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7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粕酶解物的γ-谷氨酰基化及其产物的滋味和抗炎活性
1
作者 刘萍茹 林倩怡 +4 位作者 黄建华 董浩 曾晓房 白卫东 杨娟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γ-谷氨酰肽是一种具备多种功能特性的kokumi肽。以豆粕为原料,研究了风味蛋白酶和γ-谷氨酰基化协同酶解条件下对大豆粕滋味特性与抗炎功能活性的影响。在风味蛋白酶酶解9 h,酶解温度55℃,加酶量质量分数0.75%,pH值7.0条件下获得酶解液... γ-谷氨酰肽是一种具备多种功能特性的kokumi肽。以豆粕为原料,研究了风味蛋白酶和γ-谷氨酰基化协同酶解条件下对大豆粕滋味特性与抗炎功能活性的影响。在风味蛋白酶酶解9 h,酶解温度55℃,加酶量质量分数0.75%,pH值7.0条件下获得酶解液,再以加酶量质量分数2.00%,pH值10.0,酶解温度35℃,酶解时间3 h条件下进行γ-谷氨酰基化修饰,所得产物即为大豆谷氨酰肽粗产物。粗产物在咸味、鲜味、厚味方面的滋味效果明显提升。结果表明,大豆粕除通过γ-谷氨酰基化修饰后,滋味特性得到改善外,还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实验组I L-8和TN F-α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炎症因子TN F-α、I L-8表达水平经10 mg/mL大豆谷氨酰肽粗产物预处理后分别下调了约22%和15%,与正常组表达水平接近,与阳性对照组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物质变化结果,可推测酶解反应将豆粕中大分子蛋白(大于10 kDa)降解为小分子肽,且分子质量主要聚集在小于1 kDa范围;γ-谷氨酰基化反应后,部分氨基酸转化成了γ-谷氨酰肽,豆粕的总游离氨基酸质量比从(150.24±0.04)mg/g降至(128.49±0.04)mg/g,推测γ-谷氨酸二肽的产量约为32.24 mg/g。希望研究对大豆粕源调味品的功能加工及产品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大豆粕 γ-谷氨酰基化 谷氨酰肽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蔻明对热应激儋州鸡肝脏抗氧化和抗炎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吴怡佳 杨茹洁 +4 位作者 邓谭杰 张亚磊 荀文娟 侯冠彧 施力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5,共7页
为研究豆蔻明(CDN)对慢性热应激儋州鸡肝脏氧化损伤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本试验将200只儋州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热应激组(HS),低剂量豆蔻明组(L-CDN),中剂量豆蔻明组(M-CDN),高剂量豆蔻明组(H-CDN)。CON组在(25±2)℃条... 为研究豆蔻明(CDN)对慢性热应激儋州鸡肝脏氧化损伤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本试验将200只儋州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热应激组(HS),低剂量豆蔻明组(L-CDN),中剂量豆蔻明组(M-CDN),高剂量豆蔻明组(H-CDN)。CON组在(25±2)℃条件下饲养,其余组温度控制在(36±2)℃。CON组和HS组饲喂基础日粮,L-CDN、M-CDN、H-CDN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200 mg/kg CDN。试验期42 d,预试期21 d,正试期21 d。42日龄从每个重复选取2只体重接近的儋州鸡屠宰。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染色观察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HS组造成肝脏水泡变性,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同CON组相比,HS组丙二醛(MDA)含量提高51.7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42.82%(P<0.05)、过氧化氢酶(CAT)含量降低20.53%(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水平降低17.23%(P<0.05)。同HS组相比,H-CDN组GSH-Px、SOD含量分别提高15.29%、64.41%(P<0.05),MDA含量降低21.53%(P<0.05)。此外,与HS组相比,H-CDN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降低27.39%(P<0.05),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量降低19.33%(P<0.05),抗炎因子白介素(IL-10)的表达量提高64.74%(P<0.05),改善了热应激儋州鸡氧化还原状态。综上,饲喂豆蔻明能够提高儋州鸡肝脏抗氧化能力,缓解热应激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肝脏有一定保护作用,且饲粮中添加200 mg/kg CDN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蔻明 儋州鸡 热应激 肝脏 氧化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处理对罗汉果抗炎活性及功能成分的影响
3
作者 方秀云 韦玉璐 +2 位作者 卢凤来 宋静茹 李典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1-298,370,共9页
为考察干燥处理对罗汉果主要功能成分与抗炎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冷冻干燥、微波干燥、70、100℃热风干燥方式对罗汉果成熟果实进行干制处理。采用苯酚-硫酸法、硝酸铝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主要功能成分,包括总糖、总黄酮、... 为考察干燥处理对罗汉果主要功能成分与抗炎活性的影响,分别采用冷冻干燥、微波干燥、70、100℃热风干燥方式对罗汉果成熟果实进行干制处理。采用苯酚-硫酸法、硝酸铝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主要功能成分,包括总糖、总黄酮、总皂苷及特色罗汉果皂苷如罗汉果苷V、11-氧化-罗汉果苷V、赛门苷I、罗汉果苷IV、IIIE及IIE等的含量。进一步,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不同干制样品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皂苷的种类与相对含量在干制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总黄酮含量随干燥温度的升高显著性上升,但总糖含量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相关性分析发现,总皂苷含量、11-氧化-罗汉果苷V及次级苷与抗炎活性呈正相关;总皂苷与总黄酮含量与NO抑制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总糖含量与活性氧抑制活性呈负相关。由此推测干燥方法影响罗汉果功能成分及抗炎活性,特别是皂苷与黄酮的种类与含量,而鼓风干燥方式利于其抗炎活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抗炎活性 干燥方法 功能成分 罗汉果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天麻抗炎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4
作者 徐柠檬 董仕豪 +4 位作者 秦粉 申开泽 李为兰 华燕 郭磊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3,共14页
