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干酪乳杆菌M5-L抑制宋内志贺氏菌黏附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英春 马微 +1 位作者 易华西 张兰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99-102,共4页
研究副干酪乳杆菌M5-L抑制宋内志贺氏菌(S.sonnei)对HT-29细胞黏附的作用及其影响抑制黏附作用的表面分子分析。结果表明M5-L能够显著的抑制S.sonnei的黏附作用,在排除、竞争和取代黏附实验中,抑制率分别为55%、33%和30%,差异显著(p<... 研究副干酪乳杆菌M5-L抑制宋内志贺氏菌(S.sonnei)对HT-29细胞黏附的作用及其影响抑制黏附作用的表面分子分析。结果表明M5-L能够显著的抑制S.sonnei的黏附作用,在排除、竞争和取代黏附实验中,抑制率分别为55%、33%和30%,差异显著(p<0.05),高碘酸钠处理后,M5-L的抑制黏附作用没有变化,表明碳水化合物并没有参与到黏附抑制过程中。而经过5mol/L LiCl处理后,M5-L的抑制黏附作用下降,说明S-层蛋白参与了M5-L抑制S.sonnei对HT-29细胞的黏附作用。此外,M5-L的S-层蛋白能够显著抑制S.sonnei的黏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酸杆菌 宋内志贺氏菌 抑制黏附 菌体表面物质 HT-29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球菌外膜蛋白Porin I多抗的黏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郑磊 阮黎明 +7 位作者 程浩 岑建萍 沈建根 林洁 张行 姚云斌 王琦 陈大方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研究兔抗淋球菌外膜蛋白Porin I(P I)的多克隆抗体阻断淋病奈瑟菌对泌尿生殖道上皮的黏附作用。方法:将自行构建表达的淋球菌GST-P I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获得兔抗P I蛋白的多抗血清,纯化后得到P I-IgG抗体。建立淋球菌感... 目的:研究兔抗淋球菌外膜蛋白Porin I(P I)的多克隆抗体阻断淋病奈瑟菌对泌尿生殖道上皮的黏附作用。方法:将自行构建表达的淋球菌GST-P I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获得兔抗P I蛋白的多抗血清,纯化后得到P I-IgG抗体。建立淋球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通过观察阴道黏膜改变、分泌物涂片、冲洗液培养及阴道组织病理变化评价兔抗P I-IgG抗体对淋球菌黏附的影响。结果:经1 m g/m l兔抗P I-IgG处理后3 h再接种淋球菌的BALB/c小鼠生殖道黏膜未见红肿及脓液,分泌物涂片及阴道冲洗液未检及淋球菌,阴道组织病理检查也未见炎症细胞浸润。而低于浓度1 m g/m l及长于3 h兔抗P I-IgG处理的小鼠阴道组织病理可检及炎症细胞,但其它检查结果阴性。结论:纯化的抗淋球菌GST-P I融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能有效抑制淋病奈瑟菌对小鼠泌尿生殖道上皮的黏附与感染,阻断作用及持续时间与抗体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瑟球菌 淋病 疾病模型 动物 淋球菌 外膜蛋白I 多克隆抗体 黏附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血清热休克蛋白27、70、DKK-1及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抑制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尚立群 王伟 +3 位作者 李学昌 刘军强 文峰 李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9期46-47,50,共3页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血清热休克蛋白27(HSP27)、70(HSP70)、DKK-1及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RFER)、抑制因子(RFIR)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1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血清热休克蛋白27(HSP27)、70(HSP70)、DKK-1及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RFER)、抑制因子(RFIR)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1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62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将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术后1、5、10d的血清HSP27、HSP70、DKK—1及RFER、RFIR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血清HSP27、HSP70、DKK-1及RFI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FE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观察组术后1、5、10d的HSP27、HSP70、DKK—1及RFIR水平持续下降,而RFER则持续上升,且术后TNM分期Ⅰ期患者因子水平优于Ⅱ、Ⅲ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血清HSP27、HSP70、DKK-1及RFER、RFIR的变化规律可反映手术效果,并且对于疾病的诊断也有较为明显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围术期 热休克蛋白27 热休克蛋白70 DKK-1 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 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潜在抑制肠道致病菌的乳酸菌的筛选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英春 张兰威 +4 位作者 韩雪 易华西 杜明 妥彦峰 李靖妍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2,共4页
