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方式抽取的新西兰白兔骨髓中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量差异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丹平 王国贤 +2 位作者 胡蕴玉 郑英文 孟海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7-163,共7页
目的 观察不同方式抽取的新西兰白兔骨髓中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数量差异。方法通过计数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定量接种骨髓的CFU-F克隆数量观察了新西兰白兔胫骨、股骨、坐骨上三个穿刺点抽取的骨髓中CFU-F在下述情况中的数量差异... 目的 观察不同方式抽取的新西兰白兔骨髓中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数量差异。方法通过计数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定量接种骨髓的CFU-F克隆数量观察了新西兰白兔胫骨、股骨、坐骨上三个穿刺点抽取的骨髓中CFU-F在下述情况中的数量差异:1.同一部位分别抽取不同量骨髓(0.2m1、2m1、2ml、1m1):2.同一部位前后两次(间隔一周)抽取同量骨髓(2m1);3.不同性别;4.不同年龄(4-6个月、1-1.5岁、2.5-3岁)。结果1.与首次抽取骨髓(0.2m1)比较,各穿刺点第二次抽取的骨髓(2m1)CFU—F数量虽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继续抽取骨髓(分别为2ml、1m1)其CFU—F值均比前一次抽取的骨髓明显下降。通过检测股骨上穿刺点每次抽取前的骨髓像变化证实这种现象是穿刺部位骨髓被外周血稀释的结果:2.胫骨骨髓中CFU-F数量略低于股骨和坐骨骨髓;,3.同一部位后次抽取的骨髓CFU-F数量明显低于前次;4.雄性兔骨髓CFU-F数量略低于雌性兔,但差异无显著性;5.上述三个年龄组骨髓中CFU-F数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在研究兔骨髓基质细胞时,若实验要求应用较为纯净的骨髓,抽取骨髓量应在2m1以内为宜或多处取材,避免短期内在同一部位重复取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CFU 穿刺点 观察 集落形成 部位 纤维细胞 新西兰白兔 数量差异 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骨髓纤维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2
作者 吴兴中 王学文 +1 位作者 应江山 朱桂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1年第4期358-360,427,共4页
本文主要通过纤维细胞集落的培养,观察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骨髓纤维细胞集落,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骨髓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较正常者明显低下4.3±4.9/2×~510细胞(n=9);完全缓解后,则上升为12.4±5.7... 本文主要通过纤维细胞集落的培养,观察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骨髓纤维细胞集落,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骨髓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较正常者明显低下4.3±4.9/2×~510细胞(n=9);完全缓解后,则上升为12.4±5.7/2×10~5(n=5)正常水平。体外试验结果显示维甲酸对 CFU-F 具有抑制作用。加入维甲酸之后,CFU-F 则降为3.11±3.5/2×10~5细胞,P【0.05。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先出现高峰,然后进入低谷,后者可能与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外,还可能与骨髓纤维细胞被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维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爱军 项平 +1 位作者 黄锦桃 李海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方法】用α-MEM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悬液,接种在塑料培养瓶中,经体外扩增、纯化,观察其生长特性,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波形蛋白和纤粘连蛋白...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方法】用α-MEM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悬液,接种在塑料培养瓶中,经体外扩增、纯化,观察其生长特性,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波形蛋白和纤粘连蛋白的表达,并研究不同浓度bFGF对MSC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率的影响。【结果】原代培养时形成由基质干细胞组成的细胞集落,细胞集落14d时接近融合,传代后细胞体积变大,约5~7d传代1次;免疫组化显示MSC呈波形蛋白阳性,而纤粘连蛋白阴性。浓度10ng/mL和20ng/mLbFGF组的MSC的细胞数和克隆形成率比5ng/mLbFGF组和对照组(无bFGF)明显增加,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bFGF可明显促进MSC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 增殖 大鼠 集落 克隆形成 纤粘连蛋白 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体积 传代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成脂肪分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范焕琼 崔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43-546,共4页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脂肪分化 骨质疏松患者 干细胞数量 脂肪细胞 克隆形成单位 骨髓腔内 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多潜能间充质基质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韩雪 刘洪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71-74,共4页
