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评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后肱前线位置的价值探讨
1
作者 胡平波 曾凡伦 +3 位作者 王腾 李俊 伍兴 沈先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后肱前线(anterior humeral line, AHL)与肱骨小头位置关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后肱前线(anterior humeral line, AHL)与肱骨小头位置关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年龄(5.8±2.2)岁, 均在超声引导下接受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内固定术, 术后通过超声图像和X线侧位片评估AHL与肱骨小头的位置关系。结果超声评估AHL与肱骨小头位置关系的灵敏度为94%, 特异度为81%。在5岁以下和5岁及以上患儿中灵敏度分别为96%和92%, 特异度分别为81%和92%。超声和X线评估AHL与肱骨小头的位置关系一致性较好(Kappa=0.764), 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保持较好一致性。同一医师两次测量的超声和X线检查结果一致性高(超声:Kappa=0.984;X线:Kappa=0.920)。不同医师之间的超声测量结果一致性高(Kappa=0.861), X线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50)。结论超声与X线在测量AHL与肱骨小头的位置关系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 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用于评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后矢状位复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超声检查 手术后期间 肱前线 肱骨小头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手术后肺栓塞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运剑 赵宁 +2 位作者 夏国光 李天水 王艳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8-712,共5页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急性肺栓塞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死亡预测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5月至2010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折、关节置换、脊椎疾病、骨肿瘤手术后确诊的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134例,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急性肺栓塞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死亡预测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5月至2010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折、关节置换、脊椎疾病、骨肿瘤手术后确诊的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134例,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28)和存活组(n=106)。分别分析其临床症状、心电图、动脉血气、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特征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死亡组平均年龄高于存活组(P=0.043),晕厥和血压降低发生率也高于存活组(P=0.009,P=0.041),而动脉血氧分压p(O2)低于存活组(P=0.035);心电图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SⅠQⅢTⅢ、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运动功能障碍的比例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P=0.018,P=0.030,P=0.042和P=0.038);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LT、LDH、CK-MB升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35,P=0.01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死亡预测因子包括年龄(OR1.182,95%CI1.010~1.383,P=0.036)、低氧血症(OR1.128,95% CI1.018~1.249,P=0.022)、血压降低(OR3.346,95%CI1.116~10.031,P=0.031)、右心功能不全(OR4.083,95% CI1.040~16.035,P=0.044)和CK-MB升高(OR3.466,95% CI1.054~11.400,P=0.041)。结论:骨科手术后死于急性肺栓塞者血清ALT、LDH和CK-MB升高发生率高于存活者,患者年龄、低氧血症、低血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CK-MB水平可能有助于急性PTE的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骨和骨组织 手术后期间 酶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0
3
作者 潘丽峰 王东信 李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拟行择期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接受全身麻醉继以术后静脉镇痛(全身麻醉组,53例)或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继以术后硬膜外镇痛(全身-硬膜外复合...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拟行择期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接受全身麻醉继以术后静脉镇痛(全身麻醉组,53例)或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继以术后硬膜外镇痛(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组,50例)。分别在术前1日和术后第7天对患者进行神经精神功能9项测验,各测验项目术后值功能降低等于或超过术前值的20%判定该项目出现术后功能恶化;一个患者术后有2个或2个以上的测验项目出现功能恶化判定该患者发生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结果:92例患者完成了手术前后神经精神功能测验。术后第7天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全身麻醉组为44.4%(20/45例),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组为48.9%(23/47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短和普通外科手术是发生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在腹部手术后早期有46.7%的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但不同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教育年限短和普通外科手术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麻醉与镇痛 认知障碍 手术后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体能状况对手术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军龙 屠伟峰 +3 位作者 邢怡安 戴建强 顾明露 李士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体能状况对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HRVEB)的影响。