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骨骼中的微量元素Cu、Zn、Cd和Fe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勇 潘景浩 范文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6-89,共4页
本文研究了以邻菲罗啉为金属螯合剂,高氯酸钠为配体,在一定酸度下用1,2-二氯乙烷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动物骨骼中微量Cu、Zn、Cd和Fe的条件,并确定了测定方法。方法简单、准确、可靠。元素的检测限分别为:Cu:0... 本文研究了以邻菲罗啉为金属螯合剂,高氯酸钠为配体,在一定酸度下用1,2-二氯乙烷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动物骨骼中微量Cu、Zn、Cd和Fe的条件,并确定了测定方法。方法简单、准确、可靠。元素的检测限分别为:Cu:0.038μg/ml,Zn:0.0042μg/ml,Cd:0.0019μg/ml,Fe:0.02μg/ml,回收率在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火焰原子吸收法 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Cu、Fe、Zn、Mn)不同剂量对肉用仔鸡育肥的效应
2
作者 杜金平 《湖北畜牧兽医》 1991年第4期5-7,共3页
采用 L16(4~5)正交试验设计,观察Cu、Fe、Zn、Mn 等微量元素对肉用仔鸡育肥日增重,料肉比及产肉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分析认为:微量元素对肉用仔鸡育肥的影响 Fe 和 Cu 为主要因素。微量元素添加呈现下列趋势:(1)Fe 的添加量宜采用3... 采用 L16(4~5)正交试验设计,观察Cu、Fe、Zn、Mn 等微量元素对肉用仔鸡育肥日增重,料肉比及产肉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分析认为:微量元素对肉用仔鸡育肥的影响 Fe 和 Cu 为主要因素。微量元素添加呈现下列趋势:(1)Fe 的添加量宜采用320PPm 左右的较高水平。(2)Cu 的添加量不宜低于10PPm,在10—40PPm 范围内高 Cu 比低 Cu 好。(3)Zn 和 Mn 的添加量宜采用较低水平,可分别控制在50PPm 和55PPm 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用仔鸡 cu fe MN Zn 料肉比 日增重 正交试验设计 试验鸡 产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特性及组织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王庆娟 闫田荣 +2 位作者 任新龙 许博凡 丰竟翔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通过JmatPro软件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Fe含量铸态Cu-Fe合金进行热力学计算与DSC实验,研究了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过程、铸态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对Cu-Fe合金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Fe含量分别为5%、20%、40%和50%时,随着Fe含... 通过JmatPro软件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Fe含量铸态Cu-Fe合金进行热力学计算与DSC实验,研究了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过程、铸态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对Cu-Fe合金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Fe含量分别为5%、20%、40%和50%时,随着Fe含量的增加,Cu-Fe合金液固转变(δ-Fe+L→γ-Fe)温度升高,温度由1201.4℃增加到1440.0℃,凝固过程中液固转变产生的焓值减小,包晶反应与共析反应产生的焓值增大。Fe含量的增加使合金铸态组织由细小的胞状晶转变为发达的等轴晶,分布更加均匀,初生Fe相尺寸增加。当Fe含量从5%增加到50%,铸态合金的显微硬度从87.34 HV增加至146.09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凝固特性 DSC法 显微硬度 二元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中微量营养元素Fe、Mn和Cu的来源与沉降 被引量:6
4
作者 余新安 翁焕新 +2 位作者 张兴茂 陈立红 陈祥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48,共5页
测定了义乌市大气颗粒物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及微量营养元素Fe、Mn和Cu的浓度,并对颗粒物粒径分布和外形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同时分析了这3种金属的来源和沉降量。结果表明,微量营养元素Fe和Mn主要来源于地壳,而Cu来源于人为污染;Fe与M... 测定了义乌市大气颗粒物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及微量营养元素Fe、Mn和Cu的浓度,并对颗粒物粒径分布和外形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同时分析了这3种金属的来源和沉降量。结果表明,微量营养元素Fe和Mn主要来源于地壳,而Cu来源于人为污染;Fe与Mn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绝大部分颗粒物的粒径小于9μm;Fe和Mn湿沉降量大于干沉降量,而Cu以干沉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fe MN cu 来源 粒径大小 大气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宝山铜矿Fe-Cu-S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成因探讨和找矿方向的启示
5
作者 赵晨辉 王登红 +6 位作者 王成辉 秦燕 赵如意 刘武生 张熊 蒋金昌 李挺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68-2082,共15页
