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急性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发生高危因素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11
1
作者 冒青 汤静燕 +4 位作者 潘慈 陈静 薛惠良 顾龙君 王耀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83,10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 (ATLS)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可行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16例初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Ⅳ期非霍杰金淋巴瘤 (NHL)患儿 ,在初期化疗时加予水化、碱化、别嘌呤醇治疗 ;监测治疗前白细胞数、血清乳酸脱氢... 目的探讨急性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 (ATLS)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可行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16例初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Ⅳ期非霍杰金淋巴瘤 (NHL)患儿 ,在初期化疗时加予水化、碱化、别嘌呤醇治疗 ;监测治疗前白细胞数、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和1~2周内的电解质、血尿酸、肌酐 (Cr)、尿素氮 (BUN)、DIC指标变化。按Cohen提出的ATLS的诊断标准 ,统计ATLS的发生率 ,分析其与WBC计数、LDH水平和肿瘤细胞免疫分型的关系。结果216例患儿中因代谢紊乱诊断ATLS者17例 (占7.9 % ) ,以血液生化改变为主 ,包括高尿酸血症、高磷、高钾、低钙、高尿素氮或高肌酐。169例ALL和47例Ⅳ期NHL患儿ATLS发生率分别为5.3 %和17.0 % ,Ⅳ期NHL的ATLS发生率大于ALL(P<0.05) ,120例B系和96例T系淋巴系统恶性肿瘤ATLS的发生率分别为5.8 %和10.4 %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WBC≥50×109/L者66例 ,WBC<50×109/L者150例 ,ATLS的发生率分别为15.2 %和4.7 %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LDH≥2000U/L者40例 ,LDH<2000U/L者176例 ,ATLS的发生率分别为40.0 %和0.6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17例ATLS患儿经前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治疗 ,预后良好 ,无少尿、无尿需要透析者 ,无严重出血或心率失常危及生命者。结论高WBC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 高危因素 预防 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非霍杰金淋巴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报告
2
作者 刘聪艳 万岁桂 +1 位作者 徐娟 田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73-273,共1页
关键词 并发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肿瘤溶解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38例临床特点分析
3
作者 王丹 邵静波 +4 位作者 李红 张娜 朱嘉莳 付盼 王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4-690,共7页
目的研究儿童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为TLS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就诊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TL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共纳入38例TLS患儿,男27例、... 目的研究儿童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为TLS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就诊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TL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共纳入38例TLS患儿,男27例、女11例,中位年龄6.6(2.9~9.9)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8例,伯基特淋巴瘤12例,其中12例(31.6%)合并肾脏浸润。37例(97.4%)在化疗前24小时至化疗开始后72小时内发生TLS;符合临床TLS 21例,实验室TLS 17例。患儿发生TLS时,主要表现为急性肾损伤(AKI,20例),恶心呕吐(18例),发热(18例),胸闷、低氧血症(12例)。21例患儿因疾病加重转入PICU治疗,共发生3例TLS相关死亡。采用别嘌醇降尿酸16例,采用重组尿酸氧化酶降尿酸22例。与别嘌醇组比较,重组尿酸氧化酶组实验室TLS比例较高,AKI发生率、重症转PICU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S发生前-3 d、TLS发生当日、TLS发生后+1 d、+3 d、+5 d共5个时间点之间别嘌醇组的LDH和尿酸水平,重组尿酸氧化酶组的LDH、尿酸和血肌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S发生后+1 d、+3 d、+5 d,重组尿酸氧化酶组的尿酸水平均低于别嘌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负荷血液肿瘤患者在治疗初期发生TLS风险高,尿酸氧化酶可有效降尿酸,减少AKI的发生,降低重症率,缩短TLS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肿瘤 肿瘤溶解综合征 急性肾损伤 尿酸氧化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细胞肺癌化疗并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邹华兰 周向东 +5 位作者 陈永锋 刘晓利 曾锤利 罗继荣 魏朝朗 谢才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059-2059,共1页
关键词 肿瘤溶解综合征 细胞肺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9
5
作者 俎云芬 张秀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54-356,共3页
关键词 肿瘤溶解综合征 急性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导致的骨髓抑制及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被引量:5
6
作者 邹海萍 郭晔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06-407,共2页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骨髓抑制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并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9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崇安 王柏勋 +3 位作者 高峰 何娟 李艳 翟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9-470,共2页
为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ATLS)的临床特征、促发因素、高危因素及预后 ,分析 9例发生ATLS的A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各项生化指标。ATLS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 ,并有不同程度的肾功... 为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ATLS)的临床特征、促发因素、高危因素及预后 ,分析 9例发生ATLS的A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各项生化指标。ATLS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 ,并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用别嘌呤醇、碱化尿液、水化疗法和利尿后 ,7例 (77.8% )短期内血液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2例死亡。AL并发ATLS多发生在化疗早期 ,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别嘌呤醇 ,碱化尿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白血病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4
8
作者 胡小春 阎冬丽 廖昆仑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12期3157-3158,共2页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是肿瘤病人治疗过程中的急症之一,其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在临床肿瘤护理中值得重视。通过对我科近两年来在治疗病人过程中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加深大家对其认识,以便在临床中更好的护理此类...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是肿瘤病人治疗过程中的急症之一,其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在临床肿瘤护理中值得重视。通过对我科近两年来在治疗病人过程中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加深大家对其认识,以便在临床中更好的护理此类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代谢紊乱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慧俊 赵水平 +2 位作者 许竹梅 周宏年 聂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5-185,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肿瘤坏死因子-Α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阿托伐他汀 分泌 患者 研究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俎云芬 孙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83-684,共2页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并发症 肿瘤溶解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11
