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的病因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7
1
作者 朱慧兰 赖维 +2 位作者 武明昌 叶兴东 张锡宝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4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了解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的病因及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D-F)、梅毒血清学试验(STS)、酶免疫法(EIA)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和杜克雷嗜血杆菌(HD)培养等方法检测285例生殖器溃疡标... 目的:了解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的病因及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D-F)、梅毒血清学试验(STS)、酶免疫法(EIA)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和杜克雷嗜血杆菌(HD)培养等方法检测285例生殖器溃疡标本中梅毒螺旋体(TP)、HSV和HD,并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结果:在285例患者中,梅毒75例(26.3%),生殖器疱疹74例(26.0%),病因不明的GUD为136例(47.7%)。GUD患者的HIV感染率为1.8%(5/285),梅毒患者为4.0%(3/75),生殖器疱疹患者为1.4%(1/74),其他GUD为0.7%0(1/136)。比较三者的HIV感染率发现,梅毒的HIV感染率高于生殖器疱疹和其他GUD患者,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的HIV感染率与其他GUD患者的HIV感染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者分别为1.35%和0.74%,X2=0.19,P>0.05;OR=1.85,95% CI=0.11~30.00)。结论:在性病门诊中,GUD的主要病因为梅毒和生殖器疱疹,且存在混合性感染;梅毒和生殖器疱疹与HIV感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溃疡疾病 梅毒螺旋体 单纯疱疹病毒 杜克雷嗜血杆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灵山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孕产妇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后对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葛宪民 林玫 +18 位作者 陈锦妹 朱金辉 蓝光华 颜愉 陈欢欢 罗柳红 李珊珊 李彬 黄光华 李嘉卫 邓月琴 温平镜 黄玉满 朱秋映 孟琴 刘帅凤 吴秀玲 黄精华 陆华湘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3-748,共6页
目的评估广西灵山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孕产妇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用药后对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改进PMTCT的ART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西艾滋病疫情位居第1位的灵山县... 目的评估广西灵山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孕产妇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用药后对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改进PMTCT的ART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西艾滋病疫情位居第1位的灵山县作为研究现场,按照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1)病例组为灵山县2010至2017年实施了PMTCT ART用药的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HIV阴性婴儿,通过国家PMTCT系统数据库,收集分析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的历史卡片和PMTCT资料;(2)对照组为灵山县妇幼保健院2017年健康孕产妇及其所生的健康婴儿,收集分析儿童生长发育资料。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的定义为身高、体质量和头围3项主要指标中至少1项指标低于正常值范围。结果病例组HIV阳性孕产妇数及其所生婴儿数分别为391例和368例,母亲和婴儿的ART用药比例分别为87.21%(341/391)和95.38%(351/368);18月龄儿童的HIV阳性率为1.36%(5/368),死亡率为4.35%(16/368),HIV母婴传播率为2.01%(5/249)。病例组和对照组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不良发生率分别为42.12%(155/368)和23.06%(101/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20,P<0.001)。结论广西灵山县HIV阳性孕产妇接受PMTCT ART用药后,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不良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母婴传播预防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母婴传播阻断临床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晶 李征 +3 位作者 郭晓峰 陈捷谐 梁丽 戴卫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8-930,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婴传播的阻断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110例HIV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通过采取抗病毒治疗、选择性剖宫产和人工喂养等措施进行母婴阻断,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婴传播的阻断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110例HIV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通过采取抗病毒治疗、选择性剖宫产和人工喂养等措施进行母婴阻断,比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和<200个/μL组的不同妊娠结局。观察婴儿出生后18个月龄以上HIV抗体情况。结果:(1)110例HIV阳性孕妇实行药物阻断102例,阻断率92.72%,分娩方式选择剖宫产106例,阻断率96.36%,112例新生儿全部实行人工喂养,阻断率100%。(2)CD4+T淋巴计数分为>200个/μL组(84例)和<200个/μL组(26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中,贫血、早产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200个/μL组;新生儿低体重儿和FGR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0个/μL组,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3)112例婴幼儿均已满18个月,定期随访88例,随访率78.58%,随访的88例婴儿HIV抗体均为阴性。结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母婴阻断措施是控制儿童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CD4+T淋巴细胞计数 母婴传播阻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相关的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奕 吴红崑 周学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0-103,共4页
