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原发性肝癌血管新生关系及抗血管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邹文远 张自力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0,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发性肝癌 抗血管治疗 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因子 CARCINOMA 恶性肿瘤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致晚期肝癌完全缓解病例分析
2
作者 卢世涛 郭亚潘 +3 位作者 冯文聪 杨俊 印于 李智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4-729,共6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对BCLC C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对BCLC C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BCLC C期HCC患者。分析治疗至达到完全缓解(CR)的时间,随访期间AFP的动态变化和复发情况。通过PubMed检索上述三联方案治疗HCC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在214例接受三联方案治疗的HCC患者中,9例(4.2%)达到CR。9例患者从首次治疗至达到CR的时间为2~10个月。随访5~20个月,AFP降至正常的时间为79~259 d。1例于10个月后复发,余8例保持CR状态。共检索到12篇相关文献,CR率为0~16.5%。结论HAIC联合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HCC,少数患者可达到CR,且该效果的发生是急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 PD1抑制剂 血管生成治疗 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克替尼联合抗血管药物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姚舒洋 李小雪 +1 位作者 王淳秀 张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9-293,共5页
目的观察埃克替尼联合抗血管药物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科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37例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 目的观察埃克替尼联合抗血管药物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科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37例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患者。采用埃克替尼(125 mg/次,3次/d)联合贝伐单抗(7.5 mg/kg,1次/3周);或埃克替尼(125 mg/次,3次/d)联合安罗替尼(10~12 mg 1次/d,第1~14天),均21 d为1个周期,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后终止。中位随访时间14.5(9.2~30.8)个月。结果本组患者中,62.2%(23/37)达到部分缓解,37.8%(14/37)达到疾病稳定。客观有效率为62.2%(23/37),疾病控制率为100%(37/37)。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为17.9个月(95%CI:10.292~25.508)个月。1年生存率为83.8%,18个月生存率为8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和脑转移对患者的PFS有明显影响(P<0.05)。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43.2%,16/37)和腹泻(21.6%,8/37)。结论埃克替尼联合抗血管药物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抗血管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治疗抑制实体肿瘤细胞生长的数值模拟:应用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的耦合数学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蔡彦 吴洁 +2 位作者 许世雄 龙泉 姚伟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99-1207,共9页
为研究抗血管生成因子angiostatin和抗血管生成药物endostatin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耦合肿瘤血管生长、肿瘤生长和血液灌注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抗血管生成因子angiostatin和抗血管生成药物endostatin可明显抑制... 为研究抗血管生成因子angiostatin和抗血管生成药物endostatin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建立耦合肿瘤血管生长、肿瘤生长和血液灌注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抗血管生成因子angiostatin和抗血管生成药物endostatin可明显抑制血管生成和减少肿瘤细胞数量,从而起到改善肿瘤组织内部异常微环境的作用.模型可作为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一种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生长 血管生成治疗 耦合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bFGF与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竞荷 向军俭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81-585,共5页
1血管新生与肿瘤 血管新生与肿瘤生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实体瘤要超过2mm3以上,必须要有新生血管的支持才能与肿瘤宿主的血管系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而且肿瘤的转移和转移部位的生长也有赖于肿瘤组织血管新生.
关键词 VEGF BFGF 肿瘤血管新生治疗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甲胎蛋白胃癌生物学特征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雨清 马玲 束永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02-1210,共9页
胃癌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因胃癌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死亡率在国内恶性肿瘤中排第3位。产甲胎蛋白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ncer,AFPGC)以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胃癌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因胃癌导致的疾病负担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死亡率在国内恶性肿瘤中排第3位。产甲胎蛋白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 gastric cancer,AFPGC)以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异常升高或肿瘤组织免疫组化AFP阳性为特征,占国内胃癌的2.3%~4.6%。AFPGC较一般胃癌更易发生远处转移尤其是肝转移,预后更差,当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指南,主要依赖传统的胃癌治疗方法。已有一些研究正在探索这一类型恶性肿瘤与一般胃癌发生发展的差异,以及相关临床特征和治疗疗效。文章围绕国内外关于AFPGC生物学特性、临床病理特征及当前治疗探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胎蛋白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治疗 抗血管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治疗与肿瘤血管及微环境的正常化 被引量:6
7
作者 黄桂春 陈龙邦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I0005-I0008,共4页
抗肿瘤血管治疗的最初提出是由于发现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肿瘤血管提供营养物质,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单纯抗肿瘤血管治疗的疗效并不确定,但是将其与化疗或放疗序贯地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认识的加深,目前已... 抗肿瘤血管治疗的最初提出是由于发现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肿瘤血管提供营养物质,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单纯抗肿瘤血管治疗的疗效并不确定,但是将其与化疗或放疗序贯地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认识的加深,目前已认识到异常的肿瘤血管及肿瘤微环境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平衡发生偏斜的结果。研究者提出抗肿瘤血管治疗可以使得肿瘤间质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恢复平衡,从而使肿瘤血管及其微环境发生暂时的正常化。在这种正常化的状态下,肿瘤血管抗转移的能力增强,肿瘤细胞的供血、供氧增加,并且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增强。肿瘤血管及其微环境发生正常化的理论,提升了抗肿瘤血管治疗的临床地位,为制定更合理的抗肿瘤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治疗 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 ASCO及WCLC晚期非鳞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倪莲芳 聂立功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5-427,共3页
