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药单体构建的环境响应型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吕春艳 韩锐 +4 位作者 崔闻宇 王文倩 厚晓庆 信文婧 张文君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9-1804,共6页
中药单体对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低靶向性、难以在肿瘤部位聚集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环境响应型纳米递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药物递送方式,具有靶向性递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环境响应性释放等优势,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通... 中药单体对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低靶向性、难以在肿瘤部位聚集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环境响应型纳米递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药物递送方式,具有靶向性递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环境响应性释放等优势,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通过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从中药单体治疗肿瘤的概况、环境响应型中药单体纳米递药系统的分类以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解决中药单体治疗肿瘤的局限性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纳米递系统 环境响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药两用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帅帅 章莹 +2 位作者 徐玲霞 简晖 王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88,共5页
近年来,相继有30种食药两用抗肿瘤中药被报道,这些中药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蔷薇科和豆科植物中,另外在鼠李科、伞形科、菊科等植物中也有分布。食药两用中药的有效成分类型也极其广泛,主要包括萜类、黄酮类、多糖类、提取物类等多... 近年来,相继有30种食药两用抗肿瘤中药被报道,这些中药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蔷薇科和豆科植物中,另外在鼠李科、伞形科、菊科等植物中也有分布。食药两用中药的有效成分类型也极其广泛,主要包括萜类、黄酮类、多糖类、提取物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因此,对其分别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其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五环三萜类和四环三萜类居多,其次是单萜类、倍半萜类、环烯醚萜苷类。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含有黄酮类、异黄酮类,其次是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此外,发现大量的多糖类和提取物类化学成分存在于食药两用中药中。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药效作用,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肿瘤疾病,且抗肿瘤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这些食药两用中药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增强免疫调节等多方面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系统综述了食药两用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食药两用抗肿瘤中药新药的研究以及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用中药 肿瘤 有效成分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乳剂抗肿瘤中药注射液的特殊不良反应 被引量:5
3
作者 曹艳君 张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233-2233,2236,共2页
乳剂抗肿瘤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除一般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外,乳剂抗肿瘤中药注射液如应用不当,其脂类溶剂成分会引起溶剂相关的特殊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关键词 肿瘤(中药) 中草 注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方法学概述及其改善中药抗肿瘤单体药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琦 樊慧婷 +1 位作者 张英 侯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4-37,共4页
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在抑制肿瘤增殖、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在对中药成分的深入研究中,中药单体抗肿瘤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水溶性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等诸多问题,严重限制了药物研... 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在抑制肿瘤增殖、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在对中药成分的深入研究中,中药单体抗肿瘤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水溶性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等诸多问题,严重限制了药物研发和在临床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改善中药单体溶解性、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阐述了纳米技术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探讨了纳米技术改善中药单体药性及其抗肿瘤作用,分析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纳米化 纳米载系统 中药单体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抗肿瘤的免疫学调节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静 单保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5-388,共4页
关键词 中药肿瘤 免疫学调节 机制研究 调节作 肿瘤作用 临床治疗效果 中药作用机制 肿瘤 肿瘤研究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8
