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税规制的清洁技术偏向效应研究——一个分工视角 被引量:5
1
作者 向国成 邝劲松 钟世虎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8-116,共9页
基于迂回生产的超边际分析,文章构建一个使用中间技术(污染技术或清洁技术)迂回制造最终产品的理论模型,从分工视角研究了碳税规制(排污税或减排补贴)影响清洁技术偏向的微观机理,揭示出污染型完全分工模式、清洁型完全分工模式和过渡... 基于迂回生产的超边际分析,文章构建一个使用中间技术(污染技术或清洁技术)迂回制造最终产品的理论模型,从分工视角研究了碳税规制(排污税或减排补贴)影响清洁技术偏向的微观机理,揭示出污染型完全分工模式、清洁型完全分工模式和过渡型完全分工模式结构对碳税规制的清洁技术偏向效应具有异质性。具体结论表明:政府实施碳税规制(排污税、减排补贴等)会对清洁技术偏向产生显著正向效应,并且在"结构跳跃"阶段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而有利于打破污染型完全分工结构的锁定效应,推动经济结构升级至清洁型完全分工结构。文章关于环境政策激励清洁技术偏向的理论创新,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转型,特别是从污染技术的分工结构转向清洁技术主导的分工结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税规制 污染技术偏向 清洁技术偏向 超边际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物流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偏向选择 被引量:10
2
作者 欧阳小迅 黄福华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74,共9页
以包含环境特征变量的非参数前沿面分析方法为研究框架,根据2000—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物流业相关面板数据,测算中国各地区物流产业技术进步指数,提出技术偏向选择的判定方法,并以此对中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偏向(类型)进行估算。研... 以包含环境特征变量的非参数前沿面分析方法为研究框架,根据2000—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物流业相关面板数据,测算中国各地区物流产业技术进步指数,提出技术偏向选择的判定方法,并以此对中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偏向(类型)进行估算。研究发现:未考虑环境特征变量的物流技术进步指数被低估了约16.5%;中国物流产业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较明显,但从2010年开始呈现出有所缩小的态势;物流产业中人力资本水平和所有制结构未来可能成为影响物流技术进步地区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各地区物流技术偏向选择的路径大体相同,均经历了由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向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转变。中国物流产业中已经开始出现资本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产业 技术进步 技术偏向选择 环境特征变量 资本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技术偏向与劳动力调整的定向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雅俊 王书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层面上革新的支持。正如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客观规律一样,它的演进必将对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调整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借助于对"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扩展,分析了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偏向... 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层面上革新的支持。正如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客观规律一样,它的演进必将对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调整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借助于对"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扩展,分析了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偏向与劳动力调整这一关键性问题。并且从两者的关系入手,设计衡量农业技术偏向的一系列关键性指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广东省农业进行实证测算。研究表明,广东作为主要的农业技术改良大省,其劳动力的调整与技术进步中劳动节约型指标呈正相关,与土地节约型指标呈负相关。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在劳动使用型技术偏向和资本使用型技术偏向始终互为格兰杰原因。农业技术进步不但直接与劳动型技术和资本型技术都有关系,而且劳动使用型技术偏向是劳动力的格兰杰原因。最后,本文就如何解决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就业两者之间的困局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偏向 劳动力调整 劳动节约型指标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发效率、要素禀赋及国际贸易与技术偏向程度 被引量:5
4
作者 尹今格 雷钦礼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5,共6页
本文从产品质量提高型创新的视角构建了技术偏向程度的数理模型,并逐个将中间品贸易、创新产品贸易和技术溢出分别纳入模型以分析各自对技术偏向程度的影响。然后,基于理论框架构建了分析技术偏向程度的计量模型,使用1990—2010年我国... 本文从产品质量提高型创新的视角构建了技术偏向程度的数理模型,并逐个将中间品贸易、创新产品贸易和技术溢出分别纳入模型以分析各自对技术偏向程度的影响。然后,基于理论框架构建了分析技术偏向程度的计量模型,使用1990—2010年我国工业的数据进行估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价格对技术偏向程度的影响不显著,要素禀赋影响显著,进口与出口影响显著且创新产品贸易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远不及要素禀赋的影响大。总的来看,国内因素仍然对我国工业技术偏向程度起着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偏向程度 要素替代弹性 技术进步偏向指数 要素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进口贸易结构的技术偏向与优化调整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志恒 王林辉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33,共11页
挖掘中国技术进步方向产生根源的前沿成果鲜见且多集中于用总量因素指标进行分析,而用结构化因素指标解释技术进步偏向性显然更具说服力。本文基于SITC分类和BEC分类的二维数据揭示了中国1992~2014年要素密集度视角的资本品、中间品... 挖掘中国技术进步方向产生根源的前沿成果鲜见且多集中于用总量因素指标进行分析,而用结构化因素指标解释技术进步偏向性显然更具说服力。本文基于SITC分类和BEC分类的二维数据揭示了中国1992~2014年要素密集度视角的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进口结构特征:资本品进口贸易结构波动较大并呈现倒“U”形变化,中间品和消费品进口贸易结构变化相似且均呈现出前低后高的“M”形变化。通过协整和误差模型检验了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等进口贸易结构和自主研发结构对中国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表明:短期对其促进的有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而自主研发结构和消费品进口贸易结构对其存在抑制作用;长期自主研发结构和消费品进口贸易结构促进了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贸易结构作用方向相反,资本品进口贸易结构作用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贸易结构 自主研发结构 技术进步偏向 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技术偏向是否加剧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扬 姜文辉 张卫芳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3,共8页
从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推导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据此建立实证方程。随后采用中国1978-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测算其影响规模。研究发现... 从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推导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据此建立实证方程。随后采用中国1978-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测算其影响规模。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人口老龄化显著降低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劳动收入份额越低,要素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各区域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仍然显著为负,但呈现区域异质性。(2)我国技术进步总体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仍然显著为负,东部技术进步偏向效应显著大于中部和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3)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此外,劳动收入份额会随对外开放度和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政府可通过适当的人口政策、就业和社保政策及货币政策实施缓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技术进步偏向 劳动收入份额 要素收入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偏向效应下的国民收入结构变动——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