作者 张文英 杨波 +3 位作者 卢学春 刘洋 杨洋 朱宏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953-958,共6页
本研究旨在提高对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cute tum or lysis syndrom e,ATLS)的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7年本科收治的两例恶性淋巴瘤老年患者发生ATLS前肿瘤的进展情况,以及发... 本研究旨在提高对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cute tum or lysis syndrom e,ATLS)的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7年本科收治的两例恶性淋巴瘤老年患者发生ATLS前肿瘤的进展情况,以及发生ATLS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和治疗反应等临床资料,探讨ATLS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表明,2例高危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患者发病前肿瘤负荷高,对治疗敏感,并存多项ATLS促发因素。发生ATLS后1例表现为低钾血症,1例表现为高钾血症。对2例患者均采用别嘌呤醇、水化、碱化尿液治疗,1例同时接受透析治疗,但2例最终因病情持续进展而死亡。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经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后很少发生ATLS,但若存在多项促发因素也可发生,一般在治疗后1-4天内发生。结论:ATLS是高危恶性淋巴瘤患者死亡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针对高危ATLS患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临床病理学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重度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1例
12
作者 应江山 王学文 刘海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281-281,共1页
极重度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1例应江山,王学文,刘海宁关键词淋巴瘤,化疗,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中图法分类号R733.41病例报告男性14岁,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月余,用“青、链霉素”治疗无明显好转。因左颈部淋巴结活检为B... 极重度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1例应江山,王学文,刘海宁关键词淋巴瘤,化疗,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中图法分类号R733.41病例报告男性14岁,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月余,用“青、链霉素”治疗无明显好转。因左颈部淋巴结活检为B细胞淋巴瘤,于1995-04-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化疗 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例
13
作者 苏基滢 应韶旭 +1 位作者 张曦 李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24-1724,共1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17岁,从事模具制作。右侧臀部和大腿根部疼痛,2~3d后出现右肢乏力,并出现周围性面瘫,大小便潴留就诊。
关键词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急性细胞白血病 周围性面瘫 模具制作 大小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MA靶向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棋琦 祖成 +3 位作者 孟夜 吕雨琦 胡永仙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目的:探究应用B细胞成熟抗原(BCMA)靶向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共99例接受BCMA靶向的CAR-T细胞治... 目的:探究应用B细胞成熟抗原(BCMA)靶向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共99例接受BCMA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接受BCMA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TLS的危险因素。结果:99例患者中,17例发生TLS(TLS组),发生率为17.2%,发生时间为BCMA靶向的CAR-T细胞输注后(8.9±3.0)d。TLS组均出现TLS相关临床表现,其中出现肾功能不全17例,心律失常8例。TLS组均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时间为BCMA靶向CAR-T细胞输注后1.0(1.0,6.5)d,其中3~4级CRS 13例。TLS组治疗前血肌酐、血尿酸较非TLS组高,3~4级CRS患者的比例也高于非TLS组(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肌酐水平(OR=1.015,P<0.01)和严重CRS(OR=9.371,P<0.01)是TL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BCMA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具有较高的TLS发生率,高血肌酐水平和严重CRS是TLS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降低血肌酐、控制CRS严重程度预防TL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B细胞成熟抗原 肿瘤溶解综合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溶解综合征发病率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琪 刘凯奇 +6 位作者 刘兵城 周春林 李巍 林冬 王迎 秘营昌 王建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的发病率和疾病转归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Cairo和Bishop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TLS,并分...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肿瘤溶解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的发病率和疾病转归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Cairo和Bishop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TLS,并分析发病相关高危因素。结果:在3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79例发生TLS(20.8%),其中临床TLS(CTLS)2例(0.5%),实验室TLS(LTLS)77例(20.3%)。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丙氨酸转氨酶(AST)升高、血肌酐升高、血尿酸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和白细胞数升高均为TLS的发病危险因素。结论:TLS是急性白血病(尤其是诱导化疗期间)的常见并发症。对高危患者应予密切监测、预防及充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溶解综合征 急性白血病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微小RNA-24表达与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褚福永 刘红旭 +6 位作者 程敏 张大炜 刘巍 谢皛 尚菊菊 张竹华 戴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808-81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微小RNA-24(miR-24)表达与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住院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A...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微小RNA-24(miR-24)表达与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住院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另选择20例胸痛综合征(CPS)患者(CPS组)。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并分离PBMC,RT-PCR检测PBMC miR-24表达,ELISA检测血浆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白细胞介素6(IL-6)、TNF-α。