方法连续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60~95(71.2±6.1)岁,采用Duke体力活动指数评估每例患者手术前14~20d的体能状况。根据体能状...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体能状况对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HRVEB)的影响。方法连续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60~95(71.2±6.1)岁,采用Duke体力活动指数评估每例患者手术前14~20d的体能状况。根据体能状况分为3组:Ⅰ组22例,〈4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MET);Ⅱ组40例,4~7 MET;Ⅲ组38例,〉7 MET。以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每例患者手术前、术后1和2d的心电活动,记录HRVEB的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手术后1d HRVEB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10.5%vs 36.4%和30.0%,P〈0.05),手术后2d,HRVE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1d(31.6%vs 10.5%,P〈0.05)。结论 MET水平影响老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MET〉7的患者手术后早期阶段HRVEB发生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期间 心律失常 心性 手术后期间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防手术后肿瘤肺转移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汪珺 苏晓三 +3 位作者 杨柳 乔飞 王翼寅 陈睿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4,共6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患者术后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较术前升高,且其促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作用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可抑制MDSCs活化与增...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患者术后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较术前升高,且其促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作用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可抑制MDSCs活化与增殖。但围手术期MDSCs的变化与肿瘤术后转移的关系及BMSCs能否通过抑制MDSCs预防手术后肿瘤转移尚不清楚。该研究拟探讨围手术期MDSCs变化与手术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及BMSCs对围手术期MDSCs和手术后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经尾静脉注射LLC细胞后分为4组:对照组(C组)、麻醉组(A组)、麻醉后开腹组(AL组)及麻醉后开腹并肝叶切除组(ALH组)。AL组小鼠手术后分为2组:术后无治疗组(AL1组)和术后给予同系BMSCs治疗组(ALB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Gr-1+CD11b+细胞的含量;第14天计数小鼠肺表面转移灶。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MDSCs体系中加入BMSCs共培养的方法探讨BMSCs对MDSCs生成的影响。结果:与C、A组相比,AL和ALH组小鼠肺转移灶显著增多(P<0.01);且ALH组较AL组显著增多(P<0.05)。手术后AL和ALH组小鼠PBMCs中Gr-1+CD11b+细胞与C、A组相比显著升高;与AL组比较,ALH组Gr-1+CD11b+细胞显著升高。第14天,AL及ALB组小鼠肺表面转移灶数量分别为38.00±9.57和6.54±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B组小鼠PBMCs中Gr-1+CD11b+细胞与AL1组相比明显降低。小鼠骨髓细胞体外诱导MDSCs体系中加入BMSCs可显著抑制MDSCs的活化和增殖。结论:手术应激诱导MDSCs并促肿瘤肺转移形成,BMSCs可以抑制MDSCs的生成进而抑制手术后肺转移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髓系细胞 手术后期间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肿瘤患者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付三仙 裴迎新 张晓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3-675,共3页
目的:观察口腔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口腔肿瘤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 组和传统肠内营养(tradition enteral nutrition,TEN)组,每组30 例.EEN组手术后12~16 ... 目的:观察口腔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口腔肿瘤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 组和传统肠内营养(tradition enteral nutrition,TEN)组,每组30 例.EEN组手术后12~16 h给予能全力行营养支持,TEN组于肠道排气后经口进食.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营养相关指标.结果:EEN组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8 d体质量、氮平衡、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等均明显优于TEN(P<0.05).结论:口腔肿瘤患者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能较好的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可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手术后期间 肠内营养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术期生长激素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7
作者 顾卫东 景华 李忠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707-708,共2页
