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新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对比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正荣 《热带农业科学》 2011年第11期49-51,共3页
采用喷雾法对43个花生品种进行疮痂病抗性鉴定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结果表明:43个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可分为3类,中感(MS)的有7个,占16.28%;中抗(MR)的有28个,占65.12%,抗病(R)品种有8个,占18.60%。建议抗病... 采用喷雾法对43个花生品种进行疮痂病抗性鉴定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结果表明:43个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可分为3类,中感(MS)的有7个,占16.28%;中抗(MR)的有28个,占65.12%,抗病(R)品种有8个,占18.60%。建议抗病性达到中抗(MR)以上的36个品种,可结合各地的生产条件和品种综合性状示范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疮痂病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对比试验 被引量:2
2
作者 姜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5期173-174,共2页
水稻不同品种稻瘟病抗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科优21表现为抗(R),而且产量最高,可作推广品种使用。中优808、中优177、金优11表现为中抗(MR),3个品种中以中优808产量高,在隔年换种或合理轮作和健身栽培的基础上可以作推广品种。金优527产... 水稻不同品种稻瘟病抗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科优21表现为抗(R),而且产量最高,可作推广品种使用。中优808、中优177、金优11表现为中抗(MR),3个品种中以中优808产量高,在隔年换种或合理轮作和健身栽培的基础上可以作推广品种。金优527产量虽高,但抗病性表现为中感(MS),种植时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奇优894表现为感(S),易发生稻瘟病,稻瘟病重发区不宜选用。中优117和金优117在当地已种植多年,品种抗性退化严重,表现为高感(HS),因稻瘟病造成的损失率较高,选种时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产量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中熟新品种产量及抗性对比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谋魁 柏玉萍 +1 位作者 胡平翠 赵和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1期37-39,共3页
为了客观引导农户科学选购及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良水稻品种,2016年在宁远县仁和镇孙家铺村进行了杂交水稻中熟新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全生育期适中,桃优香占、盛泰优018、两优6206、隆香优7号、泰丰优208等5个组合表现丰... 为了客观引导农户科学选购及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良水稻品种,2016年在宁远县仁和镇孙家铺村进行了杂交水稻中熟新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全生育期适中,桃优香占、盛泰优018、两优6206、隆香优7号、泰丰优208等5个组合表现丰产性好、抗性好、适应性强,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中熟新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对比 被引量:1
4
作者 邹乾仕 刘荣坪 +1 位作者 洪贤林 赵春苗 《江西植保》 2011年第1期33-34,共2页
近几年来,水稻褐飞虱在我县一、二晚稻中连年重发生,为害损失逐年加重,是影响我县晚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化学防治过程中,由于连续重施杀虫剂,造成褐飞虱种群对常用的几种防治药剂产生了明显抗(耐)药性、天敌种群数量减少、防治... 近几年来,水稻褐飞虱在我县一、二晚稻中连年重发生,为害损失逐年加重,是影响我县晚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化学防治过程中,由于连续重施杀虫剂,造成褐飞虱种群对常用的几种防治药剂产生了明显抗(耐)药性、天敌种群数量减少、防治成本提高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预防和减轻晚稻褐飞虱的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褐飞虱 水稻品种 为害损失 种群数量 化学防治 防治药剂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不同品种混交栽培抗性对比分析
5
作者 史开奇 古丽娜尔 李素琼 《新疆林业》 2008年第3期26-27,共2页
本文在对杨树不同品种生长量进行比较的同时,重点分析了不同品种混交栽培与病虫冻害等抗性指标,旨在选出生长量大、抗性好的优良品种,为林业工程造林提供主栽品种。
关键词 优良品种 指标 混交栽培 杨树 主栽品种 工程造林 生长量 冻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份香稻材料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分析及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虎 吴子帅 +3 位作者 刘广林 陈传华 罗群昌 朱其南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53,共10页
