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报警技术
1
作者 胡俊文 王振雄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1990年第9期13-16,共4页
本文介绍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报警技术、报警电路和ECG 基线漂移校正电路。讨论了三个重要参数的选取。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不足 报警 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的分析
2
作者 吴敏 师红林 董昆芸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4期46-46,共1页
目的:通过分析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改变,探讨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72例不典型心前区疼痛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冠脉病变组(对照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及三支血管病变组,分别... 目的:通过分析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改变,探讨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72例不典型心前区疼痛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冠脉病变组(对照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及三支血管病变组,分别对各组冠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31例患者中,有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改变4例(12.90%)。有冠状动脉病变的141例患者中,出现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99例(70.2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发生率在单支血管病变组中为52.94%,双支血管病变组为71.69%,三支血管病变组为90.00%。结论:随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的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慢性冠状动脉不足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诊断与鉴别
3
作者 臧敏 陈欣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17期22-22,共1页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2005年11月-2008年11月收治无心绞痛症状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000例,年龄35~85岁,其中35-45岁500例,45-65岁3500例,〉65岁1000例。其中男3000例,女200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无力或无任何症...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2005年11月-2008年11月收治无心绞痛症状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000例,年龄35~85岁,其中35-45岁500例,45-65岁3500例,〉65岁1000例。其中男3000例,女200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无力或无任何症状。常规检查多次随访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冠状动脉不足 心电图诊断 无症状 鉴别 心绞痛症状 临床资料 临床表现 常规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内关穴为主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即时效应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玉英 杨承敏 张蕴宇 《中国乡村医生》 1998年第11期37-37,共1页
本组病人60例均为门诊患者,既往均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史,因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或心前区疼痛来院就诊.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均在50~70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有急性心绞痛症状48例(同时伴有心律失常4例),以心律失常为主,无明... 本组病人60例均为门诊患者,既往均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史,因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或心前区疼痛来院就诊.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均在50~70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有急性心绞痛症状48例(同时伴有心律失常4例),以心律失常为主,无明显心绞痛症状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不足 针刺疗法 内关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心电检测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艳玲 王岩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检测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记录仪进行24 h动态检测,记录冠状动脉缺血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缺血时的心率变化及其他心电图异常情况,记录起搏心电图、低频与高频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检测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记录仪进行24 h动态检测,记录冠状动脉缺血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缺血时的心率变化及其他心电图异常情况,记录起搏心电图、低频与高频功率比值.结果本组患者共发生心肌缺血887阵次,持续3 min-30 min,发作时心率(85-145)次·min^-1,发生时间主要在7:00-12:00,共510阵次(57.5%);本组患者7:00-20:00起搏心电图显著低于20:00-7:00,心率、低频与高频功率比值显著高于20:00-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20:00 S T段压低及压低持续时间、ST段抬高及抬高持续时间与20:00-7: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心电检测可以准确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 不足 心肌缺 动态心电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小刚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04-105,115,共3页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刈8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出现心肌缺血表现945阵次,发作持续时间2min-40min,发作时心率(81147)次·min,发作时间主...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刈8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出现心肌缺血表现945阵次,发作持续时间2min-40min,发作时心率(81147)次·min,发作时间主要位于6:0012:00时间段,占56.51%,其中ST段改变以6:0020:00为界限,昼夜心率、起搏心电剧、低频与高频功率的比值、ST段变化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24h动态心电图检测能明确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能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 不足 心肌缺 动态心电图 诊断价值 心身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更年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明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6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对住院治疗的更年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4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更年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对住院治疗的更年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4年5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更年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指导。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心肌缺血症状的评分、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的评分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 :在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的评分和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的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接受护理后,两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的评分和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的评分均较接受护理前有明显的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心肌缺血症状的评分和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住院治疗的更年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可有效地缓解其心肌缺血和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年期冠状动脉不足性心脏病 住院治疗 健康指导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6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胡耀明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1年第6期433-433,共1页
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6 8例 ,并以静滴丹参注射液等常规用药治疗6 0例作对照 ,1 0d为 1疗程 ,2个疗程观察疗效 ,结果 2者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 ,加用生脉注射液明显提高疗效。
关键词 慢性 冠状动脉不足 生脉注射液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通冠散胶囊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方良玉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3期85-85,87,共2页
目的:探讨自拟通冠散胶囊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收治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7例,治疗组给予通冠散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叶分散片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目的:探讨自拟通冠散胶囊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收治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7例,治疗组给予通冠散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叶分散片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通冠散胶囊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较银杏叶分散片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冠散胶囊 冠心病冠状动脉不足 中西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的诊疗体会