目的:研究在心脏手术围术期老年患者生长激素的变化特点,以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以探讨应用外源性生长激素促进老年患者围术期恢复的可能性。方法:选我科2004年3-6月心脏手术患者40例,非老年组20例,年龄30-55岁。老年组20例,年龄60~8... 目的:研究在心脏手术围术期老年患者生长激素的变化特点,以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以探讨应用外源性生长激素促进老年患者围术期恢复的可能性。方法:选我科2004年3-6月心脏手术患者40例,非老年组20例,年龄30-55岁。老年组20例,年龄60~80岁。所有病人于术前1d,术后1、3、5、7d清晨6时抽取静脉血,作生化全套和前白蛋白(PA)、白蛋白和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测定。所有病人分别于术前和第8天对疲劳记分。结果:生长激素在术后第1天开始出现升高,以后逐渐降低,老年组术前及术后各天生长激素水平均低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在术后第3天起,PA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组;术后第5天起,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术后疲劳记分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以全部病人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术后疲劳记分与术后第1天生长激素水平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生长激素基础水平的低下,以及在手术应激后生长激素系统的反应不足,是老年人体质差,术后恢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围术期应用外源性的生长激素,有可能改善这一状态,从而为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术期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 心脏外科手术 手术后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于建博 钱宝 +6 位作者 刘婉姣 王廉 王文博 李艳丽 姜状 张敏 孙丽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218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 目的 分析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218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不良组60例(GOS 1~3分)和预后良好组158例(GOS 4~5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70岁、吸烟、颅内动脉瘤家族史、入院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Claassen分级3~4级、Hurt-Hess分级Ⅴ级、后循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直径≥15 mm、多发、颅内血肿量≥50 ml、手术时机≥3 d、脑室出血、白细胞计数≥20×10;/L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TC、TG、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70岁(OR=1.737,95%CI:2.397~4.184,P=0.024)、Claassen分级3~4级(OR=3.522,95%CI:2.025~3.987,P=0.019)、Hurt-Hess分级Ⅴ级(OR=2.942,95%CI:2.492~4.095,P=0.031)、颅内血肿量≥50 ml(OR=3.673,95%CI:2.017~4.812,P=0.001)、手术时机≥3 d(OR=2.301,95%CI:2.485~4.128,P=0.028)、脑室出血(OR=3.012,95%CI:2.684~4.348,P=0.018)为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Claassen分级、Hurt-Hess分级、颅内血肿量、手术时机、脑室出血为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高危患者积极监测和有效措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手术后期间 纤维蛋白原 血肿 血红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三维容积测定对评估术后胃轻瘫患者G-POEM手术疗效的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卢延嘉 胡中倩 +3 位作者 黄岩 韩煜东 李嘉 谭佳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83-787,共5页
目的探讨术后胃轻瘫患者行经口内镜下胃幽门环肌切开术(G-POEM)前后超声胃三维容积的测定与临床症状评分的相关性,进而判断超声胃三维容积测定评价G-POEM手术疗效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确诊为术后胃轻瘫,且需行G-POEM手术的20例患者。... 目的探讨术后胃轻瘫患者行经口内镜下胃幽门环肌切开术(G-POEM)前后超声胃三维容积的测定与临床症状评分的相关性,进而判断超声胃三维容积测定评价G-POEM手术疗效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确诊为术后胃轻瘫,且需行G-POEM手术的20例患者。分别于G-POEM手术前后进行胃瘫主要症状指数(GCSI)评分;同期所有患者空腹8~12 h后口服造影剂200 ml,并分别在口服造影剂后5 min、15 min、25 min、40 min、55 min、70 min及90 min测定胃容积。上述不同时间点测量胃容积的方法分别在G-POEM手术前后各测量1次。分析手术前后同一时间点的胃容积差值与G-POEM手术前后GCSI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结果20例患者G-POEM手术前GCSI评分2.34~4.91分,平均(3.29±0.77)分;术后GCSI评分0.50~2.20分,平均(1.38±0.52)分。本组患者术后GCSI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35,P=0.000)。超声胃三维容积显示,16例患者胃排空时间较术前明显减少(Z=-3.536,P=0.000);4例患者在所测时间范围内胃未排空,但胃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少。5 min、15 min、25 min、70 min时间点手术前后胃容积差值与临床症状评分差值均呈中度正相关(r=0.497、0.640、0.674、0.519,P<0.05);40 min与55 min时间点手术前后胃容积差值与临床症状评分差值均呈高度正相关(r=0.767、0.770,P<0.05);90 min时间点手术前后胃容积差值与临床症状评分差值无相关性(r=0.215,P>0.05)。结论对于胃部分切除患者,腹腔胃超声三维容积测定与G-POEM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G-POEM手术疗效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肌轻瘫 胃镜检查 超声检查 造影剂 治疗结果 手术期间 手术后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辅助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10
作者 滕雅民 程培俊 郑培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89-1390,共2页
目的:了解新辅助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本院2000年1月到2003年7月收治的8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和新辅助治疗组各40例,新辅助治疗采用CTX+DDP+ADM方案,治疗后3~4... 目的:了解新辅助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本院2000年1月到2003年7月收治的8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和新辅助治疗组各40例,新辅助治疗采用CTX+DDP+ADM方案,治疗后3~4周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切除情况及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胸管拔除时间.结果:新辅助治疗组手术全切切除率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但住院天数、拔除胸管时间、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辅助治疗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存在一定的影响,明显延长了患者的恢复时间,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发生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新辅助治疗 手术后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1对腹部手术后行持续硬膜外镇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11
