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甘淼 刘畅 +1 位作者 赵丽 崇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CT对比剂患者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我院使用CT对比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使用CT对比剂种类等,根据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类型及严重程度,分析CT对比剂发生急性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使用CT对比剂患者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我院使用CT对比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使用CT对比剂种类等,根据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类型及严重程度,分析CT对比剂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06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较小的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碘帕醇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小,碘普罗胺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OR=133.626,95%CI:17.082~1045.3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及使用碘普罗胺是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碘普罗胺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375%),急性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碘帕醇、碘海醇、碘克沙醇、碘佛醇(均P<0.05);急性中度不良反应、急性过敏样不良反应发生率亦高于碘帕醇、碘海醇、碘克沙醇、碘佛醇对比剂(均P<0.001)。各对比剂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过敏样不良反应患者年龄较小[51(44~56)岁]。结论年轻患者使用碘普罗胺时发生CT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高。使用碘普罗胺易发生轻度、中度不良反应,也较易发生过敏样反应。发生急性过敏样不良反应常见于年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对比剂 急性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秋月 汪晖 +1 位作者 李琴 李震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22-2129,共8页
目的:探讨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1年6月于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CT增强检查的588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包括病人个人因素、碘对比剂因素、检查前准备相关因素、环... 目的:探讨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1年6月于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CT增强检查的588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包括病人个人因素、碘对比剂因素、检查前准备相关因素、环境因素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个维度)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5885例病人中,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160/5885);超敏/过敏样反应发生率为0.44%(26/5885);化学毒性/生理反应发生率为2.28%(134/5885);次高渗碘对比剂所致的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等渗碘对比剂;98.75%的病人表现为轻度急性不良反应,82.50%的急性不良反应发生在碘对比剂开始注射后的前5 min。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基础疾病、过敏史、就医方式、碘对比剂种类为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化学毒性/生理反应,一般发生在碘对比剂开始注射后的前5 min,年龄、体质指数、基础疾病、过敏史、就医方式、碘对比剂种类是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对比剂 急性不良反应 CT增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响因素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期宫颈癌调强放疗和常规盆腔野放疗的急性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3
作者 杜银萍 贾雪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54-1658,共5页
目的:比较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外照射行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及常规盆腔野放疗的近期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常州市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疗的FIGO临床分期在ⅡB~ⅣA期的宫颈癌... 目的:比较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外照射行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及常规盆腔野放疗的近期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常州市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疗的FIGO临床分期在ⅡB~ⅣA期的宫颈癌初治患者共87例,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放疗方法。其中46例予常规盆腔野放疗:盆腔野外照射剂量达30 Gy,改为盆腔四野照射,予盆腔中央挡铅4.0 cm,外照射总量约50 Gy,分25次完成。41例予IMRT:临床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酌情给予46~50 Gy,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 node,GTVnd)同步加量54~60 Gy,分25~28次完成。在患者体外照射剂量达30 Gy后,开始予^(192)Ir放射源行阴道近距离放疗,分次剂量6~7 Gy,共4~6次,总量25~36 Gy。放疗期间予奈达铂化疗,40 mg/m2静脉滴注,1周1次,4~6次。结果:急性放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泌尿系反应,随放疗剂量的累加,IMRT组骨髓抑制程度、胃肠道不良反应程度、泌尿系不良反应程度均低于常规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近期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予IMRT可降低放疗急性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宫颈癌 放射治疗 急性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许伟 刘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25-1233,共9页