外周血来源的多潜能间充质基质细胞数量较少,它们表达骨髓来源的多潜能间充质基质细胞的大部分表面标记物,具有多样复杂的基因表达特征。虽然它们的起源和生理病理机制不清,但成人外周血间充质基质细胞的存在使其在组织工程领域备受争... 外周血来源的多潜能间充质基质细胞数量较少,它们表达骨髓来源的多潜能间充质基质细胞的大部分表面标记物,具有多样复杂的基因表达特征。虽然它们的起源和生理病理机制不清,但成人外周血间充质基质细胞的存在使其在组织工程领域备受争议和关注。本文就外周血来源的多潜能间充质基质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成纤维样集落形成单位 多潜能间充质基质细胞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环胞素A对鼠骨代谢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学宾 陈建新 +2 位作者 周越 王轩 李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条件下免疫抑制剂环胞素A(CsA)在骨代谢过程中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克隆的生物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环胞素A与鼠骨髓细胞共同培养,诱导产生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克隆。分别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查破骨... 目的探讨实验条件下免疫抑制剂环胞素A(CsA)在骨代谢过程中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克隆的生物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环胞素A与鼠骨髓细胞共同培养,诱导产生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克隆。分别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查破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查CFU-F克隆和Von’Kassol染色检查CFU-OB克隆;光镜下计数破骨细胞数、CFU-F和CFU-OB成骨细胞克隆数。结果实验条件下环胞素A可诱导鼠破骨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F=16.496,P<0.001),且破骨细胞的数量与环胞素A剂量呈线性正相关(r=0.579,P<0.05);成骨细胞克隆CFU-F和CFU-OB的数量变化与环胞素A无相关性(F=1.380,F=0.305,P>0.05)。结论环胞素A在实验条件下可诱导鼠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但对成骨细胞克隆无显著影响,环胞素A对骨代谢的生物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破骨细胞系统从而导致生物体发生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胞素A 骨骼 破骨细胞 骨细胞 纤维母细胞克隆形成单位 骨细胞克隆形成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及生长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幸华 王苹 +3 位作者 张曦 彭贤贵 刘林 孔佩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62-2465,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DEXTER型方法,观察 21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单化或化放结合两种预处理方案前后不同时间骨髓基质细胞超微结构及集落形成能力(CFU-F)。结果: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单...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DEXTER型方法,观察 21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单化或化放结合两种预处理方案前后不同时间骨髓基质细胞超微结构及集落形成能力(CFU-F)。结果: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单化组和放化组骨髓基质细胞出现不同特征的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 放化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基质变淡,嵴消失;单化组基质细胞的线粒体重度退行性变,结构紊乱; 放化组骨髓基质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于预处理后各时点均显著低于预处理前和单化组预处理后(P<0.01);单化组于预处理后各时点的CFU-F显著低于预处理前(P<0.01),至预处理后第90 D仍未恢复。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后骨髓基质细胞不同程度损伤,放化组基质细胞的损伤重于单化组,是导致造血功能恢复缓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细胞 集落形成单位 纤维细胞 预处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因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及组织中BMP2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汤亭亭 岳冰 +3 位作者 陆斌 郁朝锋 楼觉人 戴尅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6-158,163,共4页
