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参皂苷Rg1和Rb1改善慢性不可预测应激致大鼠抑郁、焦虑样行为的作用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贝雪怡 姜宁 +6 位作者 姚彩虹 张亦文 孙欣然 罗燕琴 李亮 谢梦洲 刘新民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8,共11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和Rb1改善慢性不可预测应激诱导大鼠的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的作用及比较。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70只,适应5 d后进行糖水偏爱实验检测,根据糖水偏爱指数将动物分为7组,即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人参皂苷Rg124 mg/k...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和Rb1改善慢性不可预测应激诱导大鼠的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的作用及比较。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70只,适应5 d后进行糖水偏爱实验检测,根据糖水偏爱指数将动物分为7组,即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人参皂苷Rg124 mg/kg剂量组、人参皂苷Rg148 mg/kg剂量组、人参皂苷Rb133 mg/kg剂量组、人参皂苷Rb167 mg/kg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每天随机接受1~2种不同的刺激,造模时间共35 d。于第36天进行糖水偏爱、旷场实验、新奇环境摄食抑制实验、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强迫游泳等行为学实验,考察其抗抑郁、抗焦虑作用。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和海马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水平,血清皮质酮(CORT)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g1、Rb1组大鼠糖水偏爱指数提升,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减少,人参皂苷Rg148 mg/kg剂量组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显著减少,人参皂苷Rg1(24和48 mg/kg)剂量组开臂时间的比例显著上升,人参皂苷Rg1、Rb1两个剂量组血清中皮质酮的含量显著减少,人参皂苷Rg124 mg/kg剂量组血清中IL⁃1β和IL⁃6的水平显著降低,人参皂苷Rb133 mg/kg剂量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水平显著降低,人参皂苷Rg1(48 mg/kg)、Rb1(67 mg/kg)剂量组海马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结论两种人参皂苷均可能通过调节HPA轴、抑制神经炎症,从而改善慢性不可预测应激致大鼠抑郁、焦虑样行为,此外人参皂苷Rg1的抗焦虑作用优于Rb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人参皂苷RB1 慢性不可预测应激模型 炎症因子 抑郁症 焦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应激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四逆散的治疗效应研究
2
作者 邵奇 李婷 +3 位作者 马重阳 陈思敏 孙资金 程发峰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4,共5页
目的建立心理应激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并探讨四逆散的治疗效应。方法40只雄性C57 BL/6J小鼠随机区分为空白组(CON)、高蔗糖富含胆固醇饮食组(CHR)、复合模型组(CS+CHR)、百洛特组(BLT)、四逆散组(SNS)。除CON组外,其余各组... 目的建立心理应激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并探讨四逆散的治疗效应。方法40只雄性C57 BL/6J小鼠随机区分为空白组(CON)、高蔗糖富含胆固醇饮食组(CHR)、复合模型组(CS+CHR)、百洛特组(BLT)、四逆散组(SNS)。除CON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CHR饮食,且CS+CHR组、BLT组、SNS组每天随机给予2种不同应激,共60 d。BLT组、SNS组于造模后30 d进行灌胃给药。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计算肝指数、胸腺指数、脂肪指数,检测肝组织TC、TG含量,油红O、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醛固酮(ALD)、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G)含量。结果与CON组相比,CHR组脂肪指数、TC含量升高(P<0.05),CS+CHR组直立次数下降(P<0.05),脂肪指数及TC、TG、CORT、ALD、GCG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CHR组相比,CS+CHR组直立次数下降(P<0.05),TC、TG、ALD、INS、GCG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CS+CHR组相比,SNS散组直立次数回升(P<0.05),TG、ALD含量显著降低(P<0.01),BLT组脂肪指数、TC含量降低(P<0.05),ALD含量显著降低(P<0.01)。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CS+CHR组可见少量脂滴,BLT组与SNS组均有减轻;而HE石蜡染色结果显示,CHR组可见少量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部分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CS+CHR组可见大量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脂滴数量较多,部分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而BLT组与SNS组均有减轻。结论CUMS联合CHR饮食可以更好地构建心理应激相关NAFLD小鼠模型,四逆散改善此疾病可能与其降低血清醛固酮含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模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心理应激 四逆散 醛固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生保健1号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钱妍 吴整军 +3 位作者 仝战旗 陈利平 臧倩 刘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8-540,共3页
