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呐喊”到《呐喊》:论“破恶声”之鲁迅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2
1
作者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81,共14页
鲁迅之呐喊始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未完之《破恶声论》昭示了后来鲁迅文学的本质,即破恶声,白心声,光内曜。北京沉默期的荒原感绵延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不在于彼时的中国寂漠无声,而在于言议汹涌、扰攘有声,世界因之更显荒凉。第一部小... 鲁迅之呐喊始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未完之《破恶声论》昭示了后来鲁迅文学的本质,即破恶声,白心声,光内曜。北京沉默期的荒原感绵延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不在于彼时的中国寂漠无声,而在于言议汹涌、扰攘有声,世界因之更显荒凉。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出版,是鲁迅以虚构文学形式践行文艺理想的肇始,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实绩。作品可分出黑暗与内曜两种境界,亦可辨听恶声、心声两种声音。正如《域外小说集》是《新生》的乙编,《呐喊》可视为《破恶声论》之下篇。思想者周树人呐喊于东京的文艺行动,文学家鲁迅以新文学实绩《呐喊》呼应于北京。“呐喊”终于证之以《呐喊》,鲁迅第一次实现了思想与文学的交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呐喊》 《破恶声论》 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 被引量:31
2
作者 高远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2,共9页
关键词 《破恶声论》 鲁迅思想 传统文化 国民精神 批判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寂漠”、“内曜”、“白心”“信仰”与“人性”:《破恶声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被引量:7
3
作者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3-29,共7页
关键词 《破恶声论》 “人性” “个人” 信仰 为政 天地 神气 行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破恶声论》所受章太炎《四惑论》影响略述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小惠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1-86,共6页
《破恶声论》刊发于1908年12月5日《河南》月刊第8期,是鲁迅留日时期创作的最后一篇文章。《四惑论》是章太炎主笔《民报》期间所写的文章,发表于1908年7月10日《民报》第22号。对读《四惑论》与《破恶声论》,可以略窥章太炎对早期... 《破恶声论》刊发于1908年12月5日《河南》月刊第8期,是鲁迅留日时期创作的最后一篇文章。《四惑论》是章太炎主笔《民报》期间所写的文章,发表于1908年7月10日《民报》第22号。对读《四惑论》与《破恶声论》,可以略窥章太炎对早期鲁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恶声论》 章太炎 鲁迅 《民报》 《河南》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立独行的深层思考——《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邓招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8-52,共5页
1907年前后,身在日本的鲁迅发表了几篇文言论文。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为《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篇章。尽管《破恶声论》没有最终完成,但这些篇章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集中表达,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鲁迅... 1907年前后,身在日本的鲁迅发表了几篇文言论文。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为《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篇章。尽管《破恶声论》没有最终完成,但这些篇章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集中表达,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鲁迅早期思想的核心层面。然而,人们对这些篇章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尤其对其中“排众数”,批评法国大革命及其自由平等原则等主张,人们似乎更难以给出一个比较完满的解读。本文试图从对现代性反思的层面切入,为解读这些篇章提供一个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偏至论》 《破恶声论》 解读 特立独行 法国大革命 现代性反思 耐人寻味 平等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与“默”的变奏:《域外小说集》中《默(寓言)》的翻译修订与寓意重构
6
作者 王岫庐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1,共11页
1908年,周作人翻译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Silence—A Fable”,刊载于《河南》第八期,题为《寂漠》。次年,该译文收录于《域外小说集》第二册,更名为《默(寓言)》。周氏兄弟对译文标题与关键词的微妙调整,体现了他们以“朴讷之辞”... 1908年,周作人翻译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Silence—A Fable”,刊载于《河南》第八期,题为《寂漠》。次年,该译文收录于《域外小说集》第二册,更名为《默(寓言)》。周氏兄弟对译文标题与关键词的微妙调整,体现了他们以“朴讷之辞”传达异域“文情”的努力,也展现了他们对于“声”与“默”的复杂认知。《默(寓言)》整体上采取了“直译”的策略,然而,通过关键词语的斟酌,译者悄然将原作中关于个人孤绝的寓言转化为关切群体存亡的隐喻,建构出以“幽默之力”为指向的叙事逻辑,并与《域外小说集》第一册中鲁迅翻译的安特来夫同名小说形成互文,既揭示了“默”的可怖性,又寄寓了以“默”抵抗恶声、保存“心声”的潜在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域外小说集》 幽默 心声 恶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动”的启蒙——早期鲁迅文艺思想起源的内面构造及历史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罗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4-77,共14页
