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抗HIV-1蛋白GRFT的构建、表达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昌 李霄 +7 位作者 刘玉生 于芳 韩佳丽 胡博 叶明 王婧 杜寿文 金宁一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99,共5页
根据已知的新型抗HIV-1蛋白Griffithsin(GRFT)基因氨基酸序列,推测其DNA编码序列,对密码子优化及修饰后进行全基因化学合成,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获得目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 根据已知的新型抗HIV-1蛋白Griffithsin(GRFT)基因氨基酸序列,推测其DNA编码序列,对密码子优化及修饰后进行全基因化学合成,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获得目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得到良好表达并具有抗原活性.对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表达条件下,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可占菌体总蛋白的55.84%.利用Ni2+-NTA柱亲和层析法进行目的蛋白的复性和纯化,凝胶成像系统扫描分析表明,其纯度可达94.06%.运用Dot-ELISA法进行复性蛋白的抗原结合活性检测发现,目的蛋白可与HIV-1膜蛋白抗原特异性结合,初步证明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体外结合活性.基于制备的能够表达HIV-1 gp120基因的靶细胞模型,运用IFA法开展目的蛋白的细胞结合活性研究,结果发现,目的蛋白能够与靶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成功制备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抗HIV-1蛋白GRFT,为进一步研制新型抗HIV-1基因工程药物及其靶向治疗制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病毒蛋白 GRFT 表达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硫酸多糖及其抗HIV-1活性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赛金 李文权 蔡明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6-19,共4页
自1981年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AIDS)患者,向WHO报告的临床病例现已超过几十万,据Piot1998年统计病患者平均每天以16000人数增加[1].
关键词 海藻硫酸多糖 hiv-1活性 艾滋病 药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偶联药物抗HER2单抗-MCC-DM1细胞毒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检测效果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兰 刘春雨 +5 位作者 张峰 于传飞 郭玮 王文波 李萌 高凯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建立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人源化单抗-MCC-DM1的细胞毒活性检测方法,并评价该药抗体偶联前后药物细胞毒活性的变化。方法:供试品为... 目的:建立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人源化单抗-MCC-DM1的细胞毒活性检测方法,并评价该药抗体偶联前后药物细胞毒活性的变化。方法:供试品为抗HER2-MCC-DM1原液及成品各3批,以抗HER2人源化单抗和抗HER2单抗-MCC-DM1标准品为参考品,利用CCK-8法、双荧光染色实验分别检测供试品和参考品对人乳腺癌BT-47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供试品相对百分效价,并比较抗体偶联前后该药细胞毒活性的改变;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抗体偶联前后对BT-474细胞生存的影响。结果:抗HER2-MCC-DM1供试品及参考品在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中均存在量效关系。3批原液和3批成品各经3次测定,对B7-474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相对百分效价平均值在(92.50±8.80)%^(115.14±6.09)%,变异系数均小于15%。与抗HER2单抗原液相比,对应批次的抗HER2-MCC-DM1原液和成品各经3次测定,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偶联修饰前抗体活性的(326.72±21.58)%和(315.76±34.90)%。与偶联前抗体组相比,抗体偶联药物组细胞固缩和死亡明显增多。结论:所建立的体外细胞增殖抑制法可用于抗体偶联药物抗HER2-MCC-DM1的细胞毒活性检测,其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可应用于ADC药物的质量控制及有效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 体偶联药物 HER2-MCC-DM1 细胞毒活性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H-甲基咪唑苯二氮(艹卓)酮类抗HIV-1药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许旋 罗一帆 +2 位作者 徐志广 赵军 刘展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624-1628,共5页
用分子力学MM3方法、量子化学MNDO法和从头算STO-3G基组计算了20个4H-甲基咪唑苯二氮(廿卓)酮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优势构型和电子结构,用逐步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得到其抗HIV-1活性与电子结构的定量构效关系.结果表明:(1)TIBO类... 用分子力学MM3方法、量子化学MNDO法和从头算STO-3G基组计算了20个4H-甲基咪唑苯二氮(廿卓)酮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优势构型和电子结构,用逐步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得到其抗HIV-1活性与电子结构的定量构效关系.结果表明:(1)TIBO类衍生物的体积越大,极性越小,即流水性越大对抑制HIV-1活性越有利.(2)C环N上H原子可能是化合物的正电活性部位.(3)R′原子与受体作用时可能作为电子给予体,前线轨道中S的贡献比O大得多,故含S的TIBO化合物比含O化合物的活性高.(4)苯环上连接吸电子基团对活性有利,由于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距离较近,极性较小,疏水性较大,故3位取代比2位取代活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H-甲基咪唑苯二氮Chuo酮类hiv-1药物 量子化学 逆转录酶抑制剂 从头算 BP神经网络 艾滋病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IV-1活性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与RNA的识别作用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英文)