艾滋病(AIDS)在口腔的表现是艾滋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多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都有口腔表现,但口腔表现却往往被忽视。目前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主要口腔疾病有口腔黏膜病、牙周病、涎腺疾病及龋病等。本文对HIV感染和艾滋... 艾滋病(AIDS)在口腔的表现是艾滋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多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都有口腔表现,但口腔表现却往往被忽视。目前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主要口腔疾病有口腔黏膜病、牙周病、涎腺疾病及龋病等。本文对HIV感染和艾滋病相关的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口腔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与髓源性抑制细胞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常谦 王万海 +2 位作者 孟宪春 杨若男 明亮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58-1561,共4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自身的持续免疫活化程度是决定疾病进展的关键。过度免疫活化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亢进,多种免疫细胞功能改变。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在HIV-1感染者中,MD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自身的持续免疫活化程度是决定疾病进展的关键。过度免疫活化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亢进,多种免疫细胞功能改变。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在HIV-1感染者中,MDSC显著增多且与CD4+T细胞绝对数等疾病进展指标有关。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实施,MDSC也发生相应变化。疫苗诱导的MDSC对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提示阻止MDSC的诱导可能提高HIV疫苗的有效性。因此,了解MDSC在HIV-1感染者中功能的改变有利于进一步探究HIV-1感染者免疫活化状态的成因,为HIV-1的治疗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髓源抑制细胞(MDSC) HIV疫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童裕维 李景隆 +2 位作者 秦志慧 李粤平 蔡卫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1例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同期收治的159例HIV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结...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1例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同期收治的159例HIV阴性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HIV阳性冠心病组和HIV阴性冠心病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数目相似,除阴性组的体质指数(BMI)显著高于阳性组外[(23.8±2.7)kg/m2比(22.1±2.7)kg/m2,F=-2.641,P=0.009],其他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相似,HIV阳性冠心病组的血管内血栓发生为0,完全闭塞病变比例为19.0%(4/21),阴性组则分别为14.5%(23/159)和39.6%(63/15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483,P=0.062;χ2=3.361,P=0.067)。HIV阳性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阴性组(均为P<0.05),心脏增大比例增高(76.2%比51.6%,χ2=4.533,P=0.033),而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比例下降(47.6%比75.5%,χ2=7.173,P=0.007)。结论HIV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大多与HIV阴性患者相似,但HIV阳性患者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心脏增大明显,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冠状动脉疾病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机会性感染的防治 被引量:4
7
作者 费艳秋 施安国 刘晓琰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1年第2期121-124,共4页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机会感染 防治措施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卡氏肺孢子虫 弓形虫 结核分枝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GS技术诊断1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及其临床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钱娟 黄锐 +2 位作者 曹齐 张维 袁婧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57-663,共7页