应用目前已经开发的6个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功能标记及5个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功能标记检测80份香稻材料的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及稻瘟病抗性基因,同时统计供试材料中的审定品种在本省水稻区试中稻瘟病鉴定结果,并鉴定了香味及稻瘟病表型... 应用目前已经开发的6个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功能标记及5个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功能标记检测80份香稻材料的Badh2香味基因变异类型及稻瘟病抗性基因,同时统计供试材料中的审定品种在本省水稻区试中稻瘟病鉴定结果,并鉴定了香味及稻瘟病表型。结果表明,80份香稻材料均具有香味,其中第4~第5外显子803 bp缺失突变类型7份(占比8.75%),同时含有5'UTR区3 bp缺失及第7外显子8 bp缺失和3 bp突变2种变异类型材料4份(占比5.00%),其他69份为第7外显子8 bp缺失和3 bp突变的变异类型(占比86.25%)。80份香稻材料中含Pita、Pi2、Pi9、Pigm、Pi1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为57份(占比71.25%)、12份(占比15.00%)、4份(占比5.00%)、1份(占比1.25%)和1份(占比1.25%);同时含Pi2、Pita的材料有9份(占比11.25%),同时含Pigm、Pita的材料1份(占比1.25%),同时含Pi1、Pita的材料1份(占比1.25%)。同时携带2个抗性基因的材料表现抗病的比例高于只携带1个抗性基因及不携带抗性基因的材料。研究结果为香稻材料的应用及抗稻瘟病基因聚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香味基因 稻瘟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子鉴定及其潜在育种应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梅 管方念 +6 位作者 龙黎 张潇月 高梦茹 李豪 魏育明 蒋云峰 陈国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1-563,共13页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并解析抗性基因与产量改良协同效应,为有效利用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提供技术方案。【方法】以成株期高抗小麦条锈病农家种笨蚰子麦为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Avocet S杂交,构建F_(2)和F_(2∶3)群体,利用条锈菌混合生理小种对双亲及群体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并结合外显子测序技术(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with exome capture sequencing,BSE-seq)对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开发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跟踪标记;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揭示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抗病与产量协同改良中的遗传效应。【结果】抗性表型遗传分析表明,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由多基因控制。结合BSE-seq技术在5BS和7DS染色体上鉴定到2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主效QTL,暂命名为QYr.BYZ-5BS和QYr.BYZ-7DS,分别可解释9.06%~11.07%和27.36%~29.90%的表型变异。进一步证实QYr.BYZ-7DS的条锈病抗性效应来源于已知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Yr18,而QYr.BYZ-5BS可能是1个抗条锈病潜在新基因,并针对该基因开发了可用于辅助选择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分子跟踪标记KP5B_83.68。基于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发现,在西科麦5号遗传背景下成株期抗性基因QYr.BYZ-5BS和Yr18的单独存在或聚合在有效减少条锈菌侵染的同时可显著增加分蘖数和降低株高。【结论】从农家种笨蚰子麦中鉴定到1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新QTL(QYr.BYZ-5BS)并开发了其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的跟踪标记KP5B_83.68;遗传效应揭示了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产量协同改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育种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农家品种 成株期条锈病基因 回交改良 产量相关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酶法制备马铃薯抗性淀粉及其性质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程建新 田甲春 +1 位作者 葛霞 赵冰心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为探索适宜的马铃薯抗性淀粉制备方法,以天薯14号马铃薯为原料,分别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超声波辅助普鲁兰酶法、超声波辅助双酶法(耐高温α-淀粉酶法、普鲁兰酶法)及马铃薯熟化后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4种方法... 为探索适宜的马铃薯抗性淀粉制备方法,以天薯14号马铃薯为原料,分别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超声波辅助普鲁兰酶法、超声波辅助双酶法(耐高温α-淀粉酶法、普鲁兰酶法)及马铃薯熟化后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4种方法制备抗性淀粉,比较其抗性淀粉收率、含量、溶解度、膨胀度等理化性质,并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抗性淀粉颗粒形态及分子链构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马铃薯熟化后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制备的抗性淀粉收率(14.25%)、含量(19.31%)及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高于其他方法制备的抗性淀粉,并且未产生新的官能团,但其强度比略有增加,双螺旋结构程度减小。综上,将熟化后的马铃薯采用超声波辅助耐高温α-淀粉酶法制备的抗性淀粉性质稳定,形态结构与理化性质良好,推荐将其作为马铃薯抗性淀粉优质高效的生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淀粉 超声波辅助酶法 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Frl的定位研究
