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透视无损检测寄生蜂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子健 周淑香 +2 位作者 张峰 史树森 张金平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7-815,共9页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Micro-CT在寄生蜂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填补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空白。【方法】采用Micro-CT,针对6种不同情况下的寄生蜂样品在各种设置下进行扫描观察与分析。利用液氮瞬时冷冻正在寄生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卵的茶翅蝽沟卵蜂Trissolcus japonicus成蜂,并对瞬时冷冻样品进行扫描,观察茶翅蝽沟卵蜂产卵器刺入茶翅蜂卵壳的位置。将3日龄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雌成蜂脱水、固定后进行扫描,解析其腹部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结构。将茶翅蝽卵内发育18,37,54,80和168 h的黄足沟卵蜂Trissolcus cultratus胚胎置于-80℃超低温冰箱中冷冻2 min后进行扫描,监测其在寄主内的不同发育时间的形态特征。随机选取已被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寄生且在室温下发育5 d的柞蚕Antherea pernyi卵,置于-20℃冰箱中6个月后进行扫描。扫描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的黄足卵跳小蜂Ooencyrtus utetheisae,检测其中聚寄生蜂的数量及存活情况。随机选取8粒在茶翅蝽卵内发育至成虫的茶翅蝽沟卵蜂进行扫描鉴定性别。【结果】在寄主卵壳截面观察到茶翅蝽沟卵蜂穿刺茶翅蝽卵90 s时成蜂产卵器只穿过茶翅蜂卵壳最外层,尚未穿透卵壳内层。日本平腹小蜂的外生殖器位于腹部最下方,由产卵器、内瓣和外瓣构成,上瓣膜被几丁质隔膜分割;其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嗉囊、前胃、中肠、马氏管、回肠、直肠、肛门,消化道呈现球状或袋状。黄足沟卵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18 h后仍处于卵期;37 h后发育为幼虫;持续到54 h仍为幼虫,此时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9.32%;在80 h时,黄足沟卵蜂发育至预蛹期,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73.76%;经过168 h的发育,黄足沟卵蜂进入蛹期,此时其总体积占寄主总体积的百分比缩小至58.64%。黄足卵跳小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后处于预蛹阶段,单粒寄主卵含有5头蜂,处于存活状态。扫描被螟黄赤眼蜂寄生的柞蚕卵发现寄主卵中含有31头已发育至蛹期的螟黄赤眼蜂,且均已死亡多日。通过Micro-CT可清晰辨别茶翅蝽沟卵蜂成蜂触角为膝状,雌成蜂触角鞭节末端5节均膨大,而雄成蜂的触角鞭节无膨大特征。【结论】Micr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成像对比度,本研究从多个角度证实了该技术在寄生蜂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研究昆虫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多维度内窥图像 卵寄生蜂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重建褐飞虱内部结构
2
作者 舒润国 周行 +2 位作者 曹子雄 贺康 李飞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7-806,共10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本研究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r tomography technology, Micro CT)获得了褐飞虱成虫的断层扫描图,通过人工建模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褐飞虱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本研究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r tomography technology, Micro CT)获得了褐飞虱成虫的断层扫描图,通过人工建模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褐飞虱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三维建模,获得了褐飞虱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的三维模型,保留了这些结构的原始形态,准确地还原了褐飞虱体内各组织和器官的空间排布,并利用Dragonfly软件对昆虫的内部组织进行了空间体积的测量分析。本研究建立并完善了昆虫组织和器官的三维建模技术,有助于更为精准地观察昆虫的内部组织结构,可用于昆虫形态和器官发育的表型观察,为昆虫发育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褐飞虱 内部结构 三维重构 表型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在龋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舫 吴红崑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96-198,202,共4页
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作为小型样品的三维成像工具,能够获取物体的内部与外部断面信息,并通过三维重建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测量与分析。相对以往的研究手段,Micro-CT应用于龋病研究领域具有无需破环牙齿完整性、可监测体外人工... 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作为小型样品的三维成像工具,能够获取物体的内部与外部断面信息,并通过三维重建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测量与分析。相对以往的研究手段,Micro-CT应用于龋病研究领域具有无需破环牙齿完整性、可监测体外人工龋病进程的动态变化等优点。本文就Micro-CT在龋病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 龋病研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对象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钴铬烤瓷冠精确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莹 杨柳 +3 位作者 谢宇 张艳 魏溦 李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86-68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扫描对象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钴铬烤瓷冠精确性的影响。方法利用CAD/CAM技术制作15个钴铬烤瓷冠试件,根据不同的扫描对象:预备离体牙、硅橡胶印模和石膏模型,均分为实验B组(B1、B2和B3组),另外使... 目的比较不同的扫描对象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钴铬烤瓷冠精确性的影响。