6
作者 甄永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3,共5页
单克隆抗体 (简称单抗 )药物用于治疗肿瘤的研究已获得重要进展。抗肿瘤单抗药物一般包括单抗治疗剂与单抗偶联物。研究表明 ,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显示特异性结合 ,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并在动物实验有显著的疗效。单抗药物已... 单克隆抗体 (简称单抗 )药物用于治疗肿瘤的研究已获得重要进展。抗肿瘤单抗药物一般包括单抗治疗剂与单抗偶联物。研究表明 ,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显示特异性结合 ,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并在动物实验有显著的疗效。单抗药物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寻求新的分子靶点、抗体人源化以及偶联物分子的小型化。由于单抗有高度特异性 ,研制单抗药物有巨大的潜力 ,单抗药物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 肿瘤 肿瘤 治疗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中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二)——活血化瘀类中药 被引量:3
7
作者 申东艳 陈美婉 +2 位作者 王胜鹏 李鹏 王一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9,共6页
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如莪术、姜黄和延胡索等通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恶性肿瘤的内环境,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尤其在抗肿瘤转移方面具有优势,但其有效成分(挥发油等)多存在稳定性差、吸收困难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严重影响了该类中药的临... 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如莪术、姜黄和延胡索等通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恶性肿瘤的内环境,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尤其在抗肿瘤转移方面具有优势,但其有效成分(挥发油等)多存在稳定性差、吸收困难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严重影响了该类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已使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拓展了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的临床使用。本文针对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以及对常用的莪术、姜黄、虎杖等3种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的新型制剂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抗肿瘤中药新剂型的研发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中药 新型物传递系统 活血化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
8
作者 季杰 朱迪 +4 位作者 谢玉官 王福安 吕朋华 周卫忠 闫乐乐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0-314,共5页
目的观察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78例巨块型HCC,其中22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TACE+AC组)、56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TACE+A组),通过倾向性匹配... 目的观察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78例巨块型HCC,其中22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TACE+AC组)、56例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TACE+A组),通过倾向性匹配以1∶2比例在TACE+A组中确定44例与TACE+AC组相匹配,以之为TACE+A'组;记录各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TACE+AC组中位OS为17.8(95%CI:17.5~18.1个月、中位PFS为8.8(95%CI:5.4~12.3)个月,TACE+A'组分别为9.8(95%CI:7.6~12.1)个月及5.5(95%CI:2.7~8.3)个月;TACE+AC组总体OS率及总体PFS率均高于TACE+A'组(P均<0.05)。TACE+AC组甲状腺功能异常、免疫性肺炎及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的发生率高于TACE+A'组(P均<0.05)。各组均无不良反应相关性死亡。结论相比TACE联合阿帕替尼,进一步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巨块型HCC可带来更多生存获益且不良反应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负荷 化学栓塞 治疗 肿瘤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及其早期预警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源波 许晓飒 +2 位作者 亢玺刚 李静 韩聚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5-357,共3页
随着肿瘤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及抗肿瘤药物研发飞速发展,肿瘤治疗效果较前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导致的其他器官功能损伤引起业界高度重视,尤其心血管系统受损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一个主要因素^([1])。我们就常见抗... 随着肿瘤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及抗肿瘤药物研发飞速发展,肿瘤治疗效果较前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导致的其他器官功能损伤引起业界高度重视,尤其心血管系统受损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的一个主要因素^([1])。我们就常见抗肿瘤药物治疗所致心血管系统损伤以及早期预警策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心脏病危险因素 蒽环类 靶向制剂 预测 肌钙蛋白 肿瘤心脏病学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于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陈颖 唐良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3,共3页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炎、镇痛及抗血小板活性。近年研究显示 ,长期使用NSAIDs可以降低肿瘤发病的危险性 ,说明NSAIDs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NSAIDs在妇科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炎、镇痛及抗血小板活性。近年研究显示 ,长期使用NSAIDs可以降低肿瘤发病的危险性 ,说明NSAIDs可能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NSAIDs在妇科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提示NSAIDs是一类在妇科肿瘤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 妇科肿瘤 研究进展 化疗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云艳 瞿鼎 +2 位作者 郭梦斐 秦越 陈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1-438,共8页
