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颢性命论的根据、结构及其工夫效应
1
作者 孙德仁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6,共7页
理学发生的问题意识,源于三教互动下儒家道德性命的根据何以确立,程颢性命论便是此问题的展开。以天理作为生生之源而言理、性、命一体贯通,天命之性与气禀同为天理生生的内容,但天命之性是超越具体善恶相状的至善之性,气禀则是在具体... 理学发生的问题意识,源于三教互动下儒家道德性命的根据何以确立,程颢性命论便是此问题的展开。以天理作为生生之源而言理、性、命一体贯通,天命之性与气禀同为天理生生的内容,但天命之性是超越具体善恶相状的至善之性,气禀则是在具体善恶的差异上论。在此“二而不二”的关系结构下,程颢不仅承认气禀所带来命的客观限制,还转向如何克除习心、转化气禀之命限的工夫根据。通过贞定仁体的识仁定性工夫实现命与义合,使得“命”(气禀之命)对于个体生命的限制作用减弱,主张“不复语命”,转而以性之即是天理命之的“性即理”方式,树立起道德性命所以存在的庄严。这也意味着中晚唐以来儒家的“性命”忧患得以解决,由此开启以“性理”为中心的理学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性命 性理 天人关系 理学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载性命论的新架构及学术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林乐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6-102,共7页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 张载是宋代理学家中讲论性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孟子"性善"论和"立命"论的同时,致力于自立新说,建构了自成系统的性命论。张载认为,性有本有末,本即"天地之性",末即"气质之性",不能本末倒置。他最早划分"德命"与"气命",强调以"德命"驾驭"气命"。张载还认为,"天地之性"对应于"德命",而"气质之性"则对应于"气命"。他进而认为,"成性"与"至命"的目标也是对应的,"成性"必以"天地之性"而不以"气质之性"为根据,"至命"必以"德命"而不以"气命"为目标。在此方向引导下,"成性"工夫与"至命"工夫各有其特色。张载性命论的价值在于,强调以"道德性命"驾驭人生方向,以先"穷理"后"尽性"的工夫实践提升自我,让生命不断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性命论 性有本末 命分德气 成性 至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真性命论及其哲学义蕴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卫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25,共5页
以“先性后命、重性轻命”为核心的全真性命论 ,主要包括“性命双修”、“先性后命”、“性神命气”与“昼命夜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全真性命论虽然渊源于钟吕 ,但其“先性后命、重性轻命”的性命论 ,与钟吕及内丹南宗有明显差异 ,除... 以“先性后命、重性轻命”为核心的全真性命论 ,主要包括“性命双修”、“先性后命”、“性神命气”与“昼命夜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全真性命论虽然渊源于钟吕 ,但其“先性后命、重性轻命”的性命论 ,与钟吕及内丹南宗有明显差异 ,除受到儒、释、道三教影响外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的内丹实践经验 ,也是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化肉体长生为境界超越的全真性命论 ,不仅是对传统道教的变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王重阳及全真七子 性命论 哲学义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命之辨: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运气问题
4
作者 吴先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4-102,共9页
性命之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不仅具有浓郁的道德意蕴,而且与现代道德运气问题内在相通。儒家虽然承认命运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但是将其限制在如贫富、寿夭等向外追求的领域,而坚决否认运气对于道德品性的决定... 性命之辨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不仅具有浓郁的道德意蕴,而且与现代道德运气问题内在相通。儒家虽然承认命运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但是将其限制在如贫富、寿夭等向外追求的领域,而坚决否认运气对于道德品性的决定作用。从德性生成的角度来说,所有人都具有仁心善性,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生成运气的问题;从德性养成的角度来说,虽然德性养成的过程中会遭遇原因运气、环境运气、结果运气,但是儒家认为这些运气因素都是外在于内在德性的,它们只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不能影响更不能决定人们内在的道德品性。因此,儒家在道德运气问题上实际上与西方伦理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之辨 道德运气 性善论 成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与道教内丹道的性命之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广保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20-28,共9页