7
作者 包龙飞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90,共3页
我国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间的差距在近年来不断扩大。文章首先通过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对此进行阐释,表明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是导致资本收入份额不断提高的机制。接着文章构建了一个三变量VAR模型,根据CEIC等数据库提供的1... 我国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间的差距在近年来不断扩大。文章首先通过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对此进行阐释,表明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是导致资本收入份额不断提高的机制。接着文章构建了一个三变量VAR模型,根据CEIC等数据库提供的1978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上述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投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这两者均与资本收入的变化存在正向关系,即资本收入的提高是技术的弱均衡偏向效应所致。因此,政府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应重视收入分配结构的平衡,避免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之间差距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增长 技术进步偏向 弱均衡偏向效应 资本收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进步偏向与绿色创新效率——基于时空效应的视角
8
作者 路京京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7-144,共8页
在全球绿色转型与我国“双碳”目标加速推进背景下,技术进步与绿色创新的协同机制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技术进步偏向是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选取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 在全球绿色转型与我国“双碳”目标加速推进背景下,技术进步与绿色创新的协同机制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技术进步偏向是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选取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具体分析技术进步偏向与绿色创新效率二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绿色创新效率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且具备空间相关性特征。技术进步偏向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空间溢出影响。短期内,技术进步偏向对本地绿色创新效率呈现“U”型影响,而对相邻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则呈现倒“U”型影响;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偏向对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存在提升效用但不显著。据此,提出建立技术进步要素机制,构建绿色人才生态体系,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驱动技术进步偏向与绿色创新效率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绿色创新效率 协同发展 绿色发展 要素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社保缴费与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还是劳动?
9
作者 李保华 伊辉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82,共26页
识别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优化生产投入结构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文章基于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企业数据,构建社保实际缴费比率代理企业在社保缴费方面的成本负担,并测度微观企业层面的劳动偏向... 识别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优化生产投入结构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文章基于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企业数据,构建社保实际缴费比率代理企业在社保缴费方面的成本负担,并测度微观企业层面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进而考察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上升对其技术进步偏向方向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论从是否缴纳还是实际缴纳水平的角度,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提升均会驱动其选择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该结论通过了工具变量和《社会保险法》外生政策冲击的内生性处理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一影响在非公有制企业、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企业、微型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提升通过提高生产投入的资本劳动比而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方向,这种资本劳动比的提升有员工雇佣减少和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两个方面原因,此外,这一作用机制在有自主研发活动、工会规模较大、工资扭曲程度更高的企业中效果被减弱;进一步研究表明,近年来一系列社保降费政策以及财政补贴等减轻了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促进了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而这种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有助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文章研究结论对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缴费 偏向技术进步 资本劳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动态影响——基于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
10
作者 刘小鲁 马文婷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共15页
选取2010-2021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交叠DID模型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并且随着数字化转型年份的增加,该影响逐渐加强... 选取2010-2021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交叠DID模型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并且随着数字化转型年份的增加,该影响逐渐加强。在使用针对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稳健估计量后,该结论仍然稳健可靠。进一步从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角度分析其机制发现:首先,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测算的结果表明,样本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普遍小于1,资本和劳动要素间呈现总互补关系;其次,数字化转型带来了资本劳动相对效率的显著上升以及资本劳动比的显著下降,但没有持续影响要素的相对价格。这些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具有劳动偏向性,而这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劳动收入份额 偏向技术进步 异质性处理效应 事件研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价格相对扭曲与偏向性技术进步——兼论新质生产力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振 徐志鹏 李小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以偏向性技术进步为视角,选取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探究要素价格相对扭曲演变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劳动... 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以偏向性技术进步为视角,选取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探究要素价格相对扭曲演变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劳动相对价格扭曲水平的提高显著抑制了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第二,随着资本深化水平的提高,资本—劳动相对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抑制效应增强;随着国有经济投资占比水平的提高,资本—劳动相对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抑制效应减弱。因此,需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要素价格扭曲,引导适宜的技术进步偏向,释放技术进步及效率提升红利,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偏向技术进步 要素市场化 要素价格相对扭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产业的技术进步方向及增长路径选择——基于偏向技术进步视角