5
作者 郝美荣 杨铭 卜显和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研究了具有抗HIV 1活性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与RNA的识别作用 ,以及其对cos 7细胞凋亡的影响 ,以进一步探讨其抗HIV 1的作用机理 .实验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 ,观察化合物与RNA的识别作用 ;通过流式细胞计数法探讨其对cos 7细胞凋亡的影... 研究了具有抗HIV 1活性的大环多胺类化合物与RNA的识别作用 ,以及其对cos 7细胞凋亡的影响 ,以进一步探讨其抗HIV 1的作用机理 .实验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 ,观察化合物与RNA的识别作用 ;通过流式细胞计数法探讨其对cos 7细胞凋亡的影响 ;运用计算机分子模型 ,从理论上Docking计算化合物与TARRNA结合的可能性 .结果表明 ,大环多胺类化合物MP 1、MP 2和MP 3不仅具有断裂RNA的作用 ,并可抑制Tat RNA的相互作用 ,还可影响cos 7细胞亚二倍体的含量 ;理论化学计算数据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这一结果提示化合物的抗HIV 1活性可能通过作用于病毒基因组RNA而发挥作用 ,是多靶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大环多胺 细胞凋亡 RNA 病毒活性 识别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4种抗HIV-1活性的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 被引量:3
6
作者 丁里 张新祥 +2 位作者 常文保 林伟 杨铭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4-626,共3页
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紫外检测方法,在pH8 0、浓度50mmol/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及运行电压15kV的条件下,测定了4种新合成的具有抗HIV 1活性的化合物(IG3,iso C3,C3,MC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在缓冲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 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紫外检测方法,在pH8 0、浓度50mmol/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及运行电压15kV的条件下,测定了4种新合成的具有抗HIV 1活性的化合物(IG3,iso C3,C3,MC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在缓冲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SA,通过测定化合物迁移时间的变化,计算得到了上述4种化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 07×104,1 34×104,8 51×103和9 45×103L/mol。该方法简单、快捷,可用于研究结合比为1∶1的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区带电泳 结合常数 hiv-1活性化合物 牛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ggin结构钨磷酸稀土镨盐杂多蓝的合成及抗艾滋病病毒(HIV-1)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术侠 刘彦勇 +2 位作者 王恩波 曾毅 李泽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1188-1190,共3页
Keggin结构钨磷酸稀土镨盐杂多蓝的合成及抗艾滋病病毒(HIV-1)活性的研究刘术侠,刘彦勇,王恩波,曾毅,李泽琳(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4)(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北京)关键词稀土,钨磷杂多蓝,合成,... Keggin结构钨磷酸稀土镨盐杂多蓝的合成及抗艾滋病病毒(HIV-1)活性的研究刘术侠,刘彦勇,王恩波,曾毅,李泽琳(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4)(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北京)关键词稀土,钨磷杂多蓝,合成,抗艾滋病病毒(HIV-1)活性杂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钨磷杂多蓝 hiv-1活性 KEGGIN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抗病毒治疗者HIV-1基因耐药性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肖占沛 郭宏雄 +5 位作者 还锡萍 刘晓燕 徐晓琴 胡海洋 杨传坤 羊海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抗病毒治疗患者HIV-1毒株的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0年4月底仍在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和基因型耐药分析法对调查者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591名研究对象被纳入本研究分析。HIV-1毒... 目的:了解江苏省抗病毒治疗患者HIV-1毒株的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0年4月底仍在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和基因型耐药分析法对调查者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591名研究对象被纳入本研究分析。HIV-1毒株总耐药率为8.46%。