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F靶中的纳米金属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唐永建 罗江山 +2 位作者 雷海乐 李喜波 吴卫东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109-115,共7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和强辐射源材料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纳米金属功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自悬浮定向流金属纳米粉末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介质阻挡放电金属纳米粉末表面包覆研... 本文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和强辐射源材料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纳米金属功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自悬浮定向流金属纳米粉末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介质阻挡放电金属纳米粉末表面包覆研究,真空热压成型的纳米晶体材料研究,以及低密度高孔隙率的泡沫镍金属材料、纳米多孔Cu材料和Au泡沫材料研究;在团簇材料、纳米成型材料研究方面,涉及到了过渡金属、贵金属小团簇材料的几何构型和静电极化率特性的理论模拟研究,以及三角形、六边形、棒状、立方体等特殊纳米结构和形状的Ag、Au金属纳米激光X光转换材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靶材料 强辐射源材料 纳米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F物理实验用纳米Cu块体靶材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楚广 唐永建 +4 位作者 罗江山 刘伟 杨天足 黎军 洪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29-1834,共6页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了金属纳米粉体并采用真空手套箱专利技术和冷压法在高压(1.5GPa)作用下保压40 min后,成功制备出了相对密度达97%和显微硬度达1.85 GPa的金属Cu纳米晶材料。经XRD分析,其晶粒大小为20 nm。正电子湮没(PAS)实验结...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了金属纳米粉体并采用真空手套箱专利技术和冷压法在高压(1.5GPa)作用下保压40 min后,成功制备出了相对密度达97%和显微硬度达1.85 GPa的金属Cu纳米晶材料。经XRD分析,其晶粒大小为20 nm。正电子湮没(PAS)实验结果表明,其空隙大小和数量与采用惰性气体冷凝法原位压制(IGC)的样品相比,空位簇数量较多,微空隙的大小和数量基本相当。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模拟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Cu块体材料靶的激光转换效率比常规Cu材料靶高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纳米晶体 纳米Cu块体 惯性约束聚变靶材料 自悬浮定向流法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真空温压技术制备纳米金属铜块体材料 被引量:2
3
作者 楚广 刘伟 唐永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3-879,共7页
采用自悬浮-真空温压法制备纳米金属Cu块体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正电子湮没(PAS)实验、HMV-2型显微硬度计和用Arechimedes原理等测试手段研究压制压力、保压时间、温度等工艺参数对样品密度的影响... 采用自悬浮-真空温压法制备纳米金属Cu块体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正电子湮没(PAS)实验、HMV-2型显微硬度计和用Arechimedes原理等测试手段研究压制压力、保压时间、温度等工艺参数对样品密度的影响;考察其热稳定性和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金属Cu块体材料的密度随压制压力、保压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最高相对密度为96.15%;纳米金属Cu块体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1.5 GPa和200℃压制的样品的平均晶粒度为25.3 nm,微应变为0.0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温压技术 纳米金属铜 密度 显微硬度 惯性约束聚变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控溅射法制备金团簇纳米颗粒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喜波 唐晓红 +3 位作者 吴卫东 唐永建 王红艳 杨向东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3-1026,共4页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金团簇纳米颗粒,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其表征,研究了金团簇纳米颗粒的形貌、颗粒度、结构、光吸收性质及物质成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金团簇纳米颗粒,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其表征,研究了金团簇纳米颗粒的形貌、颗粒度、结构、光吸收性质及物质成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金团簇纳米颗粒呈球形,平均粒径在10 nm左右,粒径分布均匀,无团聚、氧化现象,颗粒的结构为面心立方。在519 nm处出现团簇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测试得到Au(4f7/2)和Au(4f5/2)电子的结合能分别为83.3 eV和86.9 eV,并且没有出现金的氧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金团簇纳米颗粒 惯性约束聚变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