为探讨天麻有效部位抗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天麻为原料,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进行逐级提取,分别得到石油醚提取物、二氯甲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并测定了各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以此筛选天麻有效部... 为探讨天麻有效部位抗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天麻为原料,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进行逐级提取,分别得到石油醚提取物、二氯甲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并测定了各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以此筛选天麻有效部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技术对天麻有效部位进行成分鉴定,并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天麻有效部位潜在抗炎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将潜在活性成分与治疗炎症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具有较高含量的活性成分,总多酚、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64.69±1.57)、(64.81±3.21)mg/g和(279.64±3.11)mg/g;各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展现出最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体外抗炎活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总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_(50)呈显著相关(P<0.05)和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0.587和-0.873;总黄酮含量分别与NO抑制能力IC_(50)和牛血清白蛋白变性抑制能力IC_(50)呈显著相关(P<0.05)和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0.780和-0.842。同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从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64个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获得核心活性成分为5-(5-Methoxycarbonyl-5,8a-dimethyl-2-methylidene-3,4,4a,6,7,8-hexahydro-1H-naphthalen-1-yl)-3-methylpentanoic acid、4,4,8,10,14-Pentamethyl-17-(4,5,6-trihydroxy-6-methylheptan-2-yl)-2,5,6,7,9,15-hexahydro-1H-cyclopenta[a]phenanthrene-3,16-dione、Simvastatin等,关键靶点包括TP53、SRC、PIK3R1、PIK3CA、AKT1等,主要涉及到癌症有关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环磷酸腺苷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活性成分 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木瓜抗炎活性与成分
5
作者 周勤纯 徐德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0-256,共7页
探究宣木瓜抗炎活性成分及其化学结构。以宣木瓜为原料,进行醇提、水提醇沉得到不同提取物,利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测定其抗炎活性。醇提物经MCI层析柱、SephadexLX-20层析柱、ODS-AQ柱分离得到一个活性组分N,水提醇沉物经DEAE... 探究宣木瓜抗炎活性成分及其化学结构。以宣木瓜为原料,进行醇提、水提醇沉得到不同提取物,利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测定其抗炎活性。醇提物经MCI层析柱、SephadexLX-20层析柱、ODS-AQ柱分离得到一个活性组分N,水提醇沉物经DEAE-纤维素柱、HW-55F凝胶柱和SephacryI S-400分离得到活性多糖PCC-1,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结合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抗炎活性进一步评价。结果表明,组分N和多糖PCC-1均有抗炎活性,并确定多糖PCC-1是主要功效成分,组分N只是辅助。通过核磁共振鉴定,组分N为二聚体原花青素,首次从木瓜中分离得到;多糖PCC-1由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链以β1→4键相连,主链上的C 3,C 2位有侧链相连,一部分C 6位形成糖醛酸,一部分C 6位被甲酯化。该多糖的糖醛酸结构在抗炎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木瓜 原花青素 多糖 抗炎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紫怡 赵斐然 +3 位作者 索晓毅 杨济闻 魏冠棉 桑亚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7-416,共10页
枣作为“药食同源”的一种干果,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癌等生物活性功能。抗炎是其主要活性功能之一,国内外对枣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多在于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并通过体内、体外模型验证其对炎症性疾病的作用效果。枣主要的抗炎活性成分... 枣作为“药食同源”的一种干果,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癌等生物活性功能。抗炎是其主要活性功能之一,国内外对枣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多在于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并通过体内、体外模型验证其对炎症性疾病的作用效果。枣主要的抗炎活性成分有多糖类、多酚类、三萜类和生物碱等,这些成分通过调控免疫应答反应和炎症信号、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改善肠道菌群等发挥作用。因此,本文重点综述了枣活性成分的种类和结构对炎症反应的影响,讨论了其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氧化应激和菌群调节的抗炎作用途径,并总结了枣及活性成分在结肠炎、糖尿病、过敏性哮喘、阿兹海默症、肥胖和关节炎等疾病中的应用。旨在探索枣中活性成分的抗炎机制,为枣的精深加工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 抗炎机制 肠道菌群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眼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萍萍 蒋凡 +2 位作者 李思敏 闫东霞 程娟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3期440-445,共6页
