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对立走向“男女间性”的性别正义——女性主义政治哲学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再林 申丽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4,共8页
女性主义对传统"政治-伦理"结构之文化建制的批判必然走向基于平等的性别正义诉求。无论是"性别中立"式、"女性中心"式的策略,还是"差异-解构"式的策略都未能摆脱西方二分式思维之限域,陷入正... 女性主义对传统"政治-伦理"结构之文化建制的批判必然走向基于平等的性别正义诉求。无论是"性别中立"式、"女性中心"式的策略,还是"差异-解构"式的策略都未能摆脱西方二分式思维之限域,陷入正义两难。而以两性和谐共生为其指向的男女间性范式的推出,不仅为哈贝马斯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增添两性对话的生命维度,而且有利于开启一种以平等为底线,尊重差异基础上的两性价值共显与共同创造的更具包容性的政治-伦理结构。而中国古代的阴阳生命之学因蕴含了这种思维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人类对西方式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早期批判,成为女性主义可资借鉴的极具启示性的思想资源,这也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代转化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正义 二分式思维 男女间性 生命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正义到性别正义——论南茜·弗雷泽的“二维”性别正义观 被引量:4
2
作者 茅根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0,159,共6页
美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女性主义者南茜·弗雷泽致力于社会正义理论研究。她从客观、社会的视角审视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转向",认为"承认政治"与"再分配政治"的"二元主义视角"(或者用&... 美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女性主义者南茜·弗雷泽致力于社会正义理论研究。她从客观、社会的视角审视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转向",认为"承认政治"与"再分配政治"的"二元主义视角"(或者用"承认政治"取代"再分配政治"的做法)严重弱化了对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批判,是一种悲剧性的历史讽刺。因此,她提出一种整合"再分配正义"和"承认正义"的"参与平等"正义观。从社会正义到性别正义的前提是对女性主义社会性别问题的重新阐释,因而她提出一种"二维"视角的新社会性别观,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实现性别正义的"二维"路径。她的性别正义观为左派的政治斗争和女权主义等新社会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批判武器和实践指导。她的性别正义观更多是政治的,因此具有更加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认 再分配 视角二元主义 参与平等 性别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蒂·弗里丹的性别正义观析论 被引量:3
3
作者 肖爱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122-126,共5页
贝蒂·弗里丹认为,性别非正义的根源是由社会文化、教育和法律所造成的。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及进入职业领域,对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加强国家干预,是实现性别正义的途径。理想的正义社会中,女人要达到与男人的平等,女人应获得... 贝蒂·弗里丹认为,性别非正义的根源是由社会文化、教育和法律所造成的。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及进入职业领域,对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加强国家干预,是实现性别正义的途径。理想的正义社会中,女人要达到与男人的平等,女人应获得与男人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尊重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在尊重女性气质的基础上,同时将男性气质吸收到女性气质中,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中最好的东西体现出来,实现多重人格类型的发展。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蒂·弗里丹 性别正义 平等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希·弗雷泽的“一元三维”性别正义观述论 被引量:2
4
作者 林丽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68,共7页
所谓"一元三维"的正义观是指用再分配、承认、代表权构成正义的经济、文化、政治三个维度,并服从"参与平等"的元规范。弗雷泽在其著作中讨论了性别非正义的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矫正性别非正义的"一元三维"... 所谓"一元三维"的正义观是指用再分配、承认、代表权构成正义的经济、文化、政治三个维度,并服从"参与平等"的元规范。弗雷泽在其著作中讨论了性别非正义的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矫正性别非正义的"一元三维"理论,由此大胆设想了一个通向性别正义的未来前景,并且为实现这一未来前景提供了可行性方法。从本质上讲,她的"一元三维"性别正义理论是对当今世界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因此,弗雷泽的性别正义理论对于研究新时期中国女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希·弗雷泽 性别正义 一元三维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的自觉:性别正义与人的自由再诠释——以丁玲的创作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旭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正义与自由都是人性之善的具体呈现。主张性别正义,目的在于实现两性作为个体的自由属性;坚持革命理性,则在于谋求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自由权益;因而,性别正义与革命理性交织在一起,时而融合时而冲突。