并采用Gensini积分法对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节段做定量评分。结果 AMI组PBMC miR-24表达显著低于SAP组(1.68±0.41 vs 3.78±0.38,P=0.03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患者miR-24表达逐渐降低;血浆sFas(r=-0.630,P=0.006)、sFasL(r=-0.372,P=0.015)、IL-6(r=-0.642,P=0.006)、TNF-α(r=-0.596,P=0.008)与miR-24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miR-24表达水平下调,且与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微RNAS 细胞凋亡 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冠状动脉狭窄 基因表达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清及肺组织促炎症细胞因子变化及山莨菪碱干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凤 于小玲 +1 位作者 董晓青 石增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59-961,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不同时间血清及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 6(IL -6)、IL - 8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水平变化以及山莨菪碱 (654 - 2 )对其影响。方法 :经舌下静脉注射油酸复制大鼠ARDS模型 ,用酶联免疫... 目的 :观察大鼠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不同时间血清及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 6(IL -6)、IL - 8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水平变化以及山莨菪碱 (654 - 2 )对其影响。方法 :经舌下静脉注射油酸复制大鼠ARDS模型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不同时间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上清液中IL - 6、IL - 8和TNF -α水平。结果 :注射油酸 4h组血清及肺组织中IL - 6、IL - 8和TNF -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注射油酸 8h组上述细胞因子均明显低于 4h组 ,但血清中IL - 6、TNF -α和肺组织中IL - 6仍高于对照组水平 ;注射油酸 1 6h组血清IL - 6、TNF -α水平明显低于 8h组 ,但TNF -α水平仍高于对照组 ,肺组织中IL - 6水平亦高于对照组。 654 - 2干预组血清及肺组织中IL - 6、TNF -α水平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结论 :IL - 6、IL - 8和TNF -α在大鼠油酸型ARDS炎症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654 - 2可能通过抑制IL - 6、TNF -α过量分泌 ,减轻肺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清 肺组织 细胞因子 山莨菪碱 ARDS 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释放部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晓静 张兴华 +3 位作者 邵建华 朱兴雷 唐元升 许法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白细胞介素 6(IL 6)释放部位的区别。  方法 :选取接受心导管检查及治疗的 60例患者 ,按疾病类型分为三组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7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白细胞介素 6(IL 6)释放部位的区别。  方法 :选取接受心导管检查及治疗的 60例患者 ,按疾病类型分为三组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7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 ,慢性心力衰竭 15例 (慢性心力衰竭组 ) ,另 2 8例为对照组。分别自股动脉、股静脉、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冠状静脉窦 4处取血 ,比较各部位TNF α、IL 6水平的差异。  结果 :①慢性心力衰竭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各部位TNF α、IL 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TNF α、IL 6水平高于左主干 ,而慢性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无此现象。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炎性因子主要来源于心外低灌注组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心内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细胞因子 释放部位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相对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胡芮 高媛 +4 位作者 闻艳 武坤 段辞 曾云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2,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应用地西他滨(DAC)治疗以及非DAC化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的相对含量,探讨Treg在MDS及AML发病及缓解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及DAC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2... 目的:通过分析应用地西他滨(DAC)治疗以及非DAC化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的相对含量,探讨Treg在MDS及AML发病及缓解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及DAC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就诊的MDS患者15例,AML患者49例,对照组14例(标本来自确诊的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经系统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采集入组患者的骨髓液及外周血进行流式检测Treg的相对含量,同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在初诊时MDS及AML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相对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43)。经DAC治疗的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相对含量较初诊组及非DAC化疗组均明显降低(P<0.05)。DAC治疗缓解组骨髓及外周血中Treg含量较未缓解组降低(P<0.05)。DAC治疗组与对照组Treg含量无差异。结论:DAC可能通过消耗体内Treg含量,减少对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抑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及杀伤,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调节性T细胞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内型与肺外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瞿长春 赖添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668-2670,共3页
目的:比较肺内型与肺外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差异性。方法:检测11例肺内型ARDS患者(ARDSp组)及8例肺外型ARDS患者(ARDSexp组)治疗前、治疗3d及7d的中心静脉血中循环内皮细胞数(CEC)、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目的:比较肺内型与肺外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差异性。方法:检测11例肺内型ARDS患者(ARDSp组)及8例肺外型ARDS患者(ARDSexp组)治疗前、治疗3d及7d的中心静脉血中循环内皮细胞数(CE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同时进行APACHEⅡ评分,比较两组患者CEC及TNF-α浓度差异,对APACHEⅡ评分、TNF-α及CE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APACHEⅡ、TNF-α及CEC在治疗前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且ARDSexp组治疗前均较ARDSp组高。治疗后ARDSp组APACHEⅡ降至治疗前水平,而ARDSexp组则显著增高;ARDSp组TNF-α变化不大,而ARDSexp组则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在治疗后CEC均略增高,但ARDSexp组均较ARDSp组显著增高。APACHEⅡ与TNF-α呈正相关,而APACHEⅡ与CEC、TNF-α与CEC相关性更高。结论:不同原因导致的ARDS,由于所致炎症反应、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内/外源性 血管内皮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循环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