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芯片在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草药相关基因筛选中的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托娅 苏秀兰 +4 位作者 路桂荣 辛学东 王文礼 柯杨 包文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 ,从基因水平解释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草药的有效组分 T3的分子机制。 方法 :( 1)采用两种细胞系 :人胃癌 BGC82 3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 EC) ,每种细胞分两组 ,一组为对照 ,另一组为 T3药物刺激组 ;( 2 )抽提细胞总R...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 ,从基因水平解释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草药的有效组分 T3的分子机制。 方法 :( 1)采用两种细胞系 :人胃癌 BGC82 3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 EC) ,每种细胞分两组 ,一组为对照 ,另一组为 T3药物刺激组 ;( 2 )抽提细胞总RNA ,经反转录制备 c DNA,对照组用 Cy3、药物刺激组用 Cy5荧光标记 ,获得 c DNA探针 ;( 3 ) c DNA探针与 Bio Door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 ,结果由扫描仪扫描并用 Im a Gene3 .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 :( 1) BGC82 3细胞组有 2 .5 3 %基因表达谱发生明显的变化 ,其中 15 8条基因在经 T3刺激后表达量明显上升 ,4 4条明显下降 ;( 2 ) EC组有 0 .4 6%的基因表达谱发生明显的变化 ,其中 3 0条基因在经 T3刺激后表达量明显上升 ,7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从基因水平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矩阵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谱 中草药 药物筛选 抗肿瘤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评价恩度联合阿瓦斯汀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效 被引量:9
2
作者 田迎 史红媛 +3 位作者 袁彩云 罗松 王建东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8期820-824,共5页
目的:利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评价恩度单独及恩度联合阿瓦斯汀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效。方法:将18只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皮下接种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6)、恩度单独给药组(n=6)和恩度联合阿瓦斯汀给药组(n=6)三组,DCE-MR... 目的:利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评价恩度单独及恩度联合阿瓦斯汀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效。方法:将18只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皮下接种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6)、恩度单独给药组(n=6)和恩度联合阿瓦斯汀给药组(n=6)三组,DCE-MRI结合病理学方法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及其渗透性。结果:给药7天后,对照组肿瘤体积为(0.85±0.25)cm3,恩度单独给药组为(0.37±0.17)cm3,联合给药组为(0.16±0.03)cm3(F=24.455,P=0.000);对照组血管功能参数Ktrans、Kep、Ve及iAUC分别为(0.11±0.03)min-1、(0.67±0.54)min-1、(0.35±0.12)、(13.28±4.25),恩度单独给药组分别为(0.06±0.01)min-1、(0.40±0.25)min-1、(0.31±0.09)、(7.33±3.93),联合给药组分别为(0.04±0.02)min-1、(0.27±0.12)min-1、(0.36±0.19)、(4.29±3.53),给药组Ktrans及iAUC值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5.257,P=0.000;F=8.197,P=0.004);对照组微血管密度(MVD)为(14.24±3.38)条/高倍视野,恩度给药组为(8.88±1.86)条/高倍视野,联合给药组为(6.47±1.78)条/高倍视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1.305,P=0.00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药组VEGF呈低表达,对照组呈高表达。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对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与病理学结果具有一致性,DCE-MRI具有实时动态、无创等优点,能早期监测肿瘤生长、评价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恩度 阿瓦斯汀 抗肿瘤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学良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78,共4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血管抑制剂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文娟 陈少鹏 +1 位作者 陆鑫 周国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06-2217,共12页
对熊果酸C28位与C3位进行结构修饰得到了24个衍生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MS及HR-MS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进一步通过MTT法,以内皮细胞HUVEC为主要模型,研究了24个衍生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活性,同时以A549,Bel-7402及MCF-7细胞为... 对熊果酸C28位与C3位进行结构修饰得到了24个衍生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MS及HR-MS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进一步通过MTT法,以内皮细胞HUVEC为主要模型,研究了24个衍生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活性,同时以A549,Bel-7402及MCF-7细胞为模型研究了上述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熊果酸相比,化合物5,9,12e和14e对HUVEC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化合物12a和13h比熊果酸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略高,因此通过适当改变熊果酸C28位的结构可以提高其对内皮细胞HUVEC的选择性,增强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本文结果表明,熊果酸及其衍生物是潜在的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先导化合物,通过有效的结构优化可能得到新型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衍生物 抗肿瘤血管生成 抑制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素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与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郑娜 杨体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59-62,64,共5页
正常组织的生长、重塑、再生以及某些组织的异常增殖均离不开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充足的血液供应又有赖于足够数量的血管形成.所以血管形成与细胞的发育、繁殖、分化、迁移、成活有密切关系。早在1971年,Folkman^[1]就提出实体性肿瘤... 正常组织的生长、重塑、再生以及某些组织的异常增殖均离不开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充足的血液供应又有赖于足够数量的血管形成.所以血管形成与细胞的发育、繁殖、分化、迁移、成活有密切关系。早在1971年,Folkman^[1]就提出实体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它在肿瘤细胞的新陈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证实了多种肿瘤的形成与转移也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 血管形成 正常组织 血液供应 肿瘤细胞 实体性肿瘤 异常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国批准全球首个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安维汀上市