方法利用CAD/CAM技术制作15个钴铬烤瓷冠试件,根据不同的扫描对象:预备离体牙、硅橡胶印模和石膏模型,均分为实验B组(B1、B2和B3组),另外使用传统失蜡法铸造5个试件作为对照(A组),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比较边缘(AMD点和MG点)及内部适合性(CA点、AW点、AOT点、OA点)的差异,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在边缘适合性上,B组AMD点的数值均明显小于A组(P<0.05),两组在MG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内部适合性上,B组除OA点外的其他位点的测量数值均小于A组,其中AOT、AW、OA点B1、2组与A组的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3组与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A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橡胶印模的精确性明显优于预备后的离体牙及石膏模型,CAD/CAM相比传统失蜡铸造技术来说,试件具有更佳的边缘及内部适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硅橡胶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边缘及内部适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扫描对荷人胰腺癌裸鼠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早期疗效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陆健 王忠敏 +2 位作者 陈克敏 刘玉 郑云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74-577,共4页
目的探讨氟-1 8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Micro-PET/CT)对^(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评估价值。方法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18只BALB/C裸鼠.并将荷瘤裸鼠... 目的探讨氟-1 8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Micro-PET/CT)对^(125)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评估价值。方法将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18只BALB/C裸鼠.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载粒子组和^(125)Ⅰ粒子植入组,每组6只。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行^(18)F-FDG Micro-PET/CT检查,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瘤体标本进行胸苷激酶1(TK1)检测细胞增殖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治疗前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25)Ⅰ粒子植入组SUVmax和SUVmean分别为0.28±0.20和0.02±0.0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54±1.49和0.59±0.18)和空载粒子组(分别为3.78±1.67和0.57±0.21).三组间SUVmax和SUVmean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Ⅰ粒子植入组TK1阳性染色指数为37.86±1.7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64.01±1.48)和空载粒子组(62.88±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25)Ⅰ粒子植入组的凋亡指数为23.78±2.53,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7.99±1.32)和空载粒子组(8.36±1.6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SUVmax与TK1阳性染色指数呈正相关,而与凋亡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18)F-FDG Micro-PET/CT能有效监测胰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疗效,是一个有效的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近距离放射治疗 氟-18标记脱氧葡萄糖代谢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μMRI生物力学建模评估股骨近端微结构力学行为
6
作者 霍晨晨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6-872,共7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显微磁共振成像(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μMRI)和微结构分割无创评估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的生物力学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对股骨样本进行μMRI扫描,基于分区域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割骨微结构,建立μMRI...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显微磁共振成像(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μMRI)和微结构分割无创评估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的生物力学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对股骨样本进行μMRI扫描,基于分区域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割骨微结构,建立μMRI微有限元模型(μMRI模型),模拟侧向跌倒姿态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应力和应变。其次,借助显微CT(μCT),验证μMRI图像分割骨微结构的准确性;基于μCT构建有限元模型(μCT模型),验证μMRI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通过模拟侧向跌倒的离体力学加载实验和应变片测量,验证μMRI模型计算骨表面应变的准确性。结果μMRI与μCT模型计算得到的骨微结构参数BV/TV显著相关(r=0.89,P<0.05),μMRI模型和μCT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主应变百分位数高度相关(R^(2)>0.9)。μMRI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变与力学实验测量的应变高度相关(R^(2)=0.82)。结论基于μMRI分割骨微结构建立的股骨近端微有限元模型可较为准确地表征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研究结果为在体无创评估髋部股骨微结构退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有限元分析 股骨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冲击下不同孔状和密度仿生结构的抗冲击能力研究
7
作者 周娟 赵宇鹏 +2 位作者 龙思星 张世杰 江旭东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5-954,共10页
