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3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度对Anammox脱氮性能的抑制及外源物质对其的缓解作用
1
作者 李亚峰 徐一楠 伍健伯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7-144,共8页
考察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对不同盐度的响应以及添加不同外源物质对盐度抑制的缓解效果。首先采用连续流试验考察了0~20 g/L NaCl对UASB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其次采用短期批次试验考察了投加KCl、FeSO_(4)、甘氨酸甜菜碱(C_(5)H_(... 考察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对不同盐度的响应以及添加不同外源物质对盐度抑制的缓解效果。首先采用连续流试验考察了0~20 g/L NaCl对UASB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其次采用短期批次试验考察了投加KCl、FeSO_(4)、甘氨酸甜菜碱(C_(5)H_(11)NO_(2))3种外源物质对盐度抑制Anammox脱氮性能及污泥活性的缓解作用。结果显示,未经驯化的Anammox污泥对环境较敏感,6 g/L盐度即可显著抑制其脱氮性能;随驯化过程进行,Anammox污泥能逐渐适应15 g/L的盐度;在盐度为20 g/L的环境下,Anammox污泥活性受到可逆抑制。投加外源物质能缓解盐度冲击对Anammox污泥的抑制效果。低盐度条件下,投加FeSO_(4)能刺激Anammox活性,投加C_(5)H_(11)NO_(2)能显著降低盐度对Anammox的抑制作用。高盐度条件下,投加KCl对Anammox污泥能起到更好的活性保留作用。Hill抑制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投加外源物质对盐度冲击抑制效果的缓解作用表现为空白对照组<FeSO_(4)<KCl<C_(5)H_(11)N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盐度 抑制作用 外源物质 缓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非凡 常伟辰 +6 位作者 孔亮 张素梅 黎露露 徐曾浩 张红英 袁淑萍 杨明凡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70-2278,共9页
旨在探讨黄芩苷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体外抑制作用。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间接免疫荧光(IFA)、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等试验观察黄芩苷对PRRSV感染阻断、直接杀灭、增殖抑制3种作用方式;吸附、内... 旨在探讨黄芩苷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体外抑制作用。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间接免疫荧光(IFA)、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等试验观察黄芩苷对PRRSV感染阻断、直接杀灭、增殖抑制3种作用方式;吸附、内化、复制、释放4个复制环节以及与PRRSV病毒粒子直接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芩苷在不同作用方式下均可抑制PRRSV复制,感染阻断4 h时抑制作用显著(P<0.05);黄芩苷可以抑制PRRSV复制过程各个阶段,吸附和内化阶段抑制效果显著(P<0.05),且呈剂量依赖;黄芩苷可直接与PRRSV病毒粒子相互作用,抑制PRRSV复制(P<0.05)。综上,黄芩苷在体外对PRRSV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体外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糖乳杆菌Z097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叶国良 张杏果 +2 位作者 黄铭新 李婷 钟青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单增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采用乳酸菌的活性物质淬灭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以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研究测定了戊糖乳杆菌Z097的乙酸乙酯提取物(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 单增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采用乳酸菌的活性物质淬灭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以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研究测定了戊糖乳杆菌Z097的乙酸乙酯提取物(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探究Z097-E在亚抑菌浓度下对其生长、自聚性、疏水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多糖、胞外蛋白和QS信号分子AI-2等的影响,并测定了其不同浓度对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Z097-E的MIC为6.4 mg/mL;亚抑菌浓度3.2 mg/mL的Z097-E处理使单增李斯特菌的自聚性和疏水性分别下降了73.58%和89.62%;同时对单增李斯特菌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AI-2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0.03%、34.23%和84.43%;此浓度处理24 h和48 h后,生物被膜量分别降低了52.76%和53.77%。以12.8 mg/mL的Z097-E处理成熟生物被膜24、48 h后,对其清除率分别为30.08%和62.07%。结果表明,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被膜和群体感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在食品加工、运输和保藏过程中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糖乳杆菌 单增李斯特菌 群体感应 生物被膜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顶侧耳麦角硫因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4
作者 夏张晨 孟晓慧 +5 位作者 方茹 毛延卿 程俊文 王衍彬 徐娟 贺亮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9,共10页