近年来,干眼患病率逐步增加,已成为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炎症反应是干眼发病的病理基础,这一过程中参与的炎症介质和炎症信号通路多种多样,因此抗炎治疗是预防控制干眼的基础治疗。文章总结了干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典炎症因子:白细胞... 近年来,干眼患病率逐步增加,已成为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炎症反应是干眼发病的病理基础,这一过程中参与的炎症介质和炎症信号通路多种多样,因此抗炎治疗是预防控制干眼的基础治疗。文章总结了干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典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趋化因子、细胞黏附因子;相关炎症信号转导通路:MAPKs通路、NF-κB通路、Wnt通路、TLR通路;目前一线推荐抗炎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中医抗炎治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指标的水平变化,以期系统地了解干眼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治疗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症因子 症信号通路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类基于香豆素母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
8
作者 赵秀娟 杨恒俐 +4 位作者 吴金叶 郑晓琦 张耀苹 林玉萍 虎春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以4-羟基香豆素为原料出发,合成得到3个系列共22个香豆素衍生物,其中8个衍生物未见文献报道,并采用小鼠巨噬细胞模型对其体外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衍生物均可显著抑制促炎因子NO的生成,其中化合物2e、2f、2g... 以4-羟基香豆素为原料出发,合成得到3个系列共22个香豆素衍生物,其中8个衍生物未见文献报道,并采用小鼠巨噬细胞模型对其体外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衍生物均可显著抑制促炎因子NO的生成,其中化合物2e、2f、2g、2h、2i、2j、4e和4f的抗炎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地塞米松。进一步实验发现,化合物2h和4f可显著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内促炎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生成,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衍生物 合成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扛板归粗多糖抗氧化、抗炎、镇痛和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韦啟球 黄敏怡 +3 位作者 农秋冬 闭爱艳 裴世成 刘雪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7-64,共8页
目的:研究扛板归粗多糖体内外抗氧化、抗炎、镇痛和抑菌活性。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扛板归粗多糖。以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为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 目的:研究扛板归粗多糖体内外抗氧化、抗炎、镇痛和抑菌活性。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扛板归粗多糖。以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为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以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为体内抗氧化指标,综合考察粗多糖抗氧化活性;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法,评价粗多糖抗炎效果;测定小鼠热板痛阈值评价粗多糖镇痛作用;采用牛津杯法评价粗多糖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扛板归粗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呈剂量依懒性,半抑制浓度值(IC_(50))分别为420.93、171.53和575.40μg/mL;与对照组相比,粗多糖在体内能提高组织T-SOD活力和CAT活力,降低MDA水平。粗多糖能抑制二甲苯诱导的肿胀作用,抑制率高达40.95%。但是,该粗多糖镇痛作用不明显,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制作用。结论:扛板归粗多糖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有望开发成天然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扛板归 粗多糖 氧化 抗炎 镇痛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棱多糖RSB-4结构表征及抗炎活性研究
10
作者 张宁 刘咏 +1 位作者 张超 王军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6-802,共7页
三棱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用作中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等功效。文章采用热水提取法从三棱根茎中提取出多糖RSB,再通过DEAE-Cellul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三棱多糖RSB-4;并对RSB-4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棱多糖RS... 三棱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用作中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等功效。文章采用热水提取法从三棱根茎中提取出多糖RSB,再通过DEAE-Cellul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三棱多糖RSB-4;并对RSB-4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棱多糖RSB-4的平均分子量大小为9.32×10^(5) Da,单糖主要由葡萄糖组成,是一种葡聚糖。结合甲基化和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分析结果可知,三棱多糖RSB-4的主链由(1→3)-α-D-Glc p组成,在(1→3)-α-D-Glc p的O-6位连有支链T-β-D-Glc p和(1→6)-α-D-Glc p。免疫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三棱多糖RSB-4显著提高了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殖活性并促进NO的释放。研究结果为三棱多糖在功能性食品、抗炎药物上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棱 多糖 理化性质 结构表征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19种非甾体抗炎药