目的总结经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患者的临... 目的总结经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诊断PML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本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科收治的HIV感染者且通过mNGS技术诊断为PML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HIV相关PML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5.9±10.9)岁。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中位值为52(20~146)个/μL。除2例患者外,其余9例均在入院后才确诊HIV感染;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肢体乏力、认知功能下降和头晕,分别占10/11、8/11和5/11。头颅MRI提示颅内广泛病变,可见多发条片、斑片状异常信号。11例患者脑脊液总蛋白及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均正常;mNGS检测脑脊液JC病毒序列数为1~467条不等。患者确诊HIV后均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oviral therapy,HARRT)治疗。至最后随访时间(2021年12月),有6例患者存活,其中3例症状好转,3例病情稳定;3例死亡,确诊PML至死亡时间为4~13个月;2例失访。结论PML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具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以脱髓鞘为主,脑脊液JC病毒DNA阳性可做出诊断,运用mNGS技术对诊断PML有一定优势,可作为早期诊断的补充手段。HIV相关PML治疗无特效药,一旦确诊,建议尽快启动HARRT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JC病毒 进行多灶白质脑病 脑脊液 mN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监测与管理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彩华 吕玮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6期627-632,共6页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病死率,使HIV感染者可获得长期存活。服药依从性是实现病毒抑制、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依从性的测量方法可分为间接和直接测量...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病死率,使HIV感染者可获得长期存活。服药依从性是实现病毒抑制、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依从性的测量方法可分为间接和直接测量两种。影响依从性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个体水平因素、药物治疗方案因素、人际关系问题和结构性问题4大类。可提高依从性的方法有:短消息提醒、指导治疗及制定计划、实时依从性监测和应用长效抗病毒药物制剂等。虽然已有较多相关依从性的研究,获得可推广的行之有效的依从性监测及提高手段仍存在较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反转录病毒疗法 依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蛋白基因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母婴传播中的表达水平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戚燕 张荣强 +5 位作者 张灵芝 李晶 陈雪芹 付国涛 李灵兰 李秀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3-570,共8页
目的探讨硒蛋白基因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其母婴传播中的表达水平,为艾滋病的预防及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库检索下载数据集GSE4124,样本由HIV阳性组(n=25)和对照组(n=20)构成,其中HIV阳性组包括母婴传播(... 目的探讨硒蛋白基因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其母婴传播中的表达水平,为艾滋病的预防及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库检索下载数据集GSE4124,样本由HIV阳性组(n=25)和对照组(n=20)构成,其中HIV阳性组包括母婴传播(TR)组(n=11)和非母婴传播(NTR)组(n=14);采用t检验分析4组(HIV阳性组比对照组、NTR组比对照组、TR组比对照组、TR组比NTR组)硒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随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对HIV感染和母婴传播的影响;应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IV阳性组、NTR组、TR组分别有8、5、8个差异表达硒蛋白基因为下调基因;与NTR组比较,TR组有4个差异表达硒蛋白基因为下调基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PX1、GPX3、GPX4、TXNRD1、TXNRD3、SEPHS2基因异常高表达对HIV感染均具有影响,而对母婴传播无影响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XNRD3基因的异常高表达与是否HIV感染呈正相关(OR=0.032,95%CI=0.002~0.607,P=0.022)。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显示,HIV感染者生存时间1、3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95%CI=0.690~1.000)和0.870(95%CI=0.730~1.000)。结论多个硒蛋白基因差异表达水平下调,参与调控HIV感染和母婴传播过程;其中,TXNRD3基因异常高表达与是否HIV感染呈正相关,为艾滋病防治、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蛋白基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母婴传播 LOGISTIC回归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免疫重建不良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吉磊 李甜甜 +6 位作者 吴健林 徐贤丽 张春兰 劳晓洁 梅馨尹 卢扬妮 陈茂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082-3086,共5页
目的探究广西免疫重建不良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特点,为预防性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长期随访的112例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 目的探究广西免疫重建不良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特点,为预防性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长期随访的112例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情况及临床信息,并分析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机会性感染率、机会性感染类型及混合感染率的影响。结果112例免疫重建不良的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率高达42.86%,感染类型以真菌感染居首位。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患者的机会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而机会性感染类型和混合感染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广西免疫重建不良的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率较高,尤其是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感染类型以真菌感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机会感染 免疫功能重建不良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立力 赖章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1期3625-3626,共2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全球的严重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也呈加速发展趋势.