经过^(65)年的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关于古生代海底喷流作用是否参与了大宝山铜矿的成矿过程,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Fe和Cu同位素是研究成矿过程和示踪物质来源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Fe、Cu和S同位素的分析,探讨了大宝山铜矿的成矿过程... 经过^(65)年的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关于古生代海底喷流作用是否参与了大宝山铜矿的成矿过程,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Fe和Cu同位素是研究成矿过程和示踪物质来源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Fe、Cu和S同位素的分析,探讨了大宝山铜矿的成矿过程及其物质来源。大宝山铜矿δ^(57)Fe和δ^(65)Cu值总体范围分别为0.49‰~0.82‰和1.29‰~0.69‰。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矽卡岩和矽卡岩型铜矿石的δ^(57)Fe值偏低,表明形成矽卡岩的成矿流体相较于围岩富集Fe的轻同位素。大宝山黄铜矿δ^(65)Cu值总体分布范围为1.29‰~0.51‰,变化范围达1.8‰,表明高温成矿过程中铜同位素发生分馏。气液相分离、硫化物从流体中沉淀和流体与大气水的混合共同控制了黄铜矿的铜同位素分馏。铜品位和黄铜矿δ^(65)Cu值表现出空间分带特征,B3、B5线较B0、B9线铜矿化好,与之对应的是,B3、B5线中黄铜矿富轻Cu同位素。空间分带特征结合黄铜矿δ^(65)Cu的最小值(1.29‰)共同指示B5线深部仍有找矿潜力。大宝山铜矿的Fe-Cu-S同位素组成与全球典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的同位素组成相似,特别是548个样品(本文和前人研究)的硫同位素δ^(34)S值集中变化于2‰~2‰,反映岩浆参与成矿的特点,与喷流沉积型铜矿的硫同位素特征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宝山铜矿 fe同位素 cu同位素 S同位素 矽卡岩型 斑岩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u、Zn同位素在医疗诊断上的应用
6
作者 郭瑞 于慧敏 +2 位作者 张华凤 荚卫东 黄方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9,共15页
过渡金属元素Fe、Cu和Zn是生命活动的关键元素,其同位素有望作为示踪人体疾病的新指标。文章介绍了Fe、Cu、Zn同位素在医学中应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近年来在医学诊断和代谢方面的应用,其中Fe同位素能有效示踪与Fe代谢相关的疾病;Cu同位... 过渡金属元素Fe、Cu和Zn是生命活动的关键元素,其同位素有望作为示踪人体疾病的新指标。文章介绍了Fe、Cu、Zn同位素在医学中应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近年来在医学诊断和代谢方面的应用,其中Fe同位素能有效示踪与Fe代谢相关的疾病;Cu同位素在示踪肝病和癌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Zn同位素可作为分泌器官癌症的有效示踪剂。依据现有这三种同位素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对未来的前景提出了展望,希望能进一步推动金属稳定同位素在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医学诊断中金属稳定同位素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同位素 cu同位素 Zn同位素 医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微量元素Cu和总黄酮测定与清除自由基功效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韩丽琴 董顺福 刘建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30-1132,共3页
目的:通过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草药中微量元素铜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分析微量元素Cu与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种中草药板蓝根、五味子、黄芩、紫草、银杏、金银花、柴胡、川芎,粉碎、干燥至恒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微... 目的:通过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草药中微量元素铜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分析微量元素Cu与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种中草药板蓝根、五味子、黄芩、紫草、银杏、金银花、柴胡、川芎,粉碎、干燥至恒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微量元素铜的含量,采用70%醇提法,提取药物中总黄酮,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中总黄酮的含量。分析研究黄酮化合物与微量元素Cu协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机制及其功效。结果:8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草药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Cu,含量最高的是柴胡,含量最低的是板蓝根,总黄酮含量较高的有银杏叶、黄芩、川芎、紫草、金银花。结论:不同药物中所含的总黄酮和Cu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药材生长环境不同,产地不同,会影响到化学成分的含量,从而影响到药效。银杏叶、金银花、紫草中Cu的含量较高,这几种药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也较高。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微量元素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单独发挥其药效作用,微量元素与黄酮可结合成金属配合物,测定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草药抗衰老、清除自由基的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cu 微量元素 总黄酮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Zr添加对Cu-10Fe合金凝固组织、维氏硬度、电导率及磁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荀德炜 孙猛 +3 位作者 洪画程 丁彪 沈喆 钟云波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5-913,共9页