目的:观察养生保健1号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保健方组(7.26 g/kg组、4.84 g/kg组、3.23 g/kg组),除正常组外建立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温和刺激模型(CUMS)。采用旷场实验、糖... 目的:观察养生保健1号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保健方组(7.26 g/kg组、4.84 g/kg组、3.23 g/kg组),除正常组外建立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温和刺激模型(CUMS)。采用旷场实验、糖水消耗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Morris水迷宫考察CUMS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测定大脑Ach和Ach E含量变化。结果:应激刺激3周,与正常组相比,大鼠糖水偏嗜度显著下降(P<0.05),模型建立成功。保健方给药8 d后各剂量组糖水的偏嗜度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旷场实验中,模型组大鼠运动的总得分低于正常组(P<0.01),保健方各个剂量组的运动总路程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实验中模型组大鼠平均潜伏期长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健方各剂量组的潜伏期缩短(P<0.05)。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大鼠的穿越平台次数、原台所在象限游泳距离和时间明显少于正常组(P<0.05,P<0.01),而保健方各剂量组较模型组均明显增加(P<0.01)。保健方3个剂量组大鼠脑浆上清中Ach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Ach E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养生保健1号具有改善CUMS大鼠学习障碍、提高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其机制与对调节胆碱能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保健1号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温和刺激模型 学习记忆能力 ACH ACH 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果内酯对慢性应激导致小鼠抑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程英 惠爱玲 +1 位作者 吴泽宇 张文成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2-1367,共6页
为了探究白果内酯(BB)对抑郁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文章以40%白果内酯粗品为原料,通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法(molecular imprinting solid phase extraction,MISPE)制备纯度为98.21%白果内酯。采用6~8周龄I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 为了探究白果内酯(BB)对抑郁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文章以40%白果内酯粗品为原料,通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法(molecular imprinting solid phase extraction,MISPE)制备纯度为98.21%白果内酯。采用6~8周龄I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10 mg/kg)、低剂量组(BB 3.5 mg/kg)、中剂量组(BB 7.0 mg/kg)、高剂量组(BB 14.0 mg/kg)6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均通过慢性不可预测性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构建小鼠抑郁模型。实验过程中观察白果内酯干预后小鼠抑郁行为的变化,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实验结束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脑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相对表达量。研究发现,白果内酯的干预使得小鼠抑郁情况得到改善,能够显著降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质量浓度,提高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的质量比,并促进BDNF的表达。结果表明,白果内酯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促进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发生和BDNF的表达,从而发挥对抑郁小鼠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果内酯(BB) 慢性不可预测性轻度应激(CUMS)模型 抗抑郁 单胺类神经递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应激损害大鼠信号逆反学习能力:一种新的T型水迷宫检测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玮文 邵枫 +2 位作者 刘美 金简 林文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应激对大鼠T型水迷宫线索学习和逆反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大鼠经4周慢性不可预测应激后,利用本实验室创建的T型水迷宫装置,训练大鼠进行灯光信号-站台条件化学习直至达到设定的学习标准,然后进行逆反学习训练。结果应激组... 目的研究慢性应激对大鼠T型水迷宫线索学习和逆反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大鼠经4周慢性不可预测应激后,利用本实验室创建的T型水迷宫装置,训练大鼠进行灯光信号-站台条件化学习直至达到设定的学习标准,然后进行逆反学习训练。结果应激组大鼠达到信号学习标准的学习次数为(30±2.81)次,与对照组[(32±2.98)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达到逆反学习标准的学习次数[(45±4.2)次]较对照组[(31±2.8)次]显著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应激对大鼠T型水迷宫线索学习和逆反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应激明显损害了逆反学习任务的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测应激 T型水迷宫 线索学习 逆反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抑郁症模型下证候差异的品系依赖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欣 薛文达 +5 位作者 李守雪 张海楼 夏宝妹 曲淼 陈刚 唐启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疾病与证候关系的本质是中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遗传(先天禀赋)参与决定疾病证候的原理,研究小鼠品系差异对抑郁症证候的影响。