作者 张卓军 张维燕 陈玉琼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1,PGE 1)对腹部手术后使用术后镇痛泵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82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列腺素E1组(41例),手术第1日起连用3 d 前列腺素E1,术毕接镇痛泵;对照组(41例)除未用前列腺素E1外,...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1,PGE 1)对腹部手术后使用术后镇痛泵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82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列腺素E1组(41例),手术第1日起连用3 d 前列腺素E1,术毕接镇痛泵;对照组(41例)除未用前列腺素E1外,余步骤均相同。结果:前列腺素E1组患者术毕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进流质时间均提前13-16 h,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部手术患者使用前列腺素E1,可明显促进胃肠功能的正常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类 手术后期间 持续硬膜外镇痛 胃肠功能恢复 腹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补肾口服液抗大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云霞 蒋沈君 +2 位作者 匡唐洪 姚勇伟 杨洁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5期1072-1073,共2页
目的:研究益气补肾口服液抗大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作用及其对生存质量、外周血象、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益气补肾口服液配合化疗)33例,对照组(单纯化疗)21例。结果:治疗组的术后转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目的:研究益气补肾口服液抗大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作用及其对生存质量、外周血象、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益气补肾口服液配合化疗)33例,对照组(单纯化疗)21例。结果:治疗组的术后转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Karnofsky评分、体重、外周血象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益气补肾口服液具有较好的抗大肠癌术后转移和复发的作用及增敏减毒作用,并且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化疗 肿瘤转移 大肠癌 手术后期间 生存质量 增敏减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一周内症状群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朱宇 王维利 +2 位作者 周利华 王婷 栾贝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568-2572,共5页
目的探索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1周内的症状及症状群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术后第7天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一般情况问卷、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SAS)对... 目的探索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1周内的症状及症状群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术后第7天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一般情况问卷、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SAS)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问卷84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为94.0%。发生率前10位的症状依次是体质量下降(97.5%,77/79)、口干(96.2%,76/79)、疼痛(91.1%,72/79)、冒汗(84.8%,67/79)、精力不足(78.5%,62/79)、咳嗽(69.6%,55/79)、入睡困难(67.1%,53/79)、昏昏欲睡(51.9%,41/79)、腹胀(48.1%,38/79)、紧张(40.5%,32/79)。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力不足与体质量下降、口干、疼痛、冒汗、咳嗽、入睡困难、昏昏欲睡、紧张,冒汗与口干、疼痛、入睡困难、昏昏欲睡、腹胀,疼痛与入睡困难、昏昏欲睡、紧张,紧张与咳嗽、入睡困难、腹胀,口干与体质量下降、入睡困难,咳嗽与腹胀分别呈正相关(P<0.05)。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有6个症状群,分别为疾病行为症状群、困惑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手术相关症状群、疼痛相关症状群和其他症状群,总方差贡献率为56.54%,各症状群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6.65%、8.02%、6.81%、5.78%、4.78%、4.50%,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3、0.72、0.82、0.57、0.61、0.51。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1周内存在多个症状群,即疾病行为症状群、困惑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手术相关症状群、疼痛相关症状群和其他症状群,针对症状群的干预模式可能产生更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肠肿瘤 症状群 手术后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腹腔镜检查患者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和罗哌卡因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慧丽 马彩虹 +3 位作者 张小青 杨艳 宋雪凌 郭向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1-905,共5页