纳米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减轻系统毒性,在替代传统化疗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抗肿瘤中药有着许多化疗药物难以比拟的多组分协同优势。但是,受制于难溶... 纳米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减轻系统毒性,在替代传统化疗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抗肿瘤中药有着许多化疗药物难以比拟的多组分协同优势。但是,受制于难溶性成分的吸收障碍以及体内的无选择性分布,抗肿瘤中药的治疗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通过对纳米给药系统和中药多组分在抗肿瘤领域优势的有机整合,多种中药纳米给药系统见于报道:在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能力,增加药物体内外稳定性,智能调节组分释放以及增效减毒方面优势显著,大量的研究实例丰富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策略,也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数据,本文以靶向策略方式为切入点,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纳米给系统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在抗肿瘤药物研究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明楠 崔俊 李卫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2-938,共7页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通过多步骤诱变过程导致多个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细胞发生包括凋亡调节和DNA修复损伤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的结果。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分子生...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通过多步骤诱变过程导致多个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细胞发生包括凋亡调节和DNA修复损伤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的结果。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分析方面具有高通量、多因素、微型化和快速灵敏等特点,因此将基因芯片技术运用到涉及众多基因改变的肿瘤研究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为肿瘤的诊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近些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筛查、药物筛选和毒理学研究、药物基因组学、肿瘤诊断以及寻找肿瘤相关基因等抗肿瘤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抗肿瘤细胞增殖及增敏抗肿瘤药物作用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王洪燕 全康 +2 位作者 蒋燕灵 吴加国 唐修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Luteolin)对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以及其与抗肿瘤药联用的增敏作用。方法:选用5μmol/L或10μmol/L木犀草素与不同浓度抗肿瘤药联合作用肿瘤细胞24 h后,用MTS法检测其体外抗增殖作用。结果:5μmol/L木犀... 目的: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Luteolin)对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以及其与抗肿瘤药联用的增敏作用。方法:选用5μmol/L或10μmol/L木犀草素与不同浓度抗肿瘤药联合作用肿瘤细胞24 h后,用MTS法检测其体外抗增殖作用。结果:5μmol/L木犀草素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胃腺癌细胞(AGS)、人胃癌细胞(MGC-803)的抗增殖作用均<20%,对人结肠癌细胞(Caco2)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抗增殖作用约20%。Bexarotene单一用药时对Hela细胞抑制率达50%(IC50)的浓度约为2μmol/L,与5μmol/L木犀草素联用后IC50约0.2μmol/L,5μmol/L木犀草素与0.1μmol/L Bexarotene联用对Hela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达44%,Bexarotene与木犀草素联用在MGC-803、HepG2、A549细胞中增敏较小,在Caco2和MCF-7细胞中无增敏作用;顺铂单一用药时对Hela细胞的IC50>30μmol/L,与5μmol/L木犀草素联用后IC50约3μmol/L,联用后在MGC-803、HepG2和A549中增敏较小;博来霉素单一用药时对Hela细胞的IC50>100μmol/L,对A549细胞的IC50约为100μmol/L,与5μmol/L木犀草素联用后Hela细胞的IC50约为1μmol/L,与10μmol/L木犀草素联用后A549细胞的IC50约为10μmol/L。木犀草素与格列卫联用在MGC-803、HepG2、A549和AGS中增敏较小。结论:木犀草素在低于10μmol/L浓度时,对肿瘤细胞体外抗增殖作用较小。低浓度(5μmol/L^10μmol/L)的木犀草素在不同的肿瘤细胞中对抗肿瘤药的增敏作用强度不同,在Hela细胞中增敏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系 肿瘤 物作用 木犀草素 和剂量 博来霉素 肿瘤 治疗 顺铂 物疗法 联合 物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中药筛选 被引量:10
14
