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戏剧理念差异研究——以《高加索灰阑记》对《灰阑记》的改编为例
1
作者 李毅苗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6期202-210,共9页
《高加索灰阑记》是以中国元代剧作家李行道的杂剧作品《灰阑记》为蓝本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部戏剧作品。作者布莱希特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借鉴了原著的内容情节,也借鉴了元杂剧的种种程式,因此两部戏剧在人物、情节、结构形式等方面颇有相似... 《高加索灰阑记》是以中国元代剧作家李行道的杂剧作品《灰阑记》为蓝本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部戏剧作品。作者布莱希特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借鉴了原著的内容情节,也借鉴了元杂剧的种种程式,因此两部戏剧在人物、情节、结构形式等方面颇有相似之处。《灰阑记》作为元杂剧,其虚拟性、程式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导致了剧作内容迥然不同于布莱希特的改编,这也凸显了中西戏剧传统和理念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阑记》 《高加索灰阑记》 中西戏剧理念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芝的戏剧理念:去殖民化的诗学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62-166,共5页
本文通过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文本细读来分析叶芝的戏剧理念及其历史内涵。叶芝希望通过剧场艺术来呼唤和建构爱尔兰民族精神,并以此对抗英国帝国主义的戏剧文化;他把当时风行的现实主义客厅剧视为欧洲中产阶级堕落的文化表现,提倡... 本文通过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文本细读来分析叶芝的戏剧理念及其历史内涵。叶芝希望通过剧场艺术来呼唤和建构爱尔兰民族精神,并以此对抗英国帝国主义的戏剧文化;他把当时风行的现实主义客厅剧视为欧洲中产阶级堕落的文化表现,提倡回到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艺术。在语言上,他也坚持爱尔兰西部乡村农民所说英语具有的音乐性,而否定现代社会受教育阶层的新闻语体。这样一系列的对峙,使叶芝的戏剧理念呈现为“去殖民化的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芝 去殖民化 诗学 戏剧理念 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戏剧理念下的“空间表演”——以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例
3
作者 韩瑞猛 卢伟敏 《戏剧之家》 2023年第4期6-8,共3页
当前戏剧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变革,传统戏剧的空间、表演以及原有的观演关系都随着戏剧多样化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由此,泛戏剧理念应运而生。央视文博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将戏剧与电视结合,践行了泛戏剧的理念,节目将戏剧、电视的互文性... 当前戏剧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变革,传统戏剧的空间、表演以及原有的观演关系都随着戏剧多样化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由此,泛戏剧理念应运而生。央视文博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将戏剧与电视结合,践行了泛戏剧的理念,节目将戏剧、电视的互文性与观演的心理与物理的空间衍化出新的空间表演,使文物的传播不仅具有人文性质,同时又充满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宝藏 戏剧理念 空间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瓦格纳的“戏剧”艺术理念问题及音乐美学观点
4
作者 吕晶晶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2期23-24,共2页
理查德·瓦格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美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艺术""主导动机"等音乐美学观点,同时瓦格纳以古希腊艺术为参照提出"戏剧"的艺术理念。"我们没有‘戏剧’,... 理查德·瓦格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美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艺术""主导动机"等音乐美学观点,同时瓦格纳以古希腊艺术为参照提出"戏剧"的艺术理念。"我们没有‘戏剧’,也不可能有‘戏剧’"是瓦格纳在《歌剧与戏剧》里做的结论,在瓦格纳看来新古典主义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都不是戏剧。笔者通过资料的查询认为,瓦格纳视古希腊悲剧为真正的戏剧,本文主要论述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主导动机及戏剧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 戏剧理念 整体艺术 主导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泊生与山东省立剧院创办研究——谈王泊生的新式戏剧教育理念
5
作者 段晓羚 《戏剧之家》 2023年第17期21-23,共3页
二十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我国戏剧教育的革新,也催生了大量新式学校的出现。王泊生在济南创办了著名的山东省立剧院,随着剧院影响的扩大,他的新式戏剧教育理念也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推动了近代戏剧教育的迅速发展。本文主... 二十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我国戏剧教育的革新,也催生了大量新式学校的出现。王泊生在济南创办了著名的山东省立剧院,随着剧院影响的扩大,他的新式戏剧教育理念也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推动了近代戏剧教育的迅速发展。本文主要从招生、课程设置、教学方针、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阐述王泊生的新式戏剧教育理念在山东省立剧院的实践应用,分析他是如何创新践行新式教育理念并实现中西戏剧课程相结合的特色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泊生 山东省立剧院 新式戏剧教育理念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熊佛西农民戏剧中的观众观念 被引量:1
6
作者 薛慧 《福建艺术》 2021年第8期26-29,共4页