为探究金顶侧耳麦角硫因的降脂作用机理,采用酶动力学、紫外吸收、内源荧光、同步荧光、三维荧光等多光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其与胰脂肪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金顶侧耳麦角硫因对胰脂肪酶具有可逆非竞争型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 为探究金顶侧耳麦角硫因的降脂作用机理,采用酶动力学、紫外吸收、内源荧光、同步荧光、三维荧光等多光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其与胰脂肪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金顶侧耳麦角硫因对胰脂肪酶具有可逆非竞争型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为15.29 mg/mL。紫外光谱显示随着加样浓度的升高,胰脂肪酶的肽键C=O基团产生π→π*跃迁现象,疏水性减弱,亲水性变强,极性增大。荧光光谱揭示它能改变胰脂肪酶的空间结构,以静态方式有效猝灭其内源荧光,在298 K下结合常数K_(a)达到1.55×10^(3)L/mol,位点数约为1。两者结合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为-8.57 kJ/mol与2.55 J/(mol·K),主要以氢键与静电作用互作;同步和三维荧光发现,随着样品浓度增加,最大吸收峰分别红移6和3 nm,荧光强度分别下降32.2%和25.6%,进一步证实两者结合使胰脂肪酶分子微环境疏水性减弱,极性增强。分子对接表明,麦角硫因分子可在酶催化活性中心外以氢键、电荷吸引及范德华力结合在残基位点上,从而抑制该酶活性。本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金顶侧耳麦角硫因的胰脂肪酶抑制作用,为后续该类食品资源加工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顶侧耳 麦角硫因 胰脂肪酶 抑制作用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多酚成分鉴定及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董仕豪 徐柠檬 +4 位作者 付正建 申开泽 曾顺超 范方宇 郭磊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85-294,共10页
为分析天麻中多酚的物质组成及其降血糖活性,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纯化后的天麻多酚进行成分鉴定,同时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天麻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天麻多... 为分析天麻中多酚的物质组成及其降血糖活性,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纯化后的天麻多酚进行成分鉴定,同时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天麻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天麻多酚降血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天麻多酚含有30种化合物,包含黄酮类化合物23种、酚酸类化合物2种和酚类化合物5种;体外降血糖实验结果显示,天麻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和天麻多酚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当天麻多酚质量浓度为0.5 mg/mL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9.71±2.51)%和(77.33±2.31)%,其半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0.057±0.011)mg/mL和(0.189±0.017)mg/mL,且对二者的抑制类型分别为反竞争性-非竞争性混合抑制和竞争性-非竞争性混合抑制。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晰天麻多酚的降血糖机制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多酚 成分鉴定 Α-淀粉酶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黄消对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牛乳腺上皮细胞病理模型的抑制效果研究
6
作者 牟小青 杨峰 +6 位作者 丁学智 杨雅媛 武小虎 吕亚楠 武凡琳 李宏胜 尚立宏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7,共7页
为了探究乳黄消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作用机制,试验开展了乳黄消对脂磷壁酸(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病理模型的抑制效果研究。采用qPCR检测浓度为15μg/mL和20μg/mL的LTA作用BMECs 12 h,以及无乳链球菌MOI(感染复数)为2... 为了探究乳黄消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作用机制,试验开展了乳黄消对脂磷壁酸(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病理模型的抑制效果研究。采用qPCR检测浓度为15μg/mL和20μg/mL的LTA作用BMECs 12 h,以及无乳链球菌MOI(感染复数)为25、50、100作用BMECs 0、2和4 h下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以确立最佳造模条件。在此基础上将试验分为乳黄消+无乳链球菌、乳黄消+LTA两个试验组,以及LTA、无乳链球菌和空白3个对照组,采用qPCR检测了最佳乳黄消浓度为0.3125 mg/mL预处理BMECs 12 h和24 h,然后分别用15μg/mL的LTA和MOI为50的无乳链球菌分别作用BMECs 12 h和2 h,探究乳黄消对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BMECs的抑制效果。造模条件试验结果表明,LTA浓度为15μg/mL和无乳链球菌MOI为50分别作用BMECs 12 h和2 h,能显著上调TNF-α、IL-8、IL-1β、IL-6四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且对细胞损伤较小,确定了其为最佳的造模条件。乳黄消对炎症细胞的抑制结果表明,0.3125 mg/mL的乳黄消能显著下调LTA和无乳链球菌引起的TNF-α、IL-8、IL-1β、IL-6炎症因子表达量,而未用乳黄消干预的2个对照组炎症因子无下调趋势。本研究表明,乳黄消能显著减轻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引起的BMECs炎症损伤,从而缓解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乳黄消 细胞模型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发酵物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研究
7
作者 董昌燕 李超 +2 位作者 杨本旭 武淑芬 王昌禄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导致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形成。研究表明,AGEs的积累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构建牛血清白蛋白-果糖体外模拟体系,考察红曲发酵物(Monascus fermented ...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反应导致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形成。研究表明,AGEs的积累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构建牛血清白蛋白-果糖体外模拟体系,考察红曲发酵物(Monascus fermented products,MFP)对蛋白糖基化产物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FP对蛋白糖基化早期、中期和晚期产物的生成均具有抑制作用,尤其对晚期产物即AGEs的抑制率最高(87.80%);当MFP质量浓度由0.05 mg/mL增加至0.55 mg/mL时,糖基化蛋白中羰基质量摩尔浓度由32.50μmol/g降低至28.10μmol/g,游离巯基质量摩尔浓度由2.60μmol/g增加至3.50μmol/g,蛋白氧化产物二酪氨酸和犬尿氨酸的最大生成抑制率分别为66.84%和59.37%,表明MFP可通过保护巯基、抑制蛋白氧化等途径发挥AGEs抑制作用;与天然蛋白相比,糖基化蛋白中α-螺旋结构含量减少,添加MFP后,蛋白中α-螺旋结构的含量均增加,说明MFP可借助稳定蛋白天然构象来抑制AGEs的生成;糖基化蛋白中淀粉样β-交联结构含量较高,添加MFP后其含量显著减少,且随着MFP添加量的增加,淀粉样β-交联结构生成抑制率逐渐增大,表明MFP可抑制蛋白质交联从而阻断AGEs的形成。研究旨在为红曲源AGEs抑制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非酶糖基化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红曲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肽对蜜蜂球囊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8
