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从“呐喊”到《呐喊》:论“破恶声”之鲁迅文学的发生 |
姜异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
2
|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
高远东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1
|
|
|
3
|
“寂漠”、“内曜”、“白心”“信仰”与“人性”:《破恶声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
汪卫东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
4
|
鲁迅《破恶声论》所受章太炎《四惑论》影响略述 |
王小惠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5
|
特立独行的深层思考——《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解读 |
邓招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6
|
“声”与“默”的变奏:《域外小说集》中《默(寓言)》的翻译修订与寓意重构 |
王岫庐
|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7
|
“感动”的启蒙——早期鲁迅文艺思想起源的内面构造及历史意义 |
罗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
8
|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 |
董炳月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4
|
|
|
9
|
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文艺思想之比较 |
李春林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10
|
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 |
商昌宝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11
|
鲁迅早期文言论文里所探索的新文化 |
寇志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12
|
《域外小说集》与周氏兄弟宗教观的生成 |
侯桂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
13
|
鲁迅早期论著的文化洞见 |
赵敬立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
14
|
鲁迅自抄《集外集》被删篇目考 |
王锡荣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
15
|
《狂人日记》“省略”修辞管窥 |
殷建东
徐德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
16
|
清末科学主义与鲁迅的突破--对鲁迅早年“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主张的历史考察 |
孙尧天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
17
|
《文化偏至论》之我见——纪念《文化偏至论》发表100周年 |
邓国伟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
18
|
“我会劝他们告别文学旅途”——仿八十年后鲁迅可能的一种回答 |
赖彧煌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
19
|
“救救孩子”——谈鲁迅小说中的少年儿童形象 |
邹水旺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