11
作者 张江维 张弦 +2 位作者 谭杰 梁柱业 关漪莲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5期12-18,共7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19种非甾体抗炎药含量。化妆品样品经体积比为1∶1的乙腈-乙酸铵溶液超声提取,用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离,以不同体积比的乙腈-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19种非甾体抗炎药含量。化妆品样品经体积比为1∶1的乙腈-乙酸铵溶液超声提取,用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离,以不同体积比的乙腈-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布洛芬的检测波长为230 nm,醋氯芬酸、双氯芬酸钠检测波长为278 nm,其余16种非甾体的检测波长均为245 nm。19种非甾体的质量浓度在5~200μg/mL范围内与其对应的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5,检出限为0.2~8 mg/kg。空白样品的水剂和凝胶基质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1%~110.9%和91.3%~108.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3.5%和0.6%~4.2%(n=6)。该方法适用于化妆品中19种非甾体抗炎药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非甾体抗炎 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济口服液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评价
12
作者 毛朝亮 刘宇 蒲紫鹃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保济口服液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患者98例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与分析保济口服液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患者98例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保济口服液治疗,对比两组胃肠道反应的改善效果。结果:全部胃肠道反应患者均为口服用药,停药之后临床症状均得到好转。胃肠道反应均由非甾体抗炎药引起,主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疼痛及腹泻等症状。全部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的药品种类包括了二氟尼柳片(64.29%)、双氯芬酸缓释片(25.51%)、洛索洛芬钠片(8.16%)及复方氯唑沙宗片(2.04%)。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严重胃肠道反应(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济口服液在临床工作中用于对抗由非甾体抗炎药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可获得显著的效果,患者在接受该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且该药物在应用期间并未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确保了用药期间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济口服液 非甾体抗炎 胃肠道反应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模型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儿茶素抗炎、抗癌的构效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应思慧 鲁森 +3 位作者 陈忠正 张媛媛 李斌 林晓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9,共12页
目的:系统揭示茶叶儿茶素的抗炎、抗癌构效关系,并初步探究其背后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为体外炎症、癌症模型,采用格里斯试剂法与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分析比较儿茶素的体... 目的:系统揭示茶叶儿茶素的抗炎、抗癌构效关系,并初步探究其背后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为体外炎症、癌症模型,采用格里斯试剂法与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分析比较儿茶素的体外抗炎、抗癌活性,借助网络药理学预测各儿茶素抗炎、抗癌的关键靶点与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模拟各儿茶素与关键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比较各单体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8种儿茶素单体均有较强的体外抗炎、抗癌活性,酯型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焦酚型儿茶素B环的邻苯三酚结构和反式儿茶素C_(2)、C_(3)的反式构象使其具有更强的抗炎、抗癌活性,但酯型、焦酚型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与其B环的邻苯三酚结构间存在拮抗效应;8种儿茶素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抗癌活性,且没食子酰基有利于儿茶素与其关键抗炎、抗癌靶蛋白IL6、TNF、AKT1通过氢键结合。本文揭示了儿茶素的体外抗炎、抗癌活性及构效关系,为系统、深入阐释儿茶素的功能特性与分子结构等关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抗炎 构效关系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总黄酮分析及其抗炎、抗氧化能力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汪传宝 陈静文 +3 位作者 王可 仇凤梅 黄真 钟晓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1-329,共9页
目的:比较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抗炎能力差异。方法:采用醇提工艺对仿野生种植三叶青茎叶、块根、根须进行提取,比较不同部位间总黄酮含量差异;通过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 目的:比较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抗炎能力差异。方法:采用醇提工艺对仿野生种植三叶青茎叶、块根、根须进行提取,比较不同部位间总黄酮含量差异;通过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铁离子还原力测定,比较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间抗氧化能力的强弱;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作为炎症模型,通过细胞NO的释放量比较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间的抗炎能力差异。