作者 高杨 常硕 李志国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16-4426,共11页
【目的】探究脂肽对蜜蜂球囊菌的抑制作用和机制,以及其体外抑菌和杀菌活性。【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蜜蜂球囊菌,采用抑菌圈试验法验证脂肽能否抑制蜜蜂球囊菌生长,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脂肽对蜜蜂球囊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目的】探究脂肽对蜜蜂球囊菌的抑制作用和机制,以及其体外抑菌和杀菌活性。【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蜜蜂球囊菌,采用抑菌圈试验法验证脂肽能否抑制蜜蜂球囊菌生长,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脂肽对蜜蜂球囊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真菌浓度(MFC)。采用血球计数板观察脂肽对蜜蜂球囊菌孢子萌发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蜜蜂球囊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和细胞壁中几丁质含量,确定脂肽Iturin对蜜蜂球囊菌是否存在抑制作用。【结果】显微镜观察发现,分离菌菌丝呈有隔膜的分枝状和具有球形的孢子囊、孢子等形态。18S rD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与蜜蜂球囊菌(GenBank登录号:GQ867785.1)序列相似性为100%,确定获得的菌株为蜜蜂球囊菌。脂肽伊枯草菌素(Iturin)对蜜蜂球囊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圈半径达8.53 mm,丰原素(Fengycin)抑菌圈半径为5.84 mm,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无抑制作用。Iturin对蜜蜂球囊菌的MIC为6.25~25μg/mL,MIC_(50)、MIC_(90)和MIC_(90)分别为6.25、25和50μg/mL。与0μg/mL Iturin处理组相比,6.25、12.5、25和50μg/mL Iturin处理组蜜蜂球囊菌孢子萌发率均显著下降(P<0.05)。麦角甾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0μg/mL Iturin处理组相比,12.5、25和50μg/mL Iturin处理组蜜蜂球囊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几丁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0μg/mL Iturin处理组相比,25和50μg/mL Iturin处理组蜜蜂球囊菌细胞壁几丁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脂肽Iturin通过减少孢子萌发,破坏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及损害细胞壁中几丁质的合成来有效抑制蜜蜂球囊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肽 蜜蜂球囊菌 抑制作用 麦角甾醇 几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维迪西妥单抗对不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9
作者 江璐 吕伟朋 +2 位作者 陈思静 房艳华 梁珊珊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08-1815,共8页
目的研究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对不同HER-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对乳腺癌HER-2低表达细胞系MCF-7(Luminal A型)、高表达细胞系BT-474(HER-2型)以及二者不同混合比例... 目的研究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对不同HER-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对乳腺癌HER-2低表达细胞系MCF-7(Luminal A型)、高表达细胞系BT-474(HER-2型)以及二者不同混合比例组进行培养;对形成的类器官进行组织学表征,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ER-2在MCF-7与BT-474类器官中的表达水平及空间分布;使用维迪西妥单抗(RC-48)、迪西妥单抗(Disitamab)和甲基澳瑞他汀E(MMAE)分别处理MCF-7和BT-474类器官以及对不同比例MCF-7和BT-474混合培养及患者来源的乳腺癌类器官进行RC-48的药敏试验,通过3D-Glo法评估药物敏感性。结果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ER-2主要定位于细胞膜,BT-474类器官中HER-2表达为强阳性,MCF-7类器官则呈现低表达状态;相较于MCF-7类器官,RC48-ADC对BT-474类器官表现出更显著的抑制效应(IC_(50):109.7μg/mL vs.2.792μg/mL);共培养模型进一步验证了RC-48的旁观者效应,HER-2阳性细胞与阴性细胞的比例显著影响药物杀伤效果。此外,RC-48处理后,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类器官中HER-2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肿瘤类器官模型能有效反映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和旁观者效应。RC-48在类器官模型中对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通过旁观者效应增强杀伤效应,同时可下调HER-2表达,显示出针对HER-2相关乳腺癌的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类器官 乳腺癌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抗体偶联药物 旁观者效应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10
作者 丘卓秋 蒋妮 +3 位作者 詹鑫婕 宋利沙 李林轩 黄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9-93,244,共6页
