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诗巧 郝瑞 张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大脑的复杂功能有赖于其内在神经元及神经网络系统的相互作用,而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生后视觉系统的发育存在“关键期”,此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而影响视觉可塑性。视觉环境的变化... 大脑的复杂功能有赖于其内在神经元及神经网络系统的相互作用,而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生后视觉系统的发育存在“关键期”,此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而影响视觉可塑性。视觉环境的变化会使视皮层之间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发生适应性调整,细胞外基质中的神经周围网在这个过程中被证实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主要包裹的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PV^(+)INs)亦参与了视觉发育关键期可塑性调控。PV^(+)INs为一类表达小清蛋白的中间神经元,存在于大脑各部分。尤其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异性调控这类神经元不仅解释了弱视、抑郁症以及自闭症等疾病的潜在治疗机制,还为这些疾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法。现对PV^(+)INs从起源到视觉发育关键期结束过程中各类调控因素,以及其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视皮质可塑性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蛋白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视皮层 可塑性 关键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S神经元网络的双向抑制性调控可塑性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Yap EL 刘风雨(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59,共1页
行为活动可以激活大脑的一小部分神经元,引起FOS转录因子的表达。表达FOS的神经元,对于编码和唤起记忆具有重要作用。FOS神经元网络的调控是否发生可塑性变化?一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者以海马CA1椎体神经元为观察对象,对此进... 行为活动可以激活大脑的一小部分神经元,引起FOS转录因子的表达。表达FOS的神经元,对于编码和唤起记忆具有重要作用。FOS神经元网络的调控是否发生可塑性变化?一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者以海马CA1椎体神经元为观察对象,对此进行研究。海马CA1椎体神经元主要接受小清蛋白(PV)和胆囊收缩素(CCK)两种抑制性神经元的输入。这些抑制性的输入,对于海马网络振荡的产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察对象 神经元网络 海马CA1 FOS 可塑性变化 小清蛋白 抑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合亮 张广芬 +1 位作者 杨建军 孙康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癫痫的主要类型,其发病率较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新近研究表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TLE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就抑制性神经元的形态、数量及功能变化在T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癫痫的主要类型,其发病率较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新近研究表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TLE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就抑制性神经元的形态、数量及功能变化在T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 癫痫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侧抑制性轴突导向蛋白对鸡胚脊髓背侧中间神经元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杜鹃 崔慧先 +3 位作者 张三兵 岂春晓 张展翅 苏玉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目的:探讨在鸡胚脊髓发育早期背侧抑制性轴突导向蛋白(draxin)对脊髓背侧中间神经元(dorsal in-terneurons,dI)迁移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鸡胚脊髓dI的发育特性;应用电穿孔的方法在鸡胚一侧脊髓内过表达draxin,观... 目的:探讨在鸡胚脊髓发育早期背侧抑制性轴突导向蛋白(draxin)对脊髓背侧中间神经元(dorsal in-terneurons,dI)迁移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鸡胚脊髓dI的发育特性;应用电穿孔的方法在鸡胚一侧脊髓内过表达draxin,观察draxin过表达后对鸡胚脊髓内dI神经元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胚胎的发育,鸡胚脊髓内dI3中间神经元首先在脊髓背侧区形成并逐渐向腹侧迁移,而dI2、dI4和dI6中间神经元没有形成明显的腹侧迁移特性;鸡胚脊髓内分别过表达分泌型和跨膜型draxin时,dI3中间神经元的腹侧迁移延迟,且在跨膜型draxin过表达时其受影响程度较高;而dI2、dI4和dI6中间神经元的迁移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Draxin参与鸡胚脊髓内dI3中间神经元腹侧迁移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侧抑制性轴突导向蛋白 脊髓 dI中间神经元 迁移 免疫组织化学 电穿孔 鸡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参与疼痛调控及其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漫 李玥豪 +2 位作者 包承仪 李英 张励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7-451,共5页