结果: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测得仿野生种植三叶青茎叶、块根、根须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1.86±0.23、8.48±0.10、7.52±0.02 mg·g^(-1);建立三叶青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出6号峰为芦丁、8号峰为槲皮素、9号峰为山奈酚,并对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块根中三种指标成分含量均最高,其次根须,茎叶最低。检测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以及羟自由基的IC_(50)值,茎叶分别为0.2107、0.2315、0.7625 mg/mL;块根分别为0.3134、0.3758、0.8967 mg/mL;根须分别为0.2058、0.2587、0.7856 mg/mL。三叶青茎叶、块根、根须对铁离子还原能力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172、0.153、0.184。当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三部位的质量浓度在25~200μg/mL之间时,它们不会对RAW264.7细胞造成毒性,能够有效地抑制LPS诱导的NO释放,从而达到良好的抗炎效果。结论:本研究结果为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对仿野生种植三叶青非药用部位废物再利用及后续全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野生种植三叶青 不同部位 总黄酮含量 指纹图谱 氧化能力 抗炎能力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筛选、分子对接和细胞模型筛选乌鳢源抗炎肽 被引量:1
15
作者 相欢 路美明 +4 位作者 陈胜军 黄卉 胡晓 赵永强 魏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0-107,共8页
本研究以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2和TRL4为靶点,采用虚拟酶解筛选乌鳢源抗炎肽的最佳水解酶,结合理化性质预测、分子对接和细胞模型筛选乌鳢源抗炎肽,并阐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水解出的109条活性肽均无毒,从... 本研究以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2和TRL4为靶点,采用虚拟酶解筛选乌鳢源抗炎肽的最佳水解酶,结合理化性质预测、分子对接和细胞模型筛选乌鳢源抗炎肽,并阐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水解出的109条活性肽均无毒,从中筛选出34条水溶性强的肽段进行ADMET性质分析。多肽KF、PR、NC、YR、WEL、QWWR、DEECWF与TRL2和TRL4的结合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且主要是通过氢键与受体蛋白结合。乌鳢活性肽能够显著提高RAW264.7巨噬细胞的细胞活力,并且能够抑制脂多糖诱导的细胞中NO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的过度分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乌鳢活性肽具有抗炎活性。本研究揭示了乌鳢抗炎肽与TLR2或TLR4靶点的互作机制,可为乌鳢活性肽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抗炎 虚拟筛选 分子对接 细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用于化妆品中18种非甾体抗炎药筛查和测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佳颖 李杨杰 +2 位作者 方继辉 肖树雄 徐新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7,共9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Q-TOF MS)快速筛查和测定化妆品中18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方法。样品采用60%乙腈水溶液超声提取,以ACQUITY UPLC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分离,0.1%甲酸...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Q-TOF MS)快速筛查和测定化妆品中18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方法。样品采用60%乙腈水溶液超声提取,以ACQUITY UPLC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分离,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ESI正离子扫描模式下,采用Target MS/MS模式采集化合物的质谱信息构建筛查数据库,以保留时间、一级母离子精确质量数、同位素丰度比和二级子离子谱库匹配进行快速筛查,以基质匹配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8种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01~0.050μg/g,定量下限为0.004~0.150μg/g。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膏霜及水剂两种化妆品基质的平均回收率为70.7%~116%,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70%~7.5%,日间RSD(n=3)为3.0%~14%。该方法前处理简单高效、准确度好、分析速度快,筛查结果准确,可用于化妆品中非甾体抗炎药的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为化妆品风险识别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非甾体抗炎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蜜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文振 范营营 +2 位作者 谢绍华 朱艳萍 玄红专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26-434,共9页
蜂蜜是由蜜蜂生产的天然产物,长期以来作为食品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普遍食用。蜂蜜具有抗炎作用,这与蜂蜜的抗菌和抗氧化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对蜂蜜抗炎功能的探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研究探索蜂蜜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并明确有效成分... 蜂蜜是由蜜蜂生产的天然产物,长期以来作为食品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普遍食用。蜂蜜具有抗炎作用,这与蜂蜜的抗菌和抗氧化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对蜂蜜抗炎功能的探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研究探索蜂蜜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制并明确有效成分;另一方面则通过临床研究评估蜂蜜对炎症性疾病的改善效果。基础研究揭示了蜂蜜发挥抗炎作用的关键有效成分,并进一步阐明了相关的分子机制。蜂蜜的抗炎功能与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酚酸、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和甲基乙二醛密切相关,这些有效成分主要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功能、调节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抑制致病菌生长和抗氧化而发挥作用。蜂蜜能减轻消化道炎症、改善肠道菌群、缓解慢性鼻窦炎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放射性口腔炎。本文以近5年蜂蜜相关的研究为主,综述了蜂蜜抗炎作用的机制和关键有效成分的功能,以及目前蜂蜜在炎症性疾病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抗炎活性 机制 成分 症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源溶菌酶的抑菌及抗炎活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司奇 胡雨 +3 位作者 戴静 王珍珍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4期68-73,88,共7页