以西北地区发酵食品分离出的106株乳酸杆菌为材料,通过其代谢产物对肠道致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菌体HT-29细胞的粘附作用和抑制宋内志贺氏菌(S.sonnei)对HT-29细胞的黏附作用筛选出了具有抑制肠道致病菌作用的三株乳酸杆菌,为进一步的... 以西北地区发酵食品分离出的106株乳酸杆菌为材料,通过其代谢产物对肠道致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菌体HT-29细胞的粘附作用和抑制宋内志贺氏菌(S.sonnei)对HT-29细胞的黏附作用筛选出了具有抑制肠道致病菌作用的三株乳酸杆菌,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致病菌 抑制致病菌生长 抑制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协同抑制痢疾杆菌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艺宙 方凯 +2 位作者 王慧 窦洁 周长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以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为研究对象,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其纯培养和共培养后的发酵液对福氏痢疾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培养液对福氏痢疾杆菌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其共培养液抑菌作用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 以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为研究对象,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其纯培养和共培养后的发酵液对福氏痢疾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培养液对福氏痢疾杆菌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其共培养液抑菌作用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其抑菌作用分别增强了17.2%和22.4%。同时,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存在共生关系,共培养后生物量可达4.27 g/L(干重),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生物量分别提高6.0%和30.6%,且共生可使产酸增多,从而达到协同抑菌效果。对福氏痢疾杆菌黏附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的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能协同抑制福氏痢疾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Caco-2与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孵育的组别,其福氏痢疾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分别降低了84.2%,81.2%和75.8%,相对应的Caco-2细胞的活力分别提高了22.9%,12.5%和11.5%。本研究首次发现两种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具有共生关系,并且在体外能够协同抑制肠道致病菌福氏痢疾杆菌的生长和黏附,对于由福氏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酪酸梭菌 协同抗菌活性 痢疾杆菌 复合益生菌 黏附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学对副干酪乳杆菌BS 08黏附作用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郑州 侯保朝 +1 位作者 谢晓娜 郭炳豪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4,共5页
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作为乳制品中常见的重要益生菌,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血糖水平等。黏附是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其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的基础。L.paracasei作为益生菌吸... 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作为乳制品中常见的重要益生菌,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血糖水平等。黏附是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其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的基础。L.paracasei作为益生菌吸附于黏膜表面可以延长自身作用于宿主的时间。基于基因组学分析L.paracasei的黏附作用及其对病原菌黏附的抑制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益生菌的生物屏障机制,对乳酸菌的研究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课题以分离自西藏地区传统发酵奶制品的L.paracasei为研究对象,筛选出黏附作用最显著的L.paracasei BS 08,分析其黏附作用相关基因,通过去除菌体表面的黏附素,观察对Caco-2细胞的黏附差异性,并探究目标菌株对病原菌黏附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黏附基因 黏附 病原菌黏附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保护肠上皮细胞HT-29免受大肠杆菌和H_(2)O_(2)损伤潜力的植物乳杆菌的筛选 被引量:2
7
作者 马长路 柳青 +2 位作者 李淑荣 张丽娟 妥彦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3-150,共8页
益生菌可在肠道定植从而发挥抗炎或抗氧化活性,有利于宿主肠道健康。本实验研究了从新疆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分离得到的8株植物乳杆菌对大肠杆菌侵袭和过氧化氢刺激肠上皮细胞HT-29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8株植物乳杆菌中,植物乳杆菌35具... 益生菌可在肠道定植从而发挥抗炎或抗氧化活性,有利于宿主肠道健康。本实验研究了从新疆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分离得到的8株植物乳杆菌对大肠杆菌侵袭和过氧化氢刺激肠上皮细胞HT-29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8株植物乳杆菌中,植物乳杆菌35具有最高的黏附能力。植物乳杆菌35可通过取代、竞争、排阻的方式抑制大肠杆菌对HT-29细胞的黏附,抑制率分别为42.60%、59.17%、60.19%。植物乳杆菌35及其多糖可抑制大肠杆菌刺激HT-29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8;同时保护HT-29细胞免受过氧化氢的损伤,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水平并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植物乳杆菌35及其粗胞外多糖具有抑制大肠杆菌O157诱导的炎症性肠病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 抑制黏附 大肠杆菌O157 人结肠癌细胞HT-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瘟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及免疫活性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元永平 张佩君 陈德坤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2期5-7,共3页