肺癌是全球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也是如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8.74%和25.24%,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肺癌预后并不尽如人意,5年生存率仅17%。近年来出现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极大地改善了驱动基因阳性晚... 肺癌是全球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大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也是如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8.74%和25.24%,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肺癌预后并不尽如人意,5年生存率仅17%。近年来出现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极大地改善了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预后,但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治疗手段仍非常有限。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的生长、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生成治疗 NSCLC ASCO 恶性肿瘤 肺癌预后 分子靶向药物 阴性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瘤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端木建华 庞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脑膜瘤 血管生成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医疗背景下进展期胃癌抗血管靶向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峻岭(综述) 汪欣(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25-829,共5页
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传统的手术和化疗等治疗手段对于晚期胃癌的疗效较差。针对HER-2阳性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但由于胃癌患者中HER-2阳性率极低,因此获益患者数量有限。胃癌的血管生成及其相关通路对胃... 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传统的手术和化疗等治疗手段对于晚期胃癌的疗效较差。针对HER-2阳性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但由于胃癌患者中HER-2阳性率极低,因此获益患者数量有限。胃癌的血管生成及其相关通路对胃癌的转移、复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其关键分子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为提高晚期胃癌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 inhibitor,TKI)、单克隆抗体以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等几类,尽管一些TKI的疗效尚不尽如人意,但阿帕替尼和雷莫芦单抗等一系列临床研究表明,抗血管靶向治疗是改善晚期胃癌治疗新的希望。未来可通过二代测序技术探索新的分子靶点,并联合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以及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进一步改善晚期胃癌抗血管靶向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生成靶向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化疗 血管正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莉莉 刘堃 许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9-225,共7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认识。阻断VEGF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即可抑制VEGF发挥其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以治疗DR的抗VEGF药物的不同作用位点为分类依...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认识。阻断VEGF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即可抑制VEGF发挥其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以治疗DR的抗VEGF药物的不同作用位点为分类依据,对目前处于临床或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各类药物的机制和疗效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学良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78,共4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血管抑制剂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鸽 孙娜 +1 位作者 姜媛 郑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5-848,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分析应答差异及CNV的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为CNV的患者52例(55眼),所有患眼在治疗前及随访中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及OCTA检查。一方面按照CNV病因分组,观察不同病因CNV治疗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另一方面按照CNV形态及视网膜层间有无积液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发CNV、特发性CNV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性近视合并CNV及脉络膜炎合并CNV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及CNV血管细小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无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CNV对抗VEGF治疗的应答存在差异,CNV的形态学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及成熟性,有助于预测抗VEGF治疗的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血流增强效应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舒尼替尼抗肿瘤效应的研究
14
作者 王娟 罗婷婷 +5 位作者 李辉 马玉林 张帆 王文刚 王岳恒 剧红娟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4,共9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USMC)诱导的肿瘤灌注增强效应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对肿瘤微环境的改善及增强抗肿瘤疗效的作用。方法将786-O人肾透明细胞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4只,无任何治疗)、USMC组(24只,USMC治疗)、舒尼... 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USMC)诱导的肿瘤灌注增强效应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对肿瘤微环境的改善及增强抗肿瘤疗效的作用。方法将786-O人肾透明细胞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4只,无任何治疗)、USMC组(24只,USMC治疗)、舒尼替尼组(24只,SU治疗)和USMC+SU组(24只,USMC联合SU治疗)。在具体治疗与分析方法上,USMC治疗使用超声诊疗一体机;基于超声造影评价肿瘤血流增强效应;通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记录小鼠生存期及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评价抗肿瘤疗效;免疫组化分析瘤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肿瘤内NO含量;免疫荧光用于分析肿瘤组织中血管密度(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周细胞覆盖率(α-SMA/CD31)的表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肿瘤内药物积聚浓度。结果USMC治疗后超声造影分析肿瘤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及肿瘤灌注面积百分比较治疗前增加(均P<0.001)。USMC联合SU治疗明显抑制了肿瘤进展。联合治疗组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NO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均P<0.001)。与其他3组相比,联合治疗组中CD31、VEGF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且周细胞覆盖率及肿瘤细胞凋亡百分比显著增加(均P<0.001)。药物浓度检测显示,联合治疗组肿瘤内SU浓度是单纯药物治疗组的1.6倍。结论超声血流增强效应联合SU治疗可改善肿瘤微环境,诱导血管正常化并促进药物渗透,从而增强SU的抗肿瘤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化 肿瘤灌注增强 肿瘤微环境 血管生成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进展
15
作者 周洪语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8-310,共3页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赖于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向 ,通过对抗肿瘤血管生成 ,切断肿瘤的供养 ,从而遏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其方法主要包括抑制或中和血管生成因子、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和针对特异性标记物应用素或抗...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赖于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向 ,通过对抗肿瘤血管生成 ,切断肿瘤的供养 ,从而遏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其方法主要包括抑制或中和血管生成因子、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和针对特异性标记物应用素或抗体攻击肿瘤血管内皮细胞 ,它具有高效性、特异性、不易产生耐药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迄今 ,包括Endostatin和Angiostatin在内的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抗肿瘤实验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 ,并已开始走向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生成治疗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的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16