6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3801-3801,共1页
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位居肿瘤第二位,全球每年大约有102万新发病例,53万死亡病例。目前,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已在美国、欧洲等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上市,用于结直肠癌、非小... 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位居肿瘤第二位,全球每年大约有102万新发病例,53万死亡病例。目前,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已在美国、欧洲等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上市,用于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的治疗。安维汀是世界首个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迄今已用于全球10万多名肿瘤患者的治疗。2010年10月,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罗氏公司和相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安维汀联合以5一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在中国被批准可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血管生成 批准上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转移性结直肠癌 成药 西方发达国家 非小细胞肺癌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评价Endostar对兔VX2骨肿瘤模型抗血管生成的疗效 被引量:7
7
作者 龚威 查云飞 +5 位作者 闫力永 邢栋 王克军 胡磊 王娇 刘昌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31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Reference-Region模型的DCE-MRI评价恩度对兔VX2骨肿瘤抗血管生成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将成功建立胫骨VX2肿瘤模型(软组织肿块直径>1.0cm)的20只兔子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0),分别于给药前、连续给药14天后(... 目的:探讨基于Reference-Region模型的DCE-MRI评价恩度对兔VX2骨肿瘤抗血管生成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将成功建立胫骨VX2肿瘤模型(软组织肿块直径>1.0cm)的20只兔子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0),分别于给药前、连续给药14天后(对照组药物为生理盐水;实验组药物为恩度,药物浓度为1.5mg/8mL)行DCE-MRI扫描,使用Referrence Region模型获得肿瘤组织的对比剂容积转移常量Ktrans和反流速率常数Kep。于第14天扫描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肿瘤外周及中心区域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得到肿瘤不同区域的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将DCE-MRI各参数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中肿瘤外周区域和中心区域的Ktrans值在治疗前分别为(32.58±3.10)和(28.50±3.54)min-1,治疗后分别为(37.66±2.78)和(34.20±3.39)min-1;实验组中肿瘤组织的外周区域和中心区域的Ktrans值在治疗前分别为(27.70±4.75)和(23.90±4.40)min-1,在治疗后分别为(22.20±4.29)和(18.30±4.23)min-1。实验组VX2骨肿瘤外周区域与中心区域的Ktrans值、MVD值及VEGF表达情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肿瘤外周和中心区域的VEGF表达、MVD值与Ktrans值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24、0.945、0.848和0.909,P<0.01);与Kep值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022、0.162、0.219和0.042,P>0.01)。结论:兔VX2骨肿瘤模型的血流灌注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基于Reference模型的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可以评价恩度对兔VX2骨肿瘤抗血管生成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扫描 肿瘤 恩度 抗肿瘤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许小兵 季洪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25-329,共5页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是临床心脑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ACEI类药物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生长,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治疗恶病质等多种作用。作者就其最新研究进...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是临床心脑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ACEI类药物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生长,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治疗恶病质等多种作用。作者就其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肿瘤 抗肿瘤血管生成 细胞外基质 恶病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致高血压的观察及护理
9
作者 戴园园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042-2043,共2页
目的通过对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收治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85例,包括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帕唑帕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和阿昔替尼,观察患者的高血压发生... 目的通过对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收治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85例,包括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帕唑帕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和阿昔替尼,观察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25例(29.0%)发生高血压,其中Ⅰ级4例(16.3%),Ⅱ级10例(40%),Ⅲ级11例(44.096),无高血压危象发生。因高血压导致治疗药物暂停4例,治疗药物剂量降低2例,无因高血压永久退出治疗的患者。结论:抗血管生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息者致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根据患者血压临床特点进行相关治疗及护理,必要时调整肿瘤抗血管生成药物剂量,是减少高血压不良反应影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高血压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凯恋 褚倩 陈元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6-550,共5页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进展和转移的基础,涉及受体介导的各类细胞信号通路,以及许多促进/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其中刺激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的生长因子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其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而发挥...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进展和转移的基础,涉及受体介导的各类细胞信号通路,以及许多促进/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其中刺激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的生长因子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其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而发挥作用。