9
作者 叶青静 王荣青 +5 位作者 姚祝平 阮美颖 周国治 万红建 李志邈 程远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番茄9号染色体定位到抗颈腐根腐病的位点,再利用抗病材料KP13及感病材料T15196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Frl定位于标记SSR105和FrlSNP20之间,遗传距离约为0.8 cM,物理距离约为93 kb。筛选出4个属于番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SlGST)家族成员的候选基因Solyc09g011510.2.1、Solyc09g011580.2.1、Solyc09g011600.2.1和Solyc09g011630.2.1。获得1个与抗病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FrlSNP25,利用该标记对94个番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样品基因型与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表型吻合率92.55%。本研究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种质创新和揭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颈腐根腐病 基因定位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橙瘿螨初期侵染不同抗性茶树品种的代谢组分析
10
作者 张辉 刘丰静 +3 位作者 李慧玲 李良德 王庆森 王定锋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426,共12页
为探究茶橙瘿螨(Acaphylla theae)初期侵染对不同抗性茶树品种的代谢响应机制,以抗螨茶树品种‘梅占’和感螨品种‘福云6号’为材料,分析其在螨害处理24 h后的代谢组变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结合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为探究茶橙瘿螨(Acaphylla theae)初期侵染对不同抗性茶树品种的代谢响应机制,以抗螨茶树品种‘梅占’和感螨品种‘福云6号’为材料,分析其在螨害处理24 h后的代谢组变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结合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比较2个品种的次生代谢产物差异[筛选标准: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1且P≤0.05]。结果表明,螨害胁迫下,抗性品种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感螨品种,而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则显著低于感螨品种。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出370个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黄酮类、生物碱和脂质物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于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其中柚皮素、槲皮素、杨梅素和芹菜素等关键黄酮类物质在抗性品种中显著积累。综上,茶橙瘿螨初期侵染可诱导茶树激活黄酮类代谢途径,而抗性品种通过增强柚皮素、槲皮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形成区别于感螨品种的防御响应机制。该研究为解析茶树抗螨的分子机制及抗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橙瘿螨 茶树 代谢组分析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对咪唑啉酮除草剂的抗药性评价及交互抗性分析
11
作者 段云 苏旺苍 +4 位作者 薛飞 王春雨 徐洪乐 孙兰兰 吴仁海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08,共8页
为明确不同绿豆品种对2种咪唑啉酮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机制,以及对另外6种除草剂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情况,室内利用琼脂固体培养基法测定了27个供试绿豆品种对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选出... 为明确不同绿豆品种对2种咪唑啉酮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机制,以及对另外6种除草剂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情况,室内利用琼脂固体培养基法测定了27个供试绿豆品种对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的抗药性水平,并选出敏感和抗性品种评估其对其他除草剂的交互抗性及多抗性情况,最后通过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ALS)扩增和序列比对,分析了绿豆对咪唑啉酮除草剂产生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27个绿豆品种对咪唑乙烟酸抗性的初筛结果显示,敏感品种共7种,抗性品种共5种,疑似抗性品种1种。咪唑乙烟酸和甲咪唑烟酸对绿豆的生长发育均具有抑制作用。对筛选出的13个绿豆品种进行咪唑乙烟酸抗性分析,敏感品种7种,占比为53.85%,低水平抗性品种6种,占比为46.15%。其中,冀绿H1004最为敏感,抑制中量(GR_(50))为18.80 mg/kg;保绿201622-2的抗性最高,抗性指数(RI)为3.63。对筛选出的13个绿豆品种进行甲咪唑烟酸抗性分析,敏感品种为保绿201610-3,GR_(50)值为3.21 mg/kg,高抗和极高抗品种分别为7种(53.85%)和5种(38.46%),其中,品绿2019-26-8-17的抗性水平最高,RI为237.85。AL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抗性和相对敏感绿豆品种的2个AL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无差异,表明绿豆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抗性差异不是由ALS基因位点突变引起的。交互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品绿2019-26-8-17对氯酯磺草胺和氯吡嘧磺隆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RI分别为500.71和170.47;对氯氟吡氧乙酸表现出多抗性,RI为4.38,而对灭草松、二氯异噁草酮和乳氟禾草灵未表现出多抗性。综上,供试绿豆品种对不同咪唑啉酮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且对氯氟吡氧乙酸表现出多抗性,为绿豆田杂草防除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除草剂 咪唑乙烟酸 甲咪唑烟酸 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褐飞虱抗性及稻株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12