世界上任何原创性的文明都必定会提出归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论题。宋以后道教对唐代禅宗凸显的心性问题,结合中国传统的重生思想作出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回应,从而创立了独具理论特色的性命之学。从心性论发展的历史看,由儒家、佛教的... 世界上任何原创性的文明都必定会提出归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论题。宋以后道教对唐代禅宗凸显的心性问题,结合中国传统的重生思想作出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回应,从而创立了独具理论特色的性命之学。从心性论发展的历史看,由儒家、佛教的心性论转入道教的性命论标志着心性理论的深化与成熟,道教性命理论的创立大大丰富了整个中国心性论的内容,为思想文化宝库注入了新血液,从而受到宋以后思想界的普遍关注。阳明学派与道、释二教的思想关联应从性命之学的大脉络予以把握,而不应仅看成一种私人爱好。从中国性命之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阳明心学仍然应视为明代儒学回应性命问题大讨论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的性命论 性命双修 阳明心学 阳明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视野下的《孟子》研究——以“舜发于畎亩”章为例
6
作者 王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3,156,共12页
作为“四书”之一,《孟子》在中日韩儒学史上均产生过重大影响,“舜发于畎亩”章更因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而广为传诵。中日韩儒者通过注解此章,深入阐发了对性命义理之说、经世致用之学的理解,充分表现了儒学直面时代命... 作为“四书”之一,《孟子》在中日韩儒学史上均产生过重大影响,“舜发于畎亩”章更因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而广为传诵。中日韩儒者通过注解此章,深入阐发了对性命义理之说、经世致用之学的理解,充分表现了儒学直面时代命题、不断自我调整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在中国,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通过注释“动心忍性”等,充分发挥了心、性、仁等理学命题,展示了宋明理学的框架与思路。明清《孟子》注疏回应王学末流空疏之风,不仅阐发出了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儒学精神,更是考证史实、考辨字义,显示了笃实学风的兴盛。日韩儒者既继承了中国儒学的治学方法,又以“实学”的姿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日韩儒学,影响了日韩近代化进程。事实上,如果在世界文化范围内审视,可以发现中日韩儒学均形成了直面现实问题、积极入世的学问风气,均将“人”作为解决发展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这也正是包括孟子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命义理 经世致用 日韩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命双修,人与天一——庄子养生理论及其实践特点 被引量:5
7
作者 段建海 董小龙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11,共4页
个体存在是庄子思想的基本立足点。性命双修、天人合一是其养生学的主旋律。它以气本气化的宇宙生成论为理论依据,以"无待"为人生态度,以"养气"为基本功夫,以"人与天一"为理想境界,以创造美和自由的人生... 个体存在是庄子思想的基本立足点。性命双修、天人合一是其养生学的主旋律。它以气本气化的宇宙生成论为理论依据,以"无待"为人生态度,以"养气"为基本功夫,以"人与天一"为理想境界,以创造美和自由的人生为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养生理论 实践特点 性命双修 人生态度 人道主义 “天人合一”思想 审美情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仪、身体与性命——儒家身心一体的威仪观及其中道超越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法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2,共8页