治疗时间、病程和近期治疗方案NVP+AZT+3TC是HIV-1耐药毒株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江苏省抗病毒治疗患者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但耐药突变多样化,出现多重耐药现象,应多关注病程和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增加病毒载量检测和耐药检测的频率,以尽早发现耐药情况,尽快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降低耐药毒株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病毒治疗 药物耐受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细胞多药抗性基因MDR1和MRP1双靶位自剪切核酶的合成及其在体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东平 王福生 +1 位作者 Takao OHNUMA 金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9-435,共7页
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 (或 )MRP1过度表达是引起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在以往研究抗MDR1基因的核酶 (196MDR1 Rz)的基础上 ,合成了针对MRP1基因 2 10和 730编码子的核酶 (2 10MRP1 Rz ,730MRP1 Rz) ,同时利用RNA... 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 (或 )MRP1过度表达是引起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在以往研究抗MDR1基因的核酶 (196MDR1 Rz)的基础上 ,合成了针对MRP1基因 2 10和 730编码子的核酶 (2 10MRP1 Rz ,730MRP1 Rz) ,同时利用RNA二级结构分析程序mfold 3 0设计合成了一种双靶位自剪切核酶体系 (Coat) .将 196MDR1 Rz和 2 10MRP1 Rz基因同时载入到该体系中 ,建立了抗MDR1 MRP1双靶位核酶 .在无细胞体系中对上述核酶进行的生物活性实验表明 ,2 10MRP1 Rz与 730MRP1 Rz相比能够更有效地切割底物 ;载入Coat的抗MDR1和MRP1核酶均能得以有效释放 ,同时切割各自的靶RNA序列 ,切割效率与单靶位核酶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多药性基因 MDR1 MRP1 双靶位自剪切核酶 合成 体外活性 化疗药物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2-丙二胺)(1,3-丙二酸)合铂(Ⅱ)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丛艳伟 陈宏 +2 位作者 栾春芳 白炘劼 普绍平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29,共4页
以1,2-丙二胺为起始原料,经手性拆分得到R-(-)-1,2-丙二胺,再同氯亚铂酸钾、碘化钾、硝酸银、1,3-丙二酸钠等物质反应,制成((R)-(-)-1,2-丙二胺)(1,3-丙二酸)合铂(II),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对其进行化学结构确证,结果表... 以1,2-丙二胺为起始原料,经手性拆分得到R-(-)-1,2-丙二胺,再同氯亚铂酸钾、碘化钾、硝酸银、1,3-丙二酸钠等物质反应,制成((R)-(-)-1,2-丙二胺)(1,3-丙二酸)合铂(II),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对其进行化学结构确证,结果表明所合成产品同理论一致,并进行初步体外活性评价,表明该化合物对于肺癌A-549及白血病HL-60肿瘤细胞有一定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化学 1 2-丙二胺 铂配合物 合成 表征 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进入细胞的分子机制及相关药物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余勇 肖庚富 +2 位作者 李敏 詹睿 张文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8,共6页
艾滋病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侵染表达CD4表面抗原 (CD4+ )的T淋巴细胞而引起的 .艾滋病病毒进入CD4+ T淋巴细胞首先是通过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来完成的 .该融合过程涉及到病毒表面膜蛋白(gp12 0和gp41)与细胞表面受体蛋白 (... 艾滋病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侵染表达CD4表面抗原 (CD4+ )的T淋巴细胞而引起的 .艾滋病病毒进入CD4+ T淋巴细胞首先是通过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来完成的 .该融合过程涉及到病毒表面膜蛋白(gp12 0和gp41)与细胞表面受体蛋白 (CD4和CCR5等 )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对这些蛋白质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的认识 ,从破坏病毒与细胞的融合入手 ,设计新型的抗艾滋药物及疫苗 ,已成为目前药物开发的新热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1 病毒感染 进入细胞 分子机制 艾滋病药物 药物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细胞模型初筛抗人免疫缺陷病毒药物
12
作者 庄道民 刘思扬 +2 位作者 董如华 李国跃 李敬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1-416,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已建立的细胞模型初筛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的可靠性。方法以齐多夫定为阳性对照,使用HIV-1急性感染系统(MT-4/HIV-1ⅢB)、HIV-1耐药性毒株系统(MT-4/3TC耐药株)、HIV-1慢性感染系统(H9/HIV-1ⅢB)和HIV-1临床分离株感... 目的探讨采用已建立的细胞模型初筛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的可靠性。方法以齐多夫定为阳性对照,使用HIV-1急性感染系统(MT-4/HIV-1ⅢB)、HIV-1耐药性毒株系统(MT-4/3TC耐药株)、HIV-1慢性感染系统(H9/HIV-1ⅢB)和HIV-1临床分离株感染系统(PBMC/HIV-1GX02),分别测定药物的细胞毒性和抗HIV-1活性,计算药物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TC50)、半抑制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同时对4种药物DPC961、牛膝多糖、艾乃吉1号和痰热清注射液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测定了齐多夫定在4种细胞-病毒系统的TC50,IC50和TI与文献报道相近。DPC961在4种细胞/病毒培养系统的TI分别为979,5348,3912和2745;牛膝多糖分别为323,223,2777和173;艾乃吉1号仅在MT-4/HIV-1ⅢB模型上T1为2.6。结论使用本细胞模型通过检测药物的TC50,IC50及TI进行药物初筛是可靠的。药物DPC961、牛膝多糖和艾乃吉Ⅰ号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HIV-1活性,痰热清注射液未检测到抗HIV-1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细胞 药物评价 临床前 hiv-1 HIV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甲基硫杂吡喃并[2,3-h]色烯-2(8H)-酮衍生物结构与抗HIV活性的关系