作者 李成 黄所生 +4 位作者 黄芊 凌炎 吴碧球 黄凤宽 龙丽萍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5-1474,共10页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抗褐飞虱的影响,筛选出可提高水稻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进一步研究水稻抗性变化与稻株内防御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关系,为实现植物生长调节剂定向调控水稻抗虫性和...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苗期抗褐飞虱的影响,筛选出可提高水稻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进一步研究水稻抗性变化与稻株内防御次生代谢物质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关系,为实现植物生长调节剂定向调控水稻抗虫性和农药减量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通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施用方式(浸种和叶面喷雾)下感虫水稻品种TN1苗期对褐飞虱的抗性表型,评价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期水稻抗褐飞虱的影响;根据鉴定结果筛选出抗性水平较高药剂及其最佳施用方式并进行该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影响TN1对褐飞虱抗性和持抗能力评价;分别采用Folin-酚法测和酶联免疫法测定抗性水平较高药剂处理后稻株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揭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的关系。【结果】0.667 mL/L 3%赤霉酸乳油、0.500 mL/L 0.01%28-表高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00 mL/L 1%氨基寡糖素水剂、2 mL/L 1.2%吲哚丁酸水剂浸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处理对TN1苗期抗褐飞虱均无影响;0.1000 mL/L 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浸种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处理TN1秧苗对褐飞虱平均抗性等级均由高感提高到中感,且叶面喷雾效果好于浸种。进一步研究表明,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0.2000~0.4000 mL/L浓度处理TN1对褐飞虱的抗性级别均由高感提升为中抗,尤以0.2000 mL/L浓度处理TN1对褐飞虱抗性提升最高,平均受害级别5.20,持抗期可达6.20 d。施药后接入褐飞虱,药后10 d,稻茎总酚含量最高(1.003 mg/g)的0.2000 mL/L浓度处理即为TN1对褐飞虱抗性水平和持抗等级最高的处理,稻茎总酚含量前3的处理0.2000、0.1000和0.4000 mL/L即为梯度浓度中持抗等级仅有达到中持抗级的处理。所有喷施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后的接虫处理,TN1稻茎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接虫CK(P<0.05,下同),同时也显著高于相同浓度不接虫处理,水稻茎部总黄酮含量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为0.4000 mL/L接虫处理,总黄酮含量达0.138 mg/g。【结论】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次生代谢防御物质总酚和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能诱导感虫水稻品种TN1秧苗增强对褐飞虱的抗性。建议在水稻苗期施用0.136%赤霉·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作为预防褐飞虱为害的补充手段,以同时达到农药减施和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植物生长调节剂 褐飞虱 水平 总酚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根肿病抗性和除草剂抗性的遗传改良
13
作者 杨静 王朝阳 +5 位作者 张晓晖 徐义 王鹏飞 宋易先 洪登峰 杨光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根肿病和草害严重威胁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选育抗根肿病(clubroot-resistant,CR)和抗除草剂(herbicide-resistant,HR)的油菜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策略将抗根肿病位点CRb和PbBa8.1、抗除草剂位点ALS1R和ALS3R导入油菜常规... 根肿病和草害严重威胁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选育抗根肿病(clubroot-resistant,CR)和抗除草剂(herbicide-resistant,HR)的油菜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策略将抗根肿病位点CRb和PbBa8.1、抗除草剂位点ALS1R和ALS3R导入油菜常规品种中双11(ZS11)中,获得3个改良株系ZS11CR(CRb+PbBa8.1)、ZS11HR(ALS1R+ALS3R)和ZS11CHR(CRb+PbBa8.1+ALS1R+ALS3R)。