探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挥发油对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及菌丝体质量,研究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 探明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挥发油对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及菌丝体质量,研究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初步探讨挥发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草珊瑚挥发油对越南槐圆斑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抑菌活性,EC_(50)为271.00 mg/L;挥发油质量浓度2 000 mg/L、作用72 h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菌落扩展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5.00%;处理的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挥发油质量浓度2 000 mg/L、处理72 h的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54倍和4.74倍;MDA含量在处理96 h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的3.11倍;处理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对照还原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比处理72 h降低了5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挥发油 圆斑病病原菌(Didymella glomerata)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串珠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11
作者 范萌 尹玉玲 +5 位作者 赵名琦 李阔 张星鹂 焦晓露 刘迦南 李云鹏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74-78,共5页
为了探究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丝棉木(Euonymus maackii Rupr.)、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大黄(Rheum palmatum L.)、秦皮(Cortex Fraxini)、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6种植物提取物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 为了探究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丝棉木(Euonymus maackii Rupr.)、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大黄(Rheum palmatum L.)、秦皮(Cortex Fraxini)、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6种植物提取物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从6种植物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乙醇粗提物,并以石油醚等系列极性溶剂对筛选到的乙醇植物粗提物进行萃取,测定各萃取物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析各萃取物抑制菌丝生长的毒力差异,筛选出对串珠镰刀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植物萃取物,并测定该植物萃取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对菌丝形态、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附子和丝棉木的乙醇粗提物对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粗提物,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香附子和丝棉木的各极性萃取溶剂中均以石油醚的萃取物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且香附子石油醚萃取物抑菌作用显著高于丝棉木,两者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IC_(50))分别为6.0766 mg/mL和16.7363 mg/mL;香附子石油醚萃取物对孢子萌发的IC_(50)为7.7217 mg/mL,该萃取物可导致菌丝畸形生长,破坏菌丝细胞膜半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烟色虫草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12
作者 杨忠钦 田晶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24-127,共4页
为探究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等测定其抑制能力,并对抑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培养7 d后,1... 为探究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等测定其抑制能力,并对抑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培养7 d后,1.0×10^(7)CFU/mL的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菌丝抑制率可达30.9%,对该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46.48%。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可以破坏尖孢镰刀菌的细胞膜通透性,当发酵液浓度为1.0×10^(7)CFU/mL时,电导率在90 min时达到最大754.33μS/cm。玫烟色虫草IF-1106发酵液可以抑制尖孢镰刀菌蛋白质的合成,最低为8.04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虫草 尖孢镰刀菌 抑制作用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豆皮多糖的乙酰化修饰及其对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
13
作者 连文绮 冯雅蓉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7,共7页
以黑豆皮多糖为原料,采用乙酸酐法制备乙酰化黑豆皮多糖。以取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乙酰化黑豆皮多糖的制备条件,并探讨其对动植物油自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乙酰化黑豆皮多糖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液料比21... 以黑豆皮多糖为原料,采用乙酸酐法制备乙酰化黑豆皮多糖。以取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乙酰化黑豆皮多糖的制备条件,并探讨其对动植物油自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乙酰化黑豆皮多糖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液料比21∶1(mL/g)、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9 h,所得产物的乙酰基取代度达到0.506 3。制得的多糖具有三螺旋构象,其傅里叶红外光谱中存在多糖特征吸收峰,证实乙酰化黑豆皮多糖修饰成功。与未经乙酰化修饰的黑豆皮多糖相比,乙酰化黑豆皮多糖与脂肪的结合能力更强,并可明显抑制动植物油的自氧化反应,且随着多糖添加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表明经乙酰化修饰的黑豆皮多糖对油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皮 多糖 乙酰化修饰 取代度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乳酸对食源创伤弧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