对于春秋威仪观的解读,学界一般将威仪等同于礼,实际上礼仪是仪式化的礼的规范,而威仪则是经由礼仪实践而呈现的身体气象,具有身心一体的特征,二者具有微妙却重要的差异,此一差异指向了身体在礼乐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与儒家早期性命思想... 对于春秋威仪观的解读,学界一般将威仪等同于礼,实际上礼仪是仪式化的礼的规范,而威仪则是经由礼仪实践而呈现的身体气象,具有身心一体的特征,二者具有微妙却重要的差异,此一差异指向了身体在礼乐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与儒家早期性命思想密切相关。在春秋时期,身心一体的威仪被看做是定命的方式,具有超越意义;同时又潜在地包含着孟子心性中"大体"、"小体"两个面向,对于后来的人性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另外,基于身体的威仪观所体现的超越精神,既不同于单纯的外在超越,也不同于后来基于心性论的内在超越,而是一种身心兼融的中道超越,体现了早期儒家超越方式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仪 身体 性命 中道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论性善与性命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119,共5页
孟子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一重是本体的,一重是工夫的。就前者而言,孟子以性善论人性,强调"四心"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源,主张通过"存心"的方式来保有四心。就后者而言,孟子以性命论人性,认为人性中存在感官欲望的部分,... 孟子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一重是本体的,一重是工夫的。就前者而言,孟子以性善论人性,强调"四心"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源,主张通过"存心"的方式来保有四心。就后者而言,孟子以性命论人性,认为人性中存在感官欲望的部分,这一部分既会受到外在必然性的制约,也需要人在道德意识与感官欲望之间确认价值的合理性以作为人的本质,从而达到生命的充分实现与完成。孟子人性论的二重视角直接通向道德选择问题。只有将二重视角结合,才是孟子对待人性的完整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性论 性善 性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于义命”:二程的性命哲学及其道德旨趣 被引量:5
10
作者 魏义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19,共5页
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继承了儒家的天命论和道德追求,在天、理、命、性为一的前提下,强调"命在义中",将践履仁义道德说成是人的天赋之命和人生追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义处命"和"安于义命",二程提... 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继承了儒家的天命论和道德追求,在天、理、命、性为一的前提下,强调"命在义中",将践履仁义道德说成是人的天赋之命和人生追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义处命"和"安于义命",二程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待命之分和践履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性命哲学 “安于义命” 宋明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宋之争与经典解释——以阮元、李翱的“性命”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发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52,共7页
李翱尝试取法佛老,以期在形上的方向上完善思孟的心性论,并由此成为宋学的远源。于是,在汉宋之争中,援佛入儒的李翱受到了阮元的批驳。李翱、阮元虽有共同的话语平台,但由于各自对思孟之心性论的定位不同,以致在解读儒家的性命观时,李翱... 李翱尝试取法佛老,以期在形上的方向上完善思孟的心性论,并由此成为宋学的远源。于是,在汉宋之争中,援佛入儒的李翱受到了阮元的批驳。李翱、阮元虽有共同的话语平台,但由于各自对思孟之心性论的定位不同,以致在解读儒家的性命观时,李翱以"心通"解经而发明"复性"说,阮元则认为应以"事解"注经而申明"节性"说。二人的不同解读,引发了一些关于经典解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宋之争 经典解释 性命 心通 事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仁”和“性命”之解说看阮元的理学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9-86,共8页
阮元是清代中叶的汉学领袖,但在理学上,他也有卓越成就。本着“以训诂求义理”的学术理路,他从古训入手,通过语义分析求文字本义,对理学核心范畴作了一系列精辟阐发。他之论“仁”,是以“相人偶”为解,认为“著于行事,始可称仁”,批评... 阮元是清代中叶的汉学领袖,但在理学上,他也有卓越成就。本着“以训诂求义理”的学术理路,他从古训入手,通过语义分析求文字本义,对理学核心范畴作了一系列精辟阐发。他之论“仁”,是以“相人偶”为解,认为“著于行事,始可称仁”,批评理学家“闭户斋居,瞑目静坐”的体仁之方。他之论“性命”,以为“欲生于情,在性之内”,“非别有一事与性相分而为对”;性不能“绝”,只能“节”;规范的标准在于礼治。他对唐代李翱的“复性”说提出尖锐批评,指出李翱把“性”“情”对立起来,以为只有破除情之蔽,才能恢复“本性清明”,这是“杂于二氏”、“由庄入禅”的谬见,不能作为发展儒家义理的依据。阮元的理学思想颇有独到之处,尽管某些结论可能有一偏之失,但就整体而言,可为义理之学开出一片新天地,是中国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元 性命 训诂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中的天道性命之说及其伦理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才刚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94,共4页