Cu-Fe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及功能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高速轨道交通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在电磁连铸Cu-10Fe及Cu-10Fe-0.08Zr合金棒材中添加Ag元素(添加量为0.3、1、3及6 wt.%),采用宏/微观组织表征及力学/功能... Cu-Fe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及功能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高速轨道交通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在电磁连铸Cu-10Fe及Cu-10Fe-0.08Zr合金棒材中添加Ag元素(添加量为0.3、1、3及6 wt.%),采用宏/微观组织表征及力学/功能特性检测等方法系统研究了Ag元素添加对Cu-Fe合金的凝固组织、维氏硬度、电导率及磁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Ag、Zr添加不仅细化了Cu-10Fe合金的晶粒尺寸,还促进了微米富铁相的析出。随着Ag添加量的提升,晶粒尺寸从43.8μm下降到29.1μm,微米富铁析出相面积占比从6.91%提升到17.31%。Zr的添加能进一步细化合金晶粒尺寸,促进微米富铁相析出。以Cu-10Fe-3Ag合金为例,在添加0.08 wt.%Zr后,合金晶粒尺寸细化到31.0μm,微米富铁相面积占比提升到12.63%。2)Ag、Zr添加所诱导的微米富铁相析出对合金电磁屏蔽性能、显微硬度及电导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Ag添加量的逐渐增加,合金饱和磁化强度从16.4 emu/g上升到21.8 emu/g;电导率从22.5%IACS上升到26.2%IACS。Zr的添加能进一步提升合金饱和磁化强度和电导率。以Cu-10Fe-3Ag合金为例,在添加0.08 wt.%Zr后,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提升至25.4 emu/g,电导率提升至26.4%IACS。综上所述,Ag、Zr添加能促进Cu-10Fe合金晶粒尺寸的细化,促进微米富铁相的析出。这种组织演变提升了Cu-Fe-Ag及Cu-Fe-Ag-Zr合金的维氏硬度、电导率及磁性能。研究为高性能铜铁合金材料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合金化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酸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
9
作者 姜凤成 徐潇 +9 位作者 邱瑶 张传兵 王璐瑶 冯茜茜 王杰 孟红旗 冯智 郭发扬 李艳利 王明仕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含量、Cu^(2+)/Cu^(+)含量、H_(2)O_(2)和Cys的剩余量变化,以及活性物种的鉴定揭示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机理。结果表明: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后COD和挥发酚去除率相比于Fe^(3+)/H_(2)O_(2)体系分别提高了15.4%、13.6%,且药剂添加量越多,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越好;通过B/C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合厌氧微生物处理后COD、挥发酚及毒性抑制物质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中以酚类为代表的生物毒害物质含量大幅度削减,可见Fe^(3+)/Cu^(2+)/Cys/H_(2)O_(2)体系可通过降低废水的毒性从而提高其可生化性;反应初期Cys将Fe^(3+)、Cu^(2+)迅速还原为Fe^(2+)、Cu^(+)并产生大量HO·攻击焦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随着反应的进行,Cu^(2+)则通过与酚类污染物氧化降解产生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快速反应,从而提高Fe^(3+)向Fe^(2+)还原的速率,进而进一步促进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该文证实了利用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可行性,揭示了强化机理,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cu^(2+) 半胱氨酸 芬顿氧化 焦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子宫肌瘤、不孕症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Cu,Zn,Mg,Cr含量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群 马汝海 唐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85-686,共2页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子宫肌瘤、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Cu ,Zn ,Mg ,Cr的含量 ,发现子宫肌瘤患者血清内Cu ,C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Zn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不孕症患者血清内微量元素Z...