利用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湖北枝江)和噻吩磺隆除草剂(45 g a.i.ha^(-1))对ZS11CR、ZS11HR和ZS11CHR的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S11CR、ZS11CHR对4号生理小种抗性达到免疫水平,ZS11HR、ZS11CHR对噻吩磺隆除草剂抗性显著。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ZS11CR、ZS11HR和ZS11CHR的株高较ZS11一定程度增加,而在开花期、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千粒重等性状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获得了3个改良株系,其中ZS11CR具有根肿病抗性、ZS11HR具有除草剂抗性、ZS11CHR兼具根肿病抗性和除草剂抗性,这些改良株系不仅目标性状得到了改良,同时维持了ZS11的优良农艺性状,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中双11 根肿病 除草剂 噻吩磺隆 聚合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14
作者 赵辉 刘新涛 +5 位作者 倪云霞 王婧 贾敏 赵新贝 何碧珀 刘红彦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7,共9页
为筛选芝麻叶部病害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法和相对抗病性指数对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部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叶部病害抗性普遍较差,未出现免疫和高抗类型,抗病种质资源占比较低,仅为7.22%;感病品种占比较高。... 为筛选芝麻叶部病害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法和相对抗病性指数对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部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叶部病害抗性普遍较差,未出现免疫和高抗类型,抗病种质资源占比较低,仅为7.22%;感病品种占比较高。江汉夏芝麻区抗性材料数量和比例最高,其次为黄淮夏芝麻区。供试材料中抗病种质仅有13份,分别为:南召农家种,‘鸭嘴芝麻’(ZZM1054),‘ZZM0927’‘观音麻’(ZZM1271),‘独苔’(ZZM1224),‘ZZM03846’‘ZZM02488’,野芝麻(WZM03156),‘野芝1号’‘豫芝4号’(ZZM03410),‘独脚黄’(ZZM1250),‘襄芝2号’和修武农家种,农家种中抗性材料的数量和比例高于现代培育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种质资源 叶病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热-酶解法制备高粱抗性淀粉
15
作者 李倩 张奇志 +3 位作者 徐同成 李世香 杜方岭 宗爱珍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39,共5页
以高粱淀粉为原料,采用压热-酶解法制备高粱抗性淀粉。以高粱抗性淀粉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优制备工艺为淀粉乳质量浓度0.050 g/mL、压热时间60 min、普鲁兰酶活性20 U/g(以干高粱淀粉... 以高粱淀粉为原料,采用压热-酶解法制备高粱抗性淀粉。以高粱抗性淀粉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优制备工艺为淀粉乳质量浓度0.050 g/mL、压热时间60 min、普鲁兰酶活性20 U/g(以干高粱淀粉质量为基准)、酶解时间8 h、老化时间40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高粱抗性淀粉含量达55.79%,且其直链淀粉含量高达74.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淀粉 压热-酶解法 普鲁兰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皮侧耳覆土栽培对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16
作者 弥春霞 许澍 +3 位作者 王守现 刘宇 宋庆港 宋爽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5-343,共9页
【目的】探究利用食用真菌覆土栽培模式降低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丰度的可行性。【方法】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覆土栽培模式下土壤细菌中ARG... 【目的】探究利用食用真菌覆土栽培模式降低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丰度的可行性。【方法】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覆土栽培模式下土壤细菌中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丰度,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出菇前后土壤细菌群落差异,并通过网络分析揭示ARGs、MGEs和细菌群落之间的共现模式。【结果】糙皮侧耳覆土栽培后,土壤中ARGs总相对丰度降低34.62%(P<0.01),总绝对丰度降低48.56%(P<0.01),其中氨基糖苷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肯酰胺类-链阳性菌素类和四环素类ARGs削减效果显著。MGEs总相对丰度下降20.63%,总绝对丰度降低32.99%(P<0.01)。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显著(P<0.01),解释了31.50%的ARGs变异,细菌群落结构与MGEs共同解释了8.01%的ARGs变异。【结论】糙皮侧耳菌丝在土壤中的增殖和发育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达到了削减ARGs丰度的效果。利用糙皮侧耳覆土栽培的方法无需高温和发酵处理,实施操作简便,不仅能够降低土壤中ARGs丰度,而且能够正常收获食用的子实体,产生经济效益,为受ARGs污染的农业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农业土壤 食用真菌 微生物群落结构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17
作者 闫会 马居奎 +5 位作者 李臣 马猛 张艾岑 张成玲 张允刚 李强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7-915,共9页