12
作者 张万年 马琼 +1 位作者 褚家琦 肖杨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8-335,共8页
探究农业技术进步特征及其增长路径选择是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以棉花为研究对象,基于我国12个棉花主产区的面板数据,以随机前沿模型为基础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采用要素替代弹性判别我国棉花生产进步偏向并通过“二维... 探究农业技术进步特征及其增长路径选择是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以棉花为研究对象,基于我国12个棉花主产区的面板数据,以随机前沿模型为基础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采用要素替代弹性判别我国棉花生产进步偏向并通过“二维空间相图”分析棉花生产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劳动要素产出弹性为正,均值为0.0321,化肥要素产出弹性下降趋势明显,均值为-0.0715,机械、农膜要素产出弹性缓慢上升,均值分别为0.0441、0.0997;投入要素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机械对劳动、化肥的替代弹性均值为0.532、0.462,化肥对劳动的替代弹性均值为0.522,农膜对化肥的替代弹性均值为0.487;棉花生产增长路径已由土地生产率导向转变为劳动生产率导向,不同地区棉花技术进步偏向存在异质性,大多数省份偏向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此,既要聚焦棉花主产区现代农机装备水平,提升棉花生产产业链条,还应合理运用生物化学技术,根据地区要素禀赋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生产技术进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产业 诱致性技术变迁 偏向技术进步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缓解碳排放不平等——来自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证据
13
作者 孙倩 李国祥 薛进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6,共11页
各地区协同推进低碳转型,是中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然而,地区间碳排放空间失衡和降碳策略的异质性特征,对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构成严峻挑战。该研究基于不平等理论,剖析地区间碳排放差异的形成机理... 各地区协同推进低碳转型,是中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然而,地区间碳排放空间失衡和降碳策略的异质性特征,对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构成严峻挑战。该研究基于不平等理论,剖析地区间碳排放差异的形成机理,系统解构数字经济缓解地区间碳排放不平等的理论逻辑,通过要素配置效率与偏向性技术进步双重传导路径,揭示其作用机制,并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降低城市间碳排放不平等程度,提升高碳城市的碳减排速率,该结论在进行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强化技能溢价效应,逐步引导技术进步更多地依赖高技能劳动力,更好地推动高碳城市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进而缩小城市间碳排放不平等。相较于减排偏向性技术进步,节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由于更契合高碳城市的要素禀赋特征,故在缓解碳排放不平等方面更具优势。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缓解高数字禀赋城市的碳排放不平等,较高的数字技术应用空间和人力资本水平有助于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碳排放不平等的缓解效应。鉴于此,该研究提出应构建多元协同政策体系,推动地区间数字技术合作和要素流动,加速高碳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技术要素优化配置,以数字化治理协同推进低碳转型,从而激发数字经济提升碳减排效率与缓解碳排放不平等的倍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偏向技术进步 碳减排 碳排放不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技术进步偏向视角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振华 江金启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43,共15页
利用全国1869个县域数据,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测度并描述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从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 利用全国1869个县域数据,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测度并描述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从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综合指数均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和地域差异,障碍因素诊断发现创新相较于其他四个维度障碍度的比例较大。第二,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县域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技术进步偏向在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加快促进中国县域技术进步发生由劳动偏向型向资本偏向型的转变,并进而增加县域创新产出来显著推动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应继续强化数字赋能,引导资本更多向县域流动,强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以发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乡村 技术进步偏向 新发展理念 随机森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适宜性与环境治理效能——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0,共8页
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禀赋结构适宜性是影响环境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在阐明技术进步偏向对环境治理效能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使用2004-2020年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测度模型与环境治理效能动态模型,实证检验... 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禀赋结构适宜性是影响环境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在阐明技术进步偏向对环境治理效能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使用2004-2020年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测度模型与环境治理效能动态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环境治理效能的影响,并通过质性检验验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实证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与环境治理效能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禀赋结构适宜性越高,环境治理效能越高,技术进步偏向通过投资、需求、研发、资本配置效率共同作用于环境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环境治理效能 要素适宜性 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报酬份额提升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修岩 徐邵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136,共15页
如何发展数字经济以期实现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发生、提升劳动报酬份额、优化要素分配结构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构建了一般均衡模型,阐... 如何发展数字经济以期实现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发生、提升劳动报酬份额、优化要素分配结构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构建了一般均衡模型,阐释了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和提升劳动技能结构两个渠道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其次,本文利用税收调查数据对企业数字资本规模进行测度,并汇总到省级层面,得到了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并利用随机系数模型计算了各省劳动对产出的时变贡献份额,进而对数字经济和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资本规模提升1%,劳动报酬份额大约提升0.032%。而造成中国劳动报酬份额整体下滑、阶段性由降转升的深层原因在于数字经济不仅会强化资本对简单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也会促进资本和技能劳动力的互补效应,以及数字经济对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在劳动力规模效应和技能的结构效应共同作用下,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要素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劳动收入份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报酬份额 要素偏向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工资收入 被引量:5