目的观察增龄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数量及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2,BMP2)含量的影响,分析MSCs数量和 BMP2含量变化与老年人骨量丢失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间的关系。方法取... 目的观察增龄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数量及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2,BMP2)含量的影响,分析MSCs数量和 BMP2含量变化与老年人骨量丢失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间的关系。方法取3种年龄层次的大鼠 (1月龄、9月龄、24月龄),抽取骨髓进行体外培养,计算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 dfibroblastic,CFU-F)的数量;应用ELISA技术定量检测大鼠外周血以及股骨皮质骨中 BMP2的含量。结果 MSCs数量随增龄显著减少。1月龄组皮质骨中以及血清中BMP2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9月龄与24月龄大鼠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骨髓中MSCs的数量随增龄而减少。外周血和皮质骨中BMP2的含量随增龄而减少。骨髓MSCs数量的减少及组织BMP2含量的降低可能是老年骨量丢失与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2 干细胞数量 组织 大鼠 年龄因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骨形态发生蛋白 MSCs 集落形成单位 骨量丢失 cells ELISA 皮质骨 含量变化 年龄层次 体外培养 纤维细胞 鼠外周血 定量检测 4月龄 增龄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OH)2D3在促进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扩增中的作用
9
作者 刘波 任永信 +1 位作者 苗登顺 曹晓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外周血中是否存在非黏附间充质干细胞(MSCs)以及1,25-(OH)2D3能否刺激它们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方法:从大鼠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粒细胞(PBMGC)组份,在缺乏和添加10-8mol/L1,25-(OH)2D3条件下进行贴壁培养。培... 目的:探讨大鼠外周血中是否存在非黏附间充质干细胞(MSCs)以及1,25-(OH)2D3能否刺激它们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方法:从大鼠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粒细胞(PBMGC)组份,在缺乏和添加10-8mol/L1,25-(OH)2D3条件下进行贴壁培养。培养至4天和8天时,将未贴壁细胞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继续培养,即:"pour-off"培养,培养16天形成的细胞进行亚甲基蓝染色,计数CFU-f数目,并对4天"pour-off"培养形成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PBMGC培养及4天和8天非黏附PBMGC培养都能形成CFU-fs,而1,25-(OH)2D3能够明显地促进它们形成CFU-f。非黏附细胞形成的克隆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而不表达Ⅰ型胶原。结论:大鼠外周血中存在非黏附MSCs,在体外培养能够形成CFU-fs,而1,25-(OH)2D3具有促进外周血MSC扩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间充质干细胞 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1 25-(OH)2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造血的调控作用
10
作者 郭树华 贺福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37-339,共3页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等间质细胞产生。最初认为HGF只是促进肝细胞DNA合成,后来发现它还具有其它多样的生物学活性,是多种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角质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等的致有丝分裂原。HGF...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等间质细胞产生。最初认为HGF只是促进肝细胞DNA合成,后来发现它还具有其它多样的生物学活性,是多种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角质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等的致有丝分裂原。HGF既可显著提高靶细胞的运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因子 肝细胞 造血细胞 骨髓细胞 T淋巴细胞 集落形成 细胞增殖 上皮细胞 纤维细胞 间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对造血基质细胞造血调节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鹤长 雷军 +1 位作者 蒋德昭 王绮如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造血基质细胞 粒-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马立克疫苗稀释后置20℃以上环境中对PFU影响的试验
12
作者 陶洪明 吴德明 +2 位作者 钱意 黄怡敏 杨修枫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1-31,共1页
鸡马克氏病(MD)疫苗(HVTFc—126株)用SPG稀释后,在自然温度(20℃~22℃)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蚀斑形成单位(PFU)显著下降,如果在这样的状况下免疫,会严重影响对鸡的防疫效果,如何指导用户正确使用MD疫苗,对有效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是... 鸡马克氏病(MD)疫苗(HVTFc—126株)用SPG稀释后,在自然温度(20℃~22℃)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蚀斑形成单位(PFU)显著下降,如果在这样的状况下免疫,会严重影响对鸡的防疫效果,如何指导用户正确使用MD疫苗,对有效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是一关键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索在20℃以上温度环境中MD疫苗稀释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其PFU下降的程度,特作以下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稀释 PFU 马立克 蚀斑形成单位 鸡马立克氏病 鸡胚纤维细胞 温度环境 克氏 兽医生物药品 琼脂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