13
作者 陈瑛 张倩 夏鹏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3-655,共3页
目的 探讨以S原子取代DCK类似物C环O原子后的硫杂三环杂环衍生物结构与抗HIV活性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以 7 羟基 4 甲基 香豆素 (3a)经过酰化、重排水解、烃基化、热环合成、不对称双羟化和酯化合成 6个 4 甲基硫... 目的 探讨以S原子取代DCK类似物C环O原子后的硫杂三环杂环衍生物结构与抗HIV活性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以 7 羟基 4 甲基 香豆素 (3a)经过酰化、重排水解、烃基化、热环合成、不对称双羟化和酯化合成 6个 4 甲基硫杂吡喃并 [2 ,3 h]色烯 2 (8H) 酮衍生物 (8a~ 10b) ,并测定它们对被HIV 1病毒感染H9淋巴细胞成长的抑制活性。结果 化合物 (10a)仍具有良好的抗HIV活性 ,其他 5个化合物活性不高或消失。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S原子取代C环O原子后可保留活性 ,这类新杂环体系是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的HIV抑制剂 ;同时初步显示 6 位引入大基团如叔丁基、8 位无甲基取代及 9,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活性 hiv-1 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 保留 关系 香豆素 甲基 取代 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烷胺和奥司他韦体外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丽华 朱翔 +7 位作者 张宇锋 温景芸 张永标 冼盈 林潮双 廖明 辛朝安 张扣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5-640,共6页
【目的】观察体外单用金刚烷胺、奥司他韦及两药联合使用对两株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分离株(AIV127、AIV174)的抑制作用,了解广东地区分离的不同H5N1毒株之间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体外H... 【目的】观察体外单用金刚烷胺、奥司他韦及两药联合使用对两株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分离株(AIV127、AIV174)的抑制作用,了解广东地区分离的不同H5N1毒株之间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体外H5N1感染模型,根据药物与病毒、细胞的不同作用,通过3种给药方式,使用细胞病变(CPE)、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评估抗病毒药物对H5N1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三种给药方式金刚烷胺联合奥司他韦,均比单用金刚烷胺体外抑制AIV127及AIV174效果明显(P<0.01);而仅在治疗给药方式,两者联合比单用奥司他韦效果明显(P<0.01)。三种给药方式金刚烷胺、奥司他韦及联合用药对同一亚型H5N1AIV127比AIV174毒株均较敏感(P<0.01)。【结论】抗病毒药物对不同的禽流感病毒毒株之间敏感性存在差异,应根据不同毒株给予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禽流感病毒 H5N1亚型 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取代苯基)-4-苯基-5-(2-羟基苄基)氨基-1,2,3-三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芡 卢俊瑞 +5 位作者 辛春伟 鲍秀荣 高海燕 赵旭 李莎 芮甜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06-2811,共6页
将邻羟苯基引入1,2,3-三唑结构中,设计合成了10个1-(4-取代苯基)-4-苯基-5-取代-1,2,3-三唑类衍生物.首先,以对位取代的芳胺为原料,经重氮化、叠氮化、闭环和缩合反应制得1-(4-取代苯基)-4-苯基-5-水杨醛亚胺-1,2,3-三唑类衍生物(3a~3... 将邻羟苯基引入1,2,3-三唑结构中,设计合成了10个1-(4-取代苯基)-4-苯基-5-取代-1,2,3-三唑类衍生物.首先,以对位取代的芳胺为原料,经重氮化、叠氮化、闭环和缩合反应制得1-(4-取代苯基)-4-苯基-5-水杨醛亚胺-1,2,3-三唑类衍生物(3a~3e),再用硼氢化钠还原制得1-(4-取代苯基)-4-苯基-5-(2-羟基苄基)氨基-1,2,3-三唑类衍生物(4a~4e).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IR及元素分析确认.抑菌活性测试表明,当质量浓度为0.1 mg/L时,除化合物3e和4e外,所有化合物对白色念球菌的抑菌率均达95%以上,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85%以上,具有强抑菌活性,表明该类化合物在抗菌药物开发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取代苯基)-4-苯基-5-水杨醛亚胺-1 2 3-三唑 1-(4-取代苯基)-4-苯基-5-(2-羟基苄基)氨基-1 2 3-三唑 药物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 Tat移位突变体的构建及其表达纯化
16
作者 李存梅 邓松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2-82,共1页