天道性命之说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打通了天与人、内与外、形而上与形而下,从而使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具有了更多的形上内涵。理学家的天道性命之说超越了纯粹实用、功利的目的,而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上的价值。它不仅探讨... 天道性命之说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打通了天与人、内与外、形而上与形而下,从而使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具有了更多的形上内涵。理学家的天道性命之说超越了纯粹实用、功利的目的,而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上的价值。它不仅探讨具体的道德规范、德目,而且还要进一步反思道德的超越根源和内在基础。这种"形上道德"有助于人们培养一种根源意识和超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天道 性命 伦理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道性命的贯通与内在德性的开显——《中庸》上下内外相互贯通的立体思维架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卫东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5-88,共4页
作为儒家的形上学,《中庸》通过“天命之谓性”与“修道之谓教”,使天道性命得以贯通。通过“成已”与“成物”,把内圣与外王融为一体,实现了内在德性的开显。通过“诚则明”与“明则诚”,使内在德性与外在知识得以融贯。最后实现了内... 作为儒家的形上学,《中庸》通过“天命之谓性”与“修道之谓教”,使天道性命得以贯通。通过“成已”与“成物”,把内圣与外王融为一体,实现了内在德性的开显。通过“诚则明”与“明则诚”,使内在德性与外在知识得以融贯。最后实现了内圣与外王、形上与形下的浑融为一,建立了上下内外融为一体的立体思维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性命 成己 成物 诚明 明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性命古训辨证》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与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书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8,共7页
处在"中国近代文化转移的枢纽"时期的傅斯年,既继承传统学术中积极的一面,又汲取"西洋学问"、"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及其同时代人治学思想中优长之处,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性命古训辨证... 处在"中国近代文化转移的枢纽"时期的傅斯年,既继承传统学术中积极的一面,又汲取"西洋学问"、"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及其同时代人治学思想中优长之处,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性命古训辨证》为傅氏代表作之一,"以语言学的观点解释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是其特色,是其学术思想与方法的经典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性命古训辨证》 语言学 历史学 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道德性命”之学及其对科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祝尚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7-115,131,共10页
考述并揭示王安石"道德性命论"及其实质,以及它对北宋中后期科举考试的介入和影响,并论旧党与科场道德性命之学的斗争。当日根据"道德性命论"写作的时文,尚有极少篇章流传至今,亦略为举论,以窥当时学风、文风之一... 考述并揭示王安石"道德性命论"及其实质,以及它对北宋中后期科举考试的介入和影响,并论旧党与科场道德性命之学的斗争。当日根据"道德性命论"写作的时文,尚有极少篇章流传至今,亦略为举论,以窥当时学风、文风之一斑。由此说明,让尚在探讨中的不成熟的哲学理论指导包括科举改制在内的社会变革,风险很大,影响也相当消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性命 王安石 科举 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论视域下的先秦儒家性命关系辨析
17
作者 陈光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6,共5页