目的:评估宫-腹腔镜检查患者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并联合应用切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对术后肩痛和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宫-腹腔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组1,n=30)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生理盐... 目的:评估宫-腹腔镜检查患者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并联合应用切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对术后肩痛和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宫-腹腔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组1,n=30)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生理盐水2 mL稀释),建立气腹前切口注射0.5%(体积分数)罗哌卡因20 mL;另一组患者(组2,n=30)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建立气腹前切口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记录停药后患者的苏醒时间和睁眼时间,患者在恢复室内(0 h)和术后2 h、4 h、8 h、12 h、24 h、48 h的切口疼痛和肩痛的评分,以及术后患者应用曲马多的次数和剂量。结果:与组2患者相比,组1患者的术后肩痛发生率较低(37%vs.67%,P=0.020),术后48 h内重度疼痛的发生患者较少(4 vs.11,P=0.037);术后12 h,组1患者的右侧肩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评分为0(0,2),而组2患者为0(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1患者的左侧肩痛的NRS评分在术后12 h和24 h分别为0(0,1)和0(0,4),也低于组2患者的0(0,8)和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14)。术后即刻,组1患者腹部切口疼痛的动态和静态NRS评分均低于组2患者(P=0.001,P=0.005);术后12 h和24 h,组1患者的腹部切口疼痛的静态NRS评分也低于组2患者(P=0.042,P=0.029)。组2患者术后24 h内需应用曲马多的例数多于组1(8 vs.0,P=0.002)。结论: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并切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可显著改善宫-腹腔镜检查术后的肩痛和切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手术后期间 罗哌卡因 帕瑞昔布钠 宫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手指爬墙运动指导表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周春兰 李晓瑾 +2 位作者 李文姬 马兰兰 吴艳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自制手指爬墙运动指导表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5月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住院期间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 目的探讨自制手指爬墙运动指导表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5月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住院期间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功能锻炼指导,出院后对照组按照常规出院指导进行功能锻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自制手指爬墙运动指导表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于术后出院前和干预后1、2、3个月,患者每月返院化疗时,以患肢前位爬高、前位抬高、侧位爬高、侧位抬高为评价指标,记录患者患肢恢复情况。结果干预组1例患者脱落,患者创口出现皮下积液,可能与患肢过度锻炼有关。两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术式、职业、人均收入、医疗方式、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前位爬高、前位抬高、侧位爬高、侧位抬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出院前及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前位爬高、前位抬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侧位爬高、侧位抬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3个月干预组患者前位爬高、前位抬高、侧位爬高、侧位抬高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前位爬高、前位抬高均高于出院前及干预后1、2个月(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侧位爬高、侧位抬高均高于干预后1、2个月(P<0.05)。结论自制手指爬墙运动指导表有助于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手术后期间 功能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原因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许瑞江 马承宣 +1 位作者 赫荣国 卢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 方法 分析18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临床资料,其中髋臼造顶术7例,Salter骨盆截骨术6例,Pemberton关节囊周围截骨术4例,Staheli髋臼延伸术1例。 结果 再脱位的原因中,前倾角>60&...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 方法 分析18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临床资料,其中髋臼造顶术7例,Salter骨盆截骨术6例,Pemberton关节囊周围截骨术4例,Staheli髋臼延伸术1例。 结果 再脱位的原因中,前倾角>60°未矫正6例,髋臼造顶位置过高5例,手术适应证选择相对不合理3例,植骨被吸收2例,假臼误认为真臼1例,术后过早下地1例。结论 病理改变了解不充分和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等因素是造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脱位 先天性 外科学 髋脱位 病因学 手术后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在肝癌患者TACE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7
作者 过川根 张景峰 许顺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2,88,共7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监测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肿瘤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TACE术后4~6周同时接受MRI和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31例,以TACE术后再次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肿瘤...