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全球的严重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也呈加速发展趋势.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到2010年我国HIV感染者预计将达1000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防治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HIV检测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HIV诊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就近年来HIV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实验室检测 HIV感染者 免疫缺陷综合征 免疫缺陷疾病 分子生物学技术 早期诊断 传染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感染夫妻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网络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海江 沈伟伟 +5 位作者 裘丹红 周素娟 吴琼海 丁盈盈 刘星 何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6-242,共7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台州市HIV共感染夫妻(以下简称“双阳夫妻”)双方危险行为及行为网络特征,判断双方HIV传播关系。方法:以2008至2011年期间浙江省台州市艾滋病疫情报告中双阳夫妻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双阳夫妻各自在HIV诊断前艾滋... 目的:了解浙江省台州市HIV共感染夫妻(以下简称“双阳夫妻”)双方危险行为及行为网络特征,判断双方HIV传播关系。方法:以2008至2011年期间浙江省台州市艾滋病疫情报告中双阳夫妻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双阳夫妻各自在HIV诊断前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行为网络信息。综合危险行为及行为网络、流行病学信息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判断双阳夫妻间HIV传播关系。结果:共有27对双阳夫妻纳入本次研究,HIV基因亚型以CRF01-AE(61.1%)为主。男性(88.9%,24/27)报告多性伴比例高于女性(37.0%,8/27)。共有20对双阳夫妻仅一方报告有多性伴(其中17例为男性配偶,3例为女性配偶)。综合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信息判断,20对双阳夫妻存在直接HIV传播,4对存在潜在的HIV传播,3对不存在HIV互相传播即存在不同的HIV感染来源。另外,在27个行为网络中,有4个网络共6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存在HIV耐药(即原发性耐药),其中2对双阳夫妻存在HIV耐药传播。结论:台州市HIV双阳夫妻双方感染HIV的病毒株亚型呈现多样性,CRF01-AE是主要类型。一方高危行为感染后经婚内性传播是夫妻人群感染HIV的主要模式。个别HIV感染个体存在原发性耐药,并提示存在夫妻间HIV耐药传播的潜在风险。因此,建议在婚前向配偶双方同时提供HIV检测和咨询服务,以减少夫妻间HIV二代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传播 传播疾病 病毒 流行病学 分子 抗药 危险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调节治疗鼠逆转录病毒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莫冰 刘金辉 +4 位作者 黎帆 宋况余 曾姝 余克花 李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3-548,共6页
艾滋病毒(HIV)属于人类逆转录病毒属,导致的疾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研究最多的疾病之一[1-7],可是自发现以来不断在全球蔓延,病死率极高[1].至今为止,仍没有药物可以根治艾... 艾滋病毒(HIV)属于人类逆转录病毒属,导致的疾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研究最多的疾病之一[1-7],可是自发现以来不断在全球蔓延,病死率极高[1].至今为止,仍没有药物可以根治艾滋病,也无可靠疫苗.众所周知,任何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都以机体的免疫能力无法战胜病原微生物为致病机制.研究发现机体清除细胞内感染病原微生物(比如病毒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作用甚小[4,5],研究表明机体免疫系统与被HIV感染的细胞(HIV最主要的靶细胞是CD4+T淋巴辅助细胞:CD4+ Th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艾滋病患者预后及存活期长短的关键,但究竟HIV是如何通过其宿主靶细胞,利用哪些免疫抑制机制,如何经历机体免疫抑制机制和免疫保护机制之间的平衡,从而抑制和攻击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病毒感染中最关键的是CD8+T细胞),最终摧毁免疫功能等等,尚知之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逆转录病毒 免疫调节治疗 IMMUNODEFICIENCY 机体免疫系统 免疫抑制机制 感染疾病 T淋巴辅助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脑电图表现
15
作者 黄凤琼 汤国宁 +3 位作者 张大勇 郭莉 吴逊 许志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患者 脑电图表现 无症状 脑电图检查 HIV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治疗 神经精神症状 结果报告 AI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因子1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Th1/Th2细胞平衡的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杰夫 殷林波 +3 位作者 宋成博 傅雅静 姜拥军 张子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对T细胞因子1(TCF1)调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中Ⅰ型辅助性T细胞(Th1)/Ⅱ型辅助性T细胞(Th2)平衡进行研究,探讨在HIV感染中Th1/Th2细胞漂移的机制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未治疗的HI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目的对T细胞因子1(TCF1)调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中Ⅰ型辅助性T细胞(Th1)/Ⅱ型辅助性T细胞(Th2)平衡进行研究,探讨在HIV感染中Th1/Th2细胞漂移的机制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未治疗的HI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染TCF1-siRNA敲除TCF1的表达,检测CD4^+、CD8^+T细胞内IFN-γ和IL-4的表达情况。