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子宫肌瘤、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Cu ,Zn ,Mg ,Cr的含量 ,发现子宫肌瘤患者血清内Cu ,C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Zn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不孕症患者血清内微量元素Zn ,Cr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果表明 :微量元素Cu ,Zn ,Cr代谢与子宫肌瘤有关 ,微量元素Z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Zn Mg Cr 原子吸收光谱法 子宫肌瘤 女性不孕症 微量元素 临床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花卉中微量元素Fe的可溶性有机态和无机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国清 彭珊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6-77,共2页
以食用花卉芙蓉花、菊花、金银花为实验材料,用0.45μm微孔滤膜和AmberliteXAD-2大孔网状树脂将食用花卉水煎液中微量元素Fe的形态分为可溶性有机态和无机态,建立了食用花卉中可溶性Fe有机态和无机态的分离分析方法,确定了树脂分离的最... 以食用花卉芙蓉花、菊花、金银花为实验材料,用0.45μm微孔滤膜和AmberliteXAD-2大孔网状树脂将食用花卉水煎液中微量元素Fe的形态分为可溶性有机态和无机态,建立了食用花卉中可溶性Fe有机态和无机态的分离分析方法,确定了树脂分离的最佳实验条件,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可溶性Fe有机态和无机态含量。结果表明,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在4.6%以下,回收率在97.2%~104.8%之间,表明在选定的条件下,该法能有效分离元素Fe的可溶性有机态和无机态。该方法应用于其他食用花卉样品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同时也发现,各种食用花卉水煎液中Fe元素的可溶性有机态和无机态是有差异的,其中,三种花卉中芙蓉花的可溶性无机态Fe含量最高,但其可溶性有机态却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花卉 fe 无机态 形态分析 微量元素 有机态 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聚磷酸铵对Cu^(2+)、Fe^(2+)、Zn^(2+)和Mn^(2+)螯合作用的研究
12
作者 雷梅花 李天祥 +2 位作者 陶绍程 刘旭 朱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5-701,共7页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红外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测定,进一步验证APP与Fe^(2+)、Cu^(2+)、Mn^(2+)和Zn^(2+)发生了螯合反应。通过二元正交实验可知Zn^(2+)对Mn^(2+)具有强抑制的作用;三元正交实验可知总螯合量的影响因素大小为Zn^(2+)>Fe^(2+)>Mn^(2+);响应面实验可知,实验数据的二次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R^(2)=0.9203),Zn、Fe和Cu的一次项,Zn和Fe、Mn和Fe、Mn和Cu的交互作用项对响应值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cu^(2+)、Zn^(2+)、fe^(2+)、Mn^(2+) 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Eu异常BIF对海南石碌多因复成Fe-Cu-Co矿床成矿作用的制约
13
作者 胡天杨 刘家豪 +3 位作者 刘磊 张创业 李家掀 刘恒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61-2777,共17页
海南石碌多因复成Fe-Cu-Co矿床具有成矿规模大、品位高且伴生组分多等特点。虽然石碌矿区的铁矿石具有苏必利尔型条带状铁建造的成矿特征,但其中部分铁矿石并不呈现该类型铁建造常有的正Eu异常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北一和枫树下两个矿体... 海南石碌多因复成Fe-Cu-Co矿床具有成矿规模大、品位高且伴生组分多等特点。虽然石碌矿区的铁矿石具有苏必利尔型条带状铁建造的成矿特征,但其中部分铁矿石并不呈现该类型铁建造常有的正Eu异常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北一和枫树下两个矿体中具有负Eu异常(Eu/Eu^(*)=0.47~0.74)铁矿石样品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推测高温条件下高水-岩比的变质作用导致石碌矿区铁矿石的Eu异常发生正异常向负异常的转变。同时,利用LA-ICP-MS测定了铁矿石中磁铁矿和石榴子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基于磁铁矿中Ca+Al+Mn及Ti+V等元素含量特征,本文认为高盐度、高氧逸度的热液与磁铁矿中的负Eu异常(Eu/Eu^(*)=0.28~5.68)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石榴子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同期同源的热液钙铁榴石属性,且形成石榴子石的热液具有高盐度、高CO_(2)浓度和偏碱性的特征。综合区域构造演化序列,本研究揭示了石碌矿床原始沉积的贫矿在240~210 Ma期间的韧性剪切构造下受到富CO_(2)盆地卤水的叠加改造,最终形成具有负Eu异常特征的富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碌fe-cu-Co矿 负Eu异常 多因复成矿床 石榴子石 磁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Kao粒子电极三维非均相电Fenton体系降解亚甲基蓝
14