为高效挖掘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基因并创制甘薯抗病种质,以包含274个甘薯F1子代的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大田自然诱发鉴定法对F1群体的复合抗性进行连续两个生长周期的抗性鉴定,通过高精度连锁分析检测与复合抗性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 为高效挖掘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基因并创制甘薯抗病种质,以包含274个甘薯F1子代的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大田自然诱发鉴定法对F1群体的复合抗性进行连续两个生长周期的抗性鉴定,通过高精度连锁分析检测与复合抗性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利用基因本体(GO)和直系同源基因簇(COG)数据库注释和筛选候选基因。结果表明,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不符合正态分布,F1群体存在丰富遗传变异且存在超亲遗传,其中高抗和高感抗性性状遗传稳定,可指导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育种。通过连锁分析在LG03、LG05、LG07和LG08连锁群定位到与复合抗性紧密连锁的9个QTL,可解释6.1%~7.3%的表型变异。根据两个生长周期QTL定位结果,获得1个共定位QTL和10个共定位基因。本研究为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病基因挖掘和复合抗性种质创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线虫病 复合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黑胚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新华 张珂 +3 位作者 欧行奇 王紫娟 欧阳娟 张帅垒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13,共6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各小麦品种黑胚率在6.17%~63.17%之间。‘百农607’、‘百农207’、‘山农17’、‘山农116’、‘伟隆169’和‘新麦45’的籽粒黑胚率低,病情指数轻,均为小麦黑胚病轻感类型;‘周麦36’、‘周麦28’、‘高麦6号’、‘囤麦127’、‘安科1602’和‘矮抗58’籽粒黑胚率高,病情指数重,均为小麦黑胚病高感类型。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小麦种植提供了关于品种选择和病害管理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减少黑胚病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黄淮麦区 黑胚率 病情指数 分级 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份糜子种质对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
19
作者 郭成 洪流 +5 位作者 周天旺 王春明 张磊 张小杰 董孔军 杨天育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46,共7页
为明确不同糜子种质抗黑穗病类型和差异,于2022年-2023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对32份糜子种质进行了抗黑穗病鉴定;同时以‘陇糜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时间和接菌量对糜子黑穗病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两年... 为明确不同糜子种质抗黑穗病类型和差异,于2022年-2023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对32份糜子种质进行了抗黑穗病鉴定;同时以‘陇糜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时间和接菌量对糜子黑穗病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两年对黑穗病均表现免疫(IM)的材料仅有1份,为‘HANACKE MANA’,占比3.1%;其余31份材料均表现高感,占比为96.9%。播种时间越早,越容易发生糜子黑穗病。当接种菌土含菌量达0.1%及以上时,糜子种质均能充分发病。该研究结果对规范糜子抗黑穗病鉴定方法,品种合理布局以及为抗病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黑穗病 发病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矩形正交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混合式补偿拓扑优化及其抗偏移性
20
作者 刘旭 曹宇鹏 +1 位作者 夏晨阳 杨龙月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828-3841,共14页
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由于车辆停靠不准导致的位置偏移是不可避免的,这将造成系统参数变化,从而引起输出电压波动,甚至损坏系统。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四矩形正交(QRQP)线圈的新型混合式补偿拓扑结构,并给出其参数设计准则与优化... 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由于车辆停靠不准导致的位置偏移是不可避免的,这将造成系统参数变化,从而引起输出电压波动,甚至损坏系统。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四矩形正交(QRQP)线圈的新型混合式补偿拓扑结构,并给出其参数设计准则与优化策略,以有效提升系统的多方向抗偏移特性。优化后的系统可在一定范围内的任意角度偏移及负载变化工况下,维持系统输出电压的恒定,且当接收线圈移除时,还可有效地限制原边电流,从而保障系统安全。所提混合式补偿拓扑结构及其优化方法经过了1 kW的实验室原型样机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负载电阻在20~100Ω变化范围内,系统在X轴偏移−140~140 mm、Y轴偏移−105~105 mm以及XY轴对角偏移−200~200 mm时的输出电压波动均小于5%。同时,当线圈间垂直间距在−35~70 mm变化时,输出电压波动可限制在8%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线圈结构 混合拓扑 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