10
作者 黄云飞 刘明辉 黄亦茹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32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4例急性肠系膜供血不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多为高龄,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后,病死率较高。结论充分认识该病,选用恰当的检查技术,早期诊...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4例急性肠系膜供血不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多为高龄,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后,病死率较高。结论充分认识该病,选用恰当的检查技术,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不足 早期诊断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症验方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军波 许静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第5期31-31,共1页
方法:取棉球2个,2%利多卡因注射液1支,棉球修理成花生米大小,用利多卡因蘸湿,轮流塞入两个鼻腔中(间隔5~10min),10~15min起效,症状严重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对局部麻醉药过敏、阿-斯综合征(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不足 急性心源性脑缺综合征 利多卡因注射液 眩晕症 验方 阿-斯综合征 麻醉药过敏 花生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供血不足PTS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用药干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东芳 李光来 +3 位作者 连霞 薛国芳 朱爱萍 郑辑英 《中国社区医师》 2011年第46期17-17,共1页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发病率很高,最终常发展为痴呆和脑卒中,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而危及人类健康,它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存在血栓前状态(PTS),因此积极防治CCCI,不仅能预防老年性痴呆或血管性痴呆以...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发病率很高,最终常发展为痴呆和脑卒中,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而危及人类健康,它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存在血栓前状态(PTS),因此积极防治CCCI,不仅能预防老年性痴呆或血管性痴呆以及其他慢性脑功能障碍的发生。同时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有预防作用。所以,本文通过观察CCCI患者PTS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CCCI的发病机制,同时观察用养血清脑颗粒干预前后.以上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探讨其治疗作用效果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不足 水平变化 标志物 PTS 急性性脑管病 管性痴呆 预后 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肌供血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振 黄猛珣 +3 位作者 李华 王联发 陆洪涛 侯勇 《安徽医学》 2019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供血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收治的6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根据PCI术前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分...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供血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收治的6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根据PCI术前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分为观察组(术前应用替罗非班,n=32)和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术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及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区径向应变(RS)与纵向应变(LS),并统计两组对象随访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血清c Tn I、CK-MB峰值均降低(P <0. 05),术后血流TIMI分级更优(P <0. 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LVEF及梗死区RS、LS绝对值增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 <0. 05)。随访6个月内,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12. 50%,相较于对照组(35. 71%)降低(P <0. 05)。观察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但两组均无重度出血,且中度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改善AMI患者PCI术后心肌供血,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减少MACE,但其出血隐患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肌 心肌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供血不足——捅向老年人的“软刀子”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兆松 《求医问药》 2005年第8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慢性脑不足 老年人 流量 急性脑梗塞 脑组织 脑功能 椎基底动脉 肢体麻木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观察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新峰 李宝民 +2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曹向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不足 支架 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东升 刘英姿 +1 位作者 李宝民 王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2-1114,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伟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22期18-18,共1页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类疾病,是中老年...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类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宁注射液 疗效观察 性脑管疾病 性脑管病 治疗 不足 栓形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焦虑症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亚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5期173-174,共2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CHD)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每年由于冠心病而死亡的人数居全世界所有死因的首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因冠心病造成的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CHD)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每年由于冠心病而死亡的人数居全世界所有死因的首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因冠心病造成的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梗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介入术后 焦虑症 世界卫生组织 心肌不足 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梗死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医师管理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1例
19
作者 杜小建 《中国社区医师》 2012年第3期27-27,共1页
病历简介患者,男,63岁,以"发作性胸闷、气短2个月,加重2周"于2009年12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以心前区为著,当时无心慌、胸痛、头晕,无左侧背部疼痛。门诊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关键词 术后患者 冠状动脉搭桥 医师管理 冠心病 冠状动脉不足 发作性胸闷 社区 200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9例急性前庭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子明 李新民 张庆泉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4-17,共4页
目的了解各种急性前庭病(眩晕)的发病情况,重点鉴别急性单发性眩晕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方法回顾分析169例各种急性前庭病(眩晕)的发病率,重点分析神经耳科学检查在急性单发性眩晕中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目的了解各种急性前庭病(眩晕)的发病情况,重点鉴别急性单发性眩晕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方法回顾分析169例各种急性前庭病(眩晕)的发病率,重点分析神经耳科学检查在急性单发性眩晕中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各种急性前庭病的发病率依次为: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伴眩晕、前庭神经炎、突聋伴眩晕和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外淋巴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在病史、神经耳科学检查方面有诸多不同。结论在临床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偏头痛相关的急性前庭病的鉴别诊断可能是鉴别的重点。鉴别的方法目前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神经耳科学检查、易患因素的特点以及其它必要的辅助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更多出现在中年以上,一般都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异常;而偏头痛性眩晕的发病平均年龄明显早于前者,均有一项或几项下列现象:偏头痛家族史,运动敏感,声、光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庭病:鉴别诊断 椎基底动脉不足 偏头痛性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