差异显著,资源环境协调性呈大范围波动增长态势,经济可行性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社会可接受性在小范围内反复波动。2001—2008年间,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2001—2006年为中等可持续利用水平,2007—2008年为较高可持续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持续利用 灰色关联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应用——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杨庆媛 王兆林 +1 位作者 鲁春阳 买晓森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4-138,共5页
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应用于分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并通过计算2004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生态足迹并与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足迹相比较,从生物量供需平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 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应用于分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并通过计算2004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生态足迹并与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足迹相比较,从生物量供需平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达到0.904 586 hm2.cap-1;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生态赤字达1.727 964 hm2.cap-1,渝西经济走廊生态赤字达到0.916 368 hm2.cap-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赤字达到0.387 919 hm2.cap-1.不论是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还是分区生态赤字均显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土地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以提高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土地持续利用 区域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