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
被引量: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曾经大量使用"文明"一词,对于青年鲁迅来说"文明"是一个词汇也是一种观念。这一事实已经被中日两国学者注意到。1983年,日本的鲁迅研究家伊藤虎丸(1927—2003)在《鲁迅与日本人》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撰写《摩罗诗力说》时期的鲁迅"自己也想当一名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文明批评家,
作者
董炳月
机构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14,共11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关键词
《文化偏至论》
青年鲁迅
文明观
《摩罗诗力说》
《破恶声论》
中日两国
鲁迅研究
日本人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9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24
参考文献
2
1
[梁启超著],沈鹏等主编.梁启超全集[M]. 北京出版社, 1999
2
[日]福泽谕吉 著,马斌 译.福泽谕吉自传[M]. 商务印书馆, 1980
同被引文献
119
1
郑师渠.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J]
.历史研究,1995(5):88-101.
被引量:53
2
方维规.
论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嬗变[J]
.史林,1999(4):69-83.
被引量:44
3
木山英雄,赵京华.
《野草》的诗与“哲学”(上)[J]
.鲁迅研究月刊,1999(9):37-44.
被引量:8
4
木山英雄.
《野草》的诗与“哲学”(下)[J]
.鲁迅研究月刊,1999(11):40-53.
被引量:13
5
王富仁.
从“兴业”到“立人”——简论鲁迅早期文化思想的演变[J]
.中国社会科学,1987(2):181-199.
被引量:6
6
王佐良.
Two Early Translators Keconsidered[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3(1):1-12.
被引量:14
7
叶朗.
从朱光潜“接着讲”——纪念朱光潜、宗白华诞辰一百周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5):69-78.
被引量:21
8
钱佼汝.
“文学性”和“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J]
.外国文学评论,1989(1):26-32.
被引量:31
9
马世之.
中外文明起源问题对比研究[J]
.中原文物,1992(3):62-70.
被引量:5
10
伊藤虎丸,孙猛.
早期鲁迅的宗教观——“迷信”与“科学”之关系[J]
.鲁迅研究动态,1989(11):14-25.
被引量:32
引证文献
14
1
代乌日瀚.
福泽谕吉“文明”观对西方理论的选择性接受[J]
.日本学研究,2020(1).
2
崔云伟,刘增人.
2012年鲁迅研究述评[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6-113.
3
蒋永国.
重评鲁迅《文化偏至论》——从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及其影响看[J]
.中国文化研究,2016(3):171-180.
被引量:3
4
耿传明,于冰轮.
近代“文明论”的兴起与清末小说中关于“文明”的歧见——以《瓜分惨祸预言记》和《新石头记》为例[J]
.社会科学研究,2017(4):168-177.
被引量:2
5
李国华.
“我”的内在秩序与外部关联——也论鲁迅《野草》的主体构建问题[J]
.文艺争鸣,2018(5):41-46.
被引量:1
6
孙尧天.
“偏至”、“复古”与文明再造——早期鲁迅对历史进步论的接受与抵抗[J]
.文学评论,2019(4):13-23.
被引量:10
7
彭勇穗.
《域外小说集》:复古作启蒙[J]
.文学评论,2020(6):201-211.
被引量:5
8
戴静.
论早期鲁迅的文明观[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2):140-145.
9
孙尧天.
追寻文明的“新力”--晚清文明论潮流中的《摩罗诗力说》[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0(3):143-152.
被引量:1
10
李晶.
从“感情的批评主义”到中国文艺复兴——李长之文艺批评的内在脉络与价值诉求[J]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2,13(3):129-13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4
1
熊权.
“争天拒俗”:弱者反抗与“相互主体性”——鲁迅的进化论批判[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1):20-35.
被引量:3
2
徐望.
论文化产业之于国家文化权力的作用[J]
.理论观察,2021(4):106-112.
3
蒋永国.
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结构及其现代启示——以文明论为视点的考察[J]
.关东学刊,2019(4):81-100.
被引量:1
4
李思清.
2017年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综述[J]
.中国文学年鉴,2018,0(1):593-610.
5
贾丽萍,李龙新,夏雪,曲乔乔.
2019年的中国鲁迅研究[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0,0(1):72-82.
被引量:1
6
叶朝志.
主体与公理的辩证--以《华盖集》为中心看鲁迅对“公理”的态度[J]
.大连大学学报,2020,41(1):67-74.
7
李国华.
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J]
.文艺争鸣,2021(11):66-76.
被引量:4
8
刘思怡.
根柢在人--鲁迅《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的“立人”观[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8):43-45.
9
郑浩月.
鲁迅进化观的转变与“弃医从文”的思想史重释[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1):78-88.
被引量:1
10
彭勇穗.
从“取今复古”到“双维翻译”——鲁迅《域外小说集》现代性建构路径[J]
.外国语,2023,46(1):104-116.
1
曹健峰.
试论青年鲁迅对西方之接受——以《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5):3-5.
2
乐黛云.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3):37-48.
被引量:19
3
程利.
精神界之战士——结合鲁迅早期三篇文言论文[J]
.文学教育,2009(5):95-96.
4
周素欣.
鲁迅革命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现[J]
.芒种,2014(4):157-158.
5
吴奔星.
青年鲁迅踢鬼[J]
.诗刊,1990,0(1):44-44.
6
马娇娇.
沈从文都市文明观述略[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
7
商昌宝.
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J]
.鲁迅研究月刊,2007(8):22-27.
被引量:3
8
董正宇.
《破恶声论》: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初步形成[J]
.船山学刊,2002(4):126-128.
9
张莹.
鲁迅在日本——青年鲁迅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青春岁月,2012,0(22):255-255.
10
牛一如.
“泰戈尔在中国的演讲集”中的东方文明观[J]
.知识文库,2016,0(19):26-27.
鲁迅研究月刊
2012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