作者 臧莹安 容庭 丁发源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43-44,共2页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广东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该病预防和治疗最常用的手段是使用抗菌药物,但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建立细菌的耐药性监测系统,寻找新的替代用中草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中兽医学认为该病属“温...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广东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该病预防和治疗最常用的手段是使用抗菌药物,但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建立细菌的耐药性监测系统,寻找新的替代用中草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中兽医学认为该病属“温病,急惊风”范畴,临床上以发热、抽搐、神昏为主证,病位在心肝,以热证、实证为主。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熄风止惊,豁痰开窍”。根据这一原则,本试验对广东某发病鸭场分离到的鸭疫里默氏菌进行22种中药筛选研究,为该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传染性浆膜炎 治疗原则 筛选 中药 鸭疫里默氏菌 物预防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53
15
作者 林志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65-882,共18页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论述灵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包括灵芝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和抗原提呈功能;活化淋巴细胞、增强...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论述灵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包括灵芝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和抗原提呈功能;活化淋巴细胞、增强细胞毒T细胞的功能及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反应;以及灵芝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等。涉及免疫学指标的灵芝的临床研究结果也一并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属 多糖类 肿瘤 植物 免疫调节 肿瘤逃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仔猪腹泻病 被引量:12
16
作者 叶昭辉 贺永建 《中国动物检疫》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腹泻病 中药治疗 兽医临床 菌株 不利因素 临床治疗 毒副作用 仔猪腹泻 中药制剂 人工复制 中药组方 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抗癌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莉 刘皋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987-990,共4页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不易产生耐药性 ,药物容易到达 ,少量破坏即可引起大量癌细胞死亡。以血管网络为靶子的抗癌治疗相关药物 ,如细胞因子 TNF-α、化疗制剂秋水仙碱、黄酮醋酸 ( FAA )、二甲基磺醌醋酸 ( DMXAA)、 com bretastatin- A4pho...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不易产生耐药性 ,药物容易到达 ,少量破坏即可引起大量癌细胞死亡。以血管网络为靶子的抗癌治疗相关药物 ,如细胞因子 TNF-α、化疗制剂秋水仙碱、黄酮醋酸 ( FAA )、二甲基磺醌醋酸 ( DMXAA)、 com bretastatin- A4phosphate等抗癌作用已经得到证实。毒性蛋白质基因 ,将无毒前药转变成有毒产物的基因 ,经过特殊改造后能识别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逆转录病毒和腺病毒载体 ,以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诱导等基因治疗研究显示出良好的抗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靶点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方家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5-578,共4页
关键词 肿瘤 肿瘤治疗方案 系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抗AFP抗体介入导向治疗肝癌的药物体内代谢和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可和 吴英德 +1 位作者 刘志辉 周德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13-515,共3页
目的 :研究 1 2 5I 抗AFP抗体经肝动脉介入灌注后的体内代谢特点 ,并探讨导向综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经肝动脉灌注 1 2 5I 抗AFP结合化疗栓塞 (TACE)和静脉滴注CD3 AK细胞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 2 1例 ,检测 1 2 5I 抗... 目的 :研究 1 2 5I 抗AFP抗体经肝动脉介入灌注后的体内代谢特点 ,并探讨导向综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经肝动脉灌注 1 2 5I 抗AFP结合化疗栓塞 (TACE)和静脉滴注CD3 AK细胞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 2 1例 ,检测 1 2 5I 抗AFP抗体在病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各项参数及体内生物学分布特点 ,并对比观察导向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结果 :1 2 5I 抗AFP抗体血中放射性T1 2 α、T1 2 β分别为 1.85± 1.79及 15 6 .46± 6 5 .11小时 ,尿放射活性半排时间为 94小时 ,器官体表外辐射强度测定提示肝脏相对其他器官有强度较强及时间较长的放射性积蓄 ,肝脏SPECT检查瘤 肝比平均值为 2 .1± 0 .6 ,。导向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 6 1.9%(13 2 1)与 2 5 .0 %(5 2 0 ) ,1年累计生存率比较亦为 6 1.9%与 2 5 .0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1 2 5I 抗AFP抗体经肝动脉给药后可选择性滞留在肝肿瘤内较长时间而起持续内照射作用 ,与TACE和免疫治疗应用是肝癌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导向治疗 代动力学 化疗栓塞 ^125I-AFP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抗仔猪白痢作用机理实验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玉芹 张秀英 +1 位作者 李群道 隗金玲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实验观察 治疗 中药 巨大 免疫状态 临床 仔猪白痢 消化机能 饲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