14
作者 张艳芳 刘水琳 +7 位作者 郭梦伽 吕孟敏 吕欣然 白凤翎 励建荣 崔方超 檀茜倩 董浩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本文研究了苯乳酸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首先构建创伤弧菌生物膜模型,然后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和XTT还原法分析苯乳酸对创伤弧菌生物膜形成量和代谢活性的抑制作用,并以胞外多糖、胞外蛋... 本文研究了苯乳酸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首先构建创伤弧菌生物膜模型,然后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和XTT还原法分析苯乳酸对创伤弧菌生物膜形成量和代谢活性的抑制作用,并以胞外多糖、胞外蛋白和胞外DNA为指标,评价苯乳酸对创伤弧菌胞外聚合物的影响,进一步借助光学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探究苯乳酸对创伤弧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创伤弧菌生物膜的聚集期、成熟期和脱落期分别在16~32、32~56和56~72 h。苯乳酸浓度为0.5 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时,对创伤弧菌成熟期生物膜抑制作用较好,对生物膜形成量、代谢活性、胞外多糖、胞外蛋白、胞外DNA的抑制率分别为51.04%、33.62%、61.97%、32.70%、52.25%,且破坏了生物膜的致密性和完整性,使细菌呈松散分布。苯乳酸可通过减少创伤弧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本研究可为控制水产品中创伤弧菌生物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乳酸 创伤弧菌 生物膜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酸梅醇提工艺优化及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15
作者 美合日阿依·喀迪尔 纪剑 +2 位作者 尼格尔热依·亚迪卡尔 张雪宁 阿依加·马里克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150,共7页
以野酸梅紫果为原料,采用醇提法提取野酸梅粗提物。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野酸梅粗提物得率和胰脂肪酶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分析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及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34... 以野酸梅紫果为原料,采用醇提法提取野酸梅粗提物。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野酸梅粗提物得率和胰脂肪酶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分析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及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34%、料液比1∶19 (g/mL)、提取时间2.0 h、提取温度71℃。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野酸梅粗提物得率为75.27%±0.57%,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85.08±3.49)mg/g和(27.91±0.20)mg/g。抑制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野酸梅粗提物对胰脂肪酶IC_(50)为7.50 mg/mL,表明野酸梅粗提物对胰脂肪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酸梅 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 胰脂肪酶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黄精叶斑病病原鉴定及拮抗菌对其抑制作用研究
16
作者 胡秀虹 何佳 +2 位作者 张廷辉 刘天宇 杨明豪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32-137,共6页
以多花黄精叶斑病典型症状的植株为原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并研究了3株拮抗细菌Gluconobacter nephelii H-1、Bacillus... 以多花黄精叶斑病典型症状的植株为原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并研究了3株拮抗细菌Gluconobacter nephelii H-1、Bacillus subtilis H-3和Bacillus magaterium B-2对优势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花黄精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和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研究进一步发现Bacillus subtilis H-3对上述2株病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91.37%、98.21%;拮抗菌Bacillus magaterium对Epicoccum sorghinum HJ-1和Pestalontiopsos microspori solate HJ-5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44.98%和95.49%;拮抗菌Gluconobacter nephelii H-1对上述2株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抑菌率分别为31.89%、50.41%。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效果最好,可为后期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叶斑病 病原菌 分离鉴定 拮抗菌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灵对链格孢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17
作者 孟倩 《辽宁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3-45,共3页