17
作者 杜传忠 疏爽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共14页
探究数字化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赋能和对其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对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集农业数字化、工业数字化和服务业数字化为一体的数字化赋能指标,探究其通过技能... 探究数字化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赋能和对其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对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集农业数字化、工业数字化和服务业数字化为一体的数字化赋能指标,探究其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赋能会显著降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并显著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化赋能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有较强的增进效应,但存在差异性和偏向性特征;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会增加其就业占比;数字化赋能会使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进而优化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结构。数字化赋能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和时间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技能偏向技术进步 就业技能水平 就业技能结构 工资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测度与结构分解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小克 郑珊珊 +1 位作者 张姝晴 史怀琪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105,共15页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对于厘清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内涵和机理,揭示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技术选择机制和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机制纳入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分析框架...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对于厘清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内涵和机理,揭示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技术选择机制和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机制纳入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分析框架,首次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是否有利于TFP增长作为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与否的衡量标准,并基于标准化要素增强型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从有效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两个层面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测度和来源。由1980—2019年间中国和印度发展实践的经验分析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在有效要素投入结构层面上的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水平上升,这对TFP增长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然而,粗放的物质资本深化引发资本边际生产率水平递减,造成了我国要素效率层面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较大损失。与此同时,我国劳动效率水平也进入低速增长状态,这是中国TFP增长率低于印度的最主要原因。相对而言,印度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较大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递增效应。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自由程度演变显著推动了我国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向要素效率驱动转变。本文为我国发展适宜的偏向性技术以促进TFP持续增长提供了有益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向技术进步适宜性 技术选择机制 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机制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万平 张琪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66,共15页
基于Antonelli的技术一致性理论,设定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三要素标准化CES生产函数,利用泰勒展开法和近似技术推导偏向性技术进步框架下ATFP(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要素配置与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 基于Antonelli的技术一致性理论,设定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三要素标准化CES生产函数,利用泰勒展开法和近似技术推导偏向性技术进步框架下ATFP(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要素配置与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结构的协调一致性对中国ATFP增长的驱动机制;检验ATFP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来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结构的协调一致性促进了ATFP增长率提升,且一致性程度逐渐加深,成为A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土地效率增长率低下是ATFP增长损失及后期ATFP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若能破除土地效率扭曲,ATFP增长率将提高3.28%;要素效率增长效应差异是中国ATFP增长率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向技术进步 要素效率结构 技术一致性 多要素标准化CES生产函数 方差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成本与技术进步偏向性——来自最低工资调整的证据
20
作者 宫汝凯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126,共22页
技术进步偏向性是影响要素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探讨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背后的逻辑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要素收入分配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最低工资调整视角探讨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的价格效应。理论结果表明,当资本与劳动要... 技术进步偏向性是影响要素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探讨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背后的逻辑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要素收入分配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最低工资调整视角探讨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的价格效应。理论结果表明,当资本与劳动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替代)关系时,最低工资提升促使技术进步偏向劳动(资本)。采用中国城市数据测算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发现城市技术进步整体偏向资本,而在2004年之后出现偏向劳动的趋势。实证研究显示,随着最低工资水平上升,技术进步倾向于偏向劳动,且这一效应在要素互补样本更为显著,在要素替代样本不显著。考虑内生性问题、技术进步偏向性动态变化等稳健性检验均得到一致结果,且这一效应在2004年之后和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进一步考察城市异质性特征发现,最低工资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在非省会、中小经济规模、劳动密集型及对外开放度较低的城市更为显著;随着所在省份市场化水平和出口开放度提高而减弱,随着民营化水平提高而加强。本文研究结论为驱动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的价格效应提供了证据支持,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提供现实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工资 要素替代弹性 技术进步偏向 价格效应 要素收入份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