为制备猪瘟特异性转移因子(CSFV-STF)并鉴定其免疫学活性,用猪瘟兔化弱毒和石门系强毒(CSFV-Shimen)配合免疫健康猪,取猪的脾脏,制备猪瘟特异性转移因子,并采用改良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检测其免疫活性。结果显示,猪瘟特异性转移因子的LAI... 为制备猪瘟特异性转移因子(CSFV-STF)并鉴定其免疫学活性,用猪瘟兔化弱毒和石门系强毒(CSFV-Shimen)配合免疫健康猪,取猪的脾脏,制备猪瘟特异性转移因子,并采用改良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检测其免疫活性。结果显示,猪瘟特异性转移因子的LAI%为76.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猪瘟特异性转移因子具有特异性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 特异性转移因子 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震波治疗对微血管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华宝桐 赵玲 +6 位作者 蔡红雁 骆志玲 王钰 李琳 彭云珠 李锐洁 郭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83-687,共5页
目的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ardiac shock wave therapy,CSWT)可促进缺血心肌动脉生成,但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文中探讨CSWT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 目的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ardiac shock wave therapy,CSWT)可促进缺血心肌动脉生成,但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文中探讨CSWT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同时探讨黏附班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和钙敏感钾通道(KCa)是否参与了CSWT治疗效应的机械信号转导通路。方法体外培养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CMEC),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SWT组、CSWT+PF-573228组、CSWT+Iberiotoxin组。每个实验组加药刺激48 h后接受1次低能量体外震波治疗(0.09 m J/mm2,200Times),常规培养24 h后,检测促动脉生成相关的e NOS、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e NOS mRNA表达(1.00±0.09)、VEGFmRNA表达(1.00±0.11)相比,CSWT组(3.99±0.17,4.61±0.19)升高,CSWT+PF-573228组(0.40±0.02,0.62±0.10)、CSWT+Iberiotoxin组(0.64±0.02,0.53±0.0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SWT组比较,CSWT+PF-573228组、CSWT+Iberiotoxin组e NOS mRNA、VEGF mRNA表达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e NOS蛋白表达(0.50±0.01)、VEGF蛋白表达(0.35±0.01)相比,CSWT组(0.63±0.02、0.43±0.02)升高,CSWT+PF-573228组(0.36±0.01、0.29±0.02)、CSWT+Iberiotoxin组(0.37±0.02、0.30±0.0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SWT组比较,CSWT+PF-573228组、CSWT+Iberiotoxin组e NOS蛋白、VEGF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心脏震波治疗可上调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e NOS、VEGF表达,FAK和钙敏感钾通道可能参与了CSWT治疗效应的机械信号转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黏附班激酶抑制 钙敏感钾通道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PCT FEIR与WBC水平和产后感染控制情况关联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蕊 王东霞 武艳琪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水平与产后感染控制情况关联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69例产后感染患者根据感染控制情况分为感染控制组与未控制组,比较两组血清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水平,Logistic回...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水平与产后感染控制情况关联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69例产后感染患者根据感染控制情况分为感染控制组与未控制组,比较两组血清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水平与产后感染控制情况关联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水平对感染控制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控制者血清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水平低于感染未控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水平与产后感染控制情况具有相关性(P<0.01)。ROC曲线显示,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联合预测产后感染未控制的曲线下面积为0.870,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5.82%(P<0.01)。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白细胞水平的高表达与产后感染控制情况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三者表达可为临床预测感染控制情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免疫黏附抑制因子 白细胞 产后感染 感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