结果HIV感染者CD4^+T细胞IFN-γ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P=0.041),IL-4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与未敲除TCF1的对照组(TCF1组)相比,敲除TCF1(si-TCF1组)显著增加HIV感染者CD4^+T细胞内Ⅰ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P=0.048),减少Ⅱ型细胞因子IL-4表达(P=0.004)。敲除TCF1后,HIV感染者CD8^+T细胞内亦出现IFN-γ表达增加(P<0.001),IL-4表达减少(P=0.010)。结论敲除TCF1可使HIV感染者体内Th2细胞向Th1细胞漂移,为HIV感染免疫平衡提供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T细胞因子1 Ⅰ型辅助T细胞 Ⅱ型辅助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NCCN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癌症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之子宫颈癌解读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雯 段远琼 尹如铁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06-508,共3页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首次报道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和卡波西肉瘤病例,随后证明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首次报道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和卡波西肉瘤病例,随后证明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又称艾滋病)^([1])。随着机会性感染防治和艾滋病治疗手段的进步,特别是1996年开始联合3种及以上药物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感染 肺孢子菌肺炎 卡波西肉瘤 临床实践指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治疗 IMMUNODEFICIENCY NC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一)——艾滋病的口腔表征及医护人员的防护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威 王勤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关键词 艾滋病 口腔表征 医护人员 疾病传播 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传播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研究进展 威胁人类生存的元凶:流感病毒(1)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凯年 逯德山 《中国动物保健》 2008年第2期75-79,88-90,共8页
近几年来,禽流感在全世界流行,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不仅给家禽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流感病毒可能是唯一可以在几个月内使世界上人群大量感染的病原体。所以被称为“人类最后的大瘟疫... 近几年来,禽流感在全世界流行,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不仅给家禽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流感病毒可能是唯一可以在几个月内使世界上人群大量感染的病原体。所以被称为“人类最后的大瘟疫”,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进而防止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在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曾多发,已经成为重点防控的一种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不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也已经造成了多起人的致死性病例。目前,全球防控禽流感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研究者指出,由于流感病毒抗原具有很强的变异能力,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永远的疾病。从目前看,H5N1病毒还主要是引起禽类的疾病,虽然传播给人还表现为零星散发,引起的致死性病例也为数不多,而且至今尚未发现有人传人的情况发生,但是,许多专家都相信,H5N1或类似的病毒在与人类的病毒结合发生变异后,引起人传人并造成人类大批死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曾在1918年~1919年导致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来源于鸟类。他们已经找到了1918年病毒与现在在亚洲出现的禽流感病毒H5N1有共同的基因变异。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安全还是为了保护动物的健康,及时洞察、了解禽流感这种动物源性病毒继续发生与传播有关的可能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和十分迫切。本文系由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提供,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关于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历史和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原文为英文,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编译,供我国有关方面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病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 人类生存 传播 威胁 历史 人畜共患疾病 H5N1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GB1在病毒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干珍 王姣焦 孙航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1-313,共3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细胞内外的功能各异,胞内主要表现为DNA分子伴侣作用;胞外则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成员之一具有致炎性。近年,由于HMGB1的这两种功能,在病毒性疾病中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根据HMGB1...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细胞内外的功能各异,胞内主要表现为DNA分子伴侣作用;胞外则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成员之一具有致炎性。近年,由于HMGB1的这两种功能,在病毒性疾病中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根据HMGB1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性疾病、登革热、流感等疾病中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 1 病毒疾病 乙肝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