以鲁迅研究为代表的五四文学研究,亟待突破近30年的诸种范式,构建一种历史中的'人—文'学解释路径,以关注文学内面的方式丰富对历史的理解,而非成为历史学的注脚。1908年,早期鲁迅发表的五篇古文,在以往'语言中心主义'... 以鲁迅研究为代表的五四文学研究,亟待突破近30年的诸种范式,构建一种历史中的'人—文'学解释路径,以关注文学内面的方式丰富对历史的理解,而非成为历史学的注脚。1908年,早期鲁迅发表的五篇古文,在以往'语言中心主义'的主流论述之外,实际隐现了别种'艺文'经验的内在视野。鲁迅通过对历史、科学、诗歌、文化与政治诸领域的广泛讨论,批判了崇古与蔑古、自大与自轻等各种表面对立的乱象,提出'遏末流而生感动'的观点,以'感动'作为自我文学经验内面构造的认识论装置。'感动'而非'语言''进化',才是鲁迅文学及其历史主体性的核心。鲁迅的'心声'有着'物色'与'返顾'两种古典诗学的历史起源,'新声'并非源于'异邦',而是'感动'于'怀古'。早期鲁迅并非限于'进化论'的思想启蒙者,而是一位深执'感动论'的生命启蒙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破恶声论》 感动 启蒙 心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 被引量:14
8
作者 董炳月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4,共11页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曾经大量使用"文明"一词,对于青年鲁迅来说"文明"是一个词汇也是一种观念。这一事实已经被中日两国学者注意到。1983年,日本的鲁迅研究家伊藤虎丸(1927—2003)...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曾经大量使用"文明"一词,对于青年鲁迅来说"文明"是一个词汇也是一种观念。这一事实已经被中日两国学者注意到。1983年,日本的鲁迅研究家伊藤虎丸(1927—2003)在《鲁迅与日本人》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撰写《摩罗诗力说》时期的鲁迅"自己也想当一名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文明批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偏至论》 青年鲁迅 文明观 《摩罗诗力说》 《破恶声论》 中日两国 鲁迅研究 日本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文艺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春林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8-41,共14页
关键词 托尔斯泰 鲁迅 文艺思想 《破恶声论》 《忏悔录》 《河南》 奥古斯丁 内心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 被引量:3
10
作者 商昌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立人”思想 青年鲁迅 《摩罗诗力说》 《科学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解读 多义 《破恶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早期文言论文里所探索的新文化
11
作者 寇志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10,共7页
在清末,鲁迅获两江总督资助赴日留学。从1902年开始,他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文。后来(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但一年半以后辍学。他在1922年《呐喊》自序中提到,课间间隙放映了有关时事的幻灯片,内容是在日俄战争时期,... 在清末,鲁迅获两江总督资助赴日留学。从1902年开始,他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文。后来(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但一年半以后辍学。他在1922年《呐喊》自序中提到,课间间隙放映了有关时事的幻灯片,内容是在日俄战争时期,一个中国人在东北被砍头的场景,而周围则站了一群百无聊赖的中国看客。鲁迅对一群中国人站在一旁当无聊的看客表示惊讶、厌恶。他回忆年轻时的感触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思想 专门学校 《呐喊》 文艺运动 恶声 多夫 普式庚 至论 寂漠 莱蒙托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域外小说集》与周氏兄弟宗教观的生成
12
作者 侯桂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1-68,共8页
对于周氏兄弟思想组成之一的宗教思想,学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予以专门关注。(1)1989年,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演稿《早期鲁迅的宗教观——"迷信"与"科学"之关系》发表于北京《鲁迅研究动态》杂... 对于周氏兄弟思想组成之一的宗教思想,学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予以专门关注。(1)1989年,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演稿《早期鲁迅的宗教观——"迷信"与"科学"之关系》发表于北京《鲁迅研究动态》杂志,成为国内目前所见有关鲁迅宗教观研究的第一篇有影响的专论。该文从辨析《破恶声论》中的"伪士当去,迷信可存"(2)一语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伊藤虎丸 鲁迅研究 《域外小说集》 《破恶声论》 宗教观 迷信可存 伪士当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早期论著的文化洞见
13
作者 赵敬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20,共9页
20世纪初,“别求新声于异邦”的鲁迅,在经过数年的上下求索后,于1907年接连写作、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等五篇论文u,以“得先觉之诠解”的自信,以“破中国之萧条”... 20世纪初,“别求新声于异邦”的鲁迅,在经过数年的上下求索后,于1907年接连写作、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等五篇论文u,以“得先觉之诠解”的自信,以“破中国之萧条”吲的至诚,发为雄声,绝响嗣后。这些早期论著是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真切体现,在鲁迅全部著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鲁迅最初的哲学、政治、文学和文化观点的形成及其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偏至论》 鲁迅 论著 早期 《科学史教篇》 《摩罗诗力说》 《破恶声论》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自抄《集外集》被删篇目考