目的: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碘对比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多项指南提出焦虑会增加碘对比剂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本研究旨在分析焦虑状态对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acute adverse reactions,AAR)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招募2021... 目的: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碘对比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多项指南提出焦虑会增加碘对比剂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本研究旨在分析焦虑状态对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acute adverse reactions,AAR)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招募2021年2月至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接受CT增强检查的住院患者,检查前均接受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xy Disorde-7,GAD-7)调查并进行焦虑状态分级(轻、中、重度)及分组(AAR组和非AAR组)。比较2组的焦虑状态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匹配后,再次比较2组焦虑状态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880例患者,匹配前AAR组(80例)和非AAR组(800例)轻至重度焦虑患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R组75%,非AAR组36%;P<0.001);且2组患者在工作、收入、基础疾病、过敏史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匹配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收入、过敏史、焦虑状态是增强CT检查碘对比剂AA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将2组除焦虑外的所有因素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组均纳入66例,其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AR组轻至重度焦虑患者比例仍显著高于非AAR组(AAR组75%,非AAR组31%;P<0.001)。结论:患者接受CT增强检查时焦虑与碘对比剂AAR风险增高有关,提示检查前焦虑状态筛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 碘对比剂 急性不良反应 焦虑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2683例CT增强检查患者非离子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邱海燕 王羚入 +2 位作者 李建洁 陈兰 李雪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7-264,共8页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非离子碘对比剂(iodinated contrast medium,ICM)急性不良反应(acute adverse reactions,AARs)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4-2020年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使用ICM行CT增强检查的332683例...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非离子碘对比剂(iodinated contrast medium,ICM)急性不良反应(acute adverse reactions,AARs)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4-2020年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使用ICM行CT增强检查的332683例患者,其中男性184498例,女性148185例,年龄0~101(57.91±14.36)岁,根据是否发生AARs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发生ICM-AARs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931例(发生ICM-AARs者),对照组331752例(未发生ICM-AARs者)。ICM-AARs总发生率为0.28%,其中轻度、中度、重度AARs分别占93.88%、4.83%、1.29%。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ICM不良反应发生史(OR=22.881,95%CI:16.235~32.246)、其他过敏史(OR=4.406,95%CI:2.338~8.303)、患有哮喘(OR=5.614,95%CI:2.596~12.138)与ICM-AARs的关联强度较强(P<0.05),性别、来源、药物过敏史、ICM类型和注射速度5个危险因素和高龄、ICM使用史、高血压病史3个保护因素(OR=0.396~1.674)与ICM-AARs的关联强度较弱(P<0.05)。结论ICM-AARs发生率为0.28%,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既往有ICM不良反应发生史、其他过敏史、哮喘是ICM-AARs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碘对比剂 影响因素 急性药物不良反应 LOGISTIC回归分析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急性期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佳楠 张丽侠 +5 位作者 李冲 王志芳 张淑君 史双伟 刘真真 郑丽丽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8-541,共4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静脉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出现急性期不良反应(APR)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2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骨科应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07例,均应用唑来膦酸5mg静脉注射。分为发生...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静脉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出现急性期不良反应(APR)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2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骨科应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07例,均应用唑来膦酸5mg静脉注射。分为发生APR组[APR(+)]及未发生APR组[APR(-)],比较两组之间年龄、BMI、是否曾服用钙片、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双膦酸盐等因素与APR的相关性。结果 (1)107例患者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其中发热78例(72.9%);肌肉痛51例(47.7%);发热和胃肠道反应2例(1.9%);(2)APR(+)组BMI水平、曾使用双膦酸盐比例低于APR(-)组(P<0.05),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比例高于APR(-)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和使用双膦酸盐为APR的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唑来膦酸(5mg)静脉注射后急性期不良反应较常见,多为一过性。高BMI及曾使用双膦酸盐可减少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不良反应 唑来膦酸 影响因素 绝经后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低剂量奈达铂联合超分割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Ⅰ/Ⅱ期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林玉成 王建化 +2 位作者 王玉斌 傅益谋 陈文俊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34-937,共4页