为探究多菌灵对链格孢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机理,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多菌灵对链格孢菌生长状况、抗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菌灵对链格孢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方面,病原菌链格孢菌的抗氧化防御机制被激活,CAT... 为探究多菌灵对链格孢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机理,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多菌灵对链格孢菌生长状况、抗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菌灵对链格孢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方面,病原菌链格孢菌的抗氧化防御机制被激活,CAT与SOD的升高表明病原菌的抗氧化系统正在积极应对杀菌剂引起的氧化胁迫,维持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另一方面,CAT与SOD的升高是病原菌对杀菌剂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提高了病原菌的耐受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菌 多菌灵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对C40混凝土高温后碳化的抑制作用
18
作者 钟曦 张超 +4 位作者 张博超 李宇航 卢丽敏 秦钰雯 姬永生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0,31,共6页
隧道衬砌混凝土的碳化问题尤为突出,而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作为适用于隧道结构的高性能混凝土,其在常温下和火灾后的碳化机理尚不明确。开展了C40混凝土和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高温试验和快速碳化试验,监测了BFRC碳化深度的发展规律。... 隧道衬砌混凝土的碳化问题尤为突出,而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作为适用于隧道结构的高性能混凝土,其在常温下和火灾后的碳化机理尚不明确。开展了C40混凝土和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高温试验和快速碳化试验,监测了BFRC碳化深度的发展规律。基于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引入混凝土高温烧损层深度和高温后碳化速率等参数,建立了BFRC高温后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高温后碳化深度发展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玄武岩纤维后,混凝土常温下碳化速率降低为原来的82%,高温烧损层深度大大降低,高温后碳化系数随温度的升高降低比例从21.5%达到37.5%,明显抑制了高温对混凝土碳化发展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高温 烧损层 碳化深度 碳化系数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α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体内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徐凤霞 孙万里 +3 位作者 张亚文 常爽 王一新 赵鹏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7,共8页
为明确禽源α干扰素(IFN-α)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体内外增殖的抑制效果,本试验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分别采用鸡胚成纤维(DF-1)细胞和海兰褐鸡作为模型,于REV接种前(预防)和接种后(治疗)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禽IFN-α处理,分析禽... 为明确禽源α干扰素(IFN-α)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体内外增殖的抑制效果,本试验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分别采用鸡胚成纤维(DF-1)细胞和海兰褐鸡作为模型,于REV接种前(预防)和接种后(治疗)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禽IFN-α处理,分析禽IFN-α在体外和体内对REV增殖的影响。体外试验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禽IFN-α浓度为33 IU/mL的治疗组72 h细胞和上清中REV的增殖受到了显著抑制(P<0.05),禽IFN-α浓度为33 IU/mL的预防组72 h细胞中REV的增殖受到了显著抑制(P<0.05)。通过比较各组海兰褐鸡的平均体重、血液中REV阳性率和病毒载量、泄殖腔REV阳性率和排毒量、免疫器官指数和病毒载量系统评估禽IFN-α对REV体内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禽IFN-α浓度为1 500 IU的治疗组海兰褐鸡21和28日龄时体重显著升高(P<0.05),14日龄时肝脏发育指数以及14和28日龄时的脾脏发育指数显著降低(P<0.05),14日龄时血液和脾脏中病毒载量显著降低(P<0.05),7和21日龄时泄殖腔排毒量显著降低(P<0.05)。本试验在体外细胞和体内动物2个层面均证实了禽IFN-α对REV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这不仅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辅助手段,也为未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 干扰素 体外水平 体内水平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抑制断奶仔猪腹泻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贾冬文 夏子涵 +1 位作者 王家莹 曹阳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95-4808,共14页
断奶仔猪腹泻是养猪行业的常见疾病,其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对养猪行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益生菌是一类对动物生命活动有益的微生物,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可起到预防仔猪腹泻,减轻腹泻症状等效果。本文综述了益生菌通过自身增殖并抑制有害... 断奶仔猪腹泻是养猪行业的常见疾病,其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对养猪行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益生菌是一类对动物生命活动有益的微生物,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可起到预防仔猪腹泻,减轻腹泻症状等效果。本文综述了益生菌通过自身增殖并抑制有害微生物保持肠道稳态、产生活性物质巩固肠道屏障、直接或间接与细胞表面受体作用加强肠道免疫能力等方式缓解仔猪腹泻,分析了益生菌对肠道细胞抗炎、抗凋亡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充分了解益生菌抑制仔猪腹泻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仔猪饲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腹泻 益生菌 抑制作用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