作者 陈越 彭雪儿 +3 位作者 周琛阳 李婧 孟欣怡 高丽丽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共9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CuFe_(2)O_(4)/Fe_(2)O_(3)/Kaolin(CuFeKao)催化粒子电极,并将其应用于三维非均相电Fenton(3D/EF)体系降解亚甲基蓝(MB)。XRD结果表明,CuFeKao是由CuFe_(2)O_(4)、Fe_(2)O_(3)和高岭土(Kaolin)构成的复合材料。通...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CuFe_(2)O_(4)/Fe_(2)O_(3)/Kaolin(CuFeKao)催化粒子电极,并将其应用于三维非均相电Fenton(3D/EF)体系降解亚甲基蓝(MB)。XRD结果表明,CuFeKao是由CuFe_(2)O_(4)、Fe_(2)O_(3)和高岭土(Kaolin)构成的复合材料。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三维电化学作用可以提高H_(2)O_(2)的产量,非均相电Fenton体系可以催化H_(2)O_(2)原位转化为·OH。与以CuFe_(2)O_(4)/Fe_(2)O_(3)或Kaolin为粒子电极的3D体系和2D体系相比,3D/EF/CuFeKao体系表现出最大的·OH产率和最佳的MB降解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3D/EF/CuFeKao体系的降解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反应60 min,MB和T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9.81%和58.13%。自由基猝灭实验证实体系含·OH和O_(2)·-两种活性氧物种(ROS),其相对占比可通过溶液pH进行调控。机理分析表明,3D/EF/CuFeKao体系降解MB的主要机理是发生在CuFeKao粒子电极表面的非均相电Fenton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铁双金属 高岭土 三维非均相电fenton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Cu-Fe-BTC涤纶滤布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脱色性能
15
作者 李龙飞 王春梅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5,共6页
以均苯三甲酸(H3BTC)为配体制备铜铁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Fe-BTC),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在涤纶滤布上负载Cu-Fe-BTC。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元素分析,证实Cu-Fe-BTC成功负载到涤纶滤布上。探讨了金属盐溶液中铜铁的物质的量比、染液... 以均苯三甲酸(H3BTC)为配体制备铜铁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Fe-BTC),采用层层自组装法在涤纶滤布上负载Cu-Fe-BTC。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元素分析,证实Cu-Fe-BTC成功负载到涤纶滤布上。探讨了金属盐溶液中铜铁的物质的量比、染液质量浓度、H2O2用量、染液pH和催化条件等因素对负载Cu-Fe-BTC涤纶滤布脱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金属盐溶液中铜铁物质的量比为1∶1制备的负载Cu-Fe-BTC涤纶滤布,在光照和H2O2体积分数为0.16 mL/L的催化条件下,对质量浓度为25 mg/L、pH为3.2~6.9的亚甲基蓝染液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BTC 涤纶滤布 亚甲基蓝 吸附 光催化 类芬顿反应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研究
16
作者 石小雪 董季玲 +3 位作者 钟晨晨 杨灵医 蒋伟 钟国媛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8-1098,共11页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成后修饰的方法改性得到NH2-Fe_(3)O_(4)@MIL-100(Fe),采用XRD、FT-IR、SEM、TEM、VSM和EA等对改性前后材料进行表征,探究pH、时间、浓度、温度对改性前后材料吸附Cu(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NH2-Fe_(3)O_(4)@MIL-100(Fe)与Cu(Ⅱ)之间的配位和静电作用,其对Cu(Ⅱ)的吸附容量(46.77 mg/g)显著高于改性前。改性前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而改性前为自发放热过程。此外,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NH2-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容量仍略高于Fe_(3)O_(4)@MIL-100(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MIL-100(fe) 己二胺 改性 吸附 cu(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结构变化研究
17