在性命关系上,孔子摒弃西周天命下贯人性的传统,以个体的诚敬而开显仁德在天道与人性的贯通,孟子则在性命对举中把天德下贯为人心所固有的德性。而荀子汲取告子生之谓性的传统,以天人相分为其德性论的逻辑起点而赋予人有义、能辨、能群... 在性命关系上,孔子摒弃西周天命下贯人性的传统,以个体的诚敬而开显仁德在天道与人性的贯通,孟子则在性命对举中把天德下贯为人心所固有的德性。而荀子汲取告子生之谓性的传统,以天人相分为其德性论的逻辑起点而赋予人有义、能辨、能群的知性特征,义是德性教化修养的根据,辨是德性生成的智识保障,群是德性践履的人伦情境,因此义、辨、群三者构成了德性养成的道德生态,既是知性,又是德性,在三者的动态的发展中实现性可教化及其知性与德性的统一。从先秦儒家的性命关系辨析可以窥探孔孟荀之间的学术渊源和理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德性 性命关系 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位张力与先秦儒家的性命之学——对楚简《唐虞之道》第14至29号简的思想解读 被引量:3
18
作者 夏世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6,共6页
文章系统解读了楚简《唐虞之道》第14至29号简的思想内涵及脉络,认为这部分简文首先通过尧成为天子之原因的追问,突出了德与位的张力问题,即在应然之理上,有位必当有德,但就实然之事看,有德未必有位。简文对这一德位张力有两个层面的解... 文章系统解读了楚简《唐虞之道》第14至29号简的思想内涵及脉络,认为这部分简文首先通过尧成为天子之原因的追问,突出了德与位的张力问题,即在应然之理上,有位必当有德,但就实然之事看,有德未必有位。简文对这一德位张力有两个层面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要求有德无位者全力修德,谨守性命,安于时命,养成恒常如一的圆满德行,从而能在得位而治时能"利天下而弗利";另一方面,要求有位者透悟性命之正,从而能主动尚德授贤、退而养生,这既能使贤者居位而利天下,又能退而养生以自利。简文将"七十致政"之礼普遍化,试图断绝天子终身制的构想,也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唐虞之道》 禅让 德位 性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中西哲学对话中的孔子儒学关于“命”之省思 被引量:4
19
作者 赖贤宗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6期40-56,共17页
孔子儒学关于"命"的哲学反思,可以从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三个课题来探讨。首先,命是气质之命,命呈现命限的限制性原理,因此有所谓的"义命分立"。其次,命限也同时是义理之性的实践的条件与凭借,所以也是表... 孔子儒学关于"命"的哲学反思,可以从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三个课题来探讨。首先,命是气质之命,命呈现命限的限制性原理,因此有所谓的"义命分立"。其次,命限也同时是义理之性的实践的条件与凭借,所以也是表现原理,因此有所谓的"性命对扬"。最后,通过"性命对扬"的长久实践,领略到"天命"(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例如《诗经》所说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在此一生生仁体的天命中,达到所谓的"义命合一",在"义命合一"之中,可以用圆善的方式解答康德哲学之中的"德福一致"的问题。劳思光阐明"义命分立",但是局限在主体性的哲学,不能接纳孔子儒学的"天命"具有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之义。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则散列论述了"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一"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三个课题构成逐步发展的环节及其整体性,他并没有加以足够的厘清与通盘的整理。在孔子儒学与康德、海德格尔哲学的跨文化对话的脉络之中,来展开"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一"的三个环节,也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哲学对于自由意志、命运与决定论、最高善(圆善)、德福一致、开放式的人文主义等哲学问题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命分立 性命对扬 义命合一 孔子 康德 海德格尔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性命古训”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向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7-31,共5页
清代汉学大师并从事于哲学思想工作,反对宋代理学而纠正理学思想之偏颇者,最著者当推戴东原。东原是一位汉学大师,是乾嘉学派开创者之一,但他学及宋学而有所深造,独树一帜,诚如后来王国维先生所谓欲与朱子争席者。但于此他的从事汉学的... 清代汉学大师并从事于哲学思想工作,反对宋代理学而纠正理学思想之偏颇者,最著者当推戴东原。东原是一位汉学大师,是乾嘉学派开创者之一,但他学及宋学而有所深造,独树一帜,诚如后来王国维先生所谓欲与朱子争席者。但于此他的从事汉学的弟子不理解,同时的汉学家也不理解,以为东原朴学自有千秋,何必弄此玄虚。而在东原稍后,亦从事于汉学的显宦阮元不然,他继续“汉宋之争”,而有所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理学思想 性命 论语 阮元 汉学家 性善性恶 朱子 思想史 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