作者 宫亮 杨和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32-234,共3页
关键词 肺癌 血管生成 基因治疗 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抑制物 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然 汤稷旸 +4 位作者 韩馨瑶 张琳崎 黎晓新 赵明威 曲进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 目的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例91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康柏西普0.5 mg玻璃体内注射;按照患者意愿决定其抗VEGF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按需治疗组(3+PRN组)和治疗-延长组(3+TAE组)。随访时间为1年。所有患眼均接受ETDRS视力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最大视网膜厚度(M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脉络膜息肉样病灶数量及面积、视网膜出血面积、分枝状血管网(BVN)面积。比较2个组在治疗后1年内的治疗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结果治疗后1年,3+PRN组和3+TAE组的BCVA提升幅度分别为5.0(-2.0,15.0)和6.0(-1.0,14.0)个字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2,P=0.725);2个组患眼CRT、MRT、PED高度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45、-0.529、-0.985,均P>0.05);2个组患眼息肉数量、息肉面积、不同息肉消退程度眼数、BVN面积和视网膜出血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02、-0.300、-0.047、-0.265、-1.243,均P>0.05)。随访1年时,3+PRN组患眼平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7.6±0.9)次,少于3+TAE组的(8.4±2.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P=0.019)。3+PRN组平均随访次数为(11.3±1.5)次,明显多于3+TAE组的(10.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3,P=0.001)。3+TAE组患眼负荷治疗期后有17.1%(6/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12周,48.5%(17/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8周及以上,平均最大延长间隔时间为(9.5±2.0)周。随访期间,3+PRN组和3+TAE组分别有10眼和8眼接受光动力治疗。结论3+PRN和3+TAE方案进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光动力补救治疗在改善PCV患者的视力和解剖结果方面疗效接近。其中3+TAE方案治疗次数增加,患者随访次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康柏西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牛志成 何东伟 汪治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12-1018,共7页
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的生成,不同于正常的血管,异常的肿瘤血管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进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不... 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的生成,不同于正常的血管,异常的肿瘤血管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进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正常化。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联合治疗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围手术期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帅 张凯 +1 位作者 张晓青 栾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9-668,共10页
背景与目的: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的围手术期治疗已达成共识,但如何选择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仍有很多争议,既往已有相关研究证实了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 背景与目的: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的围手术期治疗已达成共识,但如何选择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仍有很多争议,既往已有相关研究证实了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LAGC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IC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化疗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以期为LAGC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探索性研究,旨在评估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围手术期治疗潜在可切除的T3~4N+M0期LAG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LA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主要研究终点为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和主要病理学缓解(main pathological remission,MPR)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手术转化率、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不良反应等,根据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QLQ-STO22中文版量表评估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编号:202404604L)。结果:共有32例患者参与本研究,ORR为78.1%(25/32),其中18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pCR率为22.2%(4/18),MPR率为38.9%(7/18),未行手术的患者的中位PFS为9.8个月(95%CI:7.6~13.1),中位随访时间为16.4个月(95%CI:11.7~22.5)。对于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位DFS未达到,1年DFS率为88.8%(16/18)。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腹泻及神经毒性,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少数为3级,未发生4~5级不良反应。根据EORTC QLQ-STO22中文版量表评估发现,在吞咽困难、疼痛及进食受限领域有明显改善,同时,在焦虑、反流症状领域也所好转,在躯体形象领域改善不明显。结论:在LAGC围手术期治疗中,奥沙利铂+替吉奥+安罗替尼+派安普利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提高疗效,有望成为LAGC新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进展期胃癌 围手术期治疗 免疫治疗 血管生成治疗 疗效评价 生活质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虹壬 叶兆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64-1267,共4页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影像学成像检查方法,能够反映出非小细胞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并且通过血管的变化情况来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治疗反应。相比以往的RECIST评价方式,CT灌注成像在治疗伊始就可以提供...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影像学成像检查方法,能够反映出非小细胞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并且通过血管的变化情况来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治疗反应。相比以往的RECIST评价方式,CT灌注成像在治疗伊始就可以提供肿瘤变化情况的信息。基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血管生成原理,CT灌注成像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血流量、血容量、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强化峰值等灌注参数。而CT灌注成像对于"血管正常化"的指标的分析将可以影响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和疗效的预测评价。非小细胞肺癌的微血管管腔化程度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CT灌注成像评价指标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而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分级和组织学分型的不同也在CT灌注成像的评价中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技术层面的限制,灌注参数的可重复性较差,患者接受的放射剂量过大及造影使用的对比剂的毒性等,这种方法的应用推广仍然存在很大问题。相信随着更多分子影像标志物的出现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应用CT灌注成像的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进行临床评价将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灌注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生成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