作者 王旭锋 张真豪 +3 位作者 高绪锋 金雅璇 张寒雨 李运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u_(100-X)Fe_(X)(X=1%、3%、5%)合金在冷却速率为2×10^(10)K/s条件下合金凝固过程.研究表明,Fe含量为1%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始终保持均匀分布的状态,未出现Fe原子聚集现象,晶体结构是以FCC...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u_(100-X)Fe_(X)(X=1%、3%、5%)合金在冷却速率为2×10^(10)K/s条件下合金凝固过程.研究表明,Fe含量为1%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始终保持均匀分布的状态,未出现Fe原子聚集现象,晶体结构是以FCC为主的Cu基体,Fe原子以固溶形式存在于基体中.Fe含量为3%时,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有聚集趋势,但BCC晶体结构占比较小,晶体结构仍是以FCC为主的Cu基体.Fe含量为5%,随着合金温度的降低Fe原子发生明显聚集,最终形成以FCC、HCP晶体类型为主镶嵌Fe原子的Cu基体.研究了Fe团簇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Fe团簇的形成、长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该过程受形核生长机制控制,不同阶段形成Fe团簇的大小和数量受Fe-Fe原子相互作用力、Fe原子的扩散能力以及Fe团簇与Cu基体间的界面能三个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快速凝固 晶体结构 fe团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时效工艺对低Fe含量Cu-Fe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韩宗恩 高绪锋 +5 位作者 赖智博 张真豪 金雅璇 张寒雨 王旭锋 李运刚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固溶时效工艺能够兼顾Cu-Fe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Fe含量是影响合金组织和性能的重要因素。采用熔铸法制备了Cu-x Fe(x=1,3,5)合金,对合金进行固溶时效处理,研究了固溶时效工艺及Fe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微观组织的影响。... 固溶时效工艺能够兼顾Cu-Fe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Fe含量是影响合金组织和性能的重要因素。采用熔铸法制备了Cu-x Fe(x=1,3,5)合金,对合金进行固溶时效处理,研究了固溶时效工艺及Fe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时效处理过程中Fe原子析出满足Ostwald成熟机制与Marangon迁移、聚集机制。Cu-3%Fe合金经400℃×5 h时效处理,合金电导率为69.6%IACS、抗拉强度为319 MPa、维氏硬度为87.5 HV,结论证明在此条件下Cu-Fe合金体系的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最为优异。根据不同条件下析出相转变体积分数与导电率间的关系,运用Martition定律和Avrami经验方程,系统地推导计算出低Fe含量下,Cu-Fe合金时效过程中的Avrami析出动力学方程及导电率方程。对照方程与实际结果得出,Avrami析出动力学方程和导电率方程可准确地反映出在不同条件下Cu-Fe合金时效过程中导电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固溶时效处理 导电率 析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合金时效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
19
作者 赖智博 王旭锋 +1 位作者 李运刚 高绪峰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原子层面揭示了材料演化过程的细节,架起了沟通微观与宏观世界的桥梁,可以指导高性能材料的开发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Cu-Fe合金的时效过程。采用嵌入原子势(EAM)模拟了不同Fe原子百分比含量Cu-Fe...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原子层面揭示了材料演化过程的细节,架起了沟通微观与宏观世界的桥梁,可以指导高性能材料的开发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Cu-Fe合金的时效过程。采用嵌入原子势(EAM)模拟了不同Fe原子百分比含量Cu-Fe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时效扩散行为,结合扩散系数、扩散激活能、结合能等探讨温度及Fe原子含量对时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合金时效温度的升高会促进合金中Fe原子的扩散,而Cu-Fe合金中Fe原子含量的增加反而会抑制Fe原子的扩散行为。同时,Cu-Fe合金时效过程中Fe原子会慢慢聚集形成小团簇,部分小团簇最终会合并形成大团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铜铁合金 扩散系数 扩散激活能 结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金成分和加工参数对Fe-Cu-Mn-Ni四元系合金微结构的影响机制
20
作者 刘昱含 丁家瑞 +1 位作者 周微宇 邱嫡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4-464,共11页
通过相场模型系统研究了Fe-Cu-Mn-Ni合金成分、热处理温度及外部加载对α→γ相变行为的影响机制,并重点考察了体系成分、α/γ两相结构瞬时分布及二者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较低含量的Cu元素,能促使该Fe基合金形成颗粒中心区... 通过相场模型系统研究了Fe-Cu-Mn-Ni合金成分、热处理温度及外部加载对α→γ相变行为的影响机制,并重点考察了体系成分、α/γ两相结构瞬时分布及二者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较低含量的Cu元素,能促使该Fe基合金形成颗粒中心区域Cu富集但结构仍保持与母相(bcc结构)一致α的析出相;较高含量的Cu元素,则倾向于使其形成颗粒边缘区域Cu富集但为fcc的γ析出相.在Fe-Cu合金中添加少量Mn、Ni元素可以形成Mn/Ni成分环状富集的析出相结构,而增加Mn、Ni元素的含量会加速相变过程的发生,且Mn的促进作用大于Ni.通过改变热加工参数及外加载荷可以调控Fe基合金α+γ的两相微结构.时效温度越低或冷却速率越快,相变起始点越早,且随着相变的进行和析出相的增大,会出现Cu元素外排至边缘的现象;同时,外加载荷的增加也促使Cu富集γ相的形成.该研究结果为优化Fe-Cu-Mn-Ni合金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可对其他多元合金体系的相场模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Mn-Ni合金 环状结构 加工参数 过冷度 相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