目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在全球呈迅猛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都不能根治艾滋病,为降低感染者的发病率以避免更多的人感染HIV病毒,研制有效的HIV疫苗成为HIV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方... 目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在全球呈迅猛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都不能根治艾滋病,为降低感染者的发病率以避免更多的人感染HIV病毒,研制有效的HIV疫苗成为HIV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方法 HIV分为1型和2型,其中HIV-1目前流行最为广泛。Tat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RNA转录的反式激活因子,是病毒产生的重要调控蛋白和致病因子,在HIV-1的复制、扩散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完整的Tat蛋白含有6个功能区:N端区(1-21aa)、半胱氨酸富集区(22-37aa)、核心区(38-48aa)、碱性氨基酸富集区(49-59aa)、谷氨酰胺富集区(60-72aa)以及C端区(73-102aa)。结果在HIV Tat疫苗的研究上,本实验室已构建的缺失半胱氨酸富集区的PET32a-Tat(△C)蛋白明显提高了Tat蛋白的原核表达水平和分子稳定性,同时较好地保留了其免疫原性,但是免疫小鼠后产生的抗体效价不高,对Tat分子的一级结构进行改造是获得高效新免疫原的有效途径,对制备预防性和治疗性的Tat疫苗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HIV-1感染者中,Tat抗体的出现与艾滋病的发病呈明显的负相关,可使HIV-1血清阳性感染者长期不发病。Tat蛋白所诱导的中和抗体能在体外试验和动物体内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疾病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突变体 TAT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 纯化 移位 病毒药物 HIV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二碳六烯酸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越峰 罗卫民 +1 位作者 张勇 钟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7-683,共7页
背景 氧化应激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氧化效应,但DHA是否能影响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表... 背景 氧化应激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从而发挥抗氧化效应,但DHA是否能影响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表达HO-1尚未阐明. 目的 观察DHA对体外培养的RPE中HO-1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对人RPE细胞系ARPE-19进行培养,分别用30、50、100和120 μmol/L DHA作用4~24 h,以不含DHA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DHA对细胞的毒性;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O-1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采用比色法分析各组细胞中HO-1酶活性变化情况;采用荧光探针H2DCFDA检测细胞中活性氧簇(ROS)的相对比例,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培养细胞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核转位情况;分别采用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法和Nrf2小干扰RNA(siRNA)转染法作用于培养的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Nrf2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对细胞中HO-1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结果 0、30、50、100和120 μmol/L DHA作用于ARPE-19细胞后24 h,培养上清液中LDH漏出率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4,P<0.05),其中120 μmol/L DHA作用后细胞中LDH漏出率明显高于0、30、50、100 μmol/L D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浓度DHA作用ARPE-19细胞后8h,HO-1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及HO-1的酶活性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24,P<0.05;F=11.34,P<0.05;F=11.81,P<0.05),其中30、50、100 μmol/L DHA组细胞中HO-1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及HO-1的酶活性均明显高于0μmol/L D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浓度DHA作用ARPE-19细胞后4h细胞内ROS相对荧光强度、细胞核Nrf2阳性细胞比例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8,P<0.05;F=16.42,P<0.05),其中30、50和100μmol/L DHA组细胞中ROS相对荧光强度、细胞核Nrf2阳性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0μmol/L D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 μ.mol/L DHA处理条件下,NAC预处理后细胞中HO-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和细胞核Nrf2阳性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单纯100μmol/L DHA组,Nrf2 siRNA转染组细胞中HO-1的相对表达量和细胞核Nrf2阳性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空白siRNA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低于100 μmol/L的DHA可能通过ROS/Nrf2途径诱导RPE细胞表达HO-1,从而发挥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剂/药理 细胞保护/药物作用 氧化应激 眼色素上皮/药物作用 血红素氧合酶-1 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代谢 活性氧簇/代谢 二十二碳六烯酸 Heme oxygenase-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乙氧甲撑基腺苷5′-硫代磷酰氨基酸酯的合成和谱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苗志伟 冯玉萍 +2 位作者 付华 涂光忠 赵玉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284-2286,共3页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are the only drugs so far approv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IDS. Several nucleoside analogs are potent inhibitor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in cell culture. However,...