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早籼稻品种遗传改良进程中群体质量的演变特征
- 1
-
-
作者
袁江
王丹英
徐春梅
章秀福
-
机构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8-1232,共5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2A13-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00674)资助
-
文摘
以1934~2006年育成,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的16个代表性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参照生产实践及品种演变阶段,按育成时间将供试品种划分为高秆品种、矮秆品种、矮抗品种、优超品种4种类型,采用常规栽培方法研究其群体质量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改良进程中,花后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增强,干物质积累增加,齐穗期总颖花量增加,高效叶面积率与颖花根流量略有下降,有效叶面积率与成穗率变化不大,单茎茎鞘重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早籼稻群体进一步改良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根系水分与矿物质的吸收及根系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提高高效叶面积率,增加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和总颖花量,进而提高粒叶比,达到源库协调。
-
关键词
早籼稻
品种改良
群体质量
演变特征
总颖花量
粒叶比
源库协调
-
Keywords
Early season indica rice
Cultivar evolution
Population qualit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Total spikelet number
Grainto-leaf ratio
Source-sink balance
-
分类号
S512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浅谈两优培九的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汪兆龙
胡朝忠
-
机构
安徽省桐城市吕亭镇农技站
-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05X期96-96,共1页
-
文摘
桐城市两优培九在中等肥力以上田块种植,产量水平的高低同每穗实粒数的多少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实施两优培九高产栽培策略,是在稳定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总颖花量和结实率,达到大面积平衡高产。单产1085~1250kg/hm^2的田块群体是:有效穗260~290万/hm^2,每穗总粒数190个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5~27g。
-
关键词
两优培九
高产栽培技术
每穗实粒数
每穗总粒数
栽培策略
总颖花量
面积平衡
结实率
桐城市
有效穗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单季晚稻高产特性及其配套技术分析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温怀楠
赵建平
刘金弟
-
机构
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3期289-291,共3页
-
文摘
1997~ 1999年进行了一季稻持续高产研究 ,结果产量从 82 5 0kg/hm2 上升到 10 5 0 0kg/hm2 ,充分说明了单季稻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试验表明 :单位面积颖花量与产量通常表现为显著线性正相关 ,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可作为持续高产的主攻方向 ;持续高产田有大穗优势、谷草比优势和发根力优势。由此 ,提出相应的高产配套技术 ,主要有旱育壮秧、早播早栽、壮秧单(双 )本插和
-
关键词
高产特性
栽培技术
总颖花量
单季稻
-
分类号
S511.4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318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