背景与目的:同步联合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模式,并且同步低剂量化疗较高剂量化疗毒性更低、生存优势更好;超分割放疗较常规放疗更能提高局部控制率。本研究比较同步每周低剂量奈... 背景与目的:同步联合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模式,并且同步低剂量化疗较高剂量化疗毒性更低、生存优势更好;超分割放疗较常规放疗更能提高局部控制率。本研究比较同步每周低剂量奈达铂联合超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的即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旨在观察超分割放疗是否较常规放疗更具优势。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0年4月我院62例不可手术的T4和(或)N2期NSCLC患者(恶性胸水除外),KPS评分>70,均经病理确诊,无远处转移。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超分割组32例和常规分割组30例。超分割组采用超分割放疗,剂量为6周69.6 Gy/58 f;常规分割组采用常规分割放疗,剂量为6周60 Gy/30 f。两组均同步低剂量奈达铂化疗,15~20 mg/m2,与每周一放疗前半小时静脉给药。3个月复查后电话随访,采用χ2检验对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总随访率100%。随访时间4~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3个月。超分割组、常规分割组有效率分别为84.4%和76.6%(χ2=0.08,P=0.792);1年生存率分别为69.4%和62.7%(χ2=1.41,P=0.230)。两组Ⅰ~Ⅱ级急性放射性支气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9.4%和80.0%,Ⅲ级为37.5%和20.0%;Ⅰ~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96.9%和100%,Ⅲ级为3.1%和0%;Ⅰ~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9.4%和83.3%,Ⅲ级为34.4%和16.7%;Ⅰ~Ⅱ级急性骨髓抑制分别为25.0%和20.0%,Ⅲ级为15.6%和13.3%。统计结果显示,两组间Ⅲ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Ⅲ级急性放射性支气管炎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分割放疗组即期疗效、1年生存率与常规分割放疗组相似。Ⅲ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Ⅲ级急性放射性支气管炎发生率高于常规分割放疗组,虽然可以耐受,但疗效并没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超分割放疗 生存率 急性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前瞻性随机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昌杰 黄剑锋 +3 位作者 湛永滋 黄启良 王湘萍 李冬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27-629,共3页
目的:观察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方法:80例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观察组)和单纯放疗组,进行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放疗方法相同。观察组于放疗同时给予DDP、5-FU和Pingyangmycin化疗... 目的:观察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方法:80例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观察组)和单纯放疗组,进行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放疗方法相同。观察组于放疗同时给予DDP、5-FU和Pingyangmycin化疗。结果:观察组局部肿瘤消退时放疗剂量显著低于单纯放疗组(P<0.05);放疗结束时CR评价,观察组较单纯放疗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放疗结束6个月时评价有显著性差异(P=0.002)。急性不良反应中,观察组的胃肠反应增加(P=0.02),但尚可接受。对白细胞和咽粘膜的不良反应增加不明显。结论:同步放、化疗可提高晚期鼻咽癌近期局部控制率,急性不良反应尚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鼻咽癌 同步放化疗 近期疗效 急性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对比剂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秦韵 陈卫霞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3-397,共5页
钆对比剂是含有顺磁性金属离子Gd^(3+)的螯合物,能够通过增强T1加权像上的信号强度,提高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及显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对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使用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自1987年首个钆... 钆对比剂是含有顺磁性金属离子Gd^(3+)的螯合物,能够通过增强T1加权像上的信号强度,提高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及显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对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使用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自1987年首个钆对比剂被FDA批准上市,目前共9种钆对比剂投入临床使用,不同种类的钆对比剂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各种类型分子结构的热力学常数、动力学稳定常数和条件稳定常数,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使用钆对比剂后钆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沉积。尽管目前临床普遍认为钆对比剂是安全的,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头痛、恶心、味觉改变和荨麻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或远期发生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及本院数据总结,对钆对比剂的主要特征和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利于将钆对比剂更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对比剂 特征 急性不良反应 迟发性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钆对比剂有关安全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思殊 夏黎明 +1 位作者 杨朝霞 乔金晗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8期717-720,共4页
MRI已成为当今临床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增强MRI具有更加重要的临床意义。自198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一个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GBCA)以来,其使用超过30年。世界范围内增强MRI超过3亿人次。一... MRI已成为当今临床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增强MRI具有更加重要的临床意义。自198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一个钆对比剂(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GBCA)以来,其使用超过30年。世界范围内增强MRI超过3亿人次。一直以来,GBCA因其相对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对比剂。随着对于GBCA的广泛使用以及深入了解,其安全性成为临床医生的关注焦点。2006年,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首次引起影像领域对于GBCA的广泛关注。NSF是一种罕见但是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可造成肾损伤患者全身的纤维化改变。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2007年后,药监部门加强了对于GBCA的管理,明显减少了NSF的发生率。近年来,脑部特别是苍白球和齿状核的钆沉积事件使得GBCA的安全性再次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个国家、地区对于GBCA的不同监管措施使得广大影像医生以及临床医生在对比剂的使用和选择时担忧、疑虑。因此,笔者回顾国内外关于GBCA安全性的有关文章,总结GBCA的安全性及潜在风险及钆沉积的发生背景、历史、可能机制、临床意义等,为GBCA的应用和正确认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 急性不良反应 钆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