自由有多种类型的划分,除了"... 正义与自由都是人性之善的具体呈现。主张性别正义,目的在于实现两性作为个体的自由属性;坚持革命理性,则在于谋求全社会最大多数人群的自由权益;因而,性别正义与革命理性交织在一起,时而融合时而冲突。自由有多种类型的划分,除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还可以分为"需要的自由"与"能力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不同于上述几种类型,同时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不异化则为善,善即自由,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概括性表达。丁玲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从"不善"走向"至善"的过程。她的作品,不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人类主体意识中各种不同纬度的自由,而且在创作的精神升华中,还诠释了自我超越的大自由:"忘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性别正义 人的自由 妇女解放 丁玲的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性别正义论的双重根据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晓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8-87,共10页
康德关于男女两性的讨论非常重要,既涉及美感与崇高感的不同,又事关感性与知性的分离和结合,而且还有意建立自己的性别正义论。这种性别正义论有生理学和政治学的双重根据。从政治学的根据出发,自由、平等、独立的两性关系得到了确立。... 康德关于男女两性的讨论非常重要,既涉及美感与崇高感的不同,又事关感性与知性的分离和结合,而且还有意建立自己的性别正义论。这种性别正义论有生理学和政治学的双重根据。从政治学的根据出发,自由、平等、独立的两性关系得到了确立。从生理学的根据出发,两性的差别得到了承认。双重根据叠加,一方面承认了男女两性的差别,一方面把两性平等设定为自己的范导性原则,而不会使两性差别固化。缺失了双重根据中的任何一个,固然可以获得一种明晰或确定性,但因此却更容易陷入英雄式气魄承当的狂热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性别正义 生理学根据 政治学根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性别正义——略论南茜·弗雷泽对性别正义的解读与重构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德强 李琳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74-78,共5页
南茜·弗雷泽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性别非正义的整体状况的诊断,重新审视了性别问题。对产生性别非正义社会现实和理论进行批判性解读,对矫正性别非正义的理论方案进行重构。南茜·弗雷泽所建构的超越国家... 南茜·弗雷泽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性别非正义的整体状况的诊断,重新审视了性别问题。对产生性别非正义社会现实和理论进行批判性解读,对矫正性别非正义的理论方案进行重构。南茜·弗雷泽所建构的超越国家疆域的正义理论框架和替代方案,丰富并推动了当代正义理论的发展,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对性别正义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对当前我国正确处理再分配、承认和政治代表权的内在矛盾关系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茜·弗雷泽 性别正义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参政改革的可能模式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牛天秀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32,共8页
女性参政成为国际上衡量各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标志之一,中国在这种趋势下进入了女性参政改革的前期酝酿阶段。当前,中国的女性参政模式仍属于政府主导型,欲达到理想的"性别政治正义"状态,需要持续、漫长、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 女性参政成为国际上衡量各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标志之一,中国在这种趋势下进入了女性参政改革的前期酝酿阶段。当前,中国的女性参政模式仍属于政府主导型,欲达到理想的"性别政治正义"状态,需要持续、漫长、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历史看,中国女性参政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基本都是在实践情势的要求下逐渐建构的。基于中国传统性别文化和女性参政的客观事实,渐进式道路、阶梯式发展、赋权式战略是可资参考的模式,这些模式对女性参政改革的方向和行动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参政 性别正义 男女平等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与谁之间的平等?——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的主体之争
9
作者 高景柱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5,106,共7页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理论的一些重要论争涉及"平等的主体",即"谁与谁之间的平等"。针对"谁与谁之间的平等"这一问题,通常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等两种回答。前者包括民族国...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理论的一些重要论争涉及"平等的主体",即"谁与谁之间的平等"。针对"谁与谁之间的平等"这一问题,通常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等两种回答。前者包括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平等以及全球正义,后者包括性别正义、国际正义、代际正义与种际正义等内容。约翰·罗尔斯的平等观深刻地影响了人们有关平等的主体这一问题的思考,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的主体之争无疑是以罗尔斯的平等观为轴心来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 全球正义 性别正义 代际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