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监测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肿瘤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TACE术后4~6周同时接受MRI和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31例,以TACE术后再次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肿瘤染色为标准,分析MRI和CT两种检查方式对TACE治疗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31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中,MRI和CT两种检查方式共检出病灶73个,DSA证实其中14个病灶阴性,59个病灶阳性,CT动态增强诊断的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85.7%,磁共振DWI联合动态增强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9%,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磁共振DWI联合动态增强监测肝癌TACE术后残留及复发的价值优于CT增强,而且不存在电离辐射,可以作为TACE术后监测病灶残留及复发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治疗 肝肿瘤 治疗 肝肿瘤 诊断 化学栓塞 治疗性 手术后期间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血流对术后近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文强 赵舟 +6 位作者 高卿 韩增强 杨威 廉波 刘刚 陈生龙 陈彧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1-855,共5页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中测定的血流资料和术后近中期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单纯OPCAB手术的患者资料,分...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中测定的血流资料和术后近中期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单纯OPCAB手术的患者资料,分析并对比患者术中测定的血流指标、术后早期临床事件及术后随访资料。术后早期临床事件包括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再次手术、新发心房颤动及院内死亡。结果:共463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2.80±8.36)岁,其中女性115例(24.8%),平均吻合桥血管(3.10±0.81)支,共1 435支桥血管,术中血流测定结果显示移植血管平均血流量(mean flow,MF)为(32.34±14.45)mL/min,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为2.87±0.92。23例(5%)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IABP使用者11例,术后30 d死亡患者4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组的桥血管MF低于无心肌梗死组,而PI高于无心肌梗死组(P<0.05)。其他术后早期临床事件组间比较,其MF、P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血管低MF(Wald=5.684,P=0.017,95%CI:0.894~0.989)、高PI(Wald=9.040,P=0.003,95%CI:1.252~2.903)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随访最长时间37个月,共7例患者死亡,死亡组与生存组间术中血流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动脉桥正常血流组比较,低MF组(MF<10 mL/min)随访期间死亡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6,P<0.05)。结论:移植血管低MF、高PI会增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动脉桥MF<10 mL/min会增加患者术后中期死亡率,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术中血流测定技术对OPCAB术后近中期结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监测 手术 冠状动脉循环 血流测量 手术后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肿瘤术后精神症状的安全护理体会 被引量:10
19
作者 肖介文 王念 +1 位作者 吴丽萍 谢肖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4期2529-2530,共2页
目的:总结颅内肿瘤术后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精神症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颅内肿瘤术后精神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结果:本组46例颅内肿瘤术后精神症状患者均顺利康复,无一例发生受伤危险。结论:针对颅内肿瘤... 目的:总结颅内肿瘤术后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精神症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颅内肿瘤术后精神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结果:本组46例颅内肿瘤术后精神症状患者均顺利康复,无一例发生受伤危险。结论:针对颅内肿瘤术后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精神症状,施以有效的心理护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手术后期间 精神症状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肝移植后发生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程龙宇 俞军 +7 位作者 张武 余松峰 谢尚奋 周琳 张珉 汤洒潇 章琳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0-677,共8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探索减少该疾病发生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接受肝移植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资料,对移植前脾...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探索减少该疾病发生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接受肝移植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资料,对移植前脾脏体积、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胃左静脉直径、术前和术后血小板、术前和术后白细胞、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在2012—2013年期间部分术前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行肝移植同期脾动脉缩窄术,分析其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患者肝移植术前脾脏体积大于500 ml ( P=0.012, OR=2.789,95%可信区间:1.249~6.227)以及门静脉直径大于15 mm ( P =0.017, OR=3.124,95%可信区间:1.230~7.933)为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行肝移植同期脾动脉缩窄术的6例患者中仅1例(16.7%)在术后表现为持续性血小板减少,而对照组48例中32例(66.7%)术后存在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患者肝移植术前脾脏体积大于500 ml以及门静脉直径大于15 mm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移植手术同期行脾动脉缩窄术以控制脾脏体积作为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预防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后期间 血小板减少/并发症 危险因素 体积描记术 脾/放射摄影术 脾动脉缩窄术/方法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