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脑功能连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邸新 饶恒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2,共8页
对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已经要求脑成像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研究简单的脑功能定位问题,即寻找和定位与特定认知任务相关的某一块或者一组大脑皮层功能区,而必须研究分析各功能区间的动态功能连通和整合问题,即描述特定脑功能区域间... 对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已经要求脑成像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研究简单的脑功能定位问题,即寻找和定位与特定认知任务相关的某一块或者一组大脑皮层功能区,而必须研究分析各功能区间的动态功能连通和整合问题,即描述特定脑功能区域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些交互作用如何受认知任务的影响.已有几种非常规的脑成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相关性分析、心理生理交互作用(PPI)、结构方程模型(SEM)、动态因果模型(DCM)、弥散张量成像(DTI)等等,被成功用于人脑功能连通性和有效连通性的研究.脑功能连通性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深入理解人脑在系统水平上的动态运作方式,是今后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成像 功能连通性 有效连通性 心理生理交互作用 结构方程模型 动态因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徐德毅 周雪莹 +1 位作者 方赫 王黔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45-949,共5页
目的:采用fMRI中心理生理交互作用(PPI)分析与已知“疼痛矩阵”存在有效连接的大脑表层皮质部位并作为刺激区,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幻肢痛提供一种新的确立靶点的方法。方法:24例上肢截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例。试验... 目的:采用fMRI中心理生理交互作用(PPI)分析与已知“疼痛矩阵”存在有效连接的大脑表层皮质部位并作为刺激区,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幻肢痛提供一种新的确立靶点的方法。方法:24例上肢截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例。试验组行任务态fMRI扫描,以前扣带回为感兴趣区进行PPI分析,与之存在有效连接的区域中选表层皮质的脑区作为靶点进行rTMS,对照组常规选取M1区。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估。结果:PPI结果显示前扣带回与左侧中央后回、双侧岛叶呈正共变性,与左侧后扣带回、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呈负共变性。其中与DLPFC共变性最显著,试验组以此作为治疗靶点。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与前扣带回(ACC)有显著共变性的DLPFC进行rTMS治疗可显著缓解截肢后的幻肢痛,提示基于患者个体的可塑性特征,针对性地对有关脑区进行靶向治疗可能达到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肢痛 重复经颅磁刺激 功能磁共振 心理生理交互作用 背外侧前额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富琴 张俊然 杨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0-347,共8页
基于模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方法是新世纪以来在神经影像领域兴起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法。相比传统的影像学方法,它可以深入探究特定的认知过程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脑区以及脑区环路中实现的,而不仅仅是标识某个任务活动的最终... 基于模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方法是新世纪以来在神经影像领域兴起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法。相比传统的影像学方法,它可以深入探究特定的认知过程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脑区以及脑区环路中实现的,而不仅仅是标识某个任务活动的最终激活脑区,并能揭示模型内部变量与神经影像数据之间的关联,为有效探测大脑功能活动提供重要手段。重点综述基于模型的f MRI方法的两类常用计算模型框架(单脑区建模包括强化学习模型和主观价值模型,脑区交互作用建模采用心理-生理交互作用模型),简述近年来该方法的应用状况和最新进展,并讨论该方法的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模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 计算模型 强化学习模型 主观价值模型 心理-生理交互作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