针对现代工程应用对轻质高强结构需求的问题,以夏威夷果壳微观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仿生结构进行了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了不同孔状和不同密度的仿生结构在横向冲击下的力学行为和吸能特性。首先,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 针对现代工程应用对轻质高强结构需求的问题,以夏威夷果壳微观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仿生结构进行了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了不同孔状和不同密度的仿生结构在横向冲击下的力学行为和吸能特性。首先,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夏威夷果壳显微结构,设计了四种相对密度一致的多孔结构模型及三种相对密度有所差异的仿生截半立方体结构模型;然后,采用热塑性材料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制备了仿夏威夷果壳结构模型;最后,采用了有限元模拟和落锤冲击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孔状和不同密度的仿生结构在横向冲击条件下的抗冲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对密度一致的情况下,三角形多孔结构的比能量吸收和破碎力效率分别比方形多孔结构提高了约60.3%和59%;仿生截半立方体结构的吸能性与相对密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威夷果壳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扫描电子显 熔融沉积成型 有限元模拟 抗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器械去除椭圆形弯曲根管中充填材料的效果评估
8
作者 程玉琪 刘芮如 +3 位作者 司亚伟 段柯 马瑞 肖燕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2-489,共8页
目的: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比Protaper Universal Retreatment(PTUR)与Reciproc Blue(RB)、Re Treaty(RT)再治疗机用镍钛锉在椭圆形弯曲根管中去除充填材料的效果及中心定位能力,并使用微计... 目的: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比Protaper Universal Retreatment(PTUR)与Reciproc Blue(RB)、Re Treaty(RT)再治疗机用镍钛锉在椭圆形弯曲根管中去除充填材料的效果及中心定位能力,并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评估使用传统注射器冲洗(classic syringe-based irrigation,CSI)、被动超声冲洗(passive ultrasonic irrigation,PUI)、和XP4辅助锉(XP4)对剩余根充材料及玷污层的清除效果。方法:(1)再治疗机用镍钛锉实验:选取45颗单根管离体前磨牙,完善根管充填后,随机分为PTUR组与RB组、RT组,3组(n=15)进行处理记录剩余根充材料体积和根管偏移量。(2)辅助冲洗实验:选取45颗单根管离体前磨牙,RB锉再治疗后,随机分为CSI组、PUI组和XP4组,3组(n=15)进行处理记录剩余的根充材料体积及根管内壁玷污层评分。结果:(1)3组再治疗镍钛锉在去除根充物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P=0.620);距根尖2 mm处,RB组根管偏移量小于PTUR组(P=0.027);(2)与CSI组和PUI组相比,XP4组去除了更多的根管充填材料(P<0.001);在根中和根尖三分之一处,XP4组对玷污层的清洁效果显著优于CSI组(P<0.05)。结论:PTUR、RB和RT锉适用于椭圆形弯曲根管的再治疗。与PUI和CSI相比,XP4显著提升了镍钛机用器械再治疗后残留根充材料和玷污层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再治疗 根充物去除 根管偏移 被动超声冲洗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尖根管充填峡部模拟根管的体外研究
9
作者 马雨琪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5,共7页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带有不规则结构(Hus&Kim Ⅴ型、YinⅡ型峡部)的根管模型,并利用切片和影像学手段评价单尖根管充填的效果,以期对临床应用单尖根管充填技术提供参考。方法:(1)纳入具备Hus&KimⅤ型、YinⅡ型峡部根管结构...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带有不规则结构(Hus&Kim Ⅴ型、YinⅡ型峡部)的根管模型,并利用切片和影像学手段评价单尖根管充填的效果,以期对临床应用单尖根管充填技术提供参考。方法:(1)纳入具备Hus&KimⅤ型、YinⅡ型峡部根管结构的人离体前磨牙,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并重建根管系统,设计打印标准化3D根管模型,并用罗丹明B染色和偏差拟合验证模型可用性。(2)将30个模型随机分为3组(n=10),使用不同充填方法进行根管充填,分别为对照组:热垂直加压充填组;实验组1:0.06锥度(30#)单尖充填组;实验组2:0.04锥度(35#)单尖充填组,均采用多组分混合根管封闭剂(GuttaFlow 2)。样本储存1周后,在距根尖2、4、6、8 mm处进行横切片,体式显微镜下观察,计算充填率和充填物构成比。(3)在上述结果基础上,选择充填率较高的实验组1(n=4)与对照组(n=4)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一步分析充填效果,测量根管系统、主根管及峡部内充填物体积,并计算体积充填率。采用两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评估差异,并通过Tukey’s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1)用罗丹明B染色后可见染色液从模型根尖孔溢出,染色范围达主根管系统及峡部区域,切片显示无残余支撑材料,打印模型偏差为0.03 mm,拟合平均距离为0.02 mm,证实模型可用。(2)实验组1和2在距根尖4、6、8 mm层面上的充填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04,P<0.01)。两实验组在根尖2、4 mm处的充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根管中上段6、8 mm处,实验组1的充填率高于实验组2(P<0.01)。同一实验组内,根尖区2、4 mm处的充填率均低于根管中上段6、8 mm处(P<0.01)。两实验组在根尖段2、4 mm的牙胶及封闭剂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83,P>0.01),根尖2 mm处牙胶占比较大,根尖4 mm处封闭剂占比较大(P<0.01)。(3)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实验组1与对照组的体积充填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33,P<0.01),其中在峡部结构中,实验组1的体积充填率为54.33%±4.35%,在主根管内为78.31%±4.21%,均低于对照组的峡部体积充填率76.48%±4.89%和主根管体积充填率86.90%±3.29%(P<0.01),实验组1的体积充填率在主根管高于峡部(P<0.01),而对照组在峡部与主根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带有峡部的不规则根管结构中,使用大锥度牙胶尖可改善单尖根管充填在根管中上段的充填效果,但峡部的体积充填率仍低于主根管,需进一步改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尖根管充填 峡部根管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0
作者 乔恒 沈杰 闫硕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708,共12页