方法:使用皮质酮皮下重复注射及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两种方式,在Balb/c和129/S1两种近... 目的:疾病与证候关系的本质是中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遗传(先天禀赋)参与决定疾病证候的原理,研究小鼠品系差异对抑郁症证候的影响。方法:使用皮质酮皮下重复注射及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两种方式,在Balb/c和129/S1两种近交系小鼠上进行抑郁症疾病造模。对模型动物进行糖水偏好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新奇环境摄食抑制实验、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检测,以及对小鼠证候表型特征:皮毛状态、掌纹血色度、抓力和负重游泳实验进行检测。结果:雄性Balb/c小鼠在两种模型中分别表现出阈下抑郁样行为和抑郁样行为,但是在抓力及掌纹血色表型上都显示气虚样证候。雄性129/S1小鼠在两种模型下都表现出抑郁样行为,从行为绝望分析表现为气郁样证候。两个品系在两种模型下皮毛评分都增加,提示此表型与气虚与气郁都有关系。结论:本研究显示抑郁症证候呈现品系依赖性,且一定程度上独立于造模方法。这为我们进一步利用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现代技术研究病证相关性的现代生物学本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证结合 抑郁症 品系 皮质酮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对雌性成年斑马鱼热耐受和游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小红 付成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6-1572,共7页
为研究焦虑对鱼类热耐受和游泳能力的影响,以雌性成年斑马鱼(Danio rerio)为研究对象,将实验鱼随机分为焦虑组和对照组,焦虑组通过2周慢性不可预测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stress, UCS)处理建立焦虑斑马鱼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为研究焦虑对鱼类热耐受和游泳能力的影响,以雌性成年斑马鱼(Danio rerio)为研究对象,将实验鱼随机分为焦虑组和对照组,焦虑组通过2周慢性不可预测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stress, UCS)处理建立焦虑斑马鱼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2周后测定两组实验鱼的焦虑行为相关指标、全身皮质醇及雌二醇水平,热耐受[临界高温(CT_(max))、临界低温(CT_(min))、致死高温(LT_(max))和致死低温(LT_(min))]及游泳能力(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 Ucat)。结果显示:焦虑组实验鱼的焦虑水平、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焦虑组实验鱼的CT_(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LT_(min)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实验鱼的CT_(max)、LT_(max)和U_(c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2周UCS处理能建立焦虑斑马鱼模型,焦虑引起的雌性成年斑马鱼雌激素分泌减少可能对斑马鱼后期的繁殖产生消极影响;另外,焦虑降低了斑马鱼的低温耐受能力,可能与皮质醇水平升高和焦虑导致的体质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热耐受 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 慢性不可预测应激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红花苷-Ⅰ抗抑郁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
8
作者 阿楠 肖繁 +1 位作者 宋亚恒 于泓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9-1418,共10页
目的:研究西红花苷-Ⅰ发挥快速抗抑郁药效的体内物质基础,为阐释西红花苷-Ⅰ的PK-PD不相关机理、探索西红花苷-Ⅰ抗抑郁分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CUMS)、慢性社交挫败应激模型(CSDS)小鼠,通过考察糖水偏好、社... 目的:研究西红花苷-Ⅰ发挥快速抗抑郁药效的体内物质基础,为阐释西红花苷-Ⅰ的PK-PD不相关机理、探索西红花苷-Ⅰ抗抑郁分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CUMS)、慢性社交挫败应激模型(CSDS)小鼠,通过考察糖水偏好、社交系数、悬尾不动时间、游泳不动时间等抑郁样行为评价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元的抗抑郁药效;采用LPS诱导的炎症模型,考察西红花苷-Ⅰ对主要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采用基于HPLCqTOF/MS、LC/MS-MS测定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靶向递质组测定方法,研究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元对血液循环系统和肠内容物中小分子、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结果:西红花苷-Ⅰ及其苷元具有快速、高效抗抑郁作用,显著改善了CSDS小鼠社交系数、游泳不动时间和尾悬不动时间三项行为学指标。西红花苷-Ⅰ对LPS诱导的炎症无明显抑制作用;三种典型的抗炎药物成分芍药苷、水飞蓟宾、异甘草酸镁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增加,但不能改善CSDS模型小鼠社交回避及绝望样行为。CUMS、CSDS小鼠血浆与肠内容物中小分子代谢出现明显异常,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元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血浆和肠内容物代谢表型趋向正常。其中血浆和肠内容物中多种内源性小分子、嘌呤代谢相关化合物、5-羟色胺(5-HT)、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以及γ-氨基丁酸(γ-GABA)等神经递质出现异常变化,西红花苷元对上述内源性分子、嘌呤代谢相关化合物、神经递质等具有调节作用。结论:西红花苷元具有与西红花苷-Ⅰ相似的快速抗抑郁作用,西红花苷-Ⅰ抗抑郁作用与其体内主要代谢物西红花苷元有关,西红花苷元抗抑郁药效与其调节抑郁模型小鼠循环系统、肠道中内源性小分子、神经递质有关,与炎症因子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西红花苷-Ⅰ 西红花苷元 慢性社交挫败压力应激模型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