熊佛西(1900—1965)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于1919年由武汉汉口辅德中学考入北京燕京大学,主科是教育,副科是西洋文学。1922年毕业后,熊佛西接受汉口辅德中学的聘书担任该校教务主任兼英语教师。1923年秋,熊佛西获得该中学校长刘子敬的支持... 熊佛西(1900—1965)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于1919年由武汉汉口辅德中学考入北京燕京大学,主科是教育,副科是西洋文学。1922年毕业后,熊佛西接受汉口辅德中学的聘书担任该校教务主任兼英语教师。1923年秋,熊佛西获得该中学校长刘子敬的支持,经燕京大学教授柴斯介绍,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戏剧、文学。[1]熊佛西在研究院接受了戏剧教授布兰达·马修斯(Brander Matthews)的指导,且受到马修斯戏剧理念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 教务主任 熊佛西 中学校长 马修斯 丰城县 辅德 戏剧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胡适的“戏剧改良”主张 ——兼谈当前戏曲革新
7
作者 李亦敏 《艺海》 2004年第2期46-47,共2页
近读易竹贤先生所著《胡适传》(修订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感触颇深。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大变动,西学大量涌进,出现了中西文化学术的碰撞与交融,胡适就是当时文化学术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存在是客观的历史现象... 近读易竹贤先生所著《胡适传》(修订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感触颇深。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大变动,西学大量涌进,出现了中西文化学术的碰撞与交融,胡适就是当时文化学术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存在是客观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1918年10月,胡适在《新青年》第5卷4号,组织了一批文学革命青年(包括傅斯年、欧阳予倩等人),发表了六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那一期的《新青年》便成了“戏剧改良专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改良 戏曲改革 表演程式 戏剧理念 胡适 梅兰芳 戏曲艺术 新青年 文学革命 程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遇、融合、共生——评央华版《悲惨世界》
8
作者 丁罗男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39-41,共3页
享誉欧洲的法国导演让·贝洛里尼的《悲惨世界》,让我们经受了一种别样的剧场体验,而最有启示意义的也是其中创新的戏剧理念。当代对于戏剧本质的认知与探索已经推进到这一步,戏剧用什么打动观众?不靠传统的故事,不靠扮演式的外在表... 享誉欧洲的法国导演让·贝洛里尼的《悲惨世界》,让我们经受了一种别样的剧场体验,而最有启示意义的也是其中创新的戏剧理念。当代对于戏剧本质的认知与探索已经推进到这一步,戏剧用什么打动观众?不靠传统的故事,不靠扮演式的外在表演,而是在剧场的公共空间中演绎从相遇、融合到共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惨世界》 戏剧本质 公共空间 戏剧理念 打动观众 共生 剧场 相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剧场是发酵和共同创造的空间 访导演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被引量:1
9
作者 燕呢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张琼(翻译) 《上海戏剧》 2019年第2期6-7,共2页
作为戏剧人,您的戏剧理念和舞台美学是什么?我是个简约派,力图以简洁的方式创造形象。我不使用太多的舞台道具,最热衷于从人文主义维度洞察演员。我是出名的结构主义者,深受德国结构主义和包豪斯学派的影响。当然,我曾经在德国和柏林剧... 作为戏剧人,您的戏剧理念和舞台美学是什么?我是个简约派,力图以简洁的方式创造形象。我不使用太多的舞台道具,最热衷于从人文主义维度洞察演员。我是出名的结构主义者,深受德国结构主义和包豪斯学派的影响。当然,我曾经在德国和柏林剧团学习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 导演 同创 发酵 剧场 戏剧理念 舞台道具 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剧场,我们向台湾学什么?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萌萌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0期44-45,共2页
2015两岸小剧场艺术节4月25日开幕.在这场历时长达一个多月、两岸三城市共同启动的小剧场艺术饕餮中,两岸戏剧人,尤其是年轻戏剧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除了优秀的剧目和成熟的运作方式。台湾小剧场话剧深入... 2015两岸小剧场艺术节4月25日开幕.在这场历时长达一个多月、两岸三城市共同启动的小剧场艺术饕餮中,两岸戏剧人,尤其是年轻戏剧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除了优秀的剧目和成熟的运作方式。台湾小剧场话剧深入社区、关注社群中普通人的戏剧理念也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剧场话剧 台湾地区 两岸文化交流 戏剧理念 剧场艺术 艺术节 普通人 剧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彼得·布鲁克叫你来聆听静默 访《战场》导演玛丽-海伦娜·艾斯蒂安
11
作者 木叶 《上海戏剧》 2017年第12期12-13,共2页
2017年11月1、2日在上戏实验剧院演出的《战场》是彼得.布鲁克的作品第三次亮相沪上舞台。可惜,我们始终没能等来这位年逾九十的戏剧泰斗的亲自亮相,有幸的是笔者采访到了他的得力助手,也是本剧的另一位导演玛丽-海伦娜.艾斯蒂安。... 2017年11月1、2日在上戏实验剧院演出的《战场》是彼得.布鲁克的作品第三次亮相沪上舞台。可惜,我们始终没能等来这位年逾九十的戏剧泰斗的亲自亮相,有幸的是笔者采访到了他的得力助手,也是本剧的另一位导演玛丽-海伦娜.艾斯蒂安。应当说,没有人比她更了解《战场》的“前世今生”,没有人比她更懂得彼得.布鲁克的创作风格与戏剧理念。玛丽给人第一印象是干练,清爽短发齐刘海,她有着一双特别明亮清澈的眼睛,仿佛眼眸里闪着戏剧的光彩。1974年至今,玛丽与彼得.布鲁克已经合作了整整43年,30年前排演9小时的《摩诃婆罗多》时,她就已经担任他的助理了。包括,之前来沪的彼得.布鲁克作品《情人的衣服》《惊奇山谷》,她也都参与了创作。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她的读解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布鲁克 玛丽 战场 导演 《摩诃婆罗多》 戏剧理念 创作风格 第一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