14
作者 王锡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5-40,共6页
一、这是一篇未被收入《全集》的手稿《鲁迅手稿全集》第8册第65页,《集外集拾遗》第一篇,是一份没有标题的手稿。这是一个目录,共列十一项篇名(如下列)。按常规,类似这样的单篇的目录,是会被收入《鲁迅全集》的,例如《"三十年集"... 一、这是一篇未被收入《全集》的手稿《鲁迅手稿全集》第8册第65页,《集外集拾遗》第一篇,是一份没有标题的手稿。这是一个目录,共列十一项篇名(如下列)。按常规,类似这样的单篇的目录,是会被收入《鲁迅全集》的,例如《"三十年集"编目二种》。但这份手稿却没有收入《鲁迅全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份手稿是什么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外集 《鲁迅全集》 许广平 杨霁云 杂文集 恶声 一月九日 中事 写作时间 不如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狂人日记》“省略”修辞管窥 被引量:3
15
作者 殷建东 徐德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19,共7页
李欧梵说《狂人日记》有个谜思(myth)的结尾,认为"小说的真正结尾并不是‘救救孩子’,而是那后面的向读者表示不完全之意的几个虚点——‘……’"。许寿裳则强调鲁迅的儿童观:"至于鲁迅的为将来,可以他的儿童教育问题为代表。‘... 李欧梵说《狂人日记》有个谜思(myth)的结尾,认为"小说的真正结尾并不是‘救救孩子’,而是那后面的向读者表示不完全之意的几个虚点——‘……’"。许寿裳则强调鲁迅的儿童观:"至于鲁迅的为将来,可以他的儿童教育问题为代表。‘救救孩子’这句话是他一生的狮子吼,自从他的《狂人日记》末句起……”。他们都关注末句与省略符号,其实贯注全篇的十二处省略是一个特殊的修辞与叙述,包含了鲁迅的构思与探索。研讨这个修辞符号的形式功能与价值空间,是为本文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救救孩子 鲁迅精神 李欧梵 儿童教育 现代白话文 钱玄同 许寿裳 恶声 儿童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科学主义与鲁迅的突破--对鲁迅早年“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主张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尧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3,165,共14页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首先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他指出科学应当以探求自然界真理为目的,而清末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同时,鲁迅也将西方科学史内在的认识论问题引入了清末知识界,他接受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华惠尔、赫胥黎以及丁达尔的启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并依据人性的整体立场建立了批判视野。鲁迅由此形成的科学观深刻区别于清末科学主义者。在《破恶声论》中,他尤其重点反驳了《续无鬼论》与《无鬼说》中破除“迷信”的说法,鲁迅强调科学的边界并赞美“迷信”内在的道德及美学意蕴。从破除“迷信”到主张“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种变化清晰显示出鲁迅早年科学观走向成熟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科学主义 迷信 人性 《科学史教篇》 《破恶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偏至论》之我见——纪念《文化偏至论》发表100周年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国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8,共7页
关键词 《文化偏至论》 《摩罗诗力说》 纪念 《破恶声论》 “三步曲” 精神问题 中国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会劝他们告别文学旅途”——仿八十年后鲁迅可能的一种回答
18
作者 赖彧煌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55,共3页
本来并无需发发牢骚.可是每年的生日和忌日,他们都要搞出那么多文章刷屏.我早就懒得听他们争来吵去了:鲁迅有多少多少副面孔.谁又没有呢?今天帮我刷存在感,明天为某个庆典感动一下,后天再来副政治正确的表情.烦死了.本想写两幅字耍耍... 本来并无需发发牢骚.可是每年的生日和忌日,他们都要搞出那么多文章刷屏.我早就懒得听他们争来吵去了:鲁迅有多少多少副面孔.谁又没有呢?今天帮我刷存在感,明天为某个庆典感动一下,后天再来副政治正确的表情.烦死了.本想写两幅字耍耍,一想到他们为了追索我从《破恶声论》以来不断晃荡的形象,仍颇费踌躇,就有点不忍心了.他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我的字上手之后就有了超常的稳定性,在自由结体中自如地抒发着格调高古的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旅途 文学 告别 《破恶声论》 稳定性 意趣 格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救孩子”——谈鲁迅小说中的少年儿童形象
19
作者 邹水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16-19,共4页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体现鲁迅把对孩于的希望、对未来的信念和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相结合的思想。鲁迅认为,必须开展深入、持久的反...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体现鲁迅把对孩于的希望、对未来的信念和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相结合的思想。鲁迅认为,必须开展深入、持久的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把孩于从封建思想和旧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他们肩负起创造没有人吃人的社会的历史重任,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这就是鲁迅塑造少年儿童形象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救孩子 鲁迅小说 《狂人日记》 白话小说 闰土 答有恒先生 恶声 《呐喊》 鲁迅在广州 创作主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