VEGF/VEGFR通路抑制药目前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新一代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研发亦取得一定突破。该文概述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抗肿瘤血管生成不同分子通路,介绍了非小细胞肺癌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及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非小细胞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移植性小鼠肿瘤微血管密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万明月 叶霈智 +3 位作者 徐力 胡慧娣 张元庆 陈信义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12期2162-2164,共3页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茶多酚口服、静脉与局部注射3种给药途径对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以判定茶多酚是否具有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效应。方法:移植性S180小鼠肿瘤动物模型建立后,分别按茶多酚口服、局部注射、腹腔注射及人参皂苷...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茶多酚口服、静脉与局部注射3种给药途径对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以判定茶多酚是否具有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效应。方法:移植性S180小鼠肿瘤动物模型建立后,分别按茶多酚口服、局部注射、腹腔注射及人参皂苷Rg3口服、CTX腹腔注射给药,5天后取肿瘤组织,常规石腊包埋、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组织MVD。结果:茶多酚口服、局部注射可明显减少S180荷瘤小鼠MVD,而腹腔注射则无明显效果。结论:茶多酚具有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肿瘤血管密度 抗肿瘤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珠单抗在晚期及复发性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晋瑞(综述) 何玥 吴玉梅(审校)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4-468,共5页
晚期及复发性卵巢癌预后差,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近年来,针对卵巢癌的新研发药物犹如星火燎原般出现,如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和免疫药物等。其中,贝伐珠单抗已在多个研究结果中显示其能显著改善... 晚期及复发性卵巢癌预后差,现有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近年来,针对卵巢癌的新研发药物犹如星火燎原般出现,如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和免疫药物等。其中,贝伐珠单抗已在多个研究结果中显示其能显著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也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用于晚期卵巢癌的一线治疗及维持治疗。但在卵巢癌的实际临床应用中贝伐珠单抗尚未被广泛接受和规范使用,且存一定的争议。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贝伐珠单抗仍在不断的探索当中。此外,贝伐珠单抗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及免疫药物的临床研究正在不断的进行,部分显示有改善患者预后的前景,尤其在复发性卵巢癌患者中的作用更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 抗肿瘤血管生成 卵巢癌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及内皮抑素基因抗肿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贺诚 陈正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关键词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内皮抑素基因 分子影像学 新生血管形成 抑制肿瘤生长 影像检查技术 肿瘤新生血管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非小细胞肺癌与大肠癌复治病人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雪琴 王东 +5 位作者 仲召阳 金丰 单锦露 王阁 王正波 沈奕播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1184-1187,共4页
背景与目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模式,但其临床疗效在不同病种之间存在差异。本研究拟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和大肠癌复治病例的对比分析,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YH-16,恩度)在非小细胞肺癌与大肠癌复治病人中... 背景与目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模式,但其临床疗效在不同病种之间存在差异。本研究拟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和大肠癌复治病例的对比分析,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YH-16,恩度)在非小细胞肺癌与大肠癌复治病人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与大肠癌复治病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7例,大肠癌15例。全组病例均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化疗治疗,剂量为7.5mg/m2,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第1-14天连续给药。按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客观疗效,参照Karnofsky评分(KPS)变化评价生活质量(QOL)。结果临床疗效方面:17例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RR)为11.8%(2/17),疾病控制率(DCR)为41.2%(7/17),15例大肠癌的RR为40%(6/15),DCR为86.6%(13/15),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活质量方面:非小细胞肺癌QOL改善和稳定病例占41.2%(7/17),大肠癌改善和稳定病例占86.6%(13/15),二者比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大肠癌复治病人的疗效优于非小细胞肺癌复治病人,提示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扩大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临床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大肠癌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 抗肿瘤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7
15
作者 石磊 蒋继宗 +4 位作者 刘青旭 张莉 夏曙 陈元 褚倩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4-558,共5页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NSCLC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4组,A组:一线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36例;B组:一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药(EGFR-TKI)联...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NSCLC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4组,A组:一线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36例;B组:一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药(EGFR-TKI)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7例;C组:二线及二线以上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30例;D组:二线及二线以上EGFR-TKI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5例。统计联合应用贝伐珠单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C、D组疾病控制分别为34,6,26和4例;平均无进展时间(mPFS)为8.9,10.8,7.2和7.8个月,总生存时间数据尚不成熟。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主要不良反应与所联合的方案高度相关,包括骨髓抑制、疲乏、腹泻、高血压等,3或4级毒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5.2%(10/66)、腹泻4.5%(3/66)、疲乏7.6%(5/66)、高血压6.1%(4/66)。EGFR-TKI联合贝伐珠单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2例(2/12)、皮疹3例(3/12)、腹泻5例(5/12)、无症状蛋白尿2例(2/12)、疲乏2例(2,12)。未观察到3级以上不良反应。结论化疗或EGFR-TKI联合贝伐珠单抗是晚期NSCLC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 非小细胞 抗肿瘤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骼肌TnI-fast基因克隆和体外表达