为研究微生物源溶菌酶对14种供试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该文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微生物源溶菌酶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为研究微生物源溶菌酶对14种供试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该文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微生物源溶菌酶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评价其体外抑菌活性,通过构建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以细胞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分泌量为指标,评价微生物源溶菌酶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微生物源溶菌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耐热芽孢杆菌、酿酒酵母、酪丁酸梭菌、产黄青霉、黑曲霉和根霉11种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性;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乳球菌乳亚种3种益生菌无抑制效果,反而具有生长促进效果。微生物源溶菌酶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显著降低NO及TNF-α的分泌,且与微生物源溶菌酶的作用浓度呈正相关。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与模型组相比NO分泌量最高可降低57.92%,TNF-α分泌量最高可降低36.75%。微生物源溶菌酶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抗炎活性,为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在抑制腐败菌生长、促进益生菌增殖等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源溶菌酶 最小抑菌浓度 抑菌活性 小鼠巨噬细胞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红玫瑰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跃月 麦尔哈巴·阿布拉 +1 位作者 高路 杨立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221,共9页
目的:旨在分析大理白族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滇红玫瑰在发酵过程中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进行调查确定了药食同源玫瑰品种,以模仿传统的玫瑰糖发酵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 目的:旨在分析大理白族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滇红玫瑰在发酵过程中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进行调查确定了药食同源玫瑰品种,以模仿传统的玫瑰糖发酵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不同糖比例和发酵时间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Fermented Rosa rugosa‘Dianhong’,FDR)的抗氧化活性,建立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NO抑制率)评价提取物抗炎活性,并将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种玫瑰被当地用做药食同源植物,其中滇红玫瑰的使用频率值(f)最高。滇红玫瑰经鲁氏酵母发酵的过程中,FDR-2(35%红糖、65%花瓣)和FDR-3(25%红糖、75%花瓣)的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发酵7 d时以上指标均达到最高值,即与发酵前相比能够显著(P<0.05)增加酚类物质含量,提高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NO生成抑制率。然而,FDR-1(50%红糖、50%花瓣)在发酵后,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与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NO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发酵滇红玫瑰在红糖比例为25%~35%,发酵时间为7 d时,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抗氧化和抗炎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玫瑰 发酵工艺 酚类物质 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炎药物及作用机理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棋文 宋德荣 +1 位作者 李剑勇 于远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1-214,共4页
抗炎药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甾体类抗炎药和中药。由于传统的抗炎药选择性较差,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炎症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炎药相继问世... 抗炎药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甾体类抗炎药和中药。由于传统的抗炎药选择性较差,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炎症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炎药相继问世,应用于临床。作者主要对上述3种抗炎药物及其作用机理在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探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 甾体类抗炎 中药 抗炎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