昆虫作为地球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十年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学研究。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形态鉴定... 昆虫作为地球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十年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学研究。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形态鉴定、分子机制及害虫防治等领域的应用;从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RNA干扰、基因编辑、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识别、纳米技术、昆虫-微生物共生调控及嗅觉行为调控7个方面归纳介绍了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这些技术大规模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学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RNA干扰 基因编辑 智能识别 纳米技术 昆虫-生物共生调控 嗅觉行为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铜压缩屈服强度有限元计算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宇 沈伟 +1 位作者 赵鹏 浦玉萍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共7页
以超声波辅助电沉积工艺制备得到的泡沫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泡沫铜结构的三维重构,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与电沉积泡沫铜的真实三维结构相一致的... 以超声波辅助电沉积工艺制备得到的泡沫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泡沫铜结构的三维重构,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与电沉积泡沫铜的真实三维结构相一致的有限元简化模型—十四面体三棱柱模型。基于十四面体三棱柱模型,开展了对泡沫铜压缩屈服强度的有限元计算方法研究,深入探讨了十四面体三棱柱单胞模型引起的应力分布变化,建立了屈服强度与孔隙率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对模型进行主动设计,提出了力学性能更为优异的十四面体圆柱模型,为3D打印制备高性能泡沫金属提供了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铜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有限元 屈服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字典学习的超分辨率显微CT图像重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佳丽 李中源 +2 位作者 吴华珍 李光 罗守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7-963,共7页
为提高显微CT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字典学习的超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首先,将重建图像进行网格细化,并使用面积权值模型实现对投影过程的精确建模.然后,选择高质量的图像作为训练样本,采用K-SVD算法构建图像字典.基于该... 为提高显微CT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字典学习的超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首先,将重建图像进行网格细化,并使用面积权值模型实现对投影过程的精确建模.然后,选择高质量的图像作为训练样本,采用K-SVD算法构建图像字典.基于该图像字典,利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实现对重建图像的稀疏表达,并以此作为稀疏项约束引入到重建算法的目标函数中.最后,使用梯度下降法求解目标函数.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插值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的超分辨率结果在图像对比度、边缘保持方面具有优势,并且保留了更多的图像高频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了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辨率重建 字典学习 面积权值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泼尼松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股骨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青云 熊雪婷 +4 位作者 许碧莲 陈文双 崔燎 吴铁 张新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8-1022,共5页
目的应用骨生物力学和micro-CT技术,探讨泼尼松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股骨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40只8周龄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6只、其余34只用来建立CIA模型。免疫3周后筛选出CIA大鼠随机分成CIA组... 目的应用骨生物力学和micro-CT技术,探讨泼尼松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股骨微结构及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40只8周龄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6只、其余34只用来建立CIA模型。免疫3周后筛选出CIA大鼠随机分成CIA组、CIA加泼尼松4.5mg·kg-1·d-1组和CIA加泼尼松9 mg·kg-1·d-1组。CON和CIA组给予溶剂对照溶液,其它2组给予泼尼松4.5、9 mg·kg-1·d-1。连续给药90 d后处死,取左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测定,然后进行micro-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与CON组比较,CIA组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体积分数、骨密度明显减小,而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明显增加,骨生物力学参数(弹性载荷、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刚度)均明显减小。与CIA组比较,泼尼松2个剂量组骨体积分数与骨小梁数量均增加,骨小梁分离度均减小,而骨生物力学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泼尼松治疗CIA大鼠3个月后,对股骨松质骨微结构破坏有所改善,但对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和骨密度没有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泼尼松 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生物力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股骨骨小梁的微焦点CT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世桢 朱国雄 金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0-513,共4页