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神经元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亚群中的一种,其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以往研究证实PV阳性神经元与精神分裂、癫痫、抑郁、吗啡依赖与戒断、共... 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神经元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亚群中的一种,其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以往研究证实PV阳性神经元与精神分裂、癫痫、抑郁、吗啡依赖与戒断、共济失调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表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PV阳性神经元在疼痛的发生发展及调节过程中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PV阳性神经元的活性加以调控有望成为临床疼痛治疗的一个新思路。本文就PV阳性神经元的生物学特性、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水平参与疼痛调控的研究证据及其参与疼痛调控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关注它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蛋白 PV阳性神经元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前馈抑制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刺激作用下感生电场对网络同步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于凯 王江 +1 位作者 邓斌 魏熙乐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6-736,共11页
磁刺激作为一种无侵入式的物理技术,在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对磁刺激和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清,极大限制了此技术的发展.磁场对脑部的影响体现在其产生的感应电场可以调节神经网络的活动.在基... 磁刺激作为一种无侵入式的物理技术,在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对磁刺激和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清,极大限制了此技术的发展.磁场对脑部的影响体现在其产生的感应电场可以调节神经网络的活动.在基于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磁场刺激作用下的感生电场对神经元及其网络的影响.在对直流感应电场的分析中,研究了电场强度、突触电导以及网络规模对网络同步的影响,并发现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所组成的网络只能产生在gamma频段(30~80Hz)内的同步振荡;在对交流感应电场的分析中,发现只有当神经元处于单周期放电模式时才能产生同步的网络振荡.研究结果解释了感应电场对神经元及其网络的作用规律,有助于推动以磁刺激为核心技术治疗某些精神疾病的有效手段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刺激 感生电场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网络 gamma振荡 精神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mma神经振荡产生机制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静 李小俚 +1 位作者 邢国刚 万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8-693,共6页
Gamma神经振荡的频率在30~100 Hz之间,存在于动物和人类大脑的多个区域,如丘脑、体感皮层以及海马等部位,在各个尺度水平上都可被检测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是产生此高频节律性活动的主要条件之一.皮层的gamma神经振荡与丘... Gamma神经振荡的频率在30~100 Hz之间,存在于动物和人类大脑的多个区域,如丘脑、体感皮层以及海马等部位,在各个尺度水平上都可被检测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是产生此高频节律性活动的主要条件之一.皮层的gamma神经振荡与丘脑-皮层系统有关.Gamma神经振荡具有易化突触可塑性和调节神经网络的作用,主要参与感觉特征绑定、选择性注意以及记忆等高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ma神经振荡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特征绑定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节律振荡机制在视觉研究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科 赵翌蕾 +5 位作者 刘婷 崔砚 郭大庆 王玲 刘铁军 尧德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3,共7页
γ节律振荡是大脑皮质中常见的,频率在30~80 Hz之间的神经振荡模式,在初级视觉通道中能观察到多种起源的γ节律振荡.在小鼠、猫与猴V1的视觉诱发的γ节律振荡主要起源于L2/3和L4B,并对刺激参数敏感.猫与小鼠初级视觉通道(视网膜、LGN与... γ节律振荡是大脑皮质中常见的,频率在30~80 Hz之间的神经振荡模式,在初级视觉通道中能观察到多种起源的γ节律振荡.在小鼠、猫与猴V1的视觉诱发的γ节律振荡主要起源于L2/3和L4B,并对刺激参数敏感.猫与小鼠初级视觉通道(视网膜、LGN与V1)中观察到起源于视网膜由亮度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在猴LGN却没有观察到γ节律振荡,而在V1上记录到亮度诱发的γ活动.γ节律振荡的产生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网络有重要的关系,其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PV细胞被认为与自发γ节律振荡的产生相关. SOM细胞的参与对低频γ节律振荡(20~40 Hz)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而光栅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65~80 Hz)主要与PV细胞有关.动物在不同生理状态、发育阶段与脑疾病状态下光栅诱发的γ节律振荡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大脑对视觉信息加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节律振荡 视觉机制 兴奋性锥体细胞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