16
作者 熊光武 王世阆 +8 位作者 杨莉 魏于全 田聆 雷松 阚兵 毛咏秋 王玉 杨佩 方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 构建人骨骼肌TnI fast基因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 ,为利用TnI fast基因进行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PCR和RT PCR制备TnI fastcDNA ,构建TnI fast基因克隆质粒 ,测序证实后将TnI fastcDNA插入到pSecTag2B构建分泌... 目的 构建人骨骼肌TnI fast基因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 ,为利用TnI fast基因进行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PCR和RT PCR制备TnI fastcDNA ,构建TnI fast基因克隆质粒 ,测序证实后将TnI fastcDNA插入到pSecTag2B构建分泌型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然后用TnI fast基因重组表达质粒转染COS 1细胞 ,检测TnI fast基因体外表达。结果 DNA测序证实 ,我们从人骨骼肌总RNA和cDNA文库中扩增的TnI fastcDNA序列与NCBIGenebankTnI fastcDNA序列完全一致。ELISA检测证实 ,TnI fast pSecTag2B转染后目的基因可在真核细胞中分泌表达。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TnI fast基因重组表达质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I-fast基因 pSecTag2B 克隆 真核表达 肿瘤 生物治疗 抗肿瘤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mPEG-SC_(20k)-HM-3联合奥沙利铂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俊劲 王佳艺 +2 位作者 郝静超 程昊冉 徐寒梅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6-480,共5页
m PEG-SC20k-HM-3是具有整合素亲和性的一种新型高效血管生成抑制多肽,为探索其与传统化疗药物联用的抗肿瘤活性,建立人肝癌细胞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选用奥沙利铂为化疗药物,根据临床前抗肿瘤药效学方法评价联合用药的抑瘤作用,并... m PEG-SC20k-HM-3是具有整合素亲和性的一种新型高效血管生成抑制多肽,为探索其与传统化疗药物联用的抗肿瘤活性,建立人肝癌细胞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选用奥沙利铂为化疗药物,根据临床前抗肿瘤药效学方法评价联合用药的抑瘤作用,并用金氏公式判断两种药物的联合作用。结果显示,与单独用药相比,联合用药组的抑瘤效果更好,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奥沙利铂(7.5 mg/kg)联合m PEG-SC20k-HM-3(73.4 mg/kg)的肿瘤抑制率为84.6%,抑制作用比单用奥沙利铂(7.5 mg/kg)和单用m PEG-SC20k-HM-3(73.4 mg/kg)均有显著提高。根据金氏公式计算,其Q值为1.164(>1.15),可判定该组的用药组合表现出协同作用。结果表明,m PEG-SC20k-HM-3与奥沙利铂单独给药均能抑制肿瘤生长,两者联用对肝细胞癌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 mPEG—SC20k-HM-3 肝细胞癌 抗肿瘤血管生成 奥沙利铂 联合用药 裸鼠移植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趋化、管腔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静宇 马邦云 +2 位作者 王梦亚 代兴斌 孙雪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143-148,I0001,共7页
目的研究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在体外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株HL-60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的影响;随后以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的培养上清对人脐静脉... 目的研究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在体外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株HL-60以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的影响;随后以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的培养上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诱导培养,并加入不同浓度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方进行干预,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趋化、管腔形成能力的变化,从而揭示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趋化、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L-60以及HUVEC细胞,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后进行相应实验;首先将不同浓度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在体外分别用于干预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干预时间达48 h后,采用MTT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对HL-60以及HUVE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根据MTT实验的数据提示,选择适宜终浓度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方与HL-60细胞培养上清进行混合制备含药条件培养基用于干预HUVEC细胞,并分别运用划痕迁移、Transwell小室趋化以及Matrigel胶小管形成等实验方法观察HUVEC细胞经干预后的迁移、趋化效应以及成管能力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干预48 h后能够分别显著抑制HL-60以及HUVEC细胞的增殖(P<0.01),并且这种增殖抑制效应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并且在HL-60和HUVEC两种细胞之间存在差异性细胞毒作用,即对HUVEC细胞的增殖抑制显著高于HL-60细胞(P<0.01);不同终浓度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对由HL-60细胞上清诱导培养的HUVEC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并且细胞迁移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细胞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终浓度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可显著降低HL-60细胞上清诱导培养的HUVEC细胞的趋化性(P<0.05);HUVEC细胞小管形成连接点、分支数量等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小管形成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且HUVEC细胞生成小管的连接点及分支数量与药物浓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可抑制HL-60及HUVEC细胞的增殖,并存在差异细胞毒作用,提示该复方可能具有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肿瘤血管形成的效应,而这种效应的产生可能与其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趋化及成管能力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 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抗肿瘤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