目的:应用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研究大鼠去势后股骨松质骨骨微结构的改变及其改变规律。方法:24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去势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去势组大鼠行去势即双侧卵巢切除术,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去势后3... 目的:应用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研究大鼠去势后股骨松质骨骨微结构的改变及其改变规律。方法:24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去势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去势组大鼠行去势即双侧卵巢切除术,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去势后3月,经Micro-CT扫描股骨后,行三维重建,并进行股骨骨松质骨微结构相关参数定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去势组大鼠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及骨小梁数量(Tb.N)分别减小72.6%、39.0%和56.4%(P<0.05);骨表面积和骨体积比(BS/BV)、骨小梁分离度(Tb.Sp)及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分别增加63.7%、354.2%和72.6%(P<0.05);而骨小梁平均骨密度(Tb.Mean)分别为(443.92±39.07)HU和(428.67±50.82)HU,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去势大鼠股骨骨松质骨质量明显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小梁分离度增加,骨小梁平均骨密度无明显改变,提示大鼠去势后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股骨松质骨微结构的改变是以骨小梁的破坏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去势 股骨 骨小梁 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re structur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local mudstone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st cycle of wetting and drying
15
作者 ZHANG Qing-song LIU Zhi-bin +3 位作者 TANG Ya-sen DENG Yong-feng LUO Ting-yi MENG Fan-x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582-596,共15页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soft rock,mudsto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asily softened and disintegrated under the effect of wetting and drying(WD).The first cycle of W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WD ...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soft rock,mudsto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asily softened and disintegrated under the effect of wetting and drying(WD).The first cycle of W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WD cycles.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was used as a non-destructive too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mudstone due to the first cycle of W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D leads to an increase of pore volume and pore connectivity in the mudstone.The poros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each slice of mudstone not only increase in value,but also in fluctuation amplitude.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i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equivalent radii of connected,isolated pores and pore throats in mudstone under WD effect satisfies the Gaussian distribution.Under the effect of WD,pores and pore throats with relatively small sizes increase the most.The sphericity of the pores in mudston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re radius.The WD effect transforms the originally angular and flat pores into round and regular pores.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deterioration and catastrophic mechanisms of mudstone under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DSTONE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pore structure pore morp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D机织复合材料双剪连接力学行为与损伤机制
16
作者 钱坤 江昊 张典堂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22,共8页
为研究装配参数对2.5D机织复合材料连接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不同宽径比w/D与边径比e/D的2.5D机织复合材料试样,通过双搭接拉伸实验,分析了在连接载荷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失效模式,并借助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观察试样内部损... 为研究装配参数对2.5D机织复合材料连接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不同宽径比w/D与边径比e/D的2.5D机织复合材料试样,通过双搭接拉伸实验,分析了在连接载荷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失效模式,并借助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观察试样内部损伤情况,阐明其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试样在w/D和e/D分别取6和3时,表现出较高的力学性能,但适当减少w/D或e/D依旧能保有相当强度,当w/D下降为4时,刚度减少3.18%,极限挤压强度减少2.77%;当e/D下降为2.5时,刚度与强度分别减少1.62%和7.19%;螺栓孔的位置参数对材料的失效模式影响显著,减小w/D使经纱承受更多载荷,失效模式向净张力失效演变;减小e/D使纬纱承受更多载荷,失效模式向撕裂失效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机织复合材料 螺栓连接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 复合材料失效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环境损伤原位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晓晨 郑瑞晓 +3 位作者 李露 马浩林 赵培航 马朝利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9-622,共14页