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are the only drugs so far approv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IDS. Several nucleoside analogs are potent inhibitor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in cell culture. However, in many cases the nucleoside derivatives have a poor affinity for nucleoside kinases. Nucleoside 5′-phosphorothioates is relatively resistant to enzymatic transformations. In this paper, 2′,3′-O-alkoxymethylidene adenosine 5′-thiophosphoramidat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a highly efficient approach. The new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MR, IR and ESI-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乙氧甲撑基腺苷5'-硫代磷酰氨基酸酯 合成 谱学分析 艾滋病药物 抗hiv-1药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崖子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云森 王峥涛 +2 位作者 罗士德 陈纪军 张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2-345,共4页
目的 :研究云南民间使用的草药干崖子橐吾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 ,为其资源开发提供化学基础。方法 :运用层析法、结晶法等手段分离了 8个化合物 ,并通过理化常数及波谱方法鉴定了结构。结果 :8个化合物的结构为 :9α-hydroxypinoresinol( ... 目的 :研究云南民间使用的草药干崖子橐吾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 ,为其资源开发提供化学基础。方法 :运用层析法、结晶法等手段分离了 8个化合物 ,并通过理化常数及波谱方法鉴定了结构。结果 :8个化合物的结构为 :9α-hydroxypinoresinol( 1 ) ,1 1 -hydroxyeremophil-6 ,9-dien-8-one( 2 ) ,大黄素 ( 3) ,大黄素甲醚 ( 4 ) ,大黄素甲醚 -8-O-β-葡萄糖苷 ( 5 ) ,东莨菪内酯 ( 6 ) ,β-谷甾醇及胡萝卜苷。结论 :以上 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干崖子橐吾中分离得到 ,其中化合物 3、4、5为首次从橐吾属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 1~ 6经过初步抗 HIV-1 RT活性测试 ,没有明显的抗 HIV-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崖子橐吾 化学成分 hiv-1RT活性 提取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PT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孟歌 何严萍 陈芬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304-1308,共5页
利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Co MFA)方法对 3 2个 HEPT类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 (RTIs)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3 D-QSAR)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 3种 3 D-QSAR模型 ,发现影响其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为立体场因素 ,这与 HIV-1 R... 利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Co MFA)方法对 3 2个 HEPT类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 (RTIs)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3 D-QSAR)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 3种 3 D-QSAR模型 ,发现影响其生物活性的主要因素为立体场因素 ,这与 HIV-1 RT的非底物结合部位 (NNBS)的疏水性环境相吻合 .进一步分析表明 ,适当长度的 1 -位侧链对保持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致关重要 ;增大 5 -位取代基的体积可增强生物活性 ;在 1 -位苄氧甲基的对位引入大体积基团有利于提高活性 .同时考察立体场、静电场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表明 ,Co MFA模型 为最佳预测模型 ,其交叉验证系数 R2CV=0 .870 ,传统相关系数 R2 =0 .986,标准偏差SE=0 .1 46,F =2 94.5 46.用此模型预测了检验组 3个 HEPT类化合物的 -lg EC50 ,R2pred=0 .85 0 ,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 ,可为 HEPT类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T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 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艾滋病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