连续SiC纤维增强SiC(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照等优点,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和核反应堆包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纤维、界面、基体等复杂的多尺度结构,其服役环境... 连续SiC纤维增强SiC(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照等优点,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和核反应堆包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纤维、界面、基体等复杂的多尺度结构,其服役环境苛刻、损伤失效过程复杂,深刻理解与准确分析其在近服役环境下损伤失效模式对于材料和构件的可靠服役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事后分析”方法无法获取材料在复杂服役环境下的损伤失效过程数据,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面向高温服役环境的复合材料原位表征测试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声发射、电阻等原位监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优势与局限性,重点讨论了以上各种原位监测方法及多种原位监测方法联用在SiC_(f)/SiC复合材料高温环境力学表征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SiC_(f)/SiC复合材料高温环境原位监测技术存在的挑战,并对多种原位技术联用、太赫兹辐射等新型检测技术、复杂构件的损伤原位监测方法等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f)/SiC复合材料 原位监测 数字图像相关 声发射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cro-CT的渣油加氢保护剂3D重构研究
18
作者 安谧 程涛 +4 位作者 宋俊男 张若霖 何京 杨晓彦 徐华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4,共8页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建立分析对象的3D结构和组成。以工业运转后的渣油加氢保护剂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Micro-CT对渣油加氢保护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3D重构研究。通过比对Micro-CT切片...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建立分析对象的3D结构和组成。以工业运转后的渣油加氢保护剂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Micro-CT对渣油加氢保护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3D重构研究。通过比对Micro-CT切片数据离散图与扫描电镜元素离散图分布,对保护剂中孔隙、金属沉积物进行了识别与确认,并采用3D重构技术重建了孔隙及沉积物的三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利用Micro-CT可以从微米到纳米尺度构建保护剂的3D结构模型;发现工业运转后的渣油加氢保护剂内部还有大量未被使用的封闭孔,增加孔道的连通性是提高保护剂效率的关键。这种全新的渣油加氢保护剂微观结构分析方法能为渣油加氢保护剂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加氢保护剂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被引量:28
19
作者 董玉雷 周磊 +2 位作者 李玉龙 肖刻 翁习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并进行影像学和病理评价。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两次脂多糖(20μg/kg),每次间隔24 h,24 h后肌肉注射大剂量甲强龙(40 mg/kg),连续注射3次,每次间隔24 h,对照... 目的建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并进行影像学和病理评价。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两次脂多糖(20μg/kg),每次间隔24 h,24 h后肌肉注射大剂量甲强龙(40 mg/kg),连续注射3次,每次间隔24 h,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两组各随机处死5只大鼠。8周后处死剩余全部大鼠。大鼠双侧股骨标本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骨小梁微观结构变化,计算骨小梁参数。股骨头脱钙处理后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根据病理切片结果,实验组有12只出现骨坏死表现,建模成功率80%。4周时实验组病理切片出现空骨陷窝,8周时HE染色可观察到空骨陷窝、骨小梁断裂、纤维结构增生。8周时实验组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骨小梁结构紊乱、断裂、囊变,骨小梁定量分析显示骨小梁相对体积(实验组:0.55±0.13,对照组:0.68±0.12;P<0.05)、相对面积(实验组:20.45±5.13,对照组:24.00±5.20;P<0.05)、骨小梁数量(实验组:5.67±0.50,对照组:6.24±0.96;P<0.05)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脂多糖联合大剂量甲强龙可成功建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使用高分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可进行骨小梁形态和结构的定性定量分析,与HE染色病理切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股骨头坏死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孔泡沫铝的多轴唯象受压本构参数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健 赵桂平 卢天健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1-663,共13页
基于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信息,逆向重建闭孔泡沫铝试件的三维细观有限元模型,定量研究闭孔泡沫铝在多轴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大变形力学行为.讨论了泡沫金属唯象弹塑性本构参数的确定方法,根据计算结果确定了3个有代表性的泡沫材料本构... 基于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信息,逆向重建闭孔泡沫铝试件的三维细观有限元模型,定量研究闭孔泡沫铝在多轴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大变形力学行为.讨论了泡沫金属唯象弹塑性本构参数的确定方法,根据计算结果确定了3个有代表性的泡沫材料本构模型的本构参数,并验证了这些本构模型在描述多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的精度.研究表明,对于单轴压缩,3个本构模型的屈服面均有很好的精度;对于静水压缩,有限元软件"ABAQUS"的可压缩泡沫本构模型屈服面会发生严重偏离,陈-卢本构模型"屈服面"略微低估静水压缩的屈服应力,而体积强化本构模型的